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曲《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特分析
作者:***
来源:《大观》2022年第08期
        摘 要:《春江花月夜》是中国的一首传统古曲,根据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所作。该作品具有独特的民族音乐的特点,除此之外,还充分地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由于该作品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并且不断地有作曲家对其进行改编。因此,通过音乐分析的方式探究古曲《春江花月夜》的历史传承、音乐内涵,从音乐结构的角度探究其艺术特。
        关键词:《春江花月夜》;《夕阳箫鼓》;古曲;音乐特
        《春江花月夜》又称《夕阳箫鼓》《浔阳月夜》《浔阳曲》,是中国古典民族音乐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首作品,这首作品无论是在艺术美感上,还是在演奏效果上,都堪称中国传统古曲中的典范。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春江花月夜》历经了无数次洗礼,经过后人不断的改良、完善,具备了更加新颖、贴切的表现方式。
        一、古曲《春江花月夜》的结构
        古曲《春江花月夜》共分为十个不同的段落(表1)。从整体的音乐结构上来看,古曲《春江花月夜》的创作是按照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及结构划分段落的,并具有明显的“唐
代大曲”的音乐结构——“散—慢—中—快—散”五个部分。这样的创作方法符合中国传统音乐结构中的“叙事性”陈述,各个段落相互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但在调性、内容上都具有展开性。随着音乐旋律的不断发展,其织体也变得更加丰富。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古曲《春江花月夜》各个段落的对比情况:从整体的展开效果来看,乐曲大致的速度走向为“散—慢—中—快—散”的唐代大曲结构,前后两个散板相互呼应,中间的段落不断展开,将音乐推向高潮后再逐渐回落,前后的写法呈现“拱形”发展的脉络曲线。从调性上来看,各个段落的调性是统一的,但主音的位置有所不同,使得所有的调性看起来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但各个段落由于主音位置的不同造就了风格的不同。这也是中国音乐中较为常见的创作手法,既保持了音乐的彩,同时也保证了各个段落的旋律有所不同。从音乐材料上来看,古曲《春江花月夜》的结构从“主题”开始不断呈现出“变奏”的形态,这也是音乐作品统一旋律的一种必要手段,在音乐的发展中始终围绕着“主题”进行展开是古曲《春江花月夜》风格统一的决定性要素。这也就意味着,虽然段落不同,但自始至终统一的“主题”和“变奏”都在不断加强段落之间的联系。
        除了可以从整体的结构上分析古曲《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特之外,各个段落所呈现的艺术效果也是截然不同的。
邓伦八卦
        第一段“江楼钟鼓”是乐曲的引子部分,也是乐曲中最重要的音乐材料之一。古曲《春江花月夜》不同于其他音乐作品,其引子部分犹如鼓和钟的敲击声,意境深远,通过声画之间的联系将一幅唯美的江南画面呈现了出来。随着音乐的不断展开,在一抹夕阳之下则是江南宁静之美。这是乐曲中较为有特点的段落之一,类似的写法犹如琵琶古曲《十面埋伏》的引子部分,以一个短小的动机材料为开始,将一幅美好的画面呈现了出来。
        第二段“月上东山”在速度上进行了提升,符合叙事的表达方式。该部分从旋律整体上看是主题的变奏部分,音乐恬静而开阔,具有徐徐上升的动感,犹如朦胧夜、江边明月。
        第三段“风回曲水”是乐曲承上启下的段落,从音乐材料上来看也是乐曲从开始旋律进一步发展而来的。在音乐线条的运行中,高低旋律来回变化,表现了画面“流觞曲水共徘徊”的意境。这个段落特别具有写意的艺术魅力,也是连接前面段落与后续段落的纽带。
        第四段“花影层叠”是乐曲的第三个变奏部分,乐曲中的速度进一步加快,营造的氛围也进一步加强,展现了乐曲中阵阵江风吹拂一江春水、花开繁茂的景象。静谧中暗藏着涌动,将音乐的画面感和意境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第五段“水深云际”在写法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音区上,旋律在低音区和之前段落有所不同,勾勒出了“江天一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壮阔景。在音乐的创作中,水天一的和谐与变化,勾勒出了一幅意境深远的美好画面。
        第六段为“渔歌唱晚”。这个段落相对于之前的段落具有很大的差异,所表现的内容也有所不同,如果前面的段落主要表现的是风景,那么这个段落表达的是透过风景所展现的人文情节——江南捕鱼劳动者丰收后的场景,展现了夕阳西下、漂泊人在水面悠哉的归程之旅。
        第七段为“洄澜拍岸”。随着前面各个段落的铺垫,音乐逐步进入高潮。作为全曲转折最大的一个段落,此段运用顿挫有力的音型,加以不断的“模进”手法,展现了生机勃勃、气势宏大的音乐画面。从音乐结构上来看,这个段落是乐曲的高潮段落之一。
        第八段“桡鸣远濑”是乐曲较为有特点的一部分,这个段落与之前的段落形成了呼应关系。上一段是高潮部分,而这一个段落是短暂的平静,但从音乐的写法上来看则是暗流涌动,音乐形象也逐渐展现出波浪涌动的意境。
龙樱主题曲        第九段“欸乃归舟”也是乐曲的高潮部分,旋律声部由慢渐快,由弱到强,不断起伏,激动人心,逐渐将音乐推向高潮,是音乐情绪达到最高点的段落之一,表现了归舟破水、浪花飞溅、橹声“欸乃”、由远而近的意境。随后音乐在快速中戛然而止,又回复到平静、轻柔的意境之中。
        第十段為“尾声”,此时音乐是飘渺、悠长的,好像轻舟在远处的江面渐渐消失,春江的夜空幽静而安详,全曲在悠扬徐缓的旋律中结束,使人沉醉在这迷人的诗画意境中,表现了夜深人静的诗情画意。
        纵观古曲《春江花月夜》的各个部分,我们可以看到它从叙事的角度将中国山水意境通过音符的韵律呈现了出来。可以说,古曲《春江花月夜》不仅具有音乐本体美,而且通过音乐的流动塑造了独特的“中国魅力”。
        二、《春江花月夜》改编曲
i love the rain
        古曲《春江花月夜》在近代历史的发展进程中经历过数次改编。已有的公演或音乐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类别:首先,以单一乐器进行演奏的独奏作品,此类作品大多保持了
古曲《春江花月夜》的旋律及音乐风格;其次,将其改编为室内音乐或大型乐队作品,且此类作品基本上是在古曲的基础上加以各种音进行改编的;最后,还有一类作品基本上沿用了古曲《春江花月夜》的基础旋律,但改编的幅度较大,对乐曲的段落及旋律进行了很大的改变。
        较有代表性的改编作品是中国作曲家黎英海在1975年改编的《春江花月夜》版本。他将古曲《春江花月夜》的旋律及段落完美地移植到了钢琴作品中,并做出了一些创新,大致可分为三个不同的角度。首先,黎英海在乐曲中加入了大量的和声,这些和声融合了中国音乐特有的调式,但又有着强烈的西方和声的严谨性。从和声技法上来看,这次改编是将中国音乐的旋律与西方和声体系融合的先例。由于钢琴音乐在中国得到普及,这首作品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传播,并被人们熟知。其次,此改编版本还有另外一个贡献,就是保留了很多琵琶的演奏技法,同时又加入了钢琴演奏技巧,既保留了原曲的韵味,又巧妙地融入了钢琴演奏技巧,表现出了独特的韵味。最后,该版本在结构上基本沿用了原曲的发展脉络,但有所不同的是,钢琴音乐的改编中明确了各个段落的演奏速度,提升了这首作品的演奏标准。可以说,西方音乐的演奏速度和中国音乐的演奏速度有着很大的不同,中国音乐由于历史、文化、语言的不同,多呈现出自由化的演奏速度。虽然西方音乐对演奏
速度的要求比较严格,但也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能够更加准确地将音乐作品呈现出来。the lazy song
        除了独奏作品的改编之外,《春江花月夜》也在重奏、合奏作品中较为常见。早在20世纪20年代,上海的音乐社团“大同乐会”就将其改编为一首民乐合奏曲,在后续的发展中,作曲家刘庄将其改编为木管五重奏,广东音乐作曲家陈培勋将其改编为交响音画。在众多的重奏或合奏改编作品中,彭修文改编的《春江花月夜》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该作品以中国民族管弦乐团为主要载体,保留了古曲《春江花月夜》的音乐段落和旋律。不同于其他的改编,彭修文改编的这首作品具有新的特。第一,通过各类乐器的组织,完善了《春江花月夜》的音响效果,将单一的旋律用各类乐器演奏出来,从而创造出完全不同于原曲的视听感受。在该作品中,每段的旋律都有所不同,并且彭修文是根据旋律的不同韵味来选择乐器的,为该作品的创作增添了彩,提升了该作品的感染力。第二,彭修文采用了很多彩乐器,将音乐的背景铺垫得更加立体,运用多种乐器创造多维度的空间感,使整首音乐作品从新的角度上充满代入感。第三,作为音乐作品的“中景”,和声层次也添加得极为得当,在作品中,彭修文运用了很多中国五声调式的和声体系,在保持该音乐作品原有风格不变的情况下,为该作品增添了无限的魅力。
        三、古曲《春江花月夜》的音乐特山本让二
        首先,古曲《春江花月夜》蕴含着独特的民族风格,单纯从“音乐本体”来看,其旋律、调式、结构都无不体现着中国传统音乐的特征,以柔婉的旋律、安宁的情调,描绘出了人间的美景。其次,古曲《春江花月夜》中所体现的音乐形象有具象的,也有抽象的,通过“一实一虚”表现了出来,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特点,使人感知于声、联想于境。中国传统音乐的创作常常与诗歌、美术作品相结合,通过音乐表现中华文化符号,体现了民族化风格。而古曲《春江花月夜》取自古诗词《春江花月夜》,音乐与诗歌相结合,所描绘的情节非常容易使人将其与中国的水墨画联系起来,创造出了情景交融的意境,通过流畅多变的节奏、巧妙细腻的配器、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尽情赞颂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
        综上所述,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音乐家都对古曲《春江花月夜》进行了不断的改编,衍生出了许多新的版本,但它的每一个版本的音乐创作,在旋律、调式、结构等方面都体现着中国传统音乐的特征。无论是从音乐作品方面来看,还是从美学角度来看,古曲《春江花月夜》的艺术境界都是非常高超的,韵律抑扬回旋,美妙、含蓄、隽永,令人神思飞扬、浮想联翩,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营造了丰富的意境,是极具代表性的中国传统音乐作品之一。当下,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中国的许多
传统艺术渐渐被人们遗忘,理解、尊重、感受、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是当下重要的任务。古曲《春江花月夜》作为中国古典民族音乐的代表作之一,在历经多次改编后与当代人的审美情趣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既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也是对艺术的传承。
        參考文献:
        [1]陈正生.《春江花月夜》的“前世”“今生”[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8(4):30-34,8.
        [2]蔡梦.“足为丝竹界别开生面”:中国民族器乐合奏《春江花月夜》的音乐学分析[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8(1):47-56,107.
        [3]孔燕芬.关于《春江花月夜》艺术形象的音乐性分析[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2):15-16.
        [4]董学民.《春江花月夜》的音乐特征及艺术特[J].民族音乐,2008(3):79-80.
        [5]李艳慧.从中国民族乐曲《春江花月夜》分析中国民族音乐的美学特征[J].平顶山师专学报,2003(3):51-52.
        [6]牛龙菲.自然、历史、人生之千古绝唱:中国古典音乐名曲《春江花月夜》赏析[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9(2):13-19.
        [7]胡天虹.民族器乐曲《春江花月夜》艺术成就的历史探源:兼谈作品中传统音乐曲式与风格[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1999(1):7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