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争鸣Theory of schools of thought contend
■ 赵晰
浅析《歌剧魅影》电影主题曲的艺术特征
摘要:电影《歌剧魅影》是根据韦伯创作的同名音乐剧改编而成,是韦伯的经典作品之一。本文主要通过对电影的主题曲《The phantom of the opera》的作者背景、音乐元素与演唱风格、曲式与调式调性以及艺术价值进行了详细的剖析了解。希望通过本次对主题曲艺术特征的分析能从中获得良好的审美体验,提高自身的音乐修养。谢杏芳疑手撕小三
关键词:韦伯;《歌剧魅影》;主题曲;艺术特征;艺术价值分手的那天
《歌剧魅影》是韦伯创作的音乐剧,1986年在伦敦的女王剧院《歌剧魅影》初次上演成功,当时叫做《剧院魅影》,接着于1988年登陆了百老汇。这部音乐剧以美妙经典的音乐和悬疑惊险的故事情节完全征服了观众,可以说是一炮走红,成为历史上最负盛名的音乐剧之一。电影《歌剧魅影》是根据韦伯创作的同名音乐剧改编而成,而其中的主题曲《The phantom of the opera》全剧的灵魂。
1主题曲《The phantom of the opera》的艺术特征
月亮上的人儿啊1.1音乐元素的特与演唱风格
主题曲《The phantom of the opera》是一首古典音乐元素与流行音乐元素相结合的曲子,二十世纪初西方正是摇滚乐盛行的年代,不断追求创新的韦伯在创作中大胆的加入了节奏感强烈的摇滚音乐,他创作的音乐使流行电声乐队和传统的交响乐团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这些多元、创新的音乐创作表现手法大大地增添了《歌剧魅影》的舞台审美性。”[1]他把传统的具有古典音乐元素的歌剧融入到音乐剧中,这些古典音乐元素的加入使歌曲成为以流行唱法为主,以美声唱法为辅的演唱形式;摇滚元素的加入自然要求演唱者注重摇滚式的演唱风格,摇滚的歌唱风格重点以节奏为主,它能强烈的表现出歌唱者的情感,而魅影的歌唱部分完美的体现了美声与摇滚风格的结合。他演唱中表现出的摇滚风格体现了他的高傲与狂野,而他演唱中所表现出来的古典韵味又使人们感觉到他出众的音乐才华和自身魅力。克莉丝汀的声音优美圆润,她的唱腔中多了一份质朴随和,将美声和流行音乐唱法完美的融合在一起,结尾演唱的花腔部分都运用了美声唱法,整首作品既有古典音乐的浓郁韵味又有现代感,意大利美声唱法与现代流行音乐的结合,实现了雅俗音乐的共赏,听起来既有艺术的美感又有通俗的亲和力,这恰好迎合了不同音乐剧爱好者的多元需求,也符合韦伯追求时代潮流和求变的心理要求。红灯记mp3
1.2曲式与调式调性分析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是一首男女二重唱的作品。在电影中,韦伯对这首曲子作了调性和长度的修改,主题曲共有128小节,快板速度,节奏为4/4拍,这首曲子的音域跨度比较大,调性一共进行了6次转换,由开始的F调依次转为降B调—G调—降A再回到降B调最后到C调,全曲由三大部分组成,
曲式结构特点为反复,下行上行的半音阶连续反复出现是这首曲子的特点之一。
在曲子的第一部分,前奏共9小节。开始低声部鼓点固定在八分音符“咚咚咚”持续有力,音高随着和声变化而改变。主旋律管风琴奏出连续下行上行的半音阶,形成一种庄重急促的音响效果,给人制造出紧张兴奋又神秘的氛围,同时把听众的情绪拉紧,接着交响乐队跟着电声乐器以摇滚的风格奏响并开始了克莉丝汀的演唱,给人低深诱惑之感。克莉丝汀开始唱的部分音域跨度不大,旋律线在八度内平稳进行,就像在睡梦中一样,喃喃自语。接着到魅影的唱段,他的唱段和克莉丝汀唱段的旋律一样,但是音高上升了纯四度,调性有原来的F调转为降B调,两种不同的情感相碰撞同时在音乐上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曲子的第二大部分和第一部分的配乐大致相同,但是第二部分魅影的唱段明显比较激昂。克莉丝汀唱段转为G调,这部分唱段还是重复第一部分的旋律,到魅影的唱段又进行了第四次转调,为降A调。在第二大部分的旋律中下行自然音阶反复出现,采用大三度、纯四度
的和声演唱。二人合唱的“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is there”这句,“出现四度的跳音接着是急进的下行音,合唱时用的乐器也较为丰富,加入了少量的木管乐器给乐曲增添了一种不羁的味道。合唱完后是合唱团的和音,把鬼魅般的诱惑从音乐中透露出来。
曲子的第三大部分激情热烈,是克莉丝汀一直重复“啊”的唱段,音乐情绪高涨,与之前的气氛一脉相
承,有一种神秘且不可抗拒的魅力。连续进行了三次转调(降A转为降B再到C调)将歌曲推向高潮。在同一旋律中不断的升调,出现highC、highE的高音,最后一拍进行了节拍的转换,由4/4拍转为4/6拍,这样需要高难度技能的高音也是让人叹为观止。
2主题曲《The phantom of the opera》的艺术价值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这首精彩的二重唱,两人一唱一和诉说着各自内心的渴望。”[2]主题曲是电影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音乐,它为韦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荣誉,使他在音乐剧史上“音乐剧之王”的地位更加稳定,同时也给听众带来了精神的享受,这首经典的艺术作品也成为许多优秀演员表现高难度技能的重要手段。
2.1诗与音乐的结合
迅雷音乐主题曲的创作是诗和音乐相结合它极具文学审美价值。韦伯在主题曲的创作中坚持用剧诗的语言来抒发情感,正因诗歌与音乐的结合,使韵脚加上动听的音乐为主题曲叙事内容增添了不少彩。同时,它也是一首艺术歌曲,所谓艺术歌曲就是由名人将诗和音乐结合在一起的音乐体裁。19世纪欧洲正流行抒情诗它刚好给艺术歌曲供给了创作素材,这首主题曲运用诗和音乐的联姻也是堪称一流。歌曲之王舒伯特就是把诗和音乐融为一体的创始人。这样的艺术歌曲也是声乐教学中的经典,它也使艺术歌曲的整体水平和审美价值上升了一个高度。
作为学生的我们应提高自身的修养及审美品味,丰富自身的文化内涵,具备一定的欣赏能力以及学习水平。主题曲作为艺术歌曲它以无穷的魅力绽放在历史舞台上,我们应该重视追求它的价值,只有站在相对高度上,才能理解它的高深。
2.2在电影中的地位
关于《歌剧魅影》,可以说是剧中的音乐使这部电影变得更有价值,主题曲贯穿在整个剧中,它与剧情紧密相连。在电影的不同场景恰当的出现,为《歌剧魅影》增添了不少艺术成分。纯音乐和歌曲在影视中都会出现,纯音乐一般不会给人留下太深的印象,而歌词和音乐结合在一起音乐的审美变化就发生了。它与舞台表演的配合可以起到塑造人物形象、抒发情感、表现故事情节的作用,同时也极具感染性。比如作为背景音乐在特定时间空间出现,或者在表现角心理活动时出现等,总之它给我们带来了视觉、听觉、意境等多个方面的享受。
电影《歌剧魅影》之所以经久不衰跟里面宏伟大气的史诗般的音乐是完全分不开的,如若说《歌剧魅影》是一部时代大作,那主题曲《The phantom of the opera》就是这部音乐剧唱段中的巅峰之作。《歌剧魅影》既没有让剧情凌驾于音乐之上,也没有使音乐完全脱离于剧情,主题曲在剧中承载着推动剧情发展的功能。因此可以说《歌剧魅影》确实是音乐与戏剧结合的完美典范。(作者单位:周口师范学院)作者简介:赵晰(1982~),男,硕士,周口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声乐。
参考文献
[1]詹薇.论韦伯音乐剧《歌剧魅影》的艺术特征[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3,(11).
[2]丁倩.浅谈韦伯音乐剧《歌剧魅影》中咏叹调歌曲创作[J].北方音乐,2015,(06)
[3]吴圆圆.音乐剧《西区故事》和《歌剧魅影》中美声唱法的表现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7.央视主持人沈冰
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