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师范学院08级小学教育
组员:10EN408010149赵思源、10EN408010150  莉、10EN408010152卓艳辉、10EN408010161王双亚、10EN408010159张仁静、10EN408010164张秀梅、2008408010118张孔雪、2008408010147王道好
唐代学校教育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学校教育发展的鼎盛时期。学校种类齐全,管理之严密,生徒之众多,不仅超过了以往各代,即便与同处在中世纪的欧洲学校教育相比,也远远超过了后者,开创了中华民族古代学校教育史的新局面。因此,唐朝学校教育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学校教育制度的典型。
一、唐代学校发展的背景
隋朝统一后,为了巩固统治,在教育上采取了一些措施:
隋文帝即位初期,对教育事业有所重视,从中央到地方广泛建立了学校,号召人们学经习礼。
他亲临国学视察,奖励学业优秀的学生。为了加强对教育事业的管理和领导,在中央设置了国子寺,内设祭酒1人,总管教育事业,下有属官主簿、寻事各1人。国子寺负责管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和算学。国子寺及国子祭酒的设置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设立专门管理教育的政府机构和官员,标志着我国封建教育已经发展到了能独立于其他部门的时代。这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重大意义。书学和算学的创建也标志着我国封建专科学校的多样化。隋文帝还在太常寺下属的太医署和太卜署中分别设置了医博士、助教各2人;按摩博士、咒禁博士各2人,太卜博士、助教各2人;相博士、助教各1人。另外在太仆寺中设有兽医博士,大理寺中设有律博士,这位唐朝医学、律学的创建奠定了基础。隋朝在地方上也设置了州县学等。
hey summer
这些措施在隋朝统治的较短时间内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但对唐朝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影响。唐朝教育就是在隋朝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此外,唐时期学校教育的发展与其各个阶段文教政策的变化也有很大的关系。抬高儒家的统治者重视发展以传授经学为内容的封建官学;抬高佛教的统治者不重视封建官学的发展,而着眼于扩建佛寺,发展佛教教育;重视道教的统治者便设立专门学习道教的学校,培养选拔道教人才,大力发展道教教育。
二、唐朝学校教育发展的概况
唐朝学校教育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从不完备到完备、从单一到复杂的过程。
(一) 唐初百废待兴,唐高祖于618年恢复了国子学、太学和四门学,共有3000多名学生。地方州县学校也恢复招生,并对各校招生的标准和人数都做了规定。另外,又为皇族及功臣子弟开办了小学;在门下省设置了负责详正图籍,教授生徒的修文馆,后改为弘文馆;在太医署下创建了医学,有医博士、针博士、按摩博士等分科教授医学生。在管理体制上,一度把管理学校的国子监重归入太常寺,由太常寺来领导。
(二) 唐太宗极为重视文教事业,先后令颜师古校订《五经定本》,孔颖达负责编撰《五经正义》,以此作为教材颁行天下。同时将国子学改为国子监,使国子监再次成为独立的教育行政机构,加强了对教育事业的管理和领导。628年,恢复了书学,次年又将医学教育推广到各个州府,要求各个府州皆立医学,设置医药博士,招出学生。632年,开设了律学,专门培养习法人才。在唐太宗的大力倡导下,学校教育的发展出现了一个高潮。当时,于国学增筑学舍至1200间。国子、太学、四门并增置生员,书、算二学各置博士、学生、绪生计2260员。兴旺发达的文教事业,不但统一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唐朝统治的稳
定,而且使唐朝成为世界文化交流的一个中心。是时四方儒士,多抱负典籍,云会京师。四邻如高丽、百济、新罗、高昌等国,相相击遣子弟请入国学。内外诸生,济济洋洋,盛况空前。
(三) 唐高宗执政的前期,学校教育事业继续发展。他命人重新审定了《五经正义》,作为明经科考试的标准,颁布了《律疏》,作为明法科考试的标准。656年,恢复了算学,以《十部算经》为学习内容。658年,他改革了学校教育的管理体制,把书学、律学和算学划归到各个专职行政机构,实行对口管理,具体来说,大理寺负责管理律学,秘书省负责管理书学,太史局负责管理算学。总而言之,唐高宗执政的前期,教育事业在继续发展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四) 高宗后期,大权旁落于武则天之手。武则天崇信佛教而不重儒学,对教育制度进行频繁的变动,任命一些不懂儒学的人担任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只重科举取士而不重学校育士,结果造成学堂荒芜,“学生不复习业,二十年间,学校殆废”。唐中宗复位后,恢复唐初建立的教育体系,修葺久废的学堂,广招学生,学校教育事业又开始复兴。
(五) 唐玄宗时期,整顿政治,经济文化等空前繁荣,学校教育的发展也随之达到一个新的
高度。唐玄宗二度亲临国学视察,颁布《求儒学诏》,鼓励人们读经习礼,涵养德性。当时,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相应的学校教育机构,里有里学,乡有乡学,府州县有府州县学,中央有中央官学,还允许私人办学。另外在内教坊中设有音声博士,第一曹博士,第二曹博士,京城也设置了左右教坊,掌管倡优杂技、音乐舞蹈教育。在鸿胪寺中聘请儒士给外国使者讲授经文,向外传播中国文化。为考进士的人专门创办了广文馆,为学习道家思想的人设立了崇玄学,后改为崇文馆。崇玄馆不但京师有,而且地方也有。718年,改乾元院为丽正修书院,后改为集贤殿书院,这是书院制产生的先声。在发展教育的同时,唐玄宗也重视科举取士,要求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必须经过学校的学习,这对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推动作用。到了开元天宝年间,唐朝的学校教育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封建教育制度已经形成了完备的形态,具有一套较为有效的管理体系,无论是学校的种类、形式及管理制度、教学内容,还是学生的量数、质量等方面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六) 唐玄宗后期爆发了“安史之乱”,严重地破坏了唐朝在各方面取得的成就。由于社会的动乱,统治者无暇顾及学校教育事业,学校教育便日趋衰退。唐肃宗、唐代宗皆为昏庸之主,不重视文教事业。唐德宗时,社会相对稳定,学校教育略有起,但因财力物力的限制,统治者只重科举而不重学校,学校逐渐成了科举的附庸。加之“安史之乱”后,世风大
变,人们耻于为师,教育之颓废也势在必然。
三、唐朝的学校教育体系
唐朝的学校教育体系,在继承隋制的基础上,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完备、周详,达到了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水平,在我国和世界教育发展史上,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学校设置
官学
1、中央官学是唐代时期封建教育的主干,也是唐代封建教育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唐朝中央管学的具体规定。如下表:
领导机构
所属学校
博士
助教
学生数额
招生对象
学习内容
国子监
国子监
国子学
2
2
300
评剧祥林嫂
文武三品以上子孙,若从二品以上曾孙勋官工员、县公、宗官四品带三品勋封之子。
分《国礼》《仪礼》《礼记》《毛诗》和《春秋左传》五个专业,兼习《周易》《尚书》《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诗经》和《论语》皆须兼通,暇习隶书,读《国语》《说文》《字林》《三艺》《尔雅》,国嗣时务策。
太学
3
3
500
文武官五品以上子孙,职事官物品期亲,若三品曾孙,勋官三品以上有封之子。
四门学
3
3
1300
500认为勋官三品以上无封,四品有封及文武七品以上之子,800杨幂绯闻人为庶人之俊异者(即俊士)
走远律学
1
1
50
八品以下子及庶人之通其学者
以律令为专业,格式法例亦兼习之。
书学
2
30
同上
《右经》《说文》《字》为专业,其尔字书兼习之。
算学
2
30
同上
分为两个专业:《九章》《海岛》《孙子》《五音》《张丘建》《夏侯阳》《周*》《缀术》《缉左》。兼习《记遗》《三竽数》
广文馆
4
2
无定额
准备参加进士考试者
进士科所试内容
唐朝的中央官学,对少数民族上层实行开放政策,唐的教育制度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唐前期较为融洽的,反映了当时国内各族人民之间文化交流的频繁和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发展。唐朝的国子学、太学等,招收来自西南吐蕃、南诏,西北高昌和东北渤海等地区的少数民族贵族青年,为了解决少数民族子弟入学以后语言不通的困难,学校内还可以同时使用两种文字。各族子弟在长安国学学习,学成以后,或留京师,或返回本族,是各族文化得以互相交流,互相渗透。汉文化迅速传播到各少数民族地区,在那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当时西域高昌王的屋里就挂有鲁哀公问政孔子的画像。他们还采用汉人的官号,开办学校,集中官员子弟教授《论语》《孝经》等古代典籍。
2、 地方官学
唐代地方官学有三种类型:经学、医学和崇玄学。经学由地方教育长官长吏主管,医学则归中书省下属的太医署领导。唐代尊崇道教,不仅在中央设置了崇玄学,而且在各州也建立了一所崇玄学,设玄学博士一人,讲授《道德经》、《庄子》、《列子》和《文子》等道德经典,学生毕业后可参加道举考试。州县的学生大多是庶民子弟;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也较低,教学的要求相对低一些,仅能粗通文艺、经学、医学和玄学等而已。修业年限没
有规定,能通一经以上便可毕业。除了学习正业以外,学生还要兼习吉凶礼,参加地方上的吉凶礼仪活动。学生毕业后,一是升入中央四门学,继续学习,二是直接参加科举考试。另外还可由州县委派去做一些地方小官吏。州县学校通归地方长吏管辖,毕业时也由长吏主持考试。可见唐代地方官学已较为普及,组织管理也较为严密。
私学
私学一直是和官学相并存的,公元733年,“许百姓任立私学”。这是唐朝明文鼓励私人办学。
唐朝是一个人才辈出,星灿烂的时代;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等。这些著名人物的成长与他们受的早期教育是密切相关的。私学和家学作为早期教育的形式,在唐代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许多名流学者,一方面居官理事,一方面招徒讲学,从事教育活动。办私学的更多地是退职官吏和无意仕宦的及政治上失意的儒士,也有借此换取斗箐之资的穷知识分子。他们精于经学,通晓文史,在地方上被封为名师大儒,自行在民间聚徒讲学。唐代的王恭少笃志
好学,涉猎《六经》,成名之后在乡间教授生徒,远道而来的弟子就有数百人。“安史之乱”后,学风日衰,文人相轻,耻于为师求师。韩愈畅言师道,且身体力行,既为国学之祭酒,又在家中广纳生徒,辅导学业。柳宗无贬官至柳州,“江陵间为进士者,不远千里随宗无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唐代是我国诗歌的高峰,学习诗歌也成为私学和家学的一个重要内容。私学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民间私家讲授,唐代不少名儒显宦幼时就是在这种学校接受启蒙教育的。如柳宗元在《与太学诸生书》中自称少时不敢去上太学,只得就学于“乡间私塾”。
山林讲学,图片是孙思邈曾长期在太白山的隐居之处。
生命交响曲寺院讲学,如据《医学总纲》记载,吐蕃医师老玉妥云丹贡布率弟子往五台山求学,受到僧人的热情接待,最后携《体腔内部洞察法》等医书而归。图片是五台山碧山寺藏经阁院门。
此外,在官、私手工业中,各种手工技术的世代传袭,保证了各种技艺的代代相传和精益求精,官作场还具体规定了世袭外的传习制度:“凡教诸杂作工业,金、银、铜、铁、锡、
凿、镂、错、镞所谓工夫者限四年成,以外限三年成;平慢者二年成;诸杂作者有一年半者,有半年者,有三月者,有五十日者,有四十日者”。“教作者传家技,四季以令丞试之,皆物勒工名”。这种培训技术工匠的制度,实际上已起着技工学校的教育职能。
具有不同层次,办学灵活,机构简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覆盖面较广的唐代私学,成为唐代教育中一个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也为唐代文化教育事业的繁荣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唐代官学的发达、充备并没有影响私学的发展,官学和私学相互补充,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唐代封建教育体系。
综上所列,中央学、地方学、私学,加上各种技艺的传授及业余教育,在全国城乡构成了空前规模的教育网。当时有“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之说,至少是适用于地主阶级子弟的。
(二)师资配备
各级各类学校兴办起来以后,李世民下诏:“大征天下儒士,以为学官。”学校精选天下贤良文学、惇师老德之士和具有各方面专业知识的大师担任学官,被征用的学官分别授以“博士”、“助教”、“直讲”等职称,其等级待遇也相应提高。
博士:分经教授诸生,相当于主讲教师,一人负责讲完所担任的经学课程,级别从正五品至从九品,月俸自二贯至25贯不等。(唐朝时,1两黄金:约值4000元,1两白银(1贯钱):约值80元, 1枚铜钱(1商芳会文制钱): 约值0.1元。但那时物价比较低,一般一个普通老百姓一年只要有一两就能过下去。)
助教:辅助博士分经教授,级别自从六品至从九品,月俸自一、二贯至五贯300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