筝曲《惙》的艺术表现分析和演奏
【摘要】陕西是中国古筝最早的发源地,而陕西筝曲如今也盛行于古筝专业演奏与教学之中,它以陕西戏曲独特的韵味获得广大筝友的喜爱。筝与钢琴协奏曲《惙》是一首优秀的陕西风格的筝曲,该曲音乐细腻绵长,热耳酸心,如泣如诉地表达出作者惜别长安时“忧心惙惙”“人去情不尽”的情怀。本文以《惙》为例,从作品的创作背景、音乐结构等方面进行阐述,并结合笔者自身对此曲的演奏体会,分析该曲的艺术表现与演奏心得。
【关键词】陕西;演奏;分析;摇指
一、筝曲《惙》的创作背景
筝曲《惙》以陕西地方戏曲中的秦腔音乐为素材,用古筝与钢琴协奏的形式,充分展现陕西音乐“细腻绵长,热耳酸心”的特质,抒发了作者对古都长安的万般留恋之情,同时寄托了作者人虽去,情不尽,忧心惙惙的情感。
真爱每一天(一)作者简介exo 狼与美女
曲文军先生自小生长在陕西大地。1985年,曲文君先生在高等音乐学校琵琶教学研讨会上现场演奏《渭水情》,得到高度赞扬。他将琵琶传统演奏技法与戏曲中声腔、吹管、弦板的音韵相结合,最终形成一
套完整的“左手行韵”表达技巧。此后,他创作了一系列此类琵琶新作品,并受到业界的关注和欣赏。曲文军先生的作品极具我国西北特,曾被琵琶大师林石城先生称为:“中国琵琶西北音韵之代表”。
(二)作品介绍
筝曲《惙》是由我国著名琵琶演奏家、作曲家曲文军先
生作曲,宋超编配而成的古筝与钢琴大型协奏曲,独具陕西戏曲风味。该曲创作于2009年,同年于中央音乐学院“张莹莹——古筝硕士毕业音乐会”上成功首演。《惙》全曲时长共计十二分钟左右,乐曲的创作动机源自作曲家对陕西地方音乐的热爱与研究,是一首将琵琶乐曲中创作运用的行韵处理特征与陕西传统戏曲音乐元素融为一体的古筝代表作。
二、筝曲《惙》的音乐本体分析
作品的整体结构大致可分为引子、慢板、快板、华彩、尾声五个部分。
(一)引子(1-39小节)
乐曲引子开头由四度音程配以钢琴的柱式和弦稍自由地极强进入,加以左手琴码左侧琴弦的刮奏,自由延长,模仿出古代长安寺庙余音悠长的钟声。随后,出现连续不断的单音摇指将音乐延长,紧接着
她说 孙燕姿用刮奏引入一段上下跳进与级进形式的极具陕西音韵的旋律,与接下来的音乐进行连接。筝与钢琴形成一呼一应的相对答的音响效果,音符以八度模进的形式,把引子的情绪推到至高点,继而用摇指和刮奏的演奏技法完成引子的收尾。之后钢琴伴奏声部进入,犹如刚刚紧张的情绪得到了释放。
(二)慢板(40-143小节)
该部分可分为四个段落,第一段落(40-71小节)为乐曲的主题音乐,其中52-63小节为主旋律的高八度变化再现,此时钢琴由前面的柱式和弦转变成分解和弦,渲染情绪。从72小节开始为慢板的第二个段落,此乐句利用扩充的手法,用右手在低声部演奏,突出沉重之感,紧接着一个刮奏带出
高音区旋律,营造出戏剧性的效果,充分表达音乐情感中“忧心惙惙”的一面,进一步完成音乐形象的塑造。88小节开始为慢板的第三个段落,此段生动地描绘出作者心中对古都万般不舍的情怀,随后在96小节开始第四段落,引用第二段的主题旋律,结束慢板。
(三)快板(144-307小节)
乐曲在正式进入快板前,出现了一个连接(144-157小节)段落,此时为钢琴伴奏主旋律的单独出现,为乐曲快板的进入做铺垫。快板音型多以级进形式,配合古筝的快速指序和传统托劈等指法。材料来源于引子部分,辅以多样的节奏音型,配合左手按滑音,使整个快板一气呵成。钢琴伴奏使用较在熙主演的电视剧
多的休止音符和密集的柱式和弦,为古筝旋律打节拍,增添快板急促、紧张的音乐效果,使乐曲更具跳跃性。在242小节处,钢琴由弱到强的震音逐步将音乐推向全曲高潮。古筝从273小节开始使用摇指技法进行旋律演奏,再次让主题旋律得到提升,将陕西风格的乐曲特征展现得酣畅淋漓。
(四)华彩(308-316小节)
华彩段落为古筝独奏,利用刮奏及大量摇指技法,加以三连音等节奏形式,自由洒脱地将陕西粗犷豪迈之感奏出,再一次升华整首作品的音乐氛围。
(五)尾声(317-338小节)
尾声可分为两个段落。首先是再现段,运用变化再现的形式,再现慢板的第三段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作者将慢板部分的旋律曲调降低四度音程进行,并采用长摇的手法,将全曲推向了终点,表达出作者难以割舍的心痛之感,接着
第二段落进入至作品结束均为单音弹奏,与钢琴呼应,再次运用低音模进的形式,力度慢慢变弱,情绪悄悄淡去,营造一种人虽远去,情还存留的意境……在作品《惙》中,作者结合陕西戏曲声腔特,采用了一系列三、七和弦以及四五度叠置的音程,旋律音程上四度跳进较多,展现出陕西筝曲上行跳进、下行级进的旋法特点,使整首乐曲不仅拥有着浓郁的西秦古调之韵,也充分体现了传统秦腔
与西洋乐器中西合璧的艺术特性。该乐曲音乐特充分融合了秦腔的声腔特点,最为显著的是“欢音”和“苦音”中“二变之音”的运用。“欢音”以“sol、la、do、re、mi”为基本音阶,给人以爽朗、洒脱、明快、刚健之感。而“苦音”音阶则由“sol、si、do、re、fa”为基本音阶,善于表现悲伤哀怨、凄切愤恨的情愫。“二变之音”是陕西筝派最具特的音乐风格之一。“二变音”是在五音律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变宫”和“变徵”,通常指的是“4”和“7”,在七声音阶中,这两个音又称为偏音,“fa”为微升“fa”,“si”为微降“si”。在旋律进行时,这两个音始终处于“变”的状态中,具有游移性和不稳定性。作品中大量运用“二变之音”行韵特点,使得音韵既流畅,又大气磅礴,大大增强了音乐的感染力,突出了陕西筝派独特的风格韵味。
三、摇指技法在《惙》中的运用
在对《惙》的学习和演奏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该作品大量使用古筝的摇指演奏技法。接下来,笔者将对作品中所出现的各类摇指技法进行分析,阐述如下:
(一)长摇
赵本山档案
梁祝吴奇隆长摇技法是筝曲演奏中必不可少的演奏技巧。“长摇”最常见的是持续性的大指摇。按演奏时值来说,若一个四分音符为一拍,而演奏时值为一拍或超过一拍的就可称作摇指。一般来说,长摇是由连续的若干小节的旋律音形成的旋律性摇指,也就是将乐谱上一句句、一段段的单音音符运用摇指的手法进
行演奏,使音乐更具有流动性与戏剧性。该作品在演奏处理中共有三个部分出现旋律性长摇,其中有两段长摇大量运用于慢板的部分。在作品《惙》中,长摇部分原是单音演奏,之后由首演者张莹莹进行二度创作,运用长摇这一技巧来表达乐句的情感。演奏长摇时,通过将摇指的力度、密度、强弱进行对比,使得情感的对比更为明显,如泣如诉地表达出作者内心的万般无奈与感叹。
(二)扫摇
扫摇是摇指技法不断发展和创新而派生出来的一种技巧,通常表现出场景的激烈紧张之感,具有超强的音乐感染力,成为现代创作曲目中广泛运用的一种古筝摇指方法。扫摇指法由大指和中指组成,中指扫和大指摇总共四下为一组,又称为汇组指法。第一下为中指低八度扫弦与大指劈指结合同步完成,大指演奏顺序为先劈后托,完成一个扫摇。扫摇常出现在乐曲快板高潮的部分,演奏扫摇时应强调力度与速度的表现。作品《惙》的快板中使用了大段扫摇手法。这里运用的扫摇方法为悬臂摇的演奏方式,即依靠肘臂左右来回快速运动来完成演奏。该方法综合能力强,它的特点是既可表现情绪的起伏也可模仿出各种音效,使得情绪更为紧张、激烈,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与表现力,为古筝的创作和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