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博⼠⾎泪⾃述:不是读博的料,别上博⼠这条船(上)作者:上海交⼤博⼠ WAMozart
来源:交⼤bbs梦在燃烧
作者详谈了⾃⼰读博的经历,分享了各种经验建议,所有有意读博的同学都应该看看这篇⽂
章。读博要谨慎谨慎再谨慎,别⼀不⼩⼼就成了作者⼝中的“失⾜青年”了。
(徐师注:全⽂很长,因此分为上中下三篇来发,其中⿊体字部分是我们家长尤其应该注意的地
张若昀回应唇钉⽅。)
⽂章索引:
⼀、前⾔
⼆、读完博⼠能够⼲什么?
三、怎样的⼈适合读博⼠?
四、怎样读博⼠?
五、在美国读博⼠
六、结语——关于事业
正⽂:
这篇⽂章说明了男怕⼊错⾏。
⼀、前⾔
原先我是准备等到毕业的那⼀天,痛痛快快地哭过了之后,⼀⼝⽓写掉这篇⽂章的。其实⼀直
在零散时间打腹稿,差不多已经煲熟了。刚才有同样读博⼠读得凄凄惨惨切切的师兄表⽰期
待,于是⼀横⼼决定现在就写了。何况,早点让更多还没上博⼠这条船的弟妹们看到,提醒他
们读博要谨慎谨慎再谨慎,能多挽救⼀个像我们哥俩这样不是读博的料的孩⼦,也好。
⽂章原先是分⼋篇发表的,现整理为⼀整篇,每⼀部分加上原先的标题。
有⼏点要说明的:
1、不要在⽂理科之间站错队
或许有⼈嫌太长了不想看,或许我的观点⽚⾯甚⾄偏激,或许我的经历太特殊⽽不具备代表
性。但是⽆论如何,请点进来看的每⼀位想要读博⼠的朋友,还包括尚未⾼考的⼩朋友和他们
的爸妈们,切记,在做出选择之前做⼀下⼈格测试/职业倾向测试等等,⾄少没有坏处。职业倾
我叫小麦向测试会给出⽐较细致的职业类型建议,会⼤⼤减少选择专业的盲⽬性。⾄少,对于有明显偏科倾向的孩⼦来说,不要在⽂理科之间站错队。
为什么从读博⼠扯到⾼考选专业呢?因为对于有些专业来说,不读到博⼠⼏乎就等于没读,⽐如我们⽣物专业,如果读到硕⼠毕业,只能每天背个包挨个实验室敲门推销试剂,或者在流⽔线上做质检,在可⼝可乐之类勉强与⽣物擦个边的公司给博⼠打下⼿。要想做研发,⼟博⼠都没⼈理你,海龟博⼠铺天盖地的。所以选择有些专业就意味着除⾮转⾏,否则⼀定要从⼀⽽终,读到博⼠才能在本专业内做点有意义的事情。
要特别强调的⼀点是“隐性偏科”。像我这种在⾼中阶段已经表现出偏科倾向的孩⼦,其实从成绩来看并不算明显偏科。但那是我基本不花时间在语⽂和英语上,⽽咬着⽛狠命拼数学的结果。
另外得益于上海的⾼考政策,我⾼⼆已经放弃物理了,选了半⽂半理的化学。背点东西什么的,对我来说从来就是轻松愉快的事情,⽽逻辑推理是要了命的。这种孩⼦其实内⼼很明⽩,⾃⼰到底是属于⽂科还是理科世界的,⾄少能清楚地感受到⾃⼰,到底是对史地⽣,还是数理化更有兴趣,学起来更轻松。
简单说下我上错理科这条船,继⽽⼜上了博⼠这条⼩艇,沉浮于学术苦海这⼀故事的起因:⾼中的时候,家长和⽼师都希望我选理科,理由是男⽣嘛,理科拼⼀拼还是很不错的(确实⾼考数学被我拼到了138),不要学⽂科,以后没饭吃。
我⾼考前还是上个世纪末,⽹络刚刚进⼊⼈们的⽣活,那时候⾼中⽣上哪⾥去⼏个⾛过⼤学的⼈去听听他们的故事呢,⼜怎么知道还有各种测试性格、思维⽅式和职业倾向的科学测试呢?现在的孩⼦们要利⽤好你们拿起⼿机就能拥有的这些宝贵资源啊!
⽽我的性格真的决定了我的命运,我不够有魄⼒,缺乏那种豁出去了⼀定要执着于⾃⼰的梦想的⽓概。其实如果我从知道,⾳乐学院作曲指挥系需要考钢琴那⼀刻开始,两年时间内狠命练钢琴,同时凑活着读点书,钢琴肯定可以过关,⾼考分数绝对也能达到⾳乐学院那点分数线了。
风雨中的摇篮虽然说在这个现实的社会中,吃饱饭确实是第⼀要务,吃饱了饭才能做好⾃⼰热爱的事情。⽽搞纯正的⽂科或艺术类专业,除⾮成为同⾏中的佼佼者,确实很难挣⼤钱。但我就不信⼀个⼈如果能够从事
⾃⼰真正热爱⽽且擅长的事情,因此不仅仅为了⼀家⼈能吃饱饭去⼯作,⽽是为了让⾃⼰的灵魂不⾄于枯死、为了让⾃⼰和其他⼈的⽣命持续发光、为了让周围的⼈拥有shinning eyes(请搜索Classical Music and Shinning Eyes,美国⼀位指挥家⼀段20分钟的讲座视频,其中提到他所认为的成功便是如此),那么,不管他读什么专业,我就不信他会不到⼯作,我就不信他会饿死!
尽管可能太天真,太理想主义,我还是觉得,⽐挣⼤钱更重要的是发挥出⼀个⼈天赐的价值,遵从其内⼼深处的理想,能够从事⼀份不存在上下班概念,不给加班⼯资也乐意继续⼯作⽽不以之为“加班”的事业。⽽只有这样的事业,才真正称得上是事业,⽽不仅仅是职业。他或许会因此⽽活得不那么光鲜,或许买不起豪宅开不起豪车,但他会是世界上最幸福的那⼀⼩⼈——⼈⽣理想和职业理想能够重合——之⼀。
⽽世界上最⼤的悲剧,除了“你未来的丈母娘站在你⾯前⽽你只能喊阿姨”,便是,不得不把上帝赐予⾃⼰的天赋打包藏起来,把梦想掩埋起来,⽤⾃⼰的短处去跟⼀强者争⼀⼝饭吃。然后只能在业余时间偷偷拿出⾃⼰的梦想来把玩⼀下,以免⾃⼰的灵魂凋零。
楼主便不幸是这么个悲剧⼈物。并且已经⼀把年纪了,不再有年轻的资本,能豪迈地呐喊,去你的permanent head damage (徐师注:博⼠PhD的戏谑说法),⽼⼦不⼲了,⽼⼦要实现⾃⼰的理想。都⽽⽴之年了,棱⾓磨平了,梦想的光芒也穿不透打包盒了,⽣存的压⼒和对安稳的渴求已经压倒了⼀切,认命了。
2、公认地,化学和⽣物是所有专业中读博⼠最苦逼的专业
所以⼀个⽣物学博⼠⽣的⾎泪史,尤其还包括⼀段在⼤洋彼岸⼀个指⿅为马偷梁换柱暗度陈仓装腔作势⽆中⽣有咆哮如雷喷吐唾沫诸项技能⽆所不精的极品⼿下做学术民⼯的⽣涯,已经达到苦逼的极致了。我所能有把握说到位的,也仅限于⽣物专业。何况⾏⽂之中⽆论如何不可能完全排除个⼈的情感因素,⼀定会有夸张的成分,只是绝不会⽆中⽣有。
其他专业的朋友们,不要把本⽂太当真,参考参考就⾏,还是多听听⾃⼰专业前辈们的说法。但从另⼀个⽅⾯来说,不管什么专业的博⼠,有⼀些要求是相通的。下⽂中会详细展开。
3、对于真正适合读博⼠做科研并且真⼼热爱科研的⼈,什么都拦不住的
本⽂能够拦住的,⼀定是相当不适合上这条船的⼈。
其实你们像我⼀样,会在其他领域发挥⾃⼰的才能,没必要硬着头⽪上船,⾛进下船前流着热泪劝弟妹的历史循环。对介于此两极之间的中间派,读博⽆妨,不过别想着在⾼校和科研院所做研究了。现实点,去企业做研发吧,或者像我这样,有⽂字和英语⽅⾯特长的,打个擦边球,在本专业范围内从事⽂字⼯作。
做理论研究是投⼊产出⽐最低的⼯作,相当⼀部分专业如此,因为中间派的⼈⽣理想并不是扔下家庭
没⽇没夜地泡实验室,所以,在有年收益率将近5%的债券什么的可供选择的情况下,何必把钱存银⾏呢?所以,在不误读我的⽂章的前提下,我不担⼼乱写⼀⽓会给弟妹们带来不利的影响。⾄少,给⼤家打打预防针,上船前多做点切合实际的准备,总没错呢。
⼆、读完博⼠能够⼲什么
实际上这个问题问出来,有点亵渎“博⼠”这个词的本真涵义。Philosophy degree的本意应当是授予拥有相当智慧(注意,知识和技能都只是“智慧”的⼦集)的⼈的最⾼学位,因为philo和sophy这两个来源于希腊语的词根本意分别是“爱”和“智慧”。
在西⽅国家,花⽩头发的博⼠⽣并不罕见,⽽这类⽆⽌境地追求⾃⾝更⾼精神境界的勇⼠,才最配被授予荣耀的博⼠学位。或者说,读博⼠的⽬的应当不仅仅局限于为了份更有技术含量报酬更⾼的⼯作。
实际上如果我真的如愿去⾳乐学院读博⼠,我不会仅仅问“博⼠毕业之后能做什么”,我更看重的是学习的过程,会为我这如同空⽓和⽔⼀样重要的爱好(已经不仅仅是⼀种爱好)带来什么样的benefit,会让我的⼀⽣拥有怎样⼀个精神境界和视野,会给我的后代,给整个⼈类社会留下
点什么⽆价的财富。
可惜的是,在⼤学⽆异于职业技能培训所的中国,绝⼤部分博⼠⽣,包括现在上了⽣物学博⼠这条船的我,对于博⼠学业的意义,只能问出这样⼀个问题:毕业之后我能⼲什么?
毕竟我们的国情不同于西⽅发达国家,⽣存的压⼒对于绝⼤多数中国⼈来说是压倒⼀切的。⽣存问题得不到⼀个⾜够强有⼒的保证,谁都不会去考虑更⾼层次的需求,包括对什么事物的热爱。我有个在美国读过硕⼠的朋友告诉我,他的室友有个绝对强⼤的⽼爸,财产⾜够他坐吃⼀辈⼦⽽不空,但是他就是不读⼤学,⽽是做了⼀个快乐的厨师。
⽽我在美国做学术民⼯时所见到的美国学⽣,包括来⾃⼀些发达国家的学⽣,基本上家境都⽐较殷实,另外⼀⽅⾯,在美国博⼠毕业之后的收⼊,通常来说并不⽐硕⼠乃⾄本科毕业的⾼太多。所以那些欧美国家的学⽣,基本都是在⼀种不着急毕业了挣钱的情况下,怀揣着对学术由衷的热爱,把科研当成爱好来做的。
既然是爱好,就不⼤可能以牺牲睡眠,必要的recreation and social time,以及最重要的健康,这样的代价,去谋求更上⼀层楼。所以通常来说天⿊之后⽼外实验室基本都关灯了,如果没关灯的话在⾥⾯埋头苦⼲的基本上是来⾃中国、印度等第三世界国家的学⽣,再就是晚上在⿊灯瞎⽕的地⽅只要不张嘴绝对隐形的那种⽼⿊——美国本⼟并不出产⿊到这种程度的⽼⿊……
⽽也只有把科研当成爱好⽽不只是任务或者通向未来的⼀个台阶,才有可能真正做得好科研。做任何
⼀件有挑战性的事情,由衷的热爱都是绝对必须的先决条件。否则,普通⼈绝⽆可能⾯对⽆穷⽆尽的困难,⽽依然保持⾜够强⼤的动⼒。
所以我们来回答当前我们国家国情下的这个问题吧:博⼠毕业之后能⼲什么?
其实⼤家都知道,⽆⾮以下这么⼏条路。其中涉及到的详情,我只能说⽣物医药领域的,其它领域的,请各个领域的朋友们补充。
1、出国做博⼠后。
作为学位,博⼠到顶了,可是之后还有圣⽃⼠,壮⼠,烈⼠。博⼠毕业之后还有不少⼈去企业,⽽做完博⼠后的⼈留在基础研究领域的可能性则更⾼⼀些。基础研究领域包括⾼校和科研院所,也不排除⼀些特别强⼤的医药和⽣命科学类企业中的上游研究。但这种研究在西⽅国家⽐较常见,在国内还是凤⽑麟⾓——国内能够做点像样研究的企业都不多,从数量上说占多数的都是些倒买倒卖试剂的⽪包公司,⼤家都懂的……我们一起走
所以做完博⼠后,基本上就要把整个⼈⽣献给科学事业了。当然也有少数不得志的,⼀辈⼦做博⼠后,那点⼯资也够养家糊⼝……这条路适合真⼼热爱做科研,⽣命中没有什么爱好能够压倒科研,为了科研可以牺牲很多东西乃⾄包括家庭的那些⼈。正是这些⼈为全⼈类的进步提供了最⼤的动⼒,他们的⾃我牺牲值得崇敬。只是,绝⼤部分⼈是达不到这⼀境界的。
你是我一生的知己
2、直接留在⾼校和科研院所。
因为没有博⼠后经历,即使是国外名校博⼠毕业回到国内,也得爬⼏年才有可能爬到副教授职位(⼆三流⼤学不⽤提了,那是养⽼和玩⼥学⽣的所在,读博⼠就是为了去⼆三流⼤学玩⼥学⽣的,可以不⽤看下去了)。
国内博⼠毕业的,即使是名校⽐如咱交⼤,要想直接留在⼀流⼤学或者去⼀流科研院所,那对不起,只能从⾷物链的最底层开始爬。我们实验室⼏位近⼏年博⼠毕业的青椒(徐师注:青年教师的简称),包括两位交⼤毕业的,只能从讲师开始⼲起。跟我们学⽣做⼏乎同样强度的实验,晚上和周末经常加班⼲活(对学⽣来说是常态,⽣物实验不像写电脑程序,有些实验扔下来休息⼀天可能就报废了,得从头开始重新做起),还要负责实验室琐碎的事情,还要给本科⽣上课。就这样累死累活,每个⽉到⼿才4000。
当我知道这⼀事实的时候我简直忍不住要爆粗⼝了,要知道现在上海的公交司机每个⽉到⼿都能有4000!交⼤本科毕业起薪都能有三四千,⼯作到正常博⼠毕业的岁数七⼋千总有了。吭哧吭哧读到博⼠毕业,在⾼校⾥做了个听起来很不错的⽼师,收⼊只能跟开公交的持平?去⼆三流⼤学收⼊会⾼很多,因为⼈家求贤若渴,⽽⼀流⼤学根本不怕没⼈来。
即使爬到⾷物链的上层(需要有国外访学经历、领导过⼀定级别以上的课题、发表过⼀定数量和质量
的论⽂,才有资格去竞争晋升的名额),做了教授,据说在咱⽣物学领域做基础研究的(也就是没有很多来⾃企业的横向课题,⽽是主要靠国家的经费⽣存的),算上正常额度的灰⾊收⼊(不能说太细了,但这种“正常额度”内的还算是很厚道的了,⽽且对低到令⼈发指的⼯资来说简直是必须的),每⽉收⼊也就刚过万。
这就是悲惨的现实。诸君莫怪很多教授搞三产,捞“超过正常额度”的外快,这实在并不是道德败坏到溃烂,⽽是为⽣存压⼒所迫——教授的尊严何在,应有的体⾯⽣活何在?
3、去企业。
国内⽬前⼀般的⽣物医药⾏业企业,刨去那些倒买倒卖试剂的⽪包公司,给博⼠的待遇都要⽐⾼校讲师⾼得多。起薪就翻个倍达到8000左右,很快可以过万。⾄于⽪包公司,⼩庙也容不下胖和尚,总不能让博⼠去推销试剂咯。
但⽣物学博⼠去企业的这个收⼊,跟其它很多专业的⽐起来,实在是太寒碜了。做实验最⾟苦,毕业难度名列前茅,毕业后收⼊在博⼠中⼏乎垫底(可以跟⽂科博⼠抱团痛哭了),这就是⽣物学博⼠被称为失⾜青年的原因。不过好⽍⽉收⼊万把块,如果配偶收⼊也还可以,在上海是勉强可以⽣存下去了。就整个博⼠体⽽⾔,在国内⼯作的待遇也还是偏低的。
4、其它零碎的出路。
⽐如我今后的去向,做本专业英⽂SCI杂志的编辑,或者去果壳⽹之类的科普⽹站/杂志写科普⽂章。后者倒是我的兴趣和长处之所在,据说待遇也还可以。或者创业。
不过本专业创业的难度是极⼤的。⽐如做药的话,要知道⼀个药从实验室开始研究到最后能获准上市⾄少⼗年,⽽且在实验室或临床实验的某个阶段被砍掉的概率⾄少在七⼋成。没有哪个创业者能够承担这样的成本和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