《交融科学音乐课堂初探》can you feel my word
美育作为学校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已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它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陶冶情操,提高素养,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艺术教育处于一个整体有机的教育大环境中,而不是孤立的。艺术和科学,在各自的发展历史中并不是单纯的平行线,在发展的时空中,既相互交融,又相对独立;由于艺术和科学两者的思维、思潮互相吸收,极大地扩展了音乐创作方法和表现方式,科研创新也在积极探索自然和谐的物质构成美的规律。这种吸收和融合并没有使它们各自的独立品格丧失,相反,相互的影响反而增强了各自的特质。音乐本身的科学因素决定了音乐学科的可分析性,这种音乐性以有机联构的方式,共同组成了多彩的音乐世界。
基于这种合理的分析方法,我把音乐与科学的课堂交融点,依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理性思维,进行发散思维的分析,促成科学引入音乐课切入点。
如果这都不算爱 张学友在实际生活和音乐创造活动中,音乐学科和所有的自然和人文学科相连,区别在于外延延伸多少的问题,这说明了各学科特别是音乐学科与各自然学科融合教学的可行性,实践证明,多角度的解决音乐中的难点,开阔了学生视野,增进了对音乐的了解和掌握。在这里,我着重谈谈音乐与科学融合于课堂的交融点的一些例证,从而对自己今后的研究以及感兴趣的各位教师,有所启发。
一、音乐的物理声学和光学原理的联构。这是音乐最基本的科学现象,包含着物理学的声学原理。音乐声学也叫音乐音响学,是一种研究与音乐所用的声音有关的各种物理现象的科学。学习“行进之歌”单元中,在向学生介绍西洋管弦乐队打击乐器时,我为了说明器乐的发声原理,进行了物理小实验:敲击音叉,同时把音叉倒置迅速贴近水面,一刹那间,水面飞溅起水花,在音叉周围出现波纹扩散,这说明由于乐器的振动而产生的声波通过空气传入听觉器官的.就是通过物理声学实验来使学生认识发声原理。
掌声响起来刘德华音乐是美的艺术,要想使学生充分体验到音乐的美,就需要启发音乐想象力,在这里,我常引用美术手段启发学生理解作品,同时也附带引入了文学、地理、历史相关学科的知识。以七年级下册“影视金曲”教唱《长江之歌》课堂片段为例:
一、认识长江、“话说长江”
教师展示介绍长江的课件,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列举描写长江的诗文:《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念奴娇大江东去》和《三国演义》中“滚滚长江东逝水”
和地理、历史知识)。
二、激情歌咏、《长江之歌》
同学声情并茂的朗诵的《长江之歌》(语文课中曾经学习),同时其他学生欣赏电影片头曲《长江之歌》(器乐曲)。
三、立体表现、歌唱长江
1、
什么呢?音乐要表达的意境和艺术形象的感悟,较之于具备空间造型性的美术感觉更远一层,依据多年的音乐欣赏教学经验,我认为在欣赏一首好的乐曲时,学生习惯于把最初的音乐感受,依据以往的生活经验,在大脑中形成“感知的支点”,在此支点上展开艺术想象。人们多数是视觉认识世界,我们常说,百闻不如一见,如白居易《琵琶行》“寻声暗问弹者谁”此句意,人类有依赖视觉经验对所听音
乐作出判断、以便对音乐的价值评价,进而迈入欣赏的高级阶段。由于音乐的强弱、高低、长短、音等音乐要素是通过声源的震动和空气的传播,音乐的物理运动引发欣赏者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大脑在感觉的支点依据各种经验的想象,这种音乐的感知与音乐形象的瞬间联系,正是音美整合的基础,其科学基础就是音乐的物理声学和光学原理的心理联构。举例说明,在设计音乐欣赏校本课程《我的太阳》专题中,《培尔•金特》组曲,低音乐器厚重、昏暗、宁静的音与音乐发展给听众的心理运动发生了同构联觉,在这里,音乐的逐渐增强的心里感觉和形象思维中太阳喷薄而出、大地一片光明的光线强度变化在此刻发生了同构联觉,,一幅壮美的挪威日出风景画便产生在听众的音乐想象里了。
二、音乐生理学在音乐教学的应用。音乐课堂所涉及的音乐生理学内容包括:发声生理、演奏生理、欣赏心理学等。从科学角度讲,人的声音是由发声器官发生的生理现象。发声生理是中小学唱歌课中常用到的,好的歌唱需要有科学的发声方法,有必要让学生了解发声器官生理结构,比如:指导学生注意歌唱的呼吸时,展示发声示意图,让他们真正理解,头腔、口腔、胸腔、腹腔联合呼吸的方法和共鸣原理。让学生真正认识发声器官是参与整体歌唱运动的重要的物质基础之一。男女声音差别,可以通过声带的差别来说明。
三、地理因素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有价值的声乐作品都根植于本民族的民间音乐,或者与本民族音乐体系音调保持这样和那样的联系,只有民族根基的音乐才可能成为世界的音乐。探戈是盛行于阿根廷的现代舞蹈,其音乐来源于非洲,现在形成欧美两种探戈节奏。地域性是一个民族的基本特征,以一个民族为区域的地理多样性,又是本民族音乐的多样性重要因素。《桑塔·露琪亚》是意大利的一首船歌,展示了星月交辉的宁静夜晚,游人乘坐贡多拉在桑塔·露琪亚海面上随波荡漾的意大利民族风情的优美意境。“船歌”这种声乐体裁的产生和发展,是跟威尼斯水乡地理环境分不开的。山东民歌《沂
蒙山小调》的欣赏,可对比选择具有高昂悠远意境的《槐花几时开》。两首中国民歌为何有如此大的风格
差异呢?可以先让学生讨论这个问题,然后用中国地理版图做教具,指出山东地处平原和丘陵地带,沂蒙山区丘陵起伏,人们习惯顺风而呼,逐渐形成了舒缓优
美的民歌风格,歌曲旋律一如连绵起伏的地貌舒展而悠扬;四川盆地周边丛山峻
风从海面吹过来
岭,人们隔山而呼,高昂嘹亮,也就形成了像《槐花几时开》这样的民歌。即使同类歌曲由于所处地理不同,再加上民族因素,音乐风格更是天涯之别,像《川江船工号子》高亢、豪迈而有力的声调,是因为巴渝地区山峦重叠,滩多水急,而纤夫负重前行喊出的一声声号子起着在行船中起着统一摇橹扳动作和调剂船工急缓情绪的作用。《伏尔加船夫曲》是描绘在伏尔加河上一衣衫褴褛的农奴悲壮的拉纤歌曲,音乐节奏坚定有力,旋律开阔平展,一望无际的伏尔加平原地貌。在初中教材中器乐曲中就有不少表现地理名胜的作品:如《大峡谷》、《九寨沟音画》等都能以音乐的旋律、节拍、和声、音等音乐要素成功的塑造地理环境。
以上只选取了与音乐紧密相关的相关科学来作为科学的切入点,其他还有,音律学的数学原理、音乐的军事心理战、音乐的医学应用、以及音乐历史学和电子音乐等。传统教学观过分强调认知,把丰富、生动的教学活动局限于狭窄单调的认知主义框架中。知识为中心、知识标准化、知识统一化支配
下雪哈尔滨着课程构建、设计与实施,使科学教育与其他学科割裂,变成孤立的知识体系,使学生感到枯燥、单调、恐惧、苦恼,丧失学习兴趣。音乐却使许多看起来枯燥乏味的科学知识在轻松快乐中印刻于人的大脑,为教育实践提供良好途径,这显然是更有效率的教育方法。蔡元培把科学和艺术比作车轴两边的轮子,诺贝尔物理学获奖者李政道说科学和艺术是硬币的两面。法国大文豪福楼拜说科学和艺术并肩而行,在山路上分手在山顶上重逢。随着音乐与科学联系更加紧密,二者的融合不断加深,音乐与科学的研究具有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与社会价值。
科学家爱因斯坦钟爱音乐并对音乐有着独到的看法和认识。作为一个深谙音乐艺术与科学创造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偏爱西方古典音乐及其形式美,并对音乐艺术的审美特性以及它与科学在表达方式和被理解等方面的差异性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能够敏锐地指出音乐与科学在创造性及满足人类情感需要等方面的共性特征。随着国内外学术界对艺术与科学的关系的深入探讨,爱因斯坦的有关论述已成为艺术与科学有密切关系的重要例证和焦点内容。对科学家爱因斯坦的音乐观进行深入分析与合理阐释,对于深入研究"音乐与科学的关系"这一新兴课题具有重要意义。
济南37中音乐教师岳光
2014年3月17日
岳老师,你好。你的作品我已拜读,提点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1、文章角度应该比较新颖,但题目好像不太通顺,可修改为《交融科学的音乐课堂初探》等,简洁明了、新颖最好;
2、文章理论阐述过多,最好是理论部分少而精,更多地结合课堂实例,更有借鉴意义;
3、语言不够精炼顺畅,需要修改;引用名人名言也不宜过多,画龙点睛即可;
非你莫属歌词
4、建议先看一些你们学科的好文章,从内容、角度到结构、语言等,都可借鉴一下。
5、刚开始写都有点生涩,坚持写、多修改,一定会越来越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