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
第19卷  第10期    2017 年 10 月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Vol. 19  No. 10 Oct .,2017
“天人合一”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思想,起
源于商代的占卜术,经过孟子、董仲舒等人的学术发
展,于宋代达到成熟[1]
。其强调人与自然天地的和
谐性、统一性,同时也是中医学重要的理论基础。
1  “天人合一”理论与中医的关系
山歌好比春江水斯琴格日乐>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易经·系辞传》中提到:“天地氤氲,万物化
“天人合一”理论在痤疮防治中应用
靳枫1,2,3,朱龙1,
2,3
(1.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证研究基地,福建 福州 350122;2.福建省2011中医健康管理协同创新中心,福建 福州 350122;
3.福建省中医健康状态辨识重点实验室,福建 福州 350122)
摘 要:人处天地之间,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环境的变化影响着人类的活动,同时疾病的发生、发展受气
候、地域及人体自身等多方面影响。“天人合一”理论是将人与自然看作一个整体,强调人体应顺应自然从而达到内外和谐,在中医临床应用上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痤疮,中医称之为“肺风粉刺”“面疱”等,运用“天人合一”理论不仅可以有效的指导痤疮的,也对其日常生活的预防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痤疮;天人合一;整体观念;防治
中图分类号:R758.7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7) 10- 0093-  03
收稿日期:2017-03-0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403323)作者简介:靳枫(1991-),女,河北石家庄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证的基础与临床研究。通讯作者:朱龙(1981-),男,甘肃宁县人,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四诊客观化及中医健康管理研究。
Application of“Untity of Man and Nature”Theory on Acne Vulgaris
JIN Feng 1,2,3,ZHU Long 1,
非你莫属张绍刚被打2,3
(1.Research Bas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ndrome,Fuji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Fuzhou 350122,Fujian,China;2. Fujian 2011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alth Management,Fuzhou 350122,Fujian,China;3.Key Laborat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alth State of Fujian Province,Fuzhou 350122,
Fujian,China)Abstract:Human living between the heaven and the earth,is a part of nature,nature enviornment change afftects the human activities.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diseases are affected by natural environment.“Untity of man and nature”theory is the human and nature as a whole,the emphasis on the human should comply with the nature so as to achieve the harmony inside and outside. Acne vularis,the traditonal Chinese medcine called“lung wind”“face blister”,etc,is formed by many factors. It is valuable to use“untity of man and nature”theory from the angle of the nature,earth,and human's exploring 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acne vulgaris o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clinical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from the nature,earth and human side by side.
Keywords:acne vulgaris;untity of man and nature;the concept of holism;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 30 ] Villiiers TJD,Pines A,Panay N,et al. Updated 2013
International Menopause Society recommendations on menopausal hormone therapy and preventive strategies for midlife health[ J ] . Climacteric,2013,16:316-337.
[ 31 ] 胡江伟,王亮,马远征,等.特立帕肽原发性骨质疏松
症的短期疗效观察[ J ]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3,19 (  12  ):1246-1249.
[ 32 ] 王大健,王爱坚,黄李平,等.探讨老年肾虚证与骨密度的关
系[ J ] .上海中医药杂志,2002,36 (  9  ):35-36.
教我如何不想她
[ 33 ] 邓伟民,崔伟历,贺扬淑,等.补肾壮骨冲剂对男性骨质疏松
患者骨矿含量和骨密度的影响:5年观察[ J ] .中国临床康复,2005,11 (  9  ):150.
[ 34 ] 杨锋,崔学军,王拥军.补肾中药原发性骨质疏松
疗效的系统评价[ J ]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 (  21  ):5943-5947.
[ 35 ] 李晓敏,孔祥英,张村,等.健脾活骨方不同提取部位对骨髓
间充质干细胞 增殖和分化的影响[ J ]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5,22 (  7  ):63-67.
[ 36 ] 段永强,成映霞,梁玉杰,等.益气健脾中药对脾虚大鼠骨骼
肌组织中Ca 2+
/
CaMK II 通路关键分子的干预作用[ J ] .中药材,2015,38 (  3  ):562-566.
[ 37 ] 陈晚娇,雷静.从肝论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探讨[ J ] .陕西中
医,2011,32 (  3  ):304-306.
[ 38 ] Reid IR,Miller PD,Brown JP,et al. Effects of denosumab on
bone histomorphometry:the FREEDOM and STAND studies[ J ] .
J Bone Miner Res,2010,25 (  10  ):2256-2265.[ 39 ] Eisman JA,Bone HG,Hosking DJ,et al. Odanacatib in the
treatment of postmenopausal women with low bone mineral density:three-year continued therapy and resolution of effect[ J ] .
J Bone Miner Res,2011,26 (  2  ):242-251.
DOI:10.13194/j.issn.1673-842x.2017.10.028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19卷
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可以看出,一个生命的诞生,特别是人作为万物之灵的诞生,除了父母的缘由之外,还必须有天地这个条件的参与。这或许从另外一个角度解释了运气学说,对于人体出生时辰、地域和疾病关系预测的科学性。因此,从人的出生开始,其本身就是天人合一理论的体现,天气、地气与人息息相关,天、地、人三个元素,是构成人体不可或缺的条件。《系辞》中还有论述:“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他也,三才之道也。”这里的“两之故”就是指阴阳,就是说,天地人均有阴阳,即三阴三阳,这和中医所讲的三阴三阳恰好相对应,人体阴阳会随天地自然阴阳变化。天人合一是中医的整体观的理论基础。
关于传统医学与“天人合一”的关系,除了上述理解之外,即:一个完整的生命,其本身就是天人合一的最好体现。另外,天、地不仅对生命状态有影响,同时人体疾病的发生、发展也受天、地的影响。天地万物是一个整体,人不能脱离这个整体而单独存在[2]。《黄帝内经》中告诉我们养生的根本就是要顺应四时阴阳的变化,如果生病了,就是违背四时阴阳规律的结果,要想治愈,就要再次回到这个规律中来。养生观、疾病观就是以此而产生的,所谓“同气相求”,因为人体生命本身的孕育有天地的参与,因此人体无论是正常的发育还是病理状态的形成都会受到天地的影响,反之自然天地的力量也会对生命产生作用,或许天地不会有“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这么苛责,但是总是会有顺天地则吉,逆天地则凶。
2  “天人合一”理论与中医痤疮的关系
痤疮,中医称其为“肺风粉刺”“面疱”“酒刺”等,多发于人体颜面、额头、胸背等皮脂分泌较多的区域,由于其发病部位多位于面部,属于损美性皮肤病,周期较长,且容易留下瘢痕,使患者的身心健康均受到影响。因此,它的防治研究工作日益受到医学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研究本病有着深远的意义。以“天人合一”理论为指导思想疾病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但目前有关痤疮的文献研究中常局限于某单一因素对痤疮的影响或仅关注痤疮的分类,以“天人合一”为基础的整体性研究较少。对于痤疮的防治,要从调节机体自身状况与顺应自然变化两方面进行,即运用“天人合一”理论思想,将“天、地、人”三者统一起来进行分析认识[3],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性,不仅可以有效的指导痤疮的,同时也为痤疮的预防提供新思路。下面就从“天、地、人”三个方面进行具体论述。
2.1 “天之道”对痤疮防治的启发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指出人体与自然界息息相关,人的四肢九窍皆受自然界的影响,风暑湿燥寒,五季各有所主,随着季节变化,正气强弱也随之而变,病邪不同。《素问·宝命全形论》中所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因此,当以“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为依据,时时恪守天地阴阳升降、四时气候的变化,注意季节、气候对人发病的不同影响。经临床研究证
实[4],痤疮的发生受气候的影响,夏季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季节。这是由于夏季气候炎热,暑热之
气当道,且潮湿多雨,暑多夹湿。夏、长夏在五脏关系中分别对应心、脾两脏,脾为湿土之脏,湿邪侵袭人体,必困于脾,湿气氤氲,阻滞气机,伤及脾阳、运化失职,水湿停聚,日久化热,湿热熏蒸蕴结肌表便会导致痤疮的形成;心在五行中属火,为阳中之阳,夏季是一年之中阳气最旺盛的季节,人体受气候的影响,此时阳气也相对亢盛,心主血脉,其华在面,郁而化火面部则疮疹随之而起,因此病机十九条中有“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国外学者[5]的研究也表明,过热的环境可诱发和加重痤疮的发生,体温每升高1 ℃,皮脂的分泌率会随之加快10%,而皮脂分泌不畅会加重痤疮的形成。
正如《素问·八正神明论》中所言:“四时者,所以分春夏秋冬之气所在,以时调之也。”强调了与四时的关系,因此对于寻常痤疮在时要注意与四时气候相结合,对于高发季节更应加以调护,夏季佐加淡竹叶、山栀子利尿解毒以泻心火,长夏加藿香佩兰芳香化湿以运脾土防湿热胶结为患,在饮食上适当食酸味食物,“酸甘敛阴”,同时注意适当多饮温水,以防火热之邪伤及阴液。
2.2 “地之道”对痤疮防治的启发 
《素问·异法方宜论》中云:“黄帝问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正所谓同病异治,朱良春教授提出“土移方易”,也是根据个体所处地理位置的不同,及时变更用药处方。《医学源流论》指出:“人禀天地之气以生,故其气体随地不同。西北之人,气深而厚,凡受风寒,难于透出,宜用疏通重剂;东南之人,气浮而薄,凡遇风寒,易于疏泄,宜用疏通轻
剂。”受地形地貌、水土性质、物产和人文地理、生活条件等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域的人,体质一般也不同,正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体质的差异性可导致个体对某些致病因素有易感性、倾向性,而这种倾向性在多种内外致病因子作用下时,就会向易患的疾病发展[6]。东南地区,地势较低,气候温暖或炎势潮湿,故多湿邪或湿热之邪为病。以南宁地区为例[7],痤疮是当地高发的皮肤病,由于气候炎热,加上空气长年潮湿,湿因火热而蒸腾散发,这种独特的地理气候特点,使得此地区的痤疮患者以湿热体质多见。西北之域,地势高峻,居处干燥,气候寒冷多风,水土刚强,故多风寒或燥邪为病,寒主收引,影响气血运行,血液运行不畅积于体表则发为疮疡,张介宾注曰:“形劳汗出,坐卧当风,寒气薄之,液凝为,即粉刺也,若郁而稍大,乃形小节,是名曰痤。”应根据地理环境及生活习惯而采取相应的方法,因而在用药方面,南方温热多雨,易阳气外泄,人多皮肤黑,肌理松疏,因此用药量宜轻。北方气候寒冷干燥,腠理紧密,用药量可适当加大。除此之外,岭南以湿热气候为主的地区,对患者的及临近痤疮好发年龄青少年的预防,都应以“祛痰除湿”为基本原则;而北方寒冷干燥的地区则注意扶助正气、散寒化瘀。
2.3 “人之道”对痤疮防治的启发
《儒门事亲·疟》曰:“贫贱刍刍荛之人病疟,
94
19卷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以饮食疏,衣服寒薄,劳力动作,不可与膏粱之人同法而治。”可见疾病的发生亦受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人体自身方面的影响。从痤疮来看,《灵枢·本脏》也提到:“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饮食、情志、生活方式等内在因素通过对五脏的影响而影响痤疮的发病。
2.3.1 饮食方面
《金匮要略》云:“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饮食对人是相辅相成、利弊共存的。痤疮患者多喜食辛辣、肥甘厚味,补益过剩。《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中曰:“膏粱厚味,足生大疔。”面部是阳明经所过之处,阳明又为多气多血之经,饮食不节,过食辛辣肥甘厚味,使胃肠积热或湿热内蕴,循经上熏,血随热行,上壅于胸面而发为痤疮[8]。肺主表外和皮毛,辛辣走窜的食物,易燥血伤阴,肺经郁热,则肺卫失宣,皮毛被郁,导致颜面胸部起丘疹、红疱,或痛或痒[9]。
正如丹溪所云:“酒面无节,酷嗜灸 ……于是炎火上熏,脏腑生热。”导致机体阳盛阴衰,五脏受害,发于颜面而成痤。故饮食应以“谨和五味”,多素少荤,清淡量适,对痤疮患者的病情控制和复愈都有很大的作用。
2.3.2 情志方面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尤其是青年人面临着社会、家庭及经济方面的巨大压力,情绪波动较大,容易产生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这些负面的情绪不能发泄,长时间的堆积则易诱发痤疮。相比较而言,年轻的痤疮患者比较注意面部容貌,久治不愈更使心情忧虑而加重病情。七情中以怒、悲、忧、思对痤疮的影响最大。肝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肝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条畅,经脉通利,血运通调,津液输布畅通,而不良精神因素的长期刺激直接影响肝的疏泄功能,肝气升动太过,以致气血冲逆于上。忧思伤脾,郁怒伤肝,肝气郁结,脾运化失职,侮脾生湿,湿热蕴结,诱发痤疮。“忧愁者,气闭塞而不行”,郁则气血瘀阻,因此应学会自我调节情绪、开朗乐观,也可适当服用逍遥丸等调理肝脾,痤随郁解。
2.3.3 生活方式央金兰泽
学习、工作等压力再加上手机等电子产品的广泛使用使得青年人经常出现熬夜、精神紧张等现象影响睡眠,长期睡眠不足耗伤心血,损伤脾气。对216例寻常痤疮患者的调查发现[10]寻常痤疮患者中每天接触电脑时间大于2 h的73例(57.94%),每天睡眠时间少于8 h的59例(46.83%),经常熬夜37例(29.37%)。而这些都是诱发或加重痤疮的主要因素。不仅如此目前越来越多的人因长期伏案而忽略体力运动,使气机不畅,致脾胃等脏腑的功能活动呆滞不振,久则进一步影响血液运行和津液代谢,导致气滞血瘀、水湿痰饮内生。要起居有常、配合适当运动,动静兼修有助于气血流通,增进健康,才能保证强健的体魄。
另外,个体还受年龄、性别等的影响。《本草纲目》曰:“凡人少长老,其气血有盛壮衰三等……故治法亦当分三等。”《温疫论》也云:“老年慎泄,少年慎补。”痤疮多发于青壮年,气血旺盛,多学多热,处方用药已清热凉血为主。性别上,
“妇人多郁”“郁乃血病之中多起也”,因此女子痤疮常配伍疏肝理气之药。
3 总结
当我想起你 张学友
虽从天、地、人的角度分别论述对痤疮发病的影响,但无论是自然因素或是人体自身的习惯,对痤疮的影响不可能截然分开,疾病的发生发展必然是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要综合调治。中医在皮肤病方面很有优势,整体观念是主要特点,痤疮虽为局部病变,但往往反映全身脏腑功能失调,因而更应注意脏腑间的关系,诊察整体[11]。“人与天地相参”,只有顺应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调节自身才能达到阴阳平衡,人体安和。对于痤疮的防治,以“天人合一”理论为指导,时遵循“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疾病防治原则。重视自然界气候及地域等对人体所产生的影响,从而加强人体对自然气候的适应性,做到“司岁备物”,灵活制宜,同时注意自身调节、改善饮食、调节情志、改变生活方式等。这样兼顾内外因素可维系人体的内在平衡,提高机体的防病抗病能力,以加强机体对外界的适应性和五脏间协调性,从而有效预防痤疮的发生,以达到“精神内守,病从安来”的健康状态。◆
参考文献
[ 1 ] 尹冬青,李俊.“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医养生文化中的积极影响[ J ] .医学与社会,2009,22 ( 3 ):18-20.
[ 2 ] 张丽霞,吴水盛.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对中医防病治病的影响[ J ] .
时珍国医国药,2009,20 ( 4 ):1017-1019.
[ 1 ] 王秋安.浅议中医学对天入之道的论证[ J ] .中医学报,2012,
27 ( 168 ):575.
[ 2 ] 李晶晶,付兰兰,钟江,等.南宁地区痤疮加重或发病季节与中医体质分布的相关性研究[ J ] .江西中医药,2013,( 12 ):24-26.
[ 3 ] Ali MAl Ameer,Omar MAI Akloby. Demographic feature and sersonal variations in patients with acne vulgaris in Saudi Arabia:
a hospital—based study[ J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rmatology,
2002,41:870-871.
[ 4 ] 王琦.中医体质学说[ M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4-45,290.
[ 5 ] 莫润田,曾勇,吴定苏,等.岭南地区居住人中医体质调查[ J ] .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22 ( 2 ):18-19.
[ 6 ] 苗建章,张婷,唐远山.痤疮的病因病机及临床分型[ J ] .陕西中医,2014 ( 6 ):728-729.
[ 7 ] 贾喜花,唐汉钧,林立真.唐汉钧辨证分型痤疮的经验[ J ] .
上海中医药杂志,2002 ( 6 ):31-32.
[ 8 ] 彭拥军,姚彦,郭顺,等.寻常痤疮发病影响因素分析[ J ] .山东医药,2013 ( 35 ):61-62.
[ 11 ] 李长如,陈灵敏,曾秋林,等.浅析中医药皮肤病的优势[ J ] .
江西中医药,2011,42 ( 6 ):52.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版权声明
为适应我国信息化建设,扩大本刊及作者知识信息交流渠道,本刊已被国内外文献索引、文摘和全文
数据库收录,作者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一次性给付。如作者不同意文章被收录,请在来稿时向本刊声明,本刊将做适当处理。
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