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鸿雁》折射出的蒙古族文化阳光总在风雨后歌谱
作者:童欣雨
来源:《戏剧之家》2016年第18期
        【摘 要】前些时日观看了《造梦者》后,被其中的呼斯楞演唱的《鸿雁》深深触动。这样一首看似简单的歌曲却被呼斯楞唱出了不一般的感觉,除歌者本身高超的唱功外,其背后的文化也有着深层的联系。本文以呼斯楞在《造梦者》栏目演唱的《鸿雁》为例,简要剖析《鸿雁》所折射出的蒙古族文化。
        【关键词】歌曲;鸿雁;蒙古族
李晓杰朋友的酒        中图分类号:J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9-0102-01一、歌曲简介
        歌曲《鸿雁》为乌拉特民歌,最初为莫日根巴特尔活佛所作。蒙古语的“鸿”为“白”,“鸿嘎鲁”指“白天鹅”。此曲后来由吕燕卫作词、张宏光编曲,呼斯楞演唱。歌曲浑厚悠远,深具蒙古族音乐特。
        二、折射出的文化
陈赫受邀参加浪遭抵制        (一)从视频背景及场景音乐来看
        1.自然文化。视频一开始大屏幕上就出现辽阔的草原背景。蒙古族属于北方游牧民族,世世代代都在草原上生活。
        2.住宿文化。在蒙古草原上,蒙古包是人们最常见的民居,这符合游牧民族的特点。蒙古族将自己的住房称为“格尔”,满族称为“博”,因谐音,后被叫成“蒙古包”。蒙古包外形小,内部面积大,冬暖夏凉,拆卸搬运都很方便,适合蒙古族游牧生活。
天上有没有北大荒        3.服饰文化。呼斯楞着一身白的蒙古长袍,伴舞也是一身白。蒙古长袍是蒙古族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形成的独特衣着装饰,以白、天蓝居多,组合出一片纯天然的和谐。另外,蒙古族服饰在展现人体优美曲线的同时,又体现出了宽厚大度、粗犷豪放的性格。
        4.音乐文化。这首歌一开始就出现蒙古族很常见的唱法“呼麦”,呼麦是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演唱,有广义和狭义的概念之分。广义的呼麦包括了蒙古族一系列的传统唱法;
夏达是谁狭义的呼麦是指一人同时演唱二声部或三声部的演唱方法。紧接着的引子是一段典型的长调,运用了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唱法“诺古拉”。长调民歌是蒙古族在野外畜牧劳动中创造的抒情民歌体裁,旋律舒展,意境开阔,字多词少,带有华彩装饰、“诺古拉”、真声与假声、头腔共鸣等独特技法。
王祖贤聋哑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