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Journal  of  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ty 第40卷第4期Vol.40 No.42021年4月Apr.2021
中国汉传佛教音乐艺术特征及文化功能研究
刘艳敏
(宿州学院音乐学院,安徽宿州234000)
[摘要]佛教音乐伴随着佛教从印度传入我国,便与我国传统文化艺术高度融合发展,进而实现了
内容、形式、功能等多层面的升华与延展。本文以汉传佛教音乐为研究对象,在阐述其构成与艺术
特征的基础上,对其在修行法事、祈福禳灾法事以及普济法事中的具体运用进行了探讨,并分析了
汉传佛教音乐的文化功能。
[关键词]汉传佛教;佛教音乐;艺术特征;文化功能
[中图分类号]J60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 -7602(2021)04 -0185 -04
佛教缘起于印度,后传入我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包括佛教音乐在内的佛教文化与我国传统的 儒家、道家文化实现了高度的融合,不仅使汉传佛教成为我国重要的宗教派别之一,且对我国的文化艺术发展 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1]。佛教音乐是佛教教义传播和弘扬的有效载 体,它深刻体现着佛教的艺术属性,丰富了我国传统音乐艺术的发展格局,发挥了极为重要的文化功能。佛乐 伴随着佛教在东汉末年传入我国,其独特的表现形式一一呗赞与转读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兴趣,佛经的唱诵仪 制也逐渐被我国的僧侣认可和接纳。东晋时期,中国佛教唱诵音乐梵呗创立,据传始创者是曹植,后经僧侣们 改编或新创,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更加深入,梵呗也因此获得了快速发展。南北朝时期,佛教清规、仪轨被 确立,大力推动了佛教音乐的发展。隋唐时期,佛教迎来其发展的全胜时期,不同宗派开始形成。佛教音乐无 论在宫廷还是民间都得到了广泛的发展,且逐渐体现了世俗化倾向,对后世影响深远。后经宋元明清等不同 朝代沿革,汉传佛教和佛教音乐与中华文化的深度融合脚步始终未曾停息,佛乐民族化、一体化日益成熟,佛 事仪轨也更加规范统一。总之,佛教音乐与中国传统民间和宫廷音乐相互融合、共同推进,这极大地丰富了佛 教音乐的艺术特。
1我国汉传佛教音乐的构成及艺术特征
挥之不去1.1以赞与偈为主要形式的梵呗
佛教音乐是伴随着佛教教义的诵念、传播而自然形成的一种具有婉转韵律的音乐类型。佛教教义以其为 载体,以更加有效的方式在教徒中实现传播和承继。佛教音乐在传播中逐步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几种形式,这 几种形式可统称“梵呗”。所谓梵呗,简言之就是结合本土音乐对印度佛教诵念曲调进行的改编创作之曲, “梵”取其清净之意,“呗”则指赞叹、称颂。曹植据《瑞应本起经》创作《鱼山梵呗》,开创了中国梵呗的先河。 随着转读、唱导等表现形式的应用,梵呗在隋唐时期迎来快速发展阶段,并逐渐形成了赞、偈为主的艺术 形式[2]o
赞是一种有长短句结构形式的梵呗,其句式不尽相同。比如共有五句的赞被称为五句赞;共有六句的赞 被称为六句赞,此外常见的还有八句赞、十句赞等。除了句式外,在读音上赞还要求严格押韵。例如:“炉香 乍热,法界蒸熏,诸佛海会熏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段,诸佛现全身。”此即为六句赞,押un 韵。六句赞被认[收稿日期]2020 -09 -22
[基金项目]宿州学院2017年校级重点科研项目“中原汉传佛教音乐文化研究” (2017yzd03)。没时间歌词
[作者简介]刘艳敏,女,助教,硕士,从事艺术学研究。
陈松伶和张铎的女儿为是应用最广、使用频率最高的赞。八句赞包括三种句式结构,分别为四、五、四、五、四、五、四、五,如“戒定真香,焚起冲天上。弟了虔诚,热在金炉上。顷刻纷纭,即遍满十方。昔日耶输,免难消灭障”。五、七、七、五、七、七、九、五,如“虔诚献香花,智慧灯红焰交加。杨柳洒堪夸,
橄榄共批把。蒙山雀舌茶奉献,酥酡普供养释迦。百宝明珠奉献佛菩萨,衣献法王家”。六、六、七、六、七、六、七、五,如“弥陀佛大愿王,慈悲喜舍难量。眉间常放白毫光,渡众生极乐邦。八德池中莲九品,七宝妙树成行。如来圣号若宣扬,接引往西方”。不同句式虽都是八句,但总字数不尽相同。另外,十句赞的句式为四、四、六、四、六、八、六、三、六,应用也较多[3]。
偈也是梵呗的一种表现形式,包括以汉文为主的别偈和以梵文为主的通偈。根据句式结构,偈可以分为短句、前句、中句、长句等不同形式。短句、前句、中句以四句和八句为主要结构,而不同字数又形成了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不同的偈。例如,“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便是以四言四句为句式结构特征的四言偈。五言偈的结构特征是五言四句,六言偈为六言四句,七言偈为七言四句。偈与赞有所相似,都是对句式和字数有明确的规范,但又有所不同,比如偈不对押韵进行要求。
1.2音乐与法器融合的曲式表达
佛教音乐因不同的表演形式而有声乐和器乐之分,器乐又有以管弦乐为主的音乐和以打击乐为主的音乐的区分。佛教音乐以乐器和法器组合而成的乐队为表现和传播教义的载体。很多佛事活动中都会有其身影,其表现形式又因南北地域不同而有所区别。北方通常综合使用梵呗、音乐、法器,南方则更加重视梵呗和法器的应用。北方的佛教音乐演奏常用管、笙、云锣等乐器,在视觉、听觉等各个层面
都有显著的北方特征,体现出厚重的历史韵味。佛事活动中的佛教音乐演奏常用的曲式结构有只曲、联曲、套曲等,其中只曲指的是演奏以单独的曲牌或梵呗来进行,比较有名的只曲如《五身佛》《一锭金》等。只曲演奏通常只以散板形式来表现曲头和曲尾,而没有专门的独立头尾。联曲指的是不同曲牌的联缀,至少包括两个曲牌,其形式接近于散套,比较有名的联曲有《真言套》,它由《八拍子》《末了辞》等曲牌组成,共计15段。在演奏中,乐社可结合自身特点对其加以修改变动,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套曲也是常用的曲式结构,它同样由多首曲牌组成,但有固定的程式。以著名的套曲《中堂曲》为例,它的曲式结构包括四大和三小,一共七首曲牌。七首曲牌按照固定的程式进行组合,其中重要的曲牌构成“拍”部分,一身、二身、三身等曲牌构成“身”,三首小曲牌形成尾部分,比较著名的套曲有《昼锦堂》等。
2我国汉传佛教音乐的具体运用
佛教音乐是佛事活动举办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比如在僧侣们进行自我修持的修行法事中、以祈福禳灾为主要目的的法事中、以亡灵超度为主要目的的普济法事中等都可看到佛教音乐的身影。不同的佛教音乐类型,在不同佛事活动中的具体应用形式也不尽相同⑷。以梵呗为例,它几乎存在于所有的佛事活动中。在佛教音乐从印度传入我国的过程中,高僧们结合汉语使用特点以及中国传统音乐的韵律特征对印度佛教音乐加以改编创作,对其中的词曲关系、旋律、宫调等进行了发展,并逐渐形成一些既定的程式。以“十大音乐”为例,在多种佛事活动中,它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在修行法事中,
僧侣们在早课、晚课都会演唱这些禅乐。僧侣们在纪念法事的赞曲中,也常会用到“十大音乐”,比如供佛曲《一锭金》、佛前赞曲《寄生草》等。在祈福禳灾和普济法事中,十大音乐也有广泛的使用[5]。汉传佛教音乐的具体运用可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2.1在寺庙修行法事中的运用
佛教音乐在修行法事中的运用最为常见。所谓修行法事就是指僧侣们的日常佛教修行活动,比如学习佛教教义、做早晚功课等。在早晚课中,僧侣们通过诵唱佛教音乐学习佛教教义。印度佛教在传入我国后经过了相当长的时间,不同地域、不同派别在经文选择与诵唱方面有较大差异。为了缩小这些差异,形成全国统一的佛教音乐诵唱程式,很多高僧结合汉语特点和我国传统音乐风格对佛乐进行了修改、整理,并形成一些约定俗成的程式,部分内容被收入“十方丛林”[6]。比如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曾对早晚课诵唱的佛教乐曲进行编辑,形成了早课六曲、晚课五曲的固定模式,早课乐曲有《波罗蜜多三称》《祝愿偈》等,晚课乐曲有《戒定真香》《圣号》等。以普济寺为例,早课诵唱一般按如下程式进行:梵呗《礼佛》;《楞严咒》《大悲咒》《十小咒》《心经》;梵呗《三皈依》《天女咒》;梵呗《韦陀赞》。在每天的早课中,普济寺的僧人都要按这一程式来自我修持。除了早课外,晚课也有固定的程式,此不赘述。早晚课的乐曲诵唱尽管在内容上不尽相同,但都需要根据一定的程式来完成。这种程式化既体现了修行礼佛的神圣庄重,也体现了音乐的韵律之美。
2.2在救灾祈福法事中的运用
佛教音乐的另一个重要应用是在祈福禳灾佛事中。祈福禳灾有“念普佛”“往生普佛”等仪轨,它们是根据斋主的委托而举行的佛事。在这些佛事仪轨中,佛教音乐的使用是非常广泛的,且具有严格的程式规范,体现出神圣庄严与音乐律动相结合的美感。以“念普佛”为例,应斋主委托,“念普佛”旨在为斋主消灾免难、祈保平安,其中涉及的佛教音乐有《香赞》《药师佛赞》《回向偈》等。法事进行过程中,不同身份的主体诵唱的内容以及做出的动作、行为等也不尽相同。比如寺院维那有自己的一套规范程式,其诵念或拈香祭拜的内容和方式与斋主有较大区别。总之,明确的程式是必要前提,这些程式也是法事所希望达到的目的和宗旨的载体,不可随意更改,这体现了音乐的律动美感。
2.3在普济法事活动中的运用
包括水路法会、转咒、放焰口等在内的为死者举行的一系列法事活动被统称为普济法事。在普济法事中,佛教音乐的应用也非常多,尤其是其中的“放焰口”,这是一项针对恶鬼施食的佛教仪式,旨在度化恶鬼而为死者超度,多在黄昏时举行。不同地域的放焰口程式不尽相同,北方包括禅焰口和音乐焰口。相对于禅焰口仅使用忏钟、木鱼等法器来为佛乐伴奏的做法,音乐焰口融入了更多管、笛等民族乐器,使用的法器也有所增加,比如饶、云锣等。因此,音乐焰口与禅焰口相比,在渲染氛围、表现意境、推动情节等方面具有更多的优势,表现形式也更丰富。比如著名的佛教音乐焰口《瑜伽焰口》,其程式包括拜座、请圣、坛仪文、五供养、度鬼、发愿回向、回向偈、奉送印、十报恩、皈依等,这些流程不可随意更改,以体现庄严、肃穆、郑重之气息。
3我国汉传佛教音乐的文化功能
谢娜 蛇精3.1文化继承功能
在历史的长河中,佛教文化沉淀了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具备广博的内容。佛教文化在发展同时也融入了艺术元素,与艺术相辅相成,交织在一起,共同形成了层次丰富、结构完善的佛教教义传播载体。佛教艺术作为佛教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以艺术的力量推动了佛教教义的传播,并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这种进程。这与艺术本身所具有的感染力和渲染力量有关,艺术元素的加入使得更多信众对佛教产生了更大的认同[7]。佛教文化从汉魏时期传入中国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相结合,便呈现出了凸显的艺术特征,而佛教音乐便是其核心的艺术性代表。佛教教义在优美而富有律动感的音乐中带给了受众不一样的体验感,使教义因具有了艺术美感而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与此同时,佛教音乐与独特的寺庙建筑艺术、神佛雕塑艺术等一起向世人展现出了宏大而唯美的传统文化魅力,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情怀。音乐的艺术感染力不言而喻,它通过丰富的音乐元素,比如旋律、和弦、织体、歌词、乐器等来表达思想,抒发情感,令听者深受感染,产生共鸣,并升华为自身的情感行为表达模式。我国自古以来都非常重视音乐的发展,无论是儒家的《乐经》还是墨家的《乐论》,无不体现着音乐在教化民众、推动社会良性运行方面的强大功效。佛教音乐传入中国,与宫廷和民间音乐都有了深度的融合。一方面,佛教音乐艺术的这种升华与拓展为其教义传播、布施募集都发挥了极大的推进作用;另一方面,延展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内涵和意境,中华民族浓郁的民族风情在佛教音乐的发展中
得到了进一步的彰显。佛教音乐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结构有着高度的统一性,而在思想理念上也体现着一脉相承的特征。比如同样提倡中正、平和、肃穆的意境营造,同样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儒家的音乐要肩负教化民众、为政治服务的功能,佛教音乐则要承担赞佛、颂佛、传播教义、供养佛法的责任,二者的协同性和内在一致性体现了佛教音乐在彰显民族风情、抒发民族情怀方面的功能属性。事实上,佛教音乐与中华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的民族情怀与性格有着内在的统一性,这一点从西方宗教音乐的特点与东方佛教音乐的区别就可见一斑。西方宗教音乐更多的是对复音音乐的使用,与多声部的唱诗班、音宏大而神秘的管风琴、弥撒歌词等相结合,更多体现的是恢弘与庄严;佛教音乐则多使用单音音乐。与西方重视音乐本身相比,东方佛教音乐更重视其承载的内容,重视宁静致远、淡泊名利等意境的营造,与儒家音乐的特征如出一辙。因此,它与儒家音乐等一样,在体现和抒发中华民族情怀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⑻。
3.2精神引导功能
佛教音乐在提升受众的精神境界、享受艺术生活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佛教音乐为中华传统音乐带来了
新鲜的血液,拓宽了音乐的发展空间,延展了音乐的内容和形式,丰富了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各种融合了佛教音乐的法事活动和中国传统民风民俗相结合,发展了民俗活动,使得人们的艺术
文化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佛教音乐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带来了新的材料素材和表现形式,与儒家、道家的音乐思想相结合,塑造了新的美学特征。佛教音乐的曲调、乐谱、音乐理论、乐器等等都极大地拓展了传统民族音乐的风格、体裁、样式,使传统音乐形成了一种全新的风貌。很多现在看来应用非常广泛的民族乐器其实大多来源于佛教音乐,比如在戏曲中常见的铜钹便起源于古印度。此外,曲调也是重要的一方面,天竺乐、龟兹乐、西凉乐等这些与佛教音乐紧密相连的曲调在隋唐乐曲中都能到痕迹。除此之外,起源于印度佛教的音乐理论也对我国传统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苏祗婆的七调理论对隋朝的宫廷音乐发生了重要影响,推动了其复兴,更为后来的唐燕乐奠定了发展的基础。音乐理论方面,包括工尺谱在内的记谱法等都与印度佛教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音韵学又缘起于对佛教经典的翻译。另外,许多著名的佛教音乐家比如少康、文淑等对我国传统音乐的发展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总之,佛教音乐随着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与中国传统音乐不断融合,形成了全新的音乐内容、形式、风格、表现形式,使人们感受到了不一样的音乐艺术,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发展了对音乐艺术的体验感,带给了人们别样的音乐艺术享受,提高了人们的精神境界。
3.3心灵教化功能李秋华
佛教音乐具有心理作用,可以教化民众的心灵,改善人们的心境,提高生活的质量与品质。首先,佛教音乐作为音乐的一种,可以通过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独特的表现形式和音乐形象激起受众内心的共鸣,从而帮助人们更加准确且深刻地表达和抒发情感情绪、舒缓压力。音乐语言与情绪之间
具有相通性,它的律动和跳跃迎合了人们内心情感世界的波动与跌宕。因此,聆听音乐也就是聆听内在的声音,是内在情感情绪的表达和宣泄。音乐对人心理上的调节作用可以与药物相媲美,能起到升降浮沉、安神静心的作用。佛教音乐作为音乐的一种,在调节心理、减轻压力方面更胜一筹。人们在心情浮躁,面临压抑、空虚等心理情绪不适问题时,聆听佛教音乐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
4结语
佛教音乐伴随着佛教从印度传到我国,在与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相融合的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延展和升华。无论是以赞和偈为主要形式的梵呗,还是音乐与法器相融合的曲式表达方法,都体现了佛乐与我国传统音乐艺术之间的和谐与内在统一性,使得佛教音乐无论在封建宫廷还是民间都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佛教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音乐品类,常出现在一些特定的场合,譬如僧侣们日常的修行法事、应斋主的委托而进行的祈福禳灾法事以及为祭奠亡灵而进行的普济法事等。其功能和作用除了体现在佛法的传播与弘扬之外,还具有凸显的文化功能,譬如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抒发民族情怀,提升民众的精神境界,教化民众心灵,为人们带来心理愉悦体验等。总之,佛教音乐因其独特的艺术特征和文化功能,在我国音乐艺术领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音乐艺术史上熠熠发光的瑰宝。
[参考文献]
[1]周景春.论汉传佛教梵呗的唱诵方法[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9(3):52-57.
[2]李怡.我国汉传佛教音乐的历史渊源及发展概述[J].黄河之声,2019(6):13.
[3]李小荣,杨遇青.中国汉传佛教文学思想史研究论纲一一从东晋到晚清[J].东南学术,2019(1):194-212,248.
[4]张林.宗教认同重构与信仰体系转换一一新宾满族自治县清皇故里祭祖大典仪式音乐文化[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2018(4):55-65,76.
[5]郭娜.中国汉传佛教忏法及其音乐初探一一以《千手千眼大悲忏法》为例[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7
(4):80-87.
[6]袁静芳.佛曲《频伽音》([叫街声])研究[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7(3):5-19.
七子新歌[7]李婷婷.洛阳白马寺“水陆法会”仪式及其音声研究[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5(3):97-101.
[8]陈炜.西南地区汉传佛教文化遗产资源调查研究[J].宗教学研究,2014(4):109-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