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中国民间歌曲的艺术特征
作者:胡振邦
来源:《艺海》2008年第01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千百年来,各民族在繁衍生息过程中创造了许多的文明和奇迹,也流传下来许多光辉灿烂独具特的民族文化,民间歌曲就是这多元文化中的一支奇葩。民间歌曲简称爱不解释民歌,它是各民族人民众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口传心授在众中世代相传,并不断加工提炼而成的一种具有地域风格、民族特、非专业音乐创作的音乐门类。它源于生活并对人民生活有着广泛深入的反映,具有集体创作和不断变异的特点。民歌是民族文化的精粹,集中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性格、气质、风土人情和审美情趣等。
       
        一、民间歌曲的起源和发展概况
       
        在中国音乐的各种类型中,民间歌曲是其中起源最早的门类之一。关于民歌的起源,曾经有多种学说,如劳动说、情动说、本性说、神话说、鸣响说等等。中国民族音乐界一般认为:民歌起源于人类的劳动与生活,是远古先民用自身嗓音直接抒发情感和适应劳动生活的产物。《淮南子》中说:丁一重新关注白冰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这是古代先民在抬木头时的劳动号子。《吕氏春秋,古乐》道: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这是远古时期乞求五谷丰登,鸟兽繁殖的原始歌舞。另在《吕氏春秋,音初》记载了涂山氏之女派侍女于涂山之阳等候夏禹归来,女歌曰:小二郎上学候人兮猗,被称为漫步人生路 刘德华始作南音,这是先民感情的抒发。鲁迅先生曾在《不识字的作家》一文中说:history mv我们的祖先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为了共同劳作,必须发表意见,才逐渐练出复杂的声音来。那时大家抬木头,其中有一个叫道邪许邪许,这也就是创作。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民间歌曲在原始社会里与人民的生活和劳动有着密切关系。
        在历史文明长河的发展道路上,民间歌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其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日渐发展并完善着。人民口头的歌曲创作虽然没有乐谱流传,但却以诗歌的形式保存了古代民歌的精华。春秋时代在文化上取得的辉煌成就之一就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的诞生。《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国风》是
精华,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民歌选集,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战国时期著名的诗集是《楚辞》,其中大部分是大诗人屈原、宋玉等对楚国民歌进行搜集整理,并根据其曲调创作的新词。在形式上它较为活泼,文辞华丽,富于浪漫彩,体现了我国民歌的浪漫主义传统。汉魏六朝以乐府民歌闻名,它文体活泼自由,发展了五言体、七言体和长短句等,并多以叙事为主,塑造了一定性格的人物形象。唐代的民间歌曲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其形式有较大的发展。唐代曲子的歌词有五言体、七言体和长短句等,被大量用于说唱和歌舞中,对以后宋词与元曲的发展起着有益的影响。宋元时期继承唐代的曲子,市镇小曲得到广泛流行,其民歌因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尖锐而颇多哀怨悲愤之情。明清时期产生了为数众多且具有民主性和进步性的民间歌曲,其内容相当广泛,语言朴实生动,音乐表现力也更加丰富。战争以后,小曲我看见那美丽月亮(俗曲,即城市小调)发展迅速,其中大部分反映了市井和下层人民的生活。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民间歌曲创作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新民歌的艺术形式在旧民歌基础上有所变化,发展了新的音乐语言和新的时代音调,使中国民歌步入新的历史时期,展示了新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