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弦乐序曲《红旗颂》音乐分析
理论研究?音乐
管弦乐序曲《红旗颂》音乐分析
扎西东珠陈虎(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红旗颂》是一首家喻户晓的管弦乐作品,本文从和
声,曲式,配器手法三个方面对该曲进行分析,得出:该曲和声结
构.调性布局简单,没有激烈的和声冲突,曲式结构也较模糊;在配
器手法上大量使用了齐奏,使旋律更加突出,但难免过于单薄;整个
音乐都采用了主调音乐的发展方式,无复调成份;全曲具有浓郁的民
族分格,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情趣.
关键词:红旗颂;吕其明;音乐分析
《红旗颂》是一首家喻户晓的作品,是一部赞美革命红旗
的颂歌,形象的描写了1949年1O月1日开国大典之时,天安门广
场上空升起第_面五星红旗时的情景.表现了解放后的中国人民
热爱祖国,欢庆胜利,无比激动,喜悦,自豪之情.乐曲创作于
1965年春,同年5月作为”上海之春”音乐节开幕曲首演.四十
年后经作者再次修订并最后定稿.
作者吕其明是新中国培养的首批电影音乐家之一,安徽人,
生于1930年.他从事电影作曲以来,为电影《铁道游击队》,
《白求恩大夫》等二百余部(lIJDT0TBrsVI
乐曲的呈示部由两个乐段构成,其中A1是A在D大调上的完全
重复,A是由5个乐句构成的非方整型乐段.非常抒情和大气,是
典型的描绘型的乐段式主题.a,b,c三乐句之间用了衔接的旋
律发展手法,节奏以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为主,又加入了四分
音符和全音符;音调多用级进和小跳,有四个地方用了大跳.这
使乐曲在具抒情的同时又多不失大气.
B也是由55”乐句构成的非方整型乐段,五句之间是派生关
系,其中第一句f的材料来自A乐段的de,是对deN变形和发展.
B乐段在D大调上结束陈述,结束于D大调六级和弦,从而由阻碍
进行进入了长达10小节的连接部,结束于属和弦,转入下方大二
度调C大调进入全曲的展开部.图示如下:
连接回
梁珈瑜C
1040
回D固囤回囤
r_一D—_]连接
ghijk
9788616
TD
r—Dl—1
gIhIiIj1kl
9T886
TD
r中的c部分时一个40’1’节的乐段.由三连音构成的在音调
上以级进为主,偶尔加入小跳和大跳组等音型不断重复构成,调
性较为动荡.cN连续的0小节,有三次转调,最后结束于C大调主和弦.
综上所述,全曲共有两个主题,第一主题是在引子部
superman 倪子冈分和所有的连接部以及尾声中出现的的《国歌》动机式主题
‘/,
朱军为什么被央视解雇了
“1.3l5?5’5—565I5”,一个是在呈示部中出现的乐段是主【
题.作者非常巧妙的把动机式主题放在引子,连接部和尾声中,
时隐时现,表现了革命战争年代浴血奋战的情景;第二个主题在
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中出现,描写了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景
象.这两个主题贯穿于全曲的始终.全曲从结构上看,不是严格
的复三部曲式.
全曲的调性布局简单,只有在展开部的C材料与结尾中出现
了调性的不稳定,其他地方的调性较为统一.和声结构也较为简
单,没有过于复杂的和弦以及和声连接这或许是作者为了要突
出本曲的旋律美而这样构思的.乐曲中所有乐段共同的特点就是
结束到了D和弦上,(呈示部结束于Ts祖峰个人资料进行阻碍终止引出的连
接部除外),直到乐曲的最后才结束于c大调的主和弦.
我是你是我全曲音响效果大气磅礴,具有英雄主义特性,但也不乏民族
气息.是一首优秀的管弦乐作品.
二,乐曲配器手法分析
全曲选用双管编制的管弦乐队,并在乐曲再现部加入了混声
四部合唱,配器手法简单,明了.
引子部分分别由小号,圆号奏出了号召性的动机式主题,木
管组是长时值的颤音或休止.弦乐组中:一提,二提是连续的六
连音和震音.六连音是音阶的迂回进行,大管,长号,大号,大
理论研究?音乐
从《g小调弦乐四重奏》第一乐章看德彪西音乐的美学意蕴
要强.(厦门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福建厦门361009)
摘要:《g小调弦乐四重奏》是德彪西唯一的一部四重奏作品,
也是他重要的室内乐力作.虽然仍旧使用传统的四乐章形式,德彪西
却将自己独特的个性气质融入其中,对后世弦乐四重奏创作产生了重
要影响.本文通过对这首作品的第一乐章进行分析,力图揭示德彪西
音乐中与众不同的美学韵味.
关键词:德彪西;象征主义;印象派;弦乐四重奏
《g小调弦乐四重奏》是德彪西唯一的一部四重奏作品,在
这首富有梦幻及东方彩的作品中,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德彪西
独特的音乐气质,也会发现它与传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
在曲式结构上完全采用了传统的模式,第一乐章奏鸣曲式,十分
活跃;第二乐章是谐谑曲,第三乐章小行板,采用三部分的歌曲
曲式,终曲是扩展了的回旋曲式.这里以第一乐章为例进行分析
阐述.
这一乐章的曲式结构由三部分组成:呈示部(第1至74小陆mm
节),包括主部,副部及连接部;展开部(第75至137d,节)包
括主题发展,高潮部分和主部主题区;再现部和尾声(第138至
194小节).从结构上可以看出,呈示部到再现部趋势逐渐压
缩;另外,主部主题有着格外重要的地位.下面将作进一步分
析.
呈式部主部又可分为三小部分,第一部分开头的基本主题由
几个短小动机扩充而成,不仅是该乐章的主要主题,也是全曲的
基本乐思,有点”主导动机”的意味.这一主题原型混合了弗里
几亚调式,中古调式的运用也是这首乐曲的一个突出特点,它丰
富了音乐的彩,体现了德彪西对音效果的追求;和声进行主
要建立在主和弦,III级三和弦及属七和弦(转位)上,七和弦增
加了和声的紧张感(在整首乐曲中七和弦的运用也相当广泛),
但收束仍是在gd,调主和弦上,明确了调性:
(第一乐章1-31J~节)
随后,主题连续下行,由强到弱,并引出抒情如歌的主题
变形(第十三小节起),它的动机显然由前面的主题原型发展而
来,是第二小节小提琴声部旋律的逆行发展:
|.__u_—端==::====一
(第一乐章13—14小节)
这一旋律由小提琴,大提琴分别奏出(相隔五度),其他
提琴是加重的属主进行.引子在倒数第一小节由大管,长号,大
号,中提,大提,低音提琴奏出的”l1’I”的曲
调,把乐曲引入呈示部.
呈示部第一乐段由弦乐组一提,二提,中提,大提齐奏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