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望与温情的诗意营造——探析《在细雨呼喊》的氛围建构
under the skin武航;陈爱强
胭脂扣张国荣
【摘 要】<正>朱生豪写给宋清如的情书中有一句话:风和日暖,使人愿意永远活下去。殊不知,一直细嗅与静听凄风瑟瑟、冷雨绵绵,或许也能让人在绝望和艰难中恐惧、战栗而又坚强平和地活下去。《在细雨中呼喊》里的'我'就是这样从荒凉惨烈的少年时代成长过来的。《在细雨中呼喊》是中国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余华创作的一部成长小说。作者拉开那青苔深深的记忆闸门,用非线性的叙事、蒙太奇式的组接等,把一个少年在苦难中艰难成长的一段段故事及心路
我左眼见到鬼插曲
【期刊名称】《百家评论》
【年(卷),期】付辛博2014(000)004
【总页数】7页(P37-43)
【作 者】武航;陈爱强
【作者单位】鲁东大学;鲁东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 文
朱生豪写给宋清如的情书中有一句话:风和日暖,使人愿意永远活下去。殊不知,一直细嗅与静听凄风瑟瑟、冷雨绵绵,或许也能让人在绝望和艰难中恐惧、战栗而又坚强平和地活下去。《在细雨中呼喊》里的“我”就是这样从荒凉惨烈的少年时代成长过来的。
《在细雨中呼喊》是中国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余华创作的一部成长小说。作者拉开那青苔深深的记忆闸门,用非线性的叙事、蒙太奇式的组接等,把一个少年在苦难中艰难成长的一段段故事及心路历程以平淡、冷静、荒诞却又分明暗藏挚诚与深情的文字展现在读者面前。这注定是个体心灵的一场自我凌迟的苦痛行旅。在这些看似波澜不惊的叙述涓流中虽然偶有清澈快乐的水滴,一如年少时透明的泪水和纯净的温情,但主干流淌着的确乎是深深的绝望、汹涌的孤独和苍凉的冷寂。压抑与凝重感贯穿读者的整个阅读感受。
文本中的意象能更多地介入作家的主观创造,作家可以通过借助某种意象来表现某种感觉、情绪和深层的潜意识,展示出蕴含丰富而又深刻冷隽的诗境,给人一种言有尽而意无
穷的感受。意象的使用既能多层次、多角度地塑造人物,反映主题,又有助于衬托文本氛围。《在细雨中呼喊》的意象符号运用就比较丰富考究。“河流”“门”等意象在作品中的反复出现,就出于作者对主观感觉的迷恋。而主观感受的一再重视,也使作品在压抑绝望的氛围之外也呈现出温情脉脉的一面。
(一)“呼喊”的绝望基调
从作品题目中的两个意象来看,“细雨”和“呼喊”不仅交代了自然环境,更营造了一种心理环境。“我”听到一个女人在“黑夜”里的“呼喊”声,这种隐喻的写法所衍生出的效果强烈而震撼,既为整个作品的氛围奠定了基调,也为写“我”日后不断陷入恐惧与绝望的深渊作了一个铺垫。“细雨”让人想到空濛、灰和迷茫,“呼喊”则是生命无依无靠的孤独表达,是人性在精神压抑下的,它说明人物心中有郁结的块垒需要倾泻并渴望温情的慰藉。“雨”自古以来就是个带有凄清、愁苦调的意象,当然,此处仅指苦雨而非喜雨。“细雨”往往绵绵不断、阴郁弥久,人们也因雨帘的阻隔而心生孤独之境,例如古代温庭筠的诗句“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又如陆游的“数间茅屋谁知处,烟雨蒙蒙隔断桥”。在这部文本中,“细雨”象征了文中人物与现实紧张、阻隔的关系,制造了一种氤氲着童年湿气与雾
霭,弥漫着年少惆怅与感伤的氛围。而且细雨也代表了一种持久的忧伤,正如文中的那个孩子——叙述者“我”(孙光林)的整个童年时代内心都是潮湿的。“呼喊”更是一种反抗绝望的表现,它是“我”对另外一个不可理喻,或者说不可理解的世界的一种看似有声、实则无力的抗拒与质问。作者在开篇就写道,“我回想起了那个细雨飘扬的夜晚”,“一个女人哭泣般的呼喊声从远处传来”,“再没有比孤独的无依无靠的呼喊声更让人战栗了,在雨中空旷的黑夜里”。“细雨”是视觉方面的,“呼喊”是听觉方面的,这都是对人物及情感的另一种方式的介入。“孤独”和“无依无靠”更是点明并预示了后面要写的内容依然是如此寂寞、苍凉和令人绝望。
同时,“大地”和“黑夜”也是作品中两个非常重要的意象,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诗人海子在《夜晚,亲爱的朋友》中写道,“大地茫茫,河水流淌,是什么人掌灯,把你照亮”。不难感受,“黑夜”和“大地”这两个意象无论是分别出现,还是把二者联系在一起,都能衬托出一种寂寞,空荡,绝望和孤独的心理氛围。“黑夜”和“呼喊”这个动作意象相结合,更能体现出“我”的恐惧、无助和不堪重负。举例来说,“此后我是那么惧怕黑夜……降临的夜犹如洪水滚滚而来,将我的眼睛吞没了”,这种把夜比喻为洪水汹涌,不禁让人胸口产生一种似乎身临其境的压迫和窒息感,也体会到“我”——一个备受生活和亲人压迫的少年内心那
汹涌澎湃的绝望。再到后来“战栗”这一部分,“黑夜”的意象出现得更为频繁,余华践行了卡夫卡“活在真实中”的观点,细腻真实地讲述了“我”在青春期欲望萌动、肉体骚动却又因为无知而恐惧、战栗的心境。没有人对“我”和同伴进行正常的性意识的启蒙教育,所以“我”们一方面陷入青春期应有的欲望和隐秘本能,另一方面又不断陷入由于看不见的束缚给人带来的道德约束和自我检讨中,这种煎熬和孤立无援的感受也为作品蒙上了一层悲伤酸楚的气氛。很遗憾也让人心疼、伤感的是,文中的“我”始终没有遇到任何人能够“掌灯”把“我”照亮。
(二)“池塘”及“回”不去的故乡
余华在接受一位美国批评家的采访时说,对于这部文本“我不是用故事的逻辑来完成这部小说,而是用记忆的逻辑来完成,记忆不是按照时间的顺序出现的,是按照情感的顺序出现,比如说五年前的一件往事很可能勾起一年前的往事,然后再勾起十年前的往事,接着又勾起昨天的往事……如此连接下去,让情感不断深化。”可见作者在这部文本中倾注了很多对故乡及童年记忆的情感体验。歌曲《童年》的首句歌词是“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诚然,“池塘”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美好纯真的童年岁月,还有和小伙伴们一起
玩耍的那一处故乡原地。作品中同样也多次出现了“池塘”意象,它承载了我的回忆,也由此表达出“我”对于故乡南门的无限怀恋。
举例来讲,作者对此有直接的表述:“南门如果还有值得怀念的地方,显然就是那口池塘。”而十年后当作品中的“我”重返故乡时,“回忆中的池塘总是给我以温暖,这一次真实的出现则唤醒了我过去的现实。看着水面上漂浮的脏物……而且已然坚守在南门的土地上,为的是给予我永远的提醒。”在文本的插叙回忆部分还有几处依然多次提到“池塘”,例如:“苏宇到池塘边来过几次”;“我永远难忘和苏宇站在池塘旁的这个上午”;“我一直走到学校的池塘旁,独自站立很久”;“在池塘旁所看到的苏宇快乐幸福的童年生活,其实如当时从水面上吹过的风一样不可靠”等等。
“池塘”已不是往日清澈的池塘,而“池塘边的岁月”也已然一去不返。没有什么比回不去的原乡和追不回的过往更让人心生悲怆的了。流转的时光、褪的过往,岁月和现实永远以不动声的力量重塑着我们的曾经,一切都将彻底改变。其实故乡不只是那一处原地、一伙玩伴,它更是一种心境和情趣、一段过了就不再的韶华和状态。人在时空二维中穿梭,流逝和更换的是自己。故乡之所以“故”,有故去的意思,它不断修改着儿时的记忆,变迁着
生活的内容。故乡是动态的发展的,回忆是静态的并且是经过披沙拣金拼选出来的。也许历史也就是这个样子,不管是个体的、还是整体的。
(三)阻隔与对抗的“河”、“门”
《在细雨中呼喊》的叙述很自由,在这部小说中,人物与环境总是保有一定距离,这也使得人物的性格能更丰盈明显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而且这部作品与现实的关系时近时远,这也使得其具备优秀的品质。
“河流”意象在余华小说中占有重要地位。凡出现个人心理描写的场景,“河流”和“阳光”多是相伴而行。首先,“河”是一个具有阻隔意味的意象。左岸是一去不返的岁月倒影和无法忘却的回忆,右岸是纵然悲情却值得紧握的当下年华,中间流淌的是“我”深深的孤独与困惑。作者多次提到“河”,且把这种意象的意义停留在意象本身,真空而细腻,是叙事向作者回忆的一种内化。例如“我时刻回忆起苏宇在河边等待我时的低头沉思”;“我弓着背独自行走在河边”;“我们在河边的石阶上坐下来,河水在我们脚旁潺潺流淌”等。这些描写似涓涓细流,既流过字里行间,也流过读者内心,让读者感受到“我”的无助。《在细雨中呼喊》传递给读者的感觉就是一个人坐在河边静静地望着对岸的家庭及亲人的生活图景。他
很想穿过层层细雨、走到对岸,去把握与理解现实生活,但始终徒劳无果,于是他只能反抗,极力挣脱与呐喊。这样一来,人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紧张、产生了心灵上的对抗,作品也显得极具张力。在周围人眼里,小说的叙述者“我”有时是荒诞可笑的,但在“我”眼里,这个世界也是荒诞的。
“门”的关闭也烘托出一种封锁、压抑、绝望的氛围。例如在写苏宇死亡前后时,作者提到:“苏宇的父母吃完早餐以后……他们打开屋门时,我的朋友又被光芒幸福地提了起来,可他们立刻关上了”;“他向弟弟发出内心的呼喊,回答他的是门的关上”。这让人虽不见苏宇其人但已感同身受地体会到他死前的绝望无助,整个文本氛围也变得凝重起来。另外,“南门”其实也是一个极具象征性的符号,代表了作者对故乡隔膜的感受与记忆。
(四)“阳光”及温暖的友情
作为绝望阴冷的“细雨”的对立面,“阳光”作为一种暖意的东西也在作品中频繁出现,光束的照入也可以稍微缓解“雨”带来的凄凉。比如“阳光那时候似乎更像是温和的颜涂抹在我们身上”,“母亲嘶叫般的哭声最后一次在灿烂的阳光下飘荡起来”,“苏宇在铺满阳光的操场上走动时文静的姿态,显露了纯洁和一无所求的安宁”等。这种强调及对比更显悲凉:既可以this picture
反衬出“我”对于温暖的缺失和渴求,“我”经历了绝望无助的风雨后更期盼晴朗、温暖的生活境地;又代表了“我”对童年生活应有情趣及调的渴望与怀恋,对美好希望的追求与希冀,以及在绝望中寻希望的意蕴。越是生活在绵绵细雨中,人越渴望阳光的照耀。“阳光”的反复出现,使得作品略带温情之感。同时,“阳光”的出现也表现了作者对苦难的客观铺陈和冷静消解,让读者在无尽的苍凉与阴郁中品味到一丝丝曙光。或许,这也不失为对待苦难和人生的较好方法。
>刘晓庆删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