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广播电视文艺简史
 
 
    1936112目,英国广播公司在伦敦市郊亚历山大宫开播,这一天被认为是世界电视的诞生日。
    当代中国广播文艺大致经历了建国17年、10年、新时期、转型期等四个发展阶段。
立体声广播利用人的双耳特性,在节目中同时发出左右两个声道的信号,使收听者从收音机左右两个声道的喇叭中同时听到声音,从而得到全方位、层次分明的立体感和临场感。
198612月,珠江经济广播电台宣告成立,吹响了我国广播体制改革的号角,从此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广播行业走系列化发展道路的热潮。
19939月,全国范围内广播电台的系列化改革基本完成。这是当代中国广播体制上发生的重大变革,标志着当代中国广播进入转型期发展阶段,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尤其需要指
出的是在
转型期广播文艺较此前的广播文艺有着本质的不同,这种不同表现在:
    1节目播出样式:直播对录播的裨补
  2审美交流方式:单向交流向双向、多极交流嬗递   
    3审美心态:仪式化聆听向附庸伴随的变迁
    快乐风男4接受主体的审美创造:艺术生产的终结实现
 
199811日开始,北京音乐广播启用了计算机制作播出网络系统,全面实现系统数字化、制作网络化、播出自动化,这在全国电台尚属首家。
20026月,《中国歌曲排行榜》首开先河成为第一个走出国门到海外举行颁奖的媒体,首次在美国纽约举办了海外华人票选颁奖典礼。
北京音乐广播尝试构建一条产业链条,扩大盈利空间。在这条产业链上,不仅有精彩的电台音乐节目,还有终端的消费产品、互联网、杂志及演出等许多方面。
2002122日,中国第一个国家级专业化流行音乐频道——《音乐之声》(Music Radio)正式开播。它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频率专业化、管理频率化的立台理念为指导,在改革新阶段隆重推出的全新频道。根据市场调查数据和人们的收听习惯,以23小时为单位,将全天节目划分为八个时段,设置8个栏目:《音乐太阳能》、《音乐不塞车》、《音乐任我行》、《音乐快餐车》、《经典百分百》、《音乐过山车》、《音乐新天地》、《音乐VIP》。每个栏目在频道整体听众定位的基础上再进行细分,将中国内地、港台地区、欧美及韩日等作品进行严格的比例界定,根据不同的收听方式、不同的收听需求、不同的音乐比例、不同的广告投放要求等,把不同形态的音乐节目进行合理的编排组合,以最大限度的满足不同听众特殊要求。
国家广电总局将2003年定为“中国广播发展年”。
世界最早的广播剧192310月在格拉斯哥播出的广播剧《罗布罗依》。
  我国第一部广播剧是由苏祖圭编写的《恐怖的回忆》, 19331月在私营的上海广播电台播出。它以“一二八”事变为题材,爱憎分明,宣扬爱国主义精神,激起了人们对日本法西斯的仇恨。此剧以“播音剧本”的形式刊登载在1933年《中国无线电》杂志上。
195027日,为了纪念“二七”铁路工人大罢工,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陈开编剧,广播文工团副团长胡旭导演,制作了以长辛店铁路工人增加生产,支援解放军南下为内容的报道剧《一万块夹板》,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台播出的第一个广播剧。
 
广播剧塑造的声音形象,它的欣赏手段是用耳朵来“神会”,它的审美流程是信息源(广播剧)→感知→想象→情感→思维。广播剧的唯一媒介——声音,是物化形态的非具象物质。它不是“实以形见”的可见实体,而是“虚以思进”的幻觉形象。
    广播剧以广播为媒介,运用戏剧技巧,将思想、文学与动作转化为听众头脑中的赏心悦目的图景,是一个富有艺术生命力和感染力的听觉艺术、想象艺术。
广播剧的艺术语言基础是什么?
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声音是广播剧的艺术语言基础。声音否定了物质材料的实体空间性,获得了观念转换较强的时间性;声音否定了静止存在实体物质性而转入随生随灭、自生自灭的运动性;声音否定了语义性和具象性,获得了多义性、演绎性和主观能动性;声音否定了可视性、直观性,获得了可闻性和全方向性,并且富有表情性和想象性。
《红岩》是我国第一部广播连续剧。
  传统形式广播剧,就是现实主义的表现方法,戏剧式的(或小说、故事式)结构形式,传统的音乐、音响运用形式。传统形式的广播剧也是我国广播剧的基本形式。
《珊瑚岛上的死光》是一部科幻题材的作品,它用音乐、音响表现幻想中的环境、情景,收到很好的效果。这是我国第一部科幻题材广播剧。
现实题材的广播剧有突出的三个特点:一是吸引了新闻报道结构手法;二是无明确空间环境;三是使实录人物和塑造人物统一起来。
广播剧离开传统戏剧结构,一般说来走向这几个方面:一是趋向散文式结构,讲究诗情或生活情趣。某些音乐广播剧也属于此类;二是走向心理结构,侧重展现人物的心声、隐秘
的情感。较少有戏剧式的外部冲突; 三是走向纪实报道风格;四是顺应新形式贴近听众实际生活和思想脉搏,加大信息容量。
荣获1987年第十届“柏林未来奖”广播剧大奖殊荣的广播剧《减去十岁》,篇幅不大,内容十分丰富,写得虽然离奇怪诞,却是心理化、声音化的,既真实又深刻。该剧不是照搬原作——谌容的同名短篇小说,而是有诸多创造,如批判地借鉴了荒诞派的某些艺术形式和手法,尽量扬听觉艺术之优势,使超现实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艺术描写相互补充和融会贯通,既产生了“寓庄于谐”的特殊艺术力量,又剔除了荒诞派某种颓废的情绪;既给人以历史的反思,又给人以光明的希冀。从整体上说,《减去十岁》是荒诞彩较浓一部广播剧。
  “”后,中央台第一部广播连续剧是《居里夫人》(8)
《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是我国第一部立体声广播剧,是广东台于1981年录制并播出。
中国第一部获国际大奖的广播剧《减去十岁》。
 
195851日是国际劳动节,当晚的19时整,首都上空出现了中国电视信号。
    1958615日,北京电视台播出了我国第一部电视剧《一日菜饼子》。该剧根据同名短篇小说改编,曾在广播电台播出,在舞台上演出过,这次却是以直播电视剧的形式搬上荧屏。全剧以一块枣丝糕和一口菜饼子为贯穿线进行忆辛思甜的教育。
    1958626日,北京电视台进行了第一次剧场转播,充分发挥了电视即时传真的特性,让电视观众在同一时间内收看到了剧场演出的现场实况。当天转播的内容是革命残疾军人演出的一组文艺节目。
    1959年国庆,北京电视台还第一次进行了大规模实况转播活动,让电视观众同步目睹与欣赏了天安门广场国庆10周年大型文艺晚会的盛况。
1960年北京电视台首次在演播室里排练、播出了综合性春节文艺晚会,有诗朗诵、相声、戏曲、歌舞等,这就是后来流行的大型文艺晚会的雏形。
196183日,北京电视台首次举办了以“笑”为主题的专题晚会,内容是北京和天津的相声演员表演的相声。第二次《笑的晚会》于1962120日举行,仍以相声为主,增加了
其他喜剧性节目,以文艺茶座形式播出。1962930日播出的第三次《笑的晚会》,以电影、话剧演员表演小品为主,与前两次风格样式不同,侧重表演,减少了说唱,以此欢度国庆。这三次晚会试图突破现有文艺节目的局限,创作一些适于电视演播的喜剧节日,为探索电视文艺节目的新形式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1961潘霜霜个人资料1211日至19日,为庆祝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周信芳舞台生涯40年,北京电视台第一次进行大规模连续转播活动,转播了周信芳主演的《打渔杀家》、《乌龙院》、《打瓜招亲》、《宋世杰》、《张飞审瓜》、《斩经堂》、《四进上》和《海瑞上书》等剧目。
196412月底,北京电视台利用黑白录像机录制了常香玉主演的豫剧《朝阳沟》第二场和京剧《红灯记》中《智斗鸠山》一场,在迎接1965年元旦的文艺晚会中播出。这是我国电视媒体第一次使用录像播出的文艺节目。从此,电视文艺进入第二阶段,即从实况直播舞台演出向录像播出过渡。
其间产生了我国的第一部电视诗剧《火人的故事》,第一部电视小品《穿花布拉吉的姑娘》,第一部较长的电视剧《新的一代》。
直播电视剧,由于受直播和客观技术条件的限制,镜头和角度的变化不如电影自如,基本上是一个模式:“一条主线,两三个景,四五个人物,七八场次,六十分钟,二百个镜头”,以内景为主,以近景为多。
1973414日,北京电视台开始彩试播。81日,上海电视台开始彩试播,成为全国第一个播出彩电视节目的地方电视台。同时101日,北京电视台彩节目转入正式播出,转播了首都人民国庆游园活动的实况。这次实况转播首次使用了国产的彩电视转播车,同时使用了国产彩磁带录像机。
1978吹口哨的铃声51日,北京电视台正式改名为中央电视台,英文缩写为CCTV。另外,在电视文艺的复苏期,也出现了标志我国电视文艺转型的萌芽。
19791月,中央电视台开始对宣传个人、神化领袖和鼓吹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节目内容进行清理,这是电视文艺开始转型的标志,即从单纯配合政治宣传转变为重新确立电视文艺自身的价值与功能。
每届春节联欢晚会都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主题,团结、欢乐、祥和是其一贯的基调,并形
成了一定的模式,如开场踢响头三脚,照顾观众习俗,讲究黄金分割线,准时敲响零点钟声,以相声、小品、歌舞为三大支柱,以名主持人串联节目,以及坚持现场直播增加观众的现场感和参与感等。
1986年由几家电视台与上海戏剧学院联合录制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它以强烈的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通过独特的屏幕造型与风格化的布景,使荧屏视听形象超越了生活的表层,升华到关于人与人生的思考,融纪实、叙事、哲理于一体,获得第七届黄小琥顺其自然歌词(1986)“飞天奖”单本剧一等奖。
1980年,中央电视台拍摄了中国第一部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该剧由于在内容上存在的一些缺陷而受到观众批评,但对于电视连续剧创作的形式却做了有益探索。
电影审美历程对电视剧影响:
年代
思潮
代表
汲取
优点
缺点
电视剧
7080
形式美学
黄健中《小花》
形式美学
西方影片
打破单一叙事
拓宽表现天地
增强形式美感
形式大于内容
不明显
文化准备
86
纪实美学
郑洞天《邻居》
张暖忻《沙鸥》
巴赞《什么是电影》德国《电影的本性》
冲击伪饰审美
现实主义思潮
拘泥生活,限制表现张力
《黑槐树》
《丹姨》
80
造型美学
张艺谋
陈凯歌
田壮壮
西方“新浪潮”
欢欢喜喜中国年
鲜明个性彩视听造型强烈审美冲击,强化导演意识和电影语言
人为淡化情节,自我表现,忽视受众
《秋白之死》
《南行记》嘿朱迪原唱
1994年,中央电视台在其春节晚会的总体设计上比往年有了新的突破,首次在三个频道同时分别播出“春节联欢晚会”、“春节戏曲晚会”、“春节音乐歌舞晚会”。
《渴望》是第一部主要在摄影棚内表演、多机拍摄、同时切换、同期录音的电视剧,即较为标准的“室内剧”。它的成功引来了一大批追随者,如《编辑部的故事》、《爱你没商量》、《皇城根儿》、《海马歌舞厅》、《我爱我家》、《新七十二家房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