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册第六单元
26 《高山流水》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高山流水》是五年级第二学期第六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讲述了春秋时期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回味。
郑凡个人资料刘丰源王子文婚纱照全文共82个字,3句话,语言凝练典雅,抑扬顿挫,尤其人物对话给人以想象的空间,深刻而强烈地表达了“知音难觅”的真挚情感,让人回味无穷。【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文之前,学生已有一些文言文、古白话文的阅读基础,在五年级第一学期学过《读书有三到》、《论语·学而篇》。本课语言极为凝炼,由于古今词义和句式的差异,学生理解文言文会有一定的困难,但课文有“注释”和“译文”,可以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而且就词句的理解来说,此文词句很容易理
解。就文章所讲述的“知音文化”更为丰富和玄妙,学生较难理解。我期待呈现学生从无到有,从未知到已知的学习提升过程,因此,课前不让学生准备任何对这篇古文的预习,只凭借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情感体验,循序渐进地推进学习。【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文言文。根据“为”的含义了解“为”
字不同的读音。在情境中积累描写景的词语。
2、尝试借助注释、译文,大致了解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的故事,并在此基础上尚雯婕 阿修罗
熟读成诵。
3、知道“高山流水”的含义,感受朋友相交的真挚深沉,懂得要珍惜知音。【教学过程】
一、纵情吟诵识知音
(一)音乐欣赏,导入课题
1、播放《高山流水》,上课之前,我们一起欣赏一段音乐。
2、师:你觉得这段音乐怎么样?生谈听后感受
这是一首古筝曲名叫《高山流水》(板书课题:高山流水)这首曲子中还蕴含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呢!
3、指导朗读课题
(二)通过注释,初通文意
1、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朗读,请大家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读不懂的地方可以借助注释和译文。
2、师:课文讲述的是谁?(伯牙和钟子期)
伯牙在鼓琴,钟子期在听,他们演绎了“高山流水”的经典故事。抓住了这两个人物,我们也就把握了文章的大意。在刚才的朗读中,你觉得哪些句子最难读?
3、聚焦难读的句子,扎扎实实读好课文
A “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指导学生了解“为”因其含义不一样,读音也就不一样了。
第一个念wéi,第二个念wèi,为什么不同,借助译文来看看。
(不一样,前一个念wéi,解释是以为认为;第二个念wèi,为了谁的为。)师:含义不一样,读音也就不一样了。
(2)断句,读出节奏
“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3)“破琴绝弦”(xián)
“弦”字的读音读正确
破琴——把琴摔破了,绝弦——把琴弦剪断,“破琴绝弦”就是——把琴摔破了,把琴弦剪断。通过注释我们理解“破琴绝弦”的含义。
(4)“足”(在没有注释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查阅工具书来了解意思)(出示)你觉得“足”在这里应该是什么意思?
“足:①充足、足够;②够得上某种数量或程度;③足以(多用于否定式)”(5)现在谁能连起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再次朗读此句)
B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江河。”
“乎”是一个语气词,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啊——”,善哉乎就是——好啊!美啊!秒啊!在这样的词后边一停顿,一延长,古文的味道就出来了。不信我们来个同学读读。
4、在理解的基础上全文朗读。
宋春丽个人资料【说明】
《高山流水》文言文的学习,毕竟是小学生,才刚刚接触文言文的学习,如何教会他们阅读的基本方法,并学以致用是很重要的。在这一节课中,学生理解上两处分别设置“没有注释,还可以借助工具书”、“有时候我们可以用现代问汇代替古文词汇”这两种学法,真正实现顺学而导。在这个课中,最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为“熟读成诵”。设置了不同层次、逐步推进的朗读,从读通到读好再到读懂,最后读出情味,还有老师的范读、师生的对读穿插其间,意在渗透古文诵读的断句、延长等技巧,渲染古文抑扬顿挫、古朴悠然的情味。
二、高山流水明知音
1、理解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1)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钟子期有没有听懂伯牙的琴声呢?“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江河。”
(2)理解句子意思,渗透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并用自己的语言补充的古文阅读方法。理解“志”在这里是“想”的意思。
2、理解“善哉乎”指导朗读
是子期听了伯牙琴声后一种由衷的称赞。谁能把这种由衷赞叹读出来。
3、“巍巍乎若泰山,洋洋乎若江河”体会此处意象
(1)理解“巍巍乎”怎样巍峨的泰山画面?
(2)理解“洋洋乎”,“江河”长江与黄河
师:好像让我们看到了那宽广的“江河”。呼应着上边的泰山,这里的“江河”也不是一处随意的江河。“江河”在古文里是有特指的(这里的“江河”是指长江和黄河。)(出示学生已经学过的关于长江与黄河的诗句)
就是这样的长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绵延悠长最天使的歌词
就是这样的黄河——“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东流到海
就是这样的长江——“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气势磅礴
就是这样的黄河——“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涛风簸自天涯。”波涛澎湃
(3)指导朗读文中句子
4、创设情境,积累描写景的词语。
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巍巍泰山、洋洋江河,他还会怎样的场景呢?(播放音乐,学生畅谈想象的画面)
师:伯牙弹到——绵绵细雨;伯牙弹到——依依杨柳;伯牙弹到——皎皎明月;伯牙弹到——淙淙溪水。(出示画面与词语,同桌合作说话练习)于是会怎样赞叹呢?(出示句子:善哉乎鼓琴!乎若。)
伯牙鼓琴,志在清风——伯牙鼓琴,志在溪水——
伯牙鼓琴,志在明月——伯牙鼓琴,志在芳草——
师小结:无论你伯牙弹什么,我钟子期都能知道。钟子期听懂这琴声之外,还听懂了什么?(伯牙心里的想法。)
【说明】
本单元的目标之一是积累词语。因此在这节课中,创设音乐情境,让学生想象画面,再出示具体画面与词语,让学生根据文本中的句式“善哉乎鼓琴!乎若。”同桌进行说话练习,在这样的情境之中,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也积累了许多描写景的词语,更重要的是在学生的语言表达上得到了很好的训练,可谓一举多得。
5、深入理解“知音”,实乃知志
(1)师:看来善听的子期不仅听懂了琴声,还听懂了伯牙倾注在琴声里的心声。这样想来,钟子期说“巍巍乎若泰山,洋洋乎若江河”,说的也不仅仅是伯牙的琴声吧?(出示)
“巍巍乎若泰山
洋洋乎若江河”
(2)引导学生思考钟子期不仅在说琴声,也说出了伯牙倾注在琴声里的志向和胸怀。
出示:“巍巍泰山一般的志向,洋洋江河一样的胸怀。”(板书:志)
6、顺着“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接着往下写。(出示)
“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
出示《列子》中的一句伯牙的感慨话语“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像犹吾
心也。”
师小结:好啊好啊!先生你听我的琴声,听到的志向和情怀简直和我心里所想的一模一样。这两个人之间的默契,用我们常用的一个成语讲——心有灵犀。(板书:心)只有这样心有灵犀,只有这样知志又知心的人,才可以叫做——知音。(板书:知音)
7、师生对读,男女生对读,感受伯牙得遇知音的欣喜与快乐,为熟读成诵打下
基础。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江河。”
王菲的如愿【说明】
在教学中,首先从学生已知中揭示出未知——“巍巍乎若泰山,洋洋乎若江河”说的仅仅是高山和流水吗?这是学生认识的进一步刷新。说到底子期作为伯牙的知音,其实他听懂并且一语道破的就是伯牙琴声中的志向、情怀、抱负和心声,与此同时我又将文中最为重要的富含知音内涵的“志”字呈现,并在此基础上练笔,继而引入《列子·汤问》中伯牙得遇钟子期的感慨“子之听夫,志想像犹吾心也”,如此层层推进,最终明确只有“心有灵犀、心心相印,只有知志、又知心的人才可以称作是知音”。
三、破琴绝弦祭知音
1、痛失知音(从“钟子期死”这一文本留白处入手,体验文本语言和情感的跌
宕起伏)
他们约定第二年中秋再来相会,等到第二年的中秋,当伯牙兴致满满地赶来与子期相会, (背景音乐《伯牙悼子期》)伯牙面对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冰冷的墓碑,此时高山默默,流水无语。
(出示:钟子期死)(指名读,缓慢,有悲戚)
(出示: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2、悲痛欲绝的他在子期墓前写下的一首短歌(生朗读)
(出示: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师:从此还有人能知我之志吗?(擦去板书:志。)
还有人能知我之心吗?(擦去板书: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