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中有画,画中有音
【摘 要】:印象主义音乐来源于印象主义绘画,后来发展为绘画中有音乐,音乐中有绘画,这是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也是一个很有探讨性的问题。全文通过绘画中的绘画形式表现和音乐中的音乐形式体现来说明印象派艺术,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通感 印象主义 印象主义绘画 印象主义音乐you are beautiful歌词
幽兰操 歌词 
印象派绘画是视觉艺术,印象派音乐是听觉艺术,前者看得见听不见,后者看不见听得见。这两种看似不同感官的艺术,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德国美学家费歇尔说过:人的各个感官不是孤立的,它是一个感官的分枝,多少能相互代替,一个感官响了,另一个感官作为回忆、作为和声、作为看不见的象征,也就是共鸣。这段话说明人体的各个感官之间存在着某种神秘的联系,这就是通感。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之间的相互感通就是通感。在艺术通感秋天的海歌词中,最活跃的是视觉和听觉,在艺术通感金泽男”中,最活跃的是视觉和听觉,通常人们把它称之为视听通感
听通感在绘画艺术和音乐艺术中广泛存在,并为它们在视觉和听觉艺术上搭建了桥梁。
一、印象主义绘画的产生和表现
19世纪末20世纪初,印象主义(im-pressionism)作为一种新的艺术流派首先兴起于绘画领域,然后影响到音乐。历史学家对印象主义始于何时说法不一,有人认为始自1856年,有人认为要晚一些,一般把1874年作为印象主义产生的开始。这一年,巴黎的一被学院画展拒绝的青年画家,自己组织了落选者沙龙展出他们的作品。法国艺术评论家路易?勒洛瓦著文抨击他们的画幅,以莫奈的一幅题为《印象:日出》中的印象作贬义词形容他们的绘画风格。此后,人们把艺术理想与表现手法大致相同的此类法国画家,如德加、马奈、毕沙罗、雷洛阿和几个就学于或一度居住在巴黎的美国画家,如卡萨特、西斯莱等称为印象派画家
印象主义摒弃浪漫主义重视宏大题材,以绘画激起人们感情的观念,将视觉重心移到凡人琐事,从平凡的题材中透露出对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印象主义画家关注的中心是光与,认为每一现象的确定性都是转瞬即逝的,如光线、云雾、影子、天空都成为他们的主要描写对象。在他们的绘画中,野餐、划船、咖啡馆景象、裸体以及大自然,一切都被融
化在闪闪发光、轮廓线闪烁不定的朦胧之中。因而采用在户外阳光下直接描绘景物的方法,在光与的变化中表现对象的整体感及其氛围。下面我们从印象主义之父——克劳德?莫奈的绘画特征谈一下印象派的绘画。
克劳德·莫奈(1840-1926年)是印象派最具有代表性的画家。他吸取当时科学上的光学理论,认为是在光的照射下而产生的,在不同时间、环境、气候等客观条件下,受不同光的支配而有各种不同彩。我们欣赏莫奈的油画连作麦草堆白杨木浮翁大教堂以及永垂不朽的《睡莲》和《日本桥》等系列作品,最能看出这种特征。他对同一母题反复在一天中的不同时间写生描绘,画出不同的光景与气氛,显出光与的高明度及鲜明度,交织成光与彩的华丽交响乐,创作了印象派的巅峰之作。
印象派诞生一百多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莫奈也随之成为享誉盛久的画家。他画中光波粼粼的水景、花开的原野、浸淫在阳光下行乐度假的人们等等,均受到无数人的赞赏!莫奈画作的巨大魅力,深刻印证了艺术的永恒与人类的文化亲和力。
二、印象主义音乐的产生和表现
那些让你死去活来的女孩
印象主义起初也作为贬义词用于音乐。1887what the hell下载年,德彪西交上他在罗马进修时的作品:交响组曲《春天》,法兰西艺术院的评委认为他对于彩的感觉过于强烈,以致忽视精确线条和曲式的重要性,指出他应警惕朦胧的印象主义。尽管德彪西自己并不喜欢这个词汇,但仍然保留下来,成为对他倡导的一种新音乐风格的称谓。
保尔?杜卡曾说,对德彪西影响最大的是作家,而不是音乐家。当德彪西在世纪转折之际寻新的道路之时,象征主义诗人追求词藻声韵的微妙效果,印象派画家利用彩抓住景物的瞬间变化,给了他很大的启迪;法国音乐固有的崇尚柔和抑制,排斥过度激情,是他创作的依据。在他笔下,出现了一种含蓄的暗示多于热情直率表达,强调朦胧印象的音乐风格,形成了独具特征的音乐语汇。旋律常以短小的动机缀合而成,避免浪漫主义音乐中常见的重复、扩充、发展等手段。声乐旋律与语言音调相吻合,器乐旋律也很少有气息宽广的线条。喜用复节拍和复节奏,节奏不规则地细分减弱了推动力。重视调式的表现力,如运用五声音阶、中古调式及全音阶。扩大调性概念,常避免出现明确的终止式。全音阶的运用使调式中的每一个音居同等地位,减弱了调的中心感。和声成为最重要的表现手段,通过增加和弦结构的可能性,减弱和声进行的功能性,取得极其丰富的和声彩。音丰富新颖,广泛运用乐器演奏法上的彩手段。配器及织体安排极其细腻,使管弦乐彩缤
纷,并把力度与音联系起来。较多采用小型体裁,结构往往松散模糊,但不少作品仍可看到三部性结构的轮廊。所以,云雾、月光、流水、宇宙,以及民间节庆、世俗人物等都成为其主要的描写对象。此外,神话传说的虚幻世界、牧神、水妖等,也是印象派音乐的常见题材。
印象派音乐主要代表人物有德彪西、拉威尔,下面我们从德彪西创作的总体风格特征及其作品来探讨印象派音乐:德彪西总体风格特征可以这样来概括:擅长用短小的音乐主题、彩斑斓的和声、丰富多变的织体(钢琴曲)、细腻透明的配器(管弦乐曲),通过描写自然景物、生活风俗和神话意境的标题小品,突出主观的瞬间感受和直觉印象,音乐往往具有朦胧、飘逸、空幻、幽静的气氛。正是由于这些与印象派绘画风格相似的艺术特征,德彪西的音乐就被人们称为印象主义音乐。
德彪西作为一位视觉艺术家,虽然常以各种自然景物作为自己的创作对象,却不主张过分真切的描写。他认为过多的描写会损失音乐的情调和气氛,所以,他在音乐中捕捉的只是他对描写对象的瞬间印象。《水中倒影》是《意象集》中的第一首乐曲,作于1905年。乐曲所要揭示的对事物的主观感受,是波光闪烁的水与光的幻化影像。德彪西的管弦乐作
品多是些标题性的管弦乐小品,具有典型的印象主义风格。代表作品是19世纪90年代创作的管弦乐前奏曲《牧神午后》、交响三折画《夜曲》、交响素描《海》,以及1910年创作的管弦组曲《意象》等。《牧神午后》前奏曲创作于1892年。这首管弦乐曲根据象征主义马拉美的诗歌写成,作品以细腻的笔触渲染出朦胧的气氛,描写一个牧神在炎热的太阳下昏昏欲睡时产生的种种幻觉。交响三折画《云》、《节日》和《海妖》三幅交响音画组成,三幅画的题材——大自然、民间风俗、深化幻想,正是印象派音乐着意表现的领域。
德彪西的另一首管弦乐曲《海》创作1903年。这首管弦乐是印象主义的代表作之一,与画家莫奈当初那幅一鸣惊人的作品《印象,日出》由浊难以分割的联系。乐曲的三幅交响素描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生动地描绘出充满阳光的海面上变化无常的景象,描绘了海的气氛和海的性格。《海》中每一个细节都是精微的,富有视觉性的。
三、印象派绘画和音乐的联系
由于印象派画家在作品的彩上运用了特殊的表现手段,使欣赏者在无声的画面上听到声音,音与交融在一起。绘画艺术力求在画面上表现声音,音乐艺术力求在声音中展示画面,这就是印象派绘画和印象派音乐共同表现的主题。虽然他们各自的表现手法不同但有
着必然的联系,就象绘画离不开颜一样,音乐艺术也离不开音,而音与颜之间存在着自然的联系。从物理角度上说,它们都是一种波动,只是它们的性质和频率范围不同而已。在音乐作品中运用不同的音与在美术作品中运用不同颜是极为相似的,音与颜同样能给人以明朗、鲜明、温暖、暗淡等感觉。
1 印象派绘画和印象派音乐的联系(除在题材上)还可以在很多相同的表现手法上看出来。比如印象派绘画中的反复:反复的视受形式较有秩序性,予人单纯、规律的感受,在印象派音乐上,同一首曲子中,常可听到反复出现的旋律。还有印象派绘画中的渐变:渐变的基本原理与反复相类似,但由于其中或形或的渐次改变,使得画面较具活泼性,予人生动轻快的感受,乐曲中音量的渐强渐弱也是同一形式。比如调和:调和的形式中,由于构成物的性质互相类似而差别不大,因此变化也较小,易予人协调、愉悦的感受。在印象派音乐中,有音的调和。比如对比:乐曲中的镶鼓之声与细弦之音……等,都是对比之美的例证。还有节奏:节奏是指将画面中的构成元素,根据前述各种形式原理,进行周期性的错综变化,既给人抑扬变化,又有和谐统一之感。节奏的形式在音乐领域中最常发现,但在诗歌、舞蹈中也常见其应用。印象派音乐中一词,实际是从美术中借用来的,就如美术中的旋律节奏是从音乐中借用来的一样。值得一谈的还有一
个与彩感有关的音乐名词,所谓半音阶是中文译名,西方原语是“Chromatic Scale”,原义并不涉及半音,直译便是彩性音阶
2 印象派绘画与印象派音乐的联系除了以上这些以外,还有个重要原因就是联想与幻觉之间的相互转换,当你在莫奈的绘画彩中到音乐或是在德彪西的和声中到彩的时候,实际上是我们把平时的视听经验相互融合加上多彩的想象的结果。绘画和音乐是我们身边经常感受到的艺术形式,它们之间的联系,产生于生活实际和艺术实际。这些联想可以在音乐创作和欣赏过程中,得到更加形象的艺术感染力。
由此看来,各种形式的艺术之间的关系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渗透的、影响的。印象派中绘画与音乐之间的联系也是如此。正如俄国伟大作家契柯夫所说:各种学习彼此的关联十分密切,人们只是为了研究的方便才把它们分门别类罢了。而事实上,各种知识象一张网似的,网孔与网孔之间互相关联。越向知识的领域走前一步,就越体会到各种部门知识的血缘。
参考文献:
[1]、《世界名画家全集莫奈》〔M〕何政广 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西方音乐史简编》〔M 沈旋 谷文娴 陶幸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6年版
[3]、《西方音乐史》〔M〕(美)格劳特 帕利斯卡著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年版
[4]、《西方音乐通史》〔M〕于润洋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3年版
[5]、《西方音乐史》〔M〕朱敬修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美学论集》〔M〕李泽厚上海文艺出版社。
[7]、《外国美术史》〔M〕欧阳英 潘耀昌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作者简介:姓名 :何鑫 出生:19784 性别:男 民族:
籍贯:河南 信阳 研究方向:西方音乐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