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抗日救亡歌曲到《梁祝》协奏曲――记音乐家陈歌辛、陈钢父子
  一首《玫瑰、玫瑰我爱你》成了三四十年代上海的化身,一曲委婉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几乎变为国人的灵魂,两首曲子的旋律只要一响起,定会把你融到它的氛围中去。这两首曲子之间并没有任何的关联,但两首曲子的作者却是血脉相连的。父亲陈歌辛在20世纪30年代被誉为音乐才子,40年代被赞为歌仙。在抗日救亡的浪潮中,他的歌曲曾唤起广大民众的爱国热情,其中许多歌曲至今仍在海外及中国港、台、澳等地盘唱不衰。而他的儿子陈钢创作的《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则成为当代妇孺皆知、耳熟能详的一代经典。
 
美琪家的叮当猫  一、为劳苦大众而歌
 
  陈歌辛原名昌寿,1914年9月19日生于上海,其祖父为印度贵族,祖母是杭州人,祖父婚后便定居上海。陈歌辛自幼聪明好学,青年时期便博览书,专研音乐和诗歌,尤其爱采集民歌。故在他创作的歌曲中,常洋溢着江南水乡的浓厚风情。
她的睫毛弯的嘴角  少年时,陈歌辛曾师从德籍犹太音乐家弗兰克尔,随他学音乐基础理论及声乐、钢琴、作曲、指挥。但学习时间不长,以后的成就全靠他自己坚持不懈地勤学苦练。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很多外国音乐家尤其是犹太音乐家避难于上海,陈歌辛此时便又跟这些人中的许多音乐家学过作曲、指挥和唱歌。 花栗鼠歌曲
  他喜爱民歌,几乎所有浦东的田歌、车水号子、打谷号子、打夯号子他都能高声唱出来,他后来为学生讲课时,往往开宗明义第一课便说,“音乐发源于劳动,田歌、山歌、劳动号子等,便是最朴实真诚的音乐。我的作曲便是师法劳动号子与民歌,我们必须为辛苦的大众而歌……”有学生提问:“那么先生的名字由昌寿而改为歌辛,道理也正在于此吗?”陈歌辛颔首微笑。
  21岁那年,陈歌辛喜结良缘。妻子金娇丽是他在上海女中执教时的学生,比他小3岁,陈歌辛赞之为东方的蒙娜丽莎。他们是相互倾心的师生恋,金娇丽曾回忆道:“我们是师生恋爱。我对他的第一个好印象是,他上课时穿了一件熨烫得平整的淡蓝竹布长衫,而且已洗刷得发白了,我喜欢上这英俊青年,认为他夜宴谁杀了皇后’就是好。而他的行动也怪癖;新年寄来的贺卡是他自己设计的,一张紫红的卡上,竟然写上无法无天四个字,吓得我父亲直叫:这人是共产党!我心里则暗暗高兴,我竟然认识了一个在熙近况‘共产党……”
  师生之恋,一个是已小有名气的青年作曲家,一个是名校之花,一时间传为佳话,他们相携于西子湖畔,都会有报纸的记者尾随而至。为了爱情,大饭店经理的千金小勇敢地冲破世俗偏见,不顾父母的反对,在上海宁波同乡会借到了一间陋室,与陈歌辛举行了简朴的婚礼。
  婚后,大儿子陈钢的出生,终于使金娇丽的父母默许了这桩婚姻。甜蜜的新婚生活,激发了陈歌辛的创作灵感,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大量的爱情歌曲。上海也迎来了海派文化最鼎盛的时期。
  陈歌辛通常是晚上写作,白天睡觉,有时候灵感来了,一气能写3首歌。上天给了他与生俱来的韵律感,写歌也不用太动脑筋,似乎旋律能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陈歌辛一生写了几百首歌,几乎都是几分钟就完成的。他经常半夜把妻子拽起来,把新作的曲子演奏给她听,让妻子给他提意见。他往往写歌赚了稿费就会聚集一些朋友吃饭。在陈钢的记忆中,父亲写歌累了的时候就要带着他去洗澡,到一个大澡堂里泡着,泡完了疲劳就解除了,然后再去大排档吃饭。
 
  二、投入抗战的洪流
  当你孤单你会想起谁 歌词
  1938年以后,上海租界沦为孤岛,陈歌辛作为一个热血青年,看着破碎的山河,他也积极加入到了反侵略的队伍,与中国现代舞的开山鼻祖吴晓邦合作,一连创作了四部抗日歌舞剧。在“中法剧专”任音乐教授期间,他又与别人合作,为新华影业公司的电影《儿女英雄传》作曲,并译配了《伏尔加船夫曲》、《快乐的风》等。他还与姜椿芳合作译配了《三个坦克车手》、《快乐的人们》、《夜莺曲》、《快跑,我的小黑马》、《假如明天战争》等苏联歌曲。陈歌辛积极靠拢进步组织,他在“左联”的影响下,在夏衍、田汉、于伶等革命家的引导下,写出了慷慨激昂之作,诸如《不准敌人通过》、《渡过这冷的冬天》等。同时,他还以独特的通俗歌曲唤起民众,引导大家投入抗战的洪流。
  陈歌辛还邀请黎明、马铁飞、马剑华、范正国等人筹办了“实验音乐社”,传播抗日救亡歌曲以及各种进步歌曲,先后参加者约二三百人,大都为歌咏积极分子。通过他们将这些歌曲传播开来,鼓舞人们的抗日斗志。有不少热血青年在歌声鼓舞下,走上了革命征途。他与妻子共同度过了这段激昂和紧张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