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磊 潘阳王四进老师经方中医讲堂(120)
第一百二十讲   讲于2014年10月5日
上次讲到《伤寒论》第六条,温病主要的矛盾就是内热、津亏,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再去给他通大便的话,会更伤到津液。因为它还没有入到阳明大肠,只是在阳明经上。不该下的时候你给他下了也会伤津,如果入到阳明大肠了就该下了,白虎汤证你给他下就不对。这时下了就会小便不利,可能尿得不痛快、尿一点,或者显疼或者不疼。眼睛就发直了、不灵活了,因为眼睛里缺了津液了,眼睛跟肾阴有关系。身上阴亏以后,眼睛就好像转不过一样,临床上有的阳明证病人常年大便不好,老觉得脸和眼睛不舒服。我就给她用白虎汤,过了一段时间就好了,要不她不敢跟人对视,对视后她的眼睛就不能动。她虽然没有脉洪大、大热,从眼睛这里就能看出病症来,也是阳明经气化热。
古人把温病当成伤寒误治了,被火或者艾灸啊、火针啊,以前是挖个坑,把土烧热,把人放进去,上面盖上被子,让人强力发汗。本身就津液亏了再这样,他的脸就是缺血的那种枯黄了,他不是黄疸。再厉害了就跟抽风一样了,小孩子很多是温病,发烧后你给他用退烧药。我上次的那个小孩子就是,连着烧了半个月,反复用退烧药、打针、输液,最后小
孩子就开始抽了,身体就哆嗦了。我就给他用白虎汤,在少商和商阳放血,商阳是大肠经。放出来的血都是黑的,喝了一次白虎汤就好了。他发的黄就像火熏火燎了一样暗黄,脸枯槁,黑黄黑黄的,上面好像有一层油垢。其实就是错了,看到这种脸你就知道他里面有内热。你错了一次还不大要紧,再错了就要人命了,温病就是非常凶险、厉害。
温病也有伤寒部分症状,脉浮、头项强疼,但是他不恶寒。看着他是个太阳病,就是你没有诊断清。他说太阳病、温病的时候说的是病,在说中风和伤寒的时候没说是病,从文法结构上就知道区别了。太阳病分中风和伤寒,温病没有归到太阳病里面,其实它是归到阳明病里面了,是等同于阳明的范畴了。温病也有六经传变,也有太阳、阳明证。张仲景写的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名为风温。这是他给风温下的定义。然后他又在一百八十二条,“ 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就是说这个阳明证的外证的表现。二百二十二条说,“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你就知道风温也是指的阳明病,就是温病误下后就成阳明证了。
吕思清的小提琴价钱温病有温病的机理,它的内因就是内热、津亏,他本身就是这种体质,一受寒马上就化热,就成了温病这一类的病了。如果身体没有内热,就会成为麻黄汤证或桂枝汤证,所以张仲景的《伤寒论》里面就包含了温病的治法。在太阳阳明阶段,里面有内热、津亏,又受到风寒,刚在表的时候就用葛根汤。因为他还有表寒,葛根是辛凉解表。如果直接到了阳明上了就是白虎汤,如果入了腑就是大承气汤。咱们今天着重把温病讲一下,有人说伤寒里面无温病,那是不对的。张仲景在六经里面已经把温病的理论都给你阐述出来了,后人在他的基础上又把里面的精华提取出来,专门做了一个温病学说。到了少阳就是柴胡类的药,比如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加芒硝汤,这都是化热的。到了太阴就是桂枝加芍汤,因为温病本身就津亏,太阴中风还有桂枝加大黄汤,大便都拉不下来了就不是寒症了。加芍药是因为脾阴亏了,人得温病是因为三阴亏了,主要是脾阴亏了。脾胃三阴之长,脾阴亏的原因是因为他的肾水不足,脾阴的来历是从肾水化湿。肾阴不足就会脾阴亏,张仲景的方剂里面就已经给你设计好了。少阴中风就用黄连阿胶汤,后世在它的基础上改成大定风珠,是温病抽风的典型的方。到厥阴是麻黄升麻汤,这种情况是嗓子已经溃烂出血了,然后大便还是稀的。上火下寒,肺热特别重,肠胃下焦是寒的。
后世把太阳经的温病称为卫分证,阳明经的称为气分证,太阴经的营分证,少阴经的血分
证,创造了卫气营血辨证。张仲景的六经辨证比卫气营血辨证还要科学,少阳证就不在卫气营血辨证范围,所以他们又加了湿温,因为解释不完了。湿温其实就和少阳、太阴有关系了,少阳的火去蒸太阴的湿。张仲景这里面都有方,舌苔白者小柴胡汤主之,舌苔白就是有湿有热了。然后又加上栀子柏皮汤、栀子豉汤,这都是湿温的方子,后世又在这些方子基础上又化生出三仁汤。必须要掌握的一点是温病是禁汗的,不让发汗,因为它里面已经内热、津枯了。尤其是辛温发汗,所以温病派一生不敢用桂枝,他看哪个病人都像温病了。
他们认为“桂枝入喉,阳盛则毙”,古代发疹子特别多,麻疹、风疹一类的,还有出痧等各种传染病。出疹子时津液亏了,用桂枝更会伤到津液,就得用一些补阴、凉血、透表的药。给他水液、凉血,河道里给他充了水了,它这些病毒就从毛细血管里透发出来了。所以他用一些蝉衣啊、浮萍啊,都不是热药,但能把血液里的毒素透发出来。然后加一些滋阴的药,比如在气分时用芦根、白茅根、牛蒡子,在血分加上丹皮凉血活血。河道干枯了血液流通不了了,加上白芍补太阴养血,再厉害了加元参、生地。血管里面血液充足了,他自己就出汗了,就脉静身凉了,就好了。
热跟湿凝到一起了,温病派又叫打援饮,其实也是邪入两胁少阳了。就可以用小柴胡汤加上一些宣化的药、化湿排浊的药。手足口病我在临床上用甘草泻心汤加上点化湿的药,其实是小孩子喝了冷饮又发烧,湿热在肠胃里面了。加点栀子、苍术,然后再加上通大便的药,一两副药烧就退了,过两天就好了。温病是张仲景提出来的,并不是张仲景不懂温病。温病和瘟疫还不是一个概念,温病就是个体,这个人感受风寒和病毒后得了温热病。瘟疫是体性的,不管大人小孩都得,这叫疫病,还不叫温疫。有的疫病症状反映出来是温热病叫温疫,反映出来是寒症的叫寒疫,张仲景的方子其实就是疫病的。各种流行病都有,这本书就是各种疫病的。
有些人学了伤寒不会用温病的方子,谁都用辛温遇到温病就会出问题。《黄帝内经》的《金匮真言论》说“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人在冬天的时候,要顺应寒水的令气,寒水是收藏的。冬天万物闭藏,人体阳气都潜藏到里面了。如果冬天时阴精失藏、相火泄漏没藏好,比方运动、发汗,大冬天不该发汗你天天去蒸桑拿,跑步出大汗,吃火锅,房事过多。阳根不秘,阳气该抓根的时候没有抓住根,又往上浮上来了。就好像冬天冬温一样,冬天应该下大雪,外面特别凉,不下雪就不好。这就是冬伤于寒,并不是冬天受了寒了,而是伤了寒水蛰藏之令气。冬天应该蛰藏起来,顺应天地的气化,他
蔡函岑冬天却发泄出来了,这就叫伤了寒了,时令不对了,反季节了。然后就相火生焉,冬行夏令了,相火倒上来了
比方你每天晚上不睡觉,就有了上火的症状,眼就发红、头就发晕、口苦,一年的阳气和一天的阳气是一样的,等于冬天不蛰藏,这是大小的循环。久而弥盛,这一冬天没有收藏好,时间长了火越来越大,就更收藏不住了。正常情况下人体左升右降,蛰藏到水里面,他蛰藏不了,老下不来就翻上去了。越返越多,上面的火就非常盛了,下面的水就非常亏了,都把身上这点津液、水液耗蒸了。因为离火里面有阴的根儿,他就把离中这点真阴都耗干了,就不能右降化水了,就伤到人的根源了。春气一交阳根尽泻,他在没有水的情况下,一到春天阳气要往上升。本来就该慢慢往上升,他肾里面这点阳气反而一下就直接升上去了,没有水去涵养它了。变木为火,人正常情况下是从水生成木,木再生成火。他直接水就成火了,化温为热,在春日天是温,夏天是热,他直接就变成热了,越过春天就到夏天了。春行夏令了,在春天身体里面已经过开夏天了。
这时身体里的津液是相当匮乏的,火是相当旺的,再受了外面的风寒,马上就化热了。里面已经没有水了,所以温病之源起于冬不藏精,根源就是冬天没有把人体的阳气精华收藏
好。邪火之气就把身上的津水耗干了,它的根源就是内热。所以说你看他是伤寒了,但是到身体里病出来是温热病,高烧、身体发干,“其伤寒而病温热者,自是内热”。所以人得了病不管是外面受风、受寒、受热或者受湿,起决定作用的是他身体内部的寒热、阴阳虚情况。西医看到的是外面的细菌、病毒,研究的是外部的病原体,所以中医的是内部环境,西医的是病。中医认为热的环境会招感和滋生喜热的细菌,身体寒就招感喜欢寒的细菌,在身体里繁殖。如果你把它的环境改变了它就没了,自然它就不生长了,所以中医改变的是它生存的环境。中医从古至今也没有谁去杀菌、抗病毒,这都不是中医的说法,中医是把你的体质恢复到你应该有的状态。
多情总被无情伤歌词其实是你自己在治病,自己的正气不适合细菌生长了自然就死了,或者正气恢复了自己就把细菌病毒赶跑了。并不是药物的作用,他是把你六经的气化恢复到本来的状态,这是因为天地气化对人体是非常了解的,他才能让你恢复到最佳状态。西医这一点研究得特别好,正常人体每天都有多少个癌细胞产生,然后人体正气和免疫力就杀死这些癌细胞。这个观点是对的,但是起来就不按这个理论来了,他又去针对、杀死癌细胞了。但同时你应该把人体恢复起来,让人体正气去赶走癌细胞。就用化疗,既杀死癌细胞,又杀死正气细胞,最后癌细胞没杀完,人体正气完了,癌细胞也控制不住了。所以你化疗一开始还
有点用,肿瘤显小了挺高兴,往后再化疗人就不行了,肿瘤再返上来就扩散了。这就是现代医学的误区,就是老看到那个癌上了。中医不说抗癌、杀癌细胞,中医还是恢复六经原来的系统和秩序,恢复以后人体自己就去杀癌了,一点点就把癌症消灭了。他能成癌症就能消灭它。
中医通过药物、心情、运动、饮食各方面注意,身体又能工作,自我识别杀死癌细胞。同时你的身体又好了,这就是一举两得,所以很多中医治愈癌症的病例不稀罕。吃半年药肿瘤没有了,所以中医看癌症不是太要命的病。西医其实有一部分是误治,有点过量、过分了。经方治病就是把人体脏腑经络的功能恢复到常态,是让自己的免疫功能给自己治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他是完全同化于天地气化,天地气化如果正常人体就应该正常,人体和天地气化是同步进行的,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只要天地不病人体就不病,天地病了人肯定要病,瘟疫等各种灾难就来了。天地不病人老病就是人不知道养生了,该睡觉不睡觉,情绪上各方面没有配合好。中医时方派的思路也和西医一样去针对病,他们看人阴虚、阳虚、气虚,就去给你补。他们没有着重去管人体的气化,张仲景研究出来的六经气化是通于天气的,来源于天的六气,五行归地、六气归天。天气往往要大于地气,如果是天旱之年,往往全天下都缺水,所以六经要大于五行。五脏补阴补阳是小清晨我们踏上小道
范围内的,天地六经的变化是人体大的十二经络出了问题了,所以张仲景立足到六经上就比五脏要广泛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