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族婚姻、丧葬、服饰、饮食、节日、待客、喜庆、禁忌
哈萨克族语属于阿勒泰语系、突厥语族、克普恰克语组。哈萨克族人曾使用过突颇文、回鹘文,后随着伊斯兰教的传人,哈萨克族人信仰依斯兰教,改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哈萨克文字。
(一)婚姻
新中国成立前,哈萨克族通行一夫一妻制,少数贵族、富户一夫多妻。哈萨克族限制同一部落的男女结亲,如果通婚,无血缘关系必须超过7辈。联姻的人家要相隔7条河。哈萨克族旧时的婚姻具有浓厚的买卖婚姻性质,且由父母包办。女子的贵贱,取决于父家的名望,婚娶聘礼视门第而定,彩礼也因门第差别悬殊。富者赠骆驼百峰或马上百匹、羊千只,嫁妆一般多为毡房、驮畜、家具、服饰和新娘的乘马等。贫穷人家,男方也要给女方送“吃奶礼”、或“婚礼’’和“亲属礼”等。确定婚约后,女婿方可拜见岳父母,开始往来。婚嫁时,男女双方唱《怨嫁歌》、《劝嫁歌》和《揭面纱歌》等民间歌曲,以赞颂婚姻的美满。新中国成立后,贯彻执行婚姻法条例,废除封建买卖包办婚姻,青年男女大多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结婚、离婚、复婚均到政府办理手续。彩礼、嫁妆无成约,嫁娶
仪式逐步简化。
刘烨妻子安娜资料
(二)丧葬
哈萨克族人的葬礼隆重,按照伊斯兰教的仪式
举行。人死后,头朝北、脚朝南、面朝西安放,以
歌手乌兰图雅
洁净白布盖脸,用布幔围帐将尸体遮挡起来,由亲
属守灵。出殡前,遗体用清水沐浴后,由毛拉(阿訇)唐艺昕贾川
用白布缠裹安放于灵床,举行祈祷仪式。遗体一般是当天或次日埋,实行土葬。葬后7天、40天和一周年均要祭祀(过“乃孜尔”),对死者表示缅怀和哀悼。
按照哈萨克族传统习惯,丈夫死后,妻子必须守孝1年。一年之内妻子必须穿黑衣服或素服装,包白头巾,以示悼念。吊唁人若是至亲或妇女。死者的妻子必须前去拥抱,放声大哭,唱挽歌。
(三)服饰
哈萨克族牧民传统服饰常以牲畜皮毛作衣料。男子衣服宽大,冬季多穿“托恩”(不带布面,皮板朝外的
皮大衣),腰系宽皮带,上挂精美的小刀,头戴尖顶四楞的“吐马克”(皮帽),脚穿毡筒、皮靴。少女梳小辫,头戴插有鹰羽的小帽,穿连衣裙,上身着黑或红坎肩,胸缀硬币或其他金属装饰品。中、老年妇女戴“克篾协克”,“尺拉吾什”(白布制的披巾),身穿彩鲜艳和深花连衣裙,中年妇女外套黑坎肩,老年妇女外着长“袷袢”(衣服)脚穿软皮袜(“马斯”),外着皮靴鞋。清代和民国时间,巴依(牧主)身着面料考究的皮衣、丝绸单衣.穷苦牧民则衣衫褴褛或四季用羊皮衣裹身。
新中国成立后,哈萨克族生活水平提高,服饰也有很大的改变。50年代初期,除兽皮衣外,许多人都能穿上棉衣、布衣。居民除以皮件着装外,同时兼用棉布衣料。五六十年代,条绒、花布、哔叽布料颇受欢迎,皮鞋逐步取代了皮靴、毡筒。80年代,哈萨克族男子多着西服,青年人
以着流行装为盛。
(四)饮食
哈萨克以奶茶、烤馕为家常饭;除烤馕外,
还有用奶油与面、白糖混制的“结尼提”、“包
尔沙克”(羊油炸面团)等点心。大米最常用于做
抓饭。喜吃羊、牛、马肉,马肉多加熏制。对肉的吃法颇多,最喜欢吃的一种饭是“那仁”,将肉煮熟、削碎。混以面片,用“皮芽孜”(洋葱)等凋味。
哈萨克族男女老幼都喜欢喝奶茶,将“米心茶”、盐放人壶中用水煮开.加入牛奶或羊奶,饮时也可加少量酥油。视“克姆孜”(马)为上等饮料,用牛、羊奶制成的“苏孜别”(奶豆腐)、“苦尔特”(奶疙瘩)和“沙尔玛依”(酥油),作为常备副食品。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境内哈萨克族人民的饮食也受各族人民的饮食影响,不再拘泥于单调的奶茶烤馕饮食;特别是80年代,居住在城镇的哈萨克人也食用蔬菜、鱼和海产品等。
(五)节日
哈萨克族的主要节日有古尔邦节、肉孜节和纳吾热孜节。
纳吾热孜节每年3月21日即春分这一天为“纳吾热孜”节,是哈萨
克族人信奉伊斯兰教之前的节日,相当于汉族传统节日的春节。从
“纳吾热孜”节这—天开始.哈萨克族即将开始搬迁牧场,从事新
的一轮畜牧生产,就算辞去旧岁,迎来新春。过节时,各家各户都
用小麦、小米、大米、奶疙瘩、肉、奶豆腐等混合做成“纳吾热孜
饭”,人们走家串户吃“纳吾热孜饭”,唱“纳吾热孜歌”;同时
周围的哈萨克人还要聚集在一起,举行民歌对唱和阿肯弹唱等文娱
活动祝贺新年,祝愿在新的一年牲畜兴旺。
古尔邦节、肉孜节节日前,家家户户打扫卫生,赶制食品和缝作新衣裳。男人们节日清晨沐浴更新衣到清真寺做礼拜;之后,一家人上坟,缅怀先人。当日宰牲、煮肉备饭,凡登门者均以客人相待。古尔邦节又称“宰牲节”,尤为隆重。肉孜节也叫开斋节。斋戒日期在伊斯兰教历的九月,肉孜节是封斋30天后的开斋欢庆日。60年代后,哈萨克族职工和青年学生,已不恪守封斋旧教规,封斋期间正常吃饭喝水。
记得我们有约
(六)待客
哈萨克族人耿直,重友情,反对欺骗,相互友情特别好者的财物不分你我,往往视为“塔睦尔”(共同财务),亲如一家。哈萨克族人把客人分为“偶然来客、专程来客、特邀来客”3种,对哪一种来客都热忱招待,把热忱待客视为美德,
谁要冷淡客人就会受到邻居和亲友的耻笑。对过路客人或望门投宿的人,如适逢主人用餐时,必得相邀入座,至少喝一碗奶茶.假如这时客人不接受邀请,则认为是对主人的不礼貌。遇有贵客来防,多要宰马驹或宰羊羔款待。进餐时,将煮熟的羊头、羊尾油、羊后腿、筋条、杂碎等放人大盘端上.以示全羊。主人把羊头献给客人,客人先割一片羊面颊肉,递给席中长者,再割一只羊耳递给席中幼者,自己也割一片后,将羊头奉还主人,大家方可动手抓吃盘中的羊肉。此礼节保持至今,在牧区尤盛。
(七)喜庆
疯狂石头演员
1、割礼按伊斯兰教习惯,男孩子5—7岁时,行割礼(割除少许生殖器包皮)。割礼前,男孩头上、肩部戴鹰羽,骑马拜见亲属。亲属们为其送鹰羽、小羊、牛犊、马驹等。马驹耳朵上打上记号。名曰:“割礼马”。割礼习俗保留至今。
2、骑马日男女孩子5一7岁时举行一次骑马仪式,此日小孩头戴插有鹰羽的帽子,骑上备有特制“乙”小马鞍的马前去拜见亲友,亲友们除给小孩赠送奶疙瘩、包尔沙克等食品外,还要赠送马肚带、马蹬和马鞍等礼物,至此,小孩便有了自己的(八)禁忌u2乐队
哈萨克族的禁忌比较多,主要有:忌食猪肉、驴肉、狗肉和一切动物血液,忌食未经宰杀的牲畜;忌嫌客人坐床,不能当着父母面夸赞他们的孩子,不可当面数主人的牲畜头数,反感做“乃麻孜”时有人
从面前通过;另外,在毡房门前下马、脚跨马缰绳、坐装有食品的箱子等.都在禁忌之列。
马鞍具。小孩10岁左右,多成骑手。到60年代,骑马日在牧区还偶有所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