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赫玛尼诺夫《音画练习曲》op.33教学释义
作者:冯韶华
好听的钢琴曲铃声来源:《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
    冯韶华
     
胭脂雪主题曲    [内 容 提 要]《音画练习曲》OP.33是拉赫玛尼诺夫的代表作品之一,本文将从其结构、主题、和声、技巧、音等方面加以阐释,力求进一步探索作曲家作曲技术特点、时代风格与个人音乐语言以及其演奏技巧与艺术表现相融合的创作意图。
    [关键词]音画练习曲/主题/演奏/音响/织体/和声/技巧
    [内容类别词]表演艺术
      引  言
    钢琴音乐是拉赫玛尼诺夫创作的重要部分, 他的音乐风格根植于19世纪的浪漫派音乐。其作品形象鲜
明、情绪强烈、织体繁复、音响厚实、和声彩浓重、演奏技法极具震撼,将浪漫派与洛可可风格融为一体。[1]他用丰富的和声语言和复调手法创作的美妙旋律,同俄罗斯悠缓的民歌保持着密切联系,有着大自然的气息和民歌音调的精髓,以宽广、充满忧郁的旋律表现出独到的才能。[2]同时,对钢琴这一乐器的深刻了解也使他完美地将钢琴的特性发掘、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成为钢琴演奏史上新的里程碑和钢琴音乐文献宝库中的瑰宝。[3]  在当时许多作曲家用新奇的音乐思维进行音乐创作之时,他依然坚持自己的音乐思维和语言,保持着晚期浪漫主义风格,专注于歌唱性的旋律、丰富多彩的音响,以及在技术上讲究装饰与变化的风格。他以强烈的怀旧情愫,完满地把自己的个人特融进传统的音乐形式之中。
    拉赫玛尼诺夫探求让所有人都易于理解的方式,竭力在音乐中表现诚挚的思想情感。[4]  他的音乐带有幻想和悲剧的哀伤因素,流露着不能磨灭的内心悲情。其深刻的抒情性和戏剧性接近于柴可夫斯基的作品,不同的是他的音乐虽局限于抒发个人内在的精神体验却又表现的富有诗意。作品中极具个性的织体、缜密而又复杂的思维线条、宁静却又深邃的情调和雄浑宽阔的宏大气势,是肖邦和柴可夫斯基的大部分钢琴作品所无法比及的。他的音乐常以磅礴之势讴歌幸福,赞颂祖国的自然风貌,刻画了令人心旷神怡的安谧和宁静。[5]
    拉赫玛尼诺夫为钢琴而作的《音画练习曲》(Etudes Tableaux,其含义是用钢琴技巧与声音来作绘画表现﹚沿用了李斯特标题性钢琴练习曲的手法,具有戏剧性强、织体复杂、节奏多变、半音和声运
用频繁、凸显声响效果的特点。虽然总称“音画”。实际上每首练习曲都有标题性内容,着重于抒发诗情画意。在演奏技术上比较朴素而有别于李斯特练习曲的炫技风格。 
    《音画练习曲》Op.33 作于1911年,原为九首,第四首于1916年9月27日改写后,编为Op.39第六首。因此这套练习曲共由八首作品组成。本文下面就此八首练习曲做演奏和教学方面的简释。
      一、Op.33 No.1
梁静如    1.作品特征
    f小调
    结构:A(11+14+3+5)+连接(4+4)+B(15)+coda(5+6+5+2)
    速度Allegro non troppo 不宜过快
    低声部的八度音程与内声部的和弦交替运动构成了这首作品向前进行的动力。低声部的形态为长短不一的下行,多达数十次,仿佛是一次次的叹息;低声部本身也通过非连奏(下行八分音符与八分休止符)和跳音(两短一长的动机)的对比产生更加丰富的层次感。内声部的和弦变化丰富, 极具拉氏和声的特点,着重刻画了和声进行过程中的方向感。高声部的旋律线条由f小调下行音阶及变化音构成,每次下行绵延数小节。此外,左手的八度与右手内声部的和弦交替进行是整首作品的节奏框架。
    2.演奏概述
    开始的八度与和弦为稳健的断奏,切勿弹得过短而变成跳音。高声部的旋律在第三拍进入,此时右手同时负责两个层次,高声部的旋律基本上靠右手较软弱的三、四、五指弹奏,因此右手的重心要偏向与外侧。第5小节起低声部变得活跃,注意每小节一次的减弱及大的力度层次变化(f-mf-p-dim)。16-25 小节出现ff,和声更加浓厚。高声部开始了一个长达10小节的下行,最后落到属音上。低声部的力度层次以小节为单位变化,此时每小节第一拍的逻辑重音变得很重要,体现了舞蹈的性质,与悠长的高声部线条形成对比。26-31小节 高声部的两次下行是10小节下行的两次补充,其中第二次被拉长变形。低声部的分句要以下行的音阶而不是小节线为依据。28小节mp 的性质是突然的,与25小节类似,30小节第四拍左手 B音在分句上属于下一小节的第一个音,是新的开始而非延续,跳音也变为非连奏。之后音乐归于安静。34-35小节 为插入性质的片段,在属调上进行,无助而又疑惑,每次都被之前的主题打断。此时的伴奏声部由非连奏变为抽泣断续的跳音。38小节处力度由34小节的mf 变为p,音乐形象变得更加胆怯。42-47小节节拍多次变化,句子有逐次变长的趋势,情绪也变得激昂,推向全曲的高潮。48小节为全曲的高潮,瞬间多层次的旋律上行相互追赶,盘绕上升。注意连音与跳音之间的对比。热度一直持续到52小节。57 小节进入主持续音的尾声。第三拍还原B音极为神秘,是全曲戏剧性的转折,仿佛是远处或是内心深处传来的钟声,奠定了全曲宿命的基调。此时纵向织体分化成五个层次(最低声部的主持续音;次低声部的双音和声进行;上升的全音符;持续、密集的主持续
音;下降的全音符)并伴随声部的交插,中间一行谱表的音由两手就近交替弹奏,确保平稳并且是pp的性质。68小节左手变得更活跃而机警,踏板要尽量的少。73小节的还原B音是最后的挣扎。最终下行到了主音,是无奈的宿命结局。
    3.技术难点
说谎 林宥嘉 歌词
    62-67小节音乐开始变得活跃。这几小节是全曲技术上最艰难的地方,需要极强的声音控制能力和准确的跳跃。潜伏的中声部(带保持符号的音)显现又隐退,要保持它突出的地位及连贯。个别地方(下谱表高音和上谱表低音)建议左右手交换进行演奏(左手演奏上谱表八分音符跳音,右手演奏下谱表四分音符保持音),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动作的准确性。
   
    二、Op.33 No.2
    1.作品特征
    C大调  结构:A(4+4+3)+A*(9+9+3)+coda(5+4) 速度Allegro不宜过慢
    整首作品在固定音型的伴奏下由主题材料a发展而来:这个主题由蜿蜒妩媚、略带哀怨的旋律小调音阶的下行a1和一个四个音的回答乐汇a2两部分构成。
   
   
    主题a在A段中有两次完整的陈诉,第二次的曲调略加变化,并带有两个回答乐汇a2作为补充;A*段一开始引入了一个新材料b,它是低声部艰难迂回的上行,却被高声部下行主题的碎片(a1的前半部分)打断,下行主题a1的不断侵入,并继续攀升,取代了上行主题b;而材料b也变为潜伏声部隐藏在左手固定音型的伴奏织体中,最终下行主题a以完整的形式(a1+a2)出现;尾声由泛滥的伴奏音型和主题材料a1共同构成。将这首作品称为单三曲式也不无道理,但从组织材料上看A*段落仍然是材料a的逐渐侵入式发展而没有引入新的主导作用的材料,并且材料a的完全显现也是在逐渐变化的过程中完成的,体现了拉式高明的写作手法。
    这首练习曲在主和弦出现时,经常使用空五度和弦,似乎是刻意回避三度音的出现,因此在大调和小调之间产生一种若即若离的不稳定感。贯穿全曲的固定音型伴奏(十六分音符与八分音符交替的织体)中潜藏着丰富的和声变化,使作品产生一种忽明忽暗的效果,加上主题旋律的一次次款款下行,如同挥之不去的愁思,体现了拉氏特有的惆怅。
    2.演奏概述
    第2小节为旋律小调音阶的下行,带保持的音是旋律下行的支点。3-4小节伴奏音型中的潜伏声部由主题后半句的前两个音引伸出来( B-A- A-G)。rit不宜过慢,要围绕着Allegro。第6小节中旋律在第二遍陈述时稍加变化,要把这种变化作为语气弹出来。11小节处低声部的装饰音f要踩到踏板中。12小节要求meno mosso音乐在此积蓄力量。材料b的加入产生两股力量的冲突,低声部上行积蓄的力量一次次被下行主题的旋律所打断,注意低声部上行力度的连贯。18小节的Tempo1旋律以极度亢奋的姿态不断重复变化,不断攀升。25小节处音乐达到全曲的最高点(C音),此时力度为ff并一直保持三个小节至28小节,注意整体起伏的连贯性。(mf-f-cresc-ff-dim-p……)35小节处华丽的音由伴奏织体迸发出来,灵光一闪。踏板要踩得浅,并及时更换,保证音的清晰和透明。
    3.技术难点
    演奏时应注意踏板的运用,要以伴奏声部的和声变换为依据且不可过多,旋律声部要用手指连奏(而不是踏板)来获得相对独立的音乐形象;固定音型的伴奏织体要弹得尽量匀,控制在比较弱的力度层次中,给旋律声部更大的空间,同时,还要注意刻画伴奏织体中由和声变化产生的潜伏平滑进行。速度变化较多,要以Tempo1为参照标准在其周围摆动,以获得整体的统一感。
    三、Op.33 No.3
    1.作品特征
    c小调 -C大调
    结构:二部曲式A(2+2+2+11)+B(2+6+4+10+3+2)
    前半部分是葬礼,后半部分描绘死者的灵魂得到慰藉而升华。与op.39 no.7葬礼的意境相通。开始处的不完全小节由一串装饰音的四分音符开始,犹如坟墓上掠过的阴风,在接下来的数小节内装饰音不断增多,带保持的四分音符落在每小节第四拍的拍点上,保持着律动平稳。第四拍上的空五度二分音符意在模仿象征命运的钟声,这是拉氏音乐中最常见的音乐形象之一。
   
   
    “钟声”形象贯穿整个A段,始终为pp性质。
    2.演奏概述
    第7小节使用了连续的平行七和弦进行,力度由f开始,经cresc到ff至最高点,转为下行,力度开始减退,dim-mf-dim-p,注意下行力度不要突然减弱,造成音量上的“脱节”。“钟声”主题始终是另一层面上的,不要为下面声部的进行所影响。10小节中 四分音符琶音与带后十六的八分音符构成下行叹息式的乐汇,是平行和弦下行的延续,一直进行到17小节,因此要设计好力度。20 小节旋律的性质宽广绵长,漂浮于伴奏织体之上。伴奏音型可以平缓旋律声部的起伏,甚至帮助旋律中单个的长音符做渐强。26小节中标记 poco piu mosso音乐更加流动,并具有回眸的性质,感人至深,注意高声部与低声部的呼应。30小节中标记poco agitato使情绪更加激动。在主持续音的引导下,上方和声每小节为一组连续进行。右手控制两个声部。34 小节织体密度变大引起情感波澜。36小节趋于平静。此时力度是
mf,渐弱不易过急。37小节右手分化为三个声部,并在各自的半音进行中产生了对斜,最后解决。43-44小节在最后三个和弦上制造出渐强渐弱。
    3.技术难点
    18-19小节第二部分转到同名大调(C大调),音乐形象由场景描写转向情感抒发,速度更加舒展。左手的八度根音是上一段“钟声”的延续,应弹得尽可能地“深”而非“强”。双手的十六分音符是伴奏声部,是主持续音光芒的蔓延,因此小节间不换踏板,音区升高,但不要渐强,始终保持ppp性质,仅是音响的增厚。这里双手十六分音符的跨度较大,建议演奏时要做好八度的架子,用上方的音去“量”下方的八度音,而不是去“够”。指法要按照音程关系去设计,这样会提高准确度。
   
那些花儿
    四、Op.33 No.5
    1.作品特征
    d小调  结构:单三  引子(2+2)+A【(4+2+2)+连接(4+2)+(4)】+连接(3)+B(4+2+4)+连接(3)+A*(4+2+6)+coda(7+3)  速度 Moderato随风奔跑自由是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