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高师音乐课堂融合初探
因为一个人 张磊内容摘要    民族地区高等师范教育音乐课堂中融入思政元素,探析音乐课堂对师范生思政构建的重大意义。在音乐课堂中培养师范生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同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在提高音乐素养及人文素养的同时,立德树人,建立良好的师德师风思想,为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师资队伍输送合格人才。
关键词    民族地区;高师音乐;课堂融合
音乐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自古以来,孔子就提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认为要想转移社会风气,改变民风民俗,没有比音乐更好的手段了。音乐在产生、形成及欣赏过程中,莫不产生极大的思想波动,带来一系列心理及生理反应,并产生一定的社会效应。
民族地区师范教育音乐课堂旨在培养师范生在音乐中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同时教师要善于从音乐唱奏及欣赏过程中所产生的相关联的思想动态及时疏导,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积极洞见人性中的真善美,从而杜绝不良嗜好及邪恶思想的萌芽滋生。
音乐课堂历来被认为轻松愉悦,看似简单的听音乐唱歌,其实囊括了很多思政因素。抗战时期的《义勇军进行曲》、《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黄河大合唱》等歌曲,皆因歌曲鼓动性强大,激起亿万同
胞奋起反抗日寇侵略,在全国同胞浴血奋战下,才取得最后的胜利。不能不说,这些抗战歌曲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历史上无数事例足以说明:音乐的教化作用和能量不可小觑。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对于培养基础教育师范生尤其重要。语文课及政治课中虽有教育内容,但由于学生正处于逆反期,对于正面管教常出现排斥心理或逆反之心。因而,音乐课堂所衍生的思政因素不容忽视,甚至需要加大力度,力求将音乐教育与思政学科有机融合,方能将学生逐渐偏离的思想拖回正轨。
1  声乐作品中思政元素融入实例分析
1.1  本土声乐作品中,培养学生加深对父母亲人的爱及故土
家乡的情。
本土音乐文化乃是不同民族心理的“根文化”,具有强烈的认同作用和内聚力。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教育就是要通过本土音乐文化教育,构建地方性知识,树立根文化意识,从而达到树立民族自信,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艺术传承发扬。
在民族地区师范生音乐课堂中,有不少本土音乐文化,比如在湖南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师范生
音乐课程中,就有本土化音乐内容。如2015版湖南省教育厅组织编写的五年制专科层次小学教师培养教科书《音乐基础》中,有一首《阿妈的花背裙》,这是一首极富湘西风味的创作歌曲。在优美灵动、流畅婉转的旋律声中,仿佛看到了那个围着描花绣凤花背围裙的美丽妈妈,背着孩子在弯弯山路上兜兜转转:上山砍柴、下河摸鱼、田里栽秧、屋里生火,里外忙得从不停歇。闲暇时,最美时光就是把花背裙里的伢崽挪到胸前,一边哺乳一边唱起旖旎动人的歌谣。学会歌曲后,可以与学生聊起故乡的小河及河边的村庄家园,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之情。并讲起母爱的伟大,让每个学生回忆母亲及身边的亲情故事。也有学生会有所回避甚至情绪激烈抗拒,进而对“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句话嗤之以鼻。诚然,我校大多数师范生来自少数民族地区,和大多数留守儿童一样,从小与家中老人相依为命,得不到父母亲人的关爱,甚至遭人白眼和欺凌,是以养成对社会极度不信任,出现应激反应也是人之常情。
这时,除了讲解音乐旋律美、歌词意境美等,更要给予学生人文关怀。教师简单从生物学、伦理学角度,将人的成长过程、人的情感依托讲给学生。并告诉他们,父母外出打工其实都是为了那个家。只不过,父辈们没有受过很好的教育,不知如何处理生活中的复杂关系,更不知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情。所以,把孩子送进大学,就是想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不让后代子孙再吃父母吃过的苦。难道我们不应该感恩他们,而只是记恨他们没有给我们足够的父爱母爱吗?说到这里,学生多会红了眼圈频频点头,那种桀骜不驯甚至愤懑怨恨的目光逐渐变得柔和起来,取而代之的是斑斑泪光。是矣,无
论有如何深的怨恨与哀愁都在这优美的歌声中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讲解中化为灰烬,剩下的,只有莫大的懊悔及深深的感恩。
1.2  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弘扬伟大坚贞的爱情。《马桑树儿搭灯台》是一首流传于湘西桑植的民歌,以书信形式,一对一答,表达了对郎的深深思念和郎对的殷切祝福。正是有了望眼欲穿盼郎归、誓死也要等郎回的坚贞爱情,才有了郎当红军勇杀敌、争做英雄好儿郎的坚定信念。歌曲中将湘西女儿性格中的温婉多情、坚毅直爽渲染得淋漓尽致,更将湘西男儿的果敢善良、骁勇血性描绘得丝丝入扣。
1.3  中外声乐作品中讴歌爱国主义,深化家国情怀。
中外音乐作品浩瀚如海,精彩纷呈,经典作品令人回味。如歌曲《雪绒花》。这是电影《音乐之声》中脍炙人口的插曲之一,3/4拍子,节奏舒缓明快,旋律舒展优美,通过对雪绒花的赞美,表达了高洁的爱国主义情怀。
爱国主义题材的声乐作品层出不穷,如我们中国的声乐作品《我爱你,中国》、《我和我的祖国》等等,都是直抒胸臆,表达直白,让人一听就感觉激情澎湃,心领神会。但影视歌曲定要结合影片讲解,特别是玛利亚与七个孩子分别上台演唱此歌时,那种对于自由的向往、对于家乡和祖国的热爱、对于纳粹的唾弃但又不得不与之周旋,用蒙太奇手法,在既紧张又热烈、既轻松又波动的气氛中交替
出现,令人过目不忘。在旋律反复出现的同时,对于祖国的挚爱之情油然而生。
我是一个过气的歌手音乐对于客观事物具有超语言能力,能够表达人们无法用言语表达的东西。教师讲述完毕,再次让学生聆听或者演唱此歌曲,此时他们的演唱感觉和先前决然不同,因为他们已经与歌曲中的情景有了共情,有了对自己家乡和祖国的热爱之情作支撑,歌声自然赋予了不同的意义,此时思政因素完美渗透在课程里。
1.4  歌颂纯洁友谊,加深兄弟情谊。
苏格兰民歌《友谊地久天长》是一首表达对友人无限留恋与深情厚谊的歌曲。亲情、友情、爱情是人生永恒的三大主题,然而,由于现今社会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关系日渐淡漠。是以常出现大学室友大打出手,甚至投毒害友案,令人触目惊心。究其原因,与现代社会物欲横流、社会关系复杂莫不相关,更与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相关联。
/姚春晓张默的母亲是谁
(下转第173页)
168
173
歌剧咏叹调伴奏时情感更为奔放。歌剧需要表现出戏剧张力,因而要求弹奏过程中需要将情感充分展现出来,增强舞台效果,带领听众进入情景之中。而且歌剧伴奏的情感需要与演唱者情绪保持一致,双方进行情感交流。而且不同角情感在演奏时要灵活转变,或悲或喜都需要弹奏者自身将情感表达而出,因而情绪处理属于开放式。
弹奏艺术歌曲伴奏情感则内敛。艺术歌曲本身具有一定的高雅特征,而且其注重内部情感,主要表达出特定的思想情感,因而弹奏时的情感需要收住,心理变化则是重点。弹奏艺术歌曲的情感虽显露出来,但需要使听众跟随乐曲进入情境,使听众内心有所启发。
[3] 薛景.论钢琴伴奏中的伴奏意识、艺术审美与价值[J].大众文艺,2020(23):107-109.
[4] 张蕾.舒伯特声乐套曲《冬之旅》钢琴伴奏音乐特征[J].艺术研究,2020(06):63-65.
[5] 赵磊.声乐演唱中钢琴伴奏艺术指导的地位和作用[J].艺术研究,2020(06):145-147.
[6] 邱熙杰.诗中有画,画中有音--钢琴伴奏视野下的中国古典诗词音乐审美意境[J].艺术教育,2020(12):69-72.
[7] 于正.声乐演唱与钢琴伴奏的有机结合分析[J].戏剧之家,2020(36):76-77.
[8] 曲子瑶.浅析外国艺术歌曲和歌剧咏叹调钢琴伴奏的异同[J].戏剧之家,2020(26):59-60.
[9] 王斌.浅析歌剧咏叹调和艺术歌曲的差异性[J].黄河之声,2020(17):160-161.
[10] 路建敏.浅析《费加罗的婚礼》中咏叹调的钢琴伴奏[J].戏剧之家,2020(21):67-68.
[作者简介:吕烁,浙江音乐学院。]
人生在世,在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努力做好自己的事,过好自己的生活,成为最好的自己。同时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多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在生活演进中,结交情投意合的朋友,情绪低落时,好友的陪伴和安慰会是最好的强心剂。反观现今社会,抑郁症患者年轻化,与他们心灵压抑过多过沉无不相关。若能结下知己好友,互相倾诉安慰,让身心得到适当的宣泄,让心灵得到应有的疏导,这样的人生才不至于无趣无味。南京音乐
2  思政元素融入音乐课堂构建路径2.1  音乐课堂中的思政元素应流于自然
民族地区师范教育音乐课堂中融入思政元素,在音乐课堂中对师范生进行思政构建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但这种融入和思政课不完全相同,不用大段铺陈,重在流于自然,避免刻意说教。学生欣赏或表
现音乐作品过程中,教师稍作精简解说,或与学生互动讨论。针对敏感问题,善于直指要害,语言精炼果断,定位准确,避免避重就轻,让学生明白教师立场,进而形成自己的独立思维。
2.2  把握音乐课堂技能传授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
在培养师范生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同时,更应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把握好音乐课堂技能传授与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在音乐课程中,不但要进行音乐知识及专业技能的传授,更应在提高音乐素养及人文素养的同时,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立德树人,建立良好的师德师风思想,为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师资队伍输送合格人才。
2.3  加强音乐教师与思政教师通力合作共同备课机制
音乐教师相对来说较注重本专业技能与技巧的提高,对于音乐作品中深藏的思政元素不一定都能深入了解。除了需多方阅读音乐史料,了解入选教材中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及作者背景外,更要排除自我知识盲点,与思政教师多沟通,发掘深挖
作品中蕴藏的深刻含义,力求到音乐作品中与当今社会现象相契合的思政共通点,对症下药,一针见血,避免毫无目的的信口开河。
2.4  合理安排专业+思政课程比例,努力构建美育+德育模式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更是一门情感艺术,学生在唱奏及聆听中陶冶情操、愉悦性情。此时他们的心情处于高度放松状态,完全投入到美妙的音乐中,没有任何戒备或叛逆情绪,若能将思政因素及时导入,那些平时听起来难以入耳的说教,此时却犹如润物细无声,随着美妙音乐潜入学生心灵。当然,音乐课堂一定是以音乐为主,思政为辅,教师需合理安排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的比例,这样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就能欣然接受德育教育,完美完成美育+德育模式,何乐而不为?
综上所述,民族地区师范教育的音乐课堂中融入思政元素可以令师范教育事半功倍。既能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中受到美好的音乐艺术熏陶,又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正确思潮的教化,树立起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建立起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为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做出更好、更大的贡献。
[项目:本文为“湖南省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研究基地”资助项目。]【参考文献】[1]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音乐德育模式的构建,王新学,陈德林,《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总第493期.
[2] “课程思政”视域下艺术类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改革研究--以广西艺术学院“‘话’校史,‘话’情怀”教学实践活动为例,刘桂宇,《科技文汇》总第452期.
[3] “课程思政”理念下高职公共艺术课程创新研究,励继红,《美育美学研究》文教资料,总第775期,2018年第一期.
舞曲库
[作者简介:姚春晓(1970--),女,土家族,湖南湘西人,声乐表演艺术硕士,声乐教师,湖南省普通话测试员,湖南省吉首大学师范学院。主要从事民族声乐、视唱练耳教学工作。曾在湖南师大音乐厅成功举办过两场个人独唱音乐会。2020抗疫独唱歌曲《共饮一湖水》被学习强国等媒体推介。]
(上接第168页)
【参考文献】
[1] 杨明晨.舞蹈钢琴伴奏的地域文化体现[J].艺术大观,2020(36):84-85.天安社
[2] 靳潇.钢琴伴奏在《钢琴》教学过程性考核中的运用与意义[J].艺术评鉴,2020(23):85-8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