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            中考材料解析题解题方法
材料解析题,是中考历史试卷中最常见、应用最普遍的题型。
  通常材料解析题是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材料部分,是由一则或数则文字材料、图片材料或其他材料构成,它主要是为考生提供答题信息;第二部分是设问部分,命题者根据所提供的材料相应地提出问题,它要求考生在读懂材料的前提下,依据教材呈现的知识网络和材料所体现的各类信息,在对所学知识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进行问题解析。 
  一、按材料类型分类的材料解析题答题方法
    (一)文字型材料题是中考材料题中最常见的类型,一般由一则或数则文字材料组成,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例如
  阅读材料:
  材料一:唐太宗时候,进士科的地位日益提高,考进士科的人数比其他科多,录取比较严格。不少人从少年考到白头仍未中进士。后来有人作诗说:“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
头”。唐太宗在金殿端门见到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入彀:被收罗笼络的意思)。”
  材料二:明未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曾说过:“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成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请回答(1)我国古代科举制度是在哪一个朝代形成的?(2)科举制度对扩大封建统治基础有什么作用?(3)分析材料二,说明明朝科举制度又发生了什么变化?(4)明朝改变科举制度与秦朝实行焚书坑儒,其相同目的是什么?清朝前期统治者为达到同样的目的,采取了什么措施?
平凡的路  答案:(1)隋朝。(2)便于统治者笼络人才(或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参加政权)。(3)八股取士(4)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都是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此类题目答题方法:一般情况下,先快速浏览材料和问题,然后带着问题细读材料,寻材料中与问题相关的关键词语,再把设问与材料互相对照,或从材料中出回答设问的信息,同时要特别注意主体材料的开头、结尾和注释,在此基础上出材料与设问的结合点,
依据所学知识进行答题。说不定答案就在材料中。材料题的设问一股由多个问题组成,要根据要求作答,简明扼要,避免长篇大论。
  (二)图表、数字型材料题,例如阅读材料:材料一:
 
  材料二:下表是根据《三国志》等史书整理出的数据:
  (1)曹操和刘备的成功因素很多,材料一两幅图中表明他们两人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2)从材料二所示的数据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答案:(1)重视人才,礼贤下士,待人以诚,求贤若渴等。
  (2)三国中,魏国实力最强,蜀国实力最弱
  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图表和数字材料的基本能力和综合、分析、比较的能力。解答此类型材料题,首先要弄清图表所包含的时间、地点、事件、意义,特别要注意材料中前后的提示戈注释。回答问题时应抓住主题,简明扼要。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网络歌曲吧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
2 470 685
19.8%
9 985 785
80.2%
唐代
3 920 415
43.2%
5 148 129
56.8%
人体月饼北宋
11 224 760
62.9%
6 624 296
39.1%
材料二: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江苏)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请回答:(1)上述材料反映了南方经济有哪些发展?
(2)上述材料反映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重大变化?这一变化几时成为定局?
(3)结合所学知识和上述材料,谈谈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具体方法:先读数据表格的标题。年代和比较项等,再读数据及数据的变化。标题通常有提示作用,时间年代也是关键信息,通常是时间变化,数据也变化。
    分析表格,它是从西汉到北宋,南北方人口数量的比较,在比较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从西汉到北宋,南方人口在不断增加,占全国比重越来越大。
答案:(1)答:南方户口数量不断增加,唐朝时接近北方,北宋时大大超过北方;农业迅速发展,国家赋税仰仗南方。(在分析表格的基础上,解读材料二,得出结论)
2)答:经济重心南移;南宋。(透过材料反映的现象看本质)
3音乐下载mp3>动情时刻最美)答: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①南方社会相对;②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劳动力、生产工具和技术;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根据提问,该题的答案要从材料中提取,也要根据课本内容来回答)
解题启示:要做好该类型题目,要学会分析表格数据,抓住对比项,领会题目的深意,提高分析综合能力。
  (三)混合型材料题,例如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材料三:“如果不赶快禁烟,几十年后,恐怕没有能作战的士兵,也没有充作军饷的白银了。”——林则徐
  (1)材料一反映了怎样的史实?(2)结合材料二、三说说输入的危害。(1)战争前英国向中国走私的数量不断增加。(2)摧残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加剧中国的贫弱,削弱中国的战斗力等。
  此类材料题的特点是文字材料与图表材料或数字材料同时呈现,它兼有上述两类材料题的基本特点,综合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综合能力。要注意此类题型,文字叙述要么是对图表、数字的解释,起辅助理解的作用,要么是对图表、数字的深化,为设问提供更多的、具有一定的指向性的信息。文字材料与图表、数字在知识上具有相同或相似性,因此,首先要读懂图表、数字,特别要注意图表、数字的提示或注释,有时它可能就是攻克问题的关键。
 
香水有毒胡杨林(四) 情景材料题
特点:创设情景,灵活组织材料,突破常规设问,设问角度灵活多变。
阅读下列材料:
某学生小明为了撰写历史小论文,到图书馆查有关中国近代学生爱国运动的资料,发现了于1919年5月4日发表的《北京学界全体宣言》,里面有这样一段话:“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今与全国同胞立两个信条: “中国的土地
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 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 国亡了,同胞们起来!”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北京学界全体宣言》反映的是哪场运动?其发生的导火线是什么?
(2)此运动的精神核心是什么?
(3)此运动对中国社会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具体方法:细读材料,出关键信息,将其与所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到解题的切入点。若遇到开放性的试题,还要在基础知识和历史观点的基础上,具有开放的心态和创新的意识。
    此题创设了写论文资料这样的情景,通过阅读,抓住关键时间“191954日”,结合所学知识,推断考查的是五四运动的史实。答案便明了了。
答案:(1)五四运动。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合理要求遭到拒绝。
(2)爱国主义
(3)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解题启示:关注现实,关注重大事件,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通过自己的思考、感悟,用灵活的思维探究社会,解决实际问题。
(五)  历史结论题
特点:引用课本或课外权威的历史结论,体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要求还原历史,感受历史的产生和本质。我们应联系课本去辨析。
阅读下列材料:
“1840年至1901年短短的几十年间,中国屡遭西方欺凌,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请回答:(1)清政府与列强之间进行的第一次较量是指哪一次战争?
(2)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和赔款最大的不平等条约各是什么?
(3)中国近代史不仅是一部屈辱史,更是一部英勇的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学习这段历史,你对其中哪一次反帝反侵略的斗争或对哪一位爱国志士最深刻?从中你受到了什么教育?
(4)面对列强的步步侵略,清朝政府日益腐败,加入你是当时的一名学生,为改变中国的当时的命运,你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
具体方法:结论性材料叙述严谨,阅读材料时要速度稍慢,仔细阅读。
    此题围绕从1840年到1901年这几十年,中国受侵略的史实来提问,时间跨度不大,联系课本提到的知识便可以解题。
答案:(1)答:战争。
(2)答:中英《南京条约》、《辛丑条约》
(3)答:五四运动/孙中山等(答案不是唯一),学习他们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或爱国主义精神。
(4)答:如撰写文章或示威游行,揭露清政府的腐败和帝国主义的暴行,教育和动员众
起来抗争等(言之有理即可)。
解题启示:多比较类似的历史事件、现象等的异同点,知识间的跨度要大一些。历史结论就是论点,在课本上去到支持论点的论据,文字表达简要一些。
(六)填表材料题
近两年中考材料题中,出现了填表材料题,这种材料题所给出的表格材料是不完整的,需要考生先联系其他内容完成表格,然后再对完整的表格进行进一步的分析,这种题对考生的能力要求更高。例如:
(2007年·河北省中考试题)
    近代以来,面对外敌入侵,中国人民进行了前赴后继的英勇抗击。在抗击外敌的战场上,涌现出一个又一个英雄人物,如林则徐.左宗棠.邓世昌.黄继光.邱少云……他们可歌可泣的事迹被载入了史册,并将永远激励后人.启迪后人。
(1)总结历史,完成表格。(3分)
人物
主要事迹
共同意义
林则徐
左宗棠
收复新疆
黄继光
(2)在近代史上抗击外敌的事件中,中国军队往往付出重大代价,却大多以失败告终,你认为其主要原因有哪些?(4分)
(3)当今世界仍不太平,我们要居安思危。请综合上述问题,谈谈怎样才能取得抗击外敌入侵的胜利。(4分)
(七)开放型材料题
所谓的开放性,一是指所选材料大多脱离教科书,尽可能的新颖,贴近生活,侧重现实性和社会性。二是指试题的设问尽可能的“彻底”开放,“不限定”范围,答案也非唯一性,这是开放型材料题的本质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