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挂你的人是我 小学校本教材《葫芦丝
    第一单元 基本知识 一、葫芦丝简介  葫芦丝又称葫芦萧,傣语称之为筚南母倒(南母倒即葫芦之意)。
  流行于滇西德宏、保山、瑞丽等傣族地区,在阿昌族、布朗族、德昂族中也较为流行。
  葫芦丝的起源可追溯到先秦时代,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葫芦丝起源的动人传说,如傣族民间就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
  很久以前,一次山洪暴发,一位傣家小卜冒抱起一个大葫芦,闯过惊涛骇浪,救出了自己的心上人,他忠贞不渝的爱情感动了佛祖,佛祖把竹管插入金葫芦,送给勇敢的小卜冒,小卜冒捧起金葫芦,吹出了美妙的乐声,顿时风平浪静,鲜花盛开,孔雀开屏,祝愿这对情侣吉祥幸福。映日荷花别样红
  从此葫芦丝在傣族人家世代相传。
    傣族人民多才多艺,能歌善舞,在节日里,不论是在江中划龙舟或是在江边放高升,还是在广场上赶摆,或是在竹楼里饮酒欢歌,都可以听到动人的歌声。
赵欣瑜儿子>酷爱乐团
  赞哈(民间歌手)在葫芦丝的伴奏下唱着古老的传说和美丽的神话,唱着旧社会的苦难和新社会的幸福。
    二、葫芦丝结构图示    三、按孔方法及部位  注意的问题:
      要求手指自然放松,成弧形持葫芦丝,双臂和肘部肌肉要放松,指肚接触孔应有周边缘感,吹奏时在气流的作用下,指肚共振,微有麻感,其音富有弹性,过于压紧则手酸,音窒,多有不利。
  另外手指开孔时,不宜抬得过高,否则会使手指僵硬,影响演奏速度。
  一般手指抬到距管音孔上方23 厘米即可。
    四、演奏姿势      吹奏葫芦丝的姿势分坐、立两种,通常称为坐式和立式。
      (一)立式 就是站着吹奏的姿势,一般在独奏时采用这种姿势。
  要求身体站立,自然放松成垂直状,两脚稍稍分开,胸要挺,左手在上,右手在下,两臂稍微弯曲,两肘部下垂,管体稍向前,与上身成 45 度角。
ジングルベル
  切忌过分挺胸或歪斜。
      (二)坐式  就是坐着吹奏的姿势,一般在合奏时采用这种姿势,要求身体自然放松地坐在椅子上,两腿稍稍分开,身体要正,头要直,肩要平,左右手肘部与身体成 45 度角。
  切忌过分放松或僵硬。
      五、气息的运用  吹奏葫芦丝的气息与竹笛、竖笛的气息截然不同。
  竹笛、竖笛吹奏低音时气流要轻缓,而吹奏葫芦丝的低音(低音 音除外)气流要强;竹笛、竖笛吹奏高音时气流要强,而葫芦丝的高音只能缓吹,如果用气过猛可能导致无乐音或损坏。
      同学们最好在老师的指导下练习。
      (1)吹奏低音5时气流要急,而且气息要下沉,有一种下坠的感觉;  (2)吹奏中音1 2 3时气流要适中;  (3)吹奏高音5 6时气流要渐缓,气息要有所控制,有一种上提的感觉;  (一)风门 指吹奏葫芦丝时,上下嘴唇之间气息经过的空隙处叫风门。
      注意的问题:
      1. 风门可大可小,是随着音的高低而变化的;  2.吹奏低音时缩小风门,吹奏高音时放大风门(与吹奏竹笛截然不同);  3. 风门的位置不可偏左偏右,应在嘴唇的正中处。
  上下嘴唇要含住葫芦丝吹孔,这要根据葫芦丝的吹孔制作情况来决定是否上嘴唇要比下嘴唇略有突出,(一般情况应上下嘴唇一致),两腮不可鼓起,要用力往里收。
      (二)口风  指经过风门吹出来的气息叫口风。
      注意的问题:
      1. 口风有缓急之分,口风的选择可以对吹气的强度和用气量起到控制作用。永远的画面歌词
  由于葫芦丝属于竖吹型簧管耦合振动类乐器,主要有和竹管组成耦合振动而发音,吹奏时用嘴含住吹孔,用超吹的方法,气流通过气箱(葫芦),使的簧舌部分振动,并激发管内空气柱的共鸣而发音。
  演奏时一般不使用基音(用缓吹方法吹出的筒音)。
      2. 风门的急缓变化是靠腹部、横膈膜及胸腔的活动来配合控制的,三方要配合好。
      (三)口劲  指控制风门的大小和口风的缓急时上下嘴唇和两肌肉反复收放活动的力量叫嘴劲。
      注意的问题:
      1、 嘴劲大小是依据风门的大小和口风的缓急来确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