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在交响曲创作中的“⾸创”
贝多芬在交响曲创作中的“⾸创”
作者:⼯凡
视频为贝多芬创作的《欢乐颂》。王蓉 爸爸妈妈
贝多芬是集古典乐派之⼤成,开创浪漫乐派之先河的伟⼤的作曲家,被⼈们称为“浪漫乐派的⼀⾯旗帜”。正如罗曼·罗兰所说的:他不是牧⽺⼈,他是率领⽜的公⽜……在描绘他的肖像的同时,我也描绘了他的同类……我们的世纪,我们的梦,我们⾃⼰……欢乐。不是灵魂在阴暗⼀隅将⾃⼰吞噬的粗俗的欢乐,⽽是为战胜苦难折磨⽽挣扎奋⽃的欢乐,是战胜⾃我的欢乐,压倒并拥抱命运的欢乐……巨硕的公⽜瞪着狂暴的眼睛,昂着头,屹⽴于⾼⼭之巅、深渊之侧,吼声回荡,超越时代……
贝多芬⼀⽣的创作思想,具体体现在他的九部交响曲。贝多芬创作的主题始终贯穿⼀条主线,颂扬为争取⾃由、真理和为正义献⾝的英雄。这九部交响曲构成了⼀部宏伟壮丽的英雄史诗,他在作品中植⼊了法国⼤⾰命时代的先进思想和战⽃热情,作品富有深刻内涵的同时,贝多芬在创作这九部交响曲中还有不少创新之举:
⼀、将⼈声(合唱)纳⼊交响曲之中
贝多芬将⼈声(合唱)加⼊交响曲之中,可以⽤我国古代诗⼈屈原的诗“路漫漫,其修远兮”来形容。贝多芬⼀⽣从没间断地阅读诗⼈席勒的诗篇,《欢乐颂》留给他最深的印象,作品的主题正是贝多芬所追求的。其实贝多芬早在19岁的时候,就想⽤⾳乐来表现这⾸颂扬⼈间真情、真诚、真⼼、真爱的颂歌,希望通过⾳乐恰当地体现席勒《欢乐颂》的主题思想。
直到1824年5⽉,贝多芬在准备、酝酿、构思了长达30多年之后,在⽼年的时候完成了《第九(合唱)交响曲》这部巨作,把欢乐奉献给了全⼈类。
由此可见,贝多芬创作《第九(合唱)交响曲》由来已久。1793年1⽉26⽇,席勒的朋友、波恩⼤学的法学教授菲舍尼希写信给席勒的夫⼈夏洛蒂说:“有⼀位青年……抱着伟⼤⽽崇⾼的志向,要把席勒的《欢乐颂》⼀节⼀节地谱成⾳乐”。这位青年就是贝多芬,当时他已经23岁了,还住在波恩。
贝多芬在1798年⾄1812年间,都曾动笔为《欢乐颂》作曲。1812年写的《欢乐颂》主题,后来⽤于1814年10⽉4⽇完成的《C⼤调命名⽇节庆序曲》之中。贝多芬1800年开始创作了《钢琴合唱幻想曲》,从作品的标题来看,这就是⼀部器乐与声乐完美结合的作品。正如贝多芬在给他的⼀位朋友信中所说:“《第九(合唱)交响曲》的终曲,是按照《钢琴合唱幻想曲》的格局来写的,但是规模要宏⼤得多”。
交响曲历来都是纯器乐作品,任何⼀部交响曲都听不到⼈声。贝多芬⾸创将⼈声(合唱)加⼊交响曲
之中,并没有让⼈感到格格不⼊。这是伟⼤的创举,开创先河的艺术创举。
贝多芬将⼈声纳⼊了交响曲的创举,影响了很多作曲家,他们也写出了“合唱”交响曲。特别是作曲家马勒,他于1908年创作的《⼤地之歌》在我国影响⾮常之⼤。因为,马勒采⽤的是我国古代的唐诗作为歌词,引起了我国众多的学者及专家的兴趣,进⾏了⼴泛的探讨、研究。前国务院副总理在百忙之中也参与了讨论,并写出了《⼀位⽤中国唐诗作曲的欧洲⾳乐⼤师——马勒》。
⼆、将社会重⼤题材纳⼊交响曲之中
研究、探讨贝多芬的交响曲,⾸先应当从古典乐派三位杰出的作曲家(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创作风格、特点说起。
从⾳乐审美的⾓度来说,“交响乐之⽗”海顿,他的⾳乐典雅、华丽、结构⽅正、旋律流畅。但是,很少有戏剧性的冲突,可以使⼈、悠悠⼊睡(他的《惊愕交响曲》令⼀些听众从梦中震醒);海顿的性格就是⼀个⼗⾜的“乐天派”,对⽣活充满了信⼼。⾳乐“神童”莫扎特,他是为⾳乐⽽⽣,创作⾳乐⽐“写信”还要快。他的⾳乐纯洁、甜美、富于歌唱性,听了之后犹如清澈的泉⽔,犹如天籁之⾳,让⼈“流连忘返”。“乐圣”贝多芬,他的⾳乐则升华为具有思想性、哲理性、战⽃性,激情洋溢,形象鲜明,英雄⽓势震撼⼈⼼。可以说,贝多芬的交响曲从各个侧⾯反映⼴阔的社会⽣活,揭⽰了⼈物内⼼世界的各种复杂活动。
贝多芬曾说过:“我们的时代需要精神健壮的⼈物”。因此,贝多芬交响曲作品中的主⼈公,已经不是少年维特,⽽是埃格蒙特;不是调⽪的苏珊娜,⽽是勇敢的列奥诺拉;不是机智的菲加罗,⽽是⾰命⽃争的英雄。贝多芬把英雄的主题放在他的交响曲中的⾸位,赋予他所表现的英雄以哲学家与战⼠的品格和思想家的头脑。他所塑造的英雄⽣活在⼈民中间,把为⼈民争取⾃由作为⽣活的⽬的,他为实现正义的事业⽽战⽃,直到赢得胜利。社会重⼤的题材在贝多芬的交响曲中,发挥的淋漓尽致。《第三(英雄)交响曲》、《第五(命运)交响曲》、《第六(⽥园)交响曲》、《第九(合唱)交响曲》,这些作品充分体现了:英雄为了崇⾼⽬的⽽牺牲的思想;英雄同⼈民⼀起通过⽃争⾛向胜利;英雄对⼤⾃然式的理解和⼤⾃然对⼈的思想感情所起的影响;最后是贝多芬⼀⽣所追求⽬的——全⼈类团结友爱成兄弟。
三、以谐谑曲代替⼩步舞曲
give it away
⼩步舞曲是源⾃于法国民间的舞曲,3/4拍⼦,中庸速度。最早是在1650年左右,由意⼤利籍、法国作曲家吕利按⼀定程式写⼊作品之中。其后,巴洛克时期的很多作曲家将⼩步舞曲⽤于他们创作的器乐组曲和芭蕾舞曲之中。⼩步舞曲⼀向是古典奏鸣曲和交响曲必不可少的乐章,通常是三段式(⼩步舞曲—中段—⼩步舞曲)。在贝多芬的交响曲中,由于采⽤更快的速度和喧闹、戏谑的风格,⼩步舞曲由此转变成了谐谑曲。
朱镇模妻子
贝多芬的《第⼀交响曲》中的⼩步舞曲,标以节拍机标记为每分钟108⼩节,因此实际上是谐谑曲。从贝多芬开始,谐谑曲的风格变得⽓势奔腾,有时也惶惶不安。如:《第五(命运)交响曲》中的第三乐章,就是⼀个复三部的谐谑曲。这⼀乐章表现了决战之前各种⼒量的对⽐,最后还是战胜了命运。
在贝多芬之后,19世纪中期以来,很多作曲家都在交响曲中采⽤谐谑曲。如:布鲁克纳、马勒、德沃夏克、西贝柳斯等。后来,除了⽤在交响曲中外,谐谑曲也独⽴存在。如:肖邦的四⾸《钢琴谐谑曲》,法国作曲家杜卡斯的管弦乐谐谑曲《魔法师的弟⼦》等等。
四、将“短笛”纳⼊交响乐队之中
短笛属于⽊管乐器的⼀种,构造与长笛相同,但体积仅有长笛的⼀半,属于没有簧⽚⽤唇吹奏的⽊管乐器。短笛在管弦乐器的家族中是最⼩者,因此管弦乐队中很少使⽤。短笛属于⾊彩乐器,因此它的个性、穿透⼒⾮常强,虽然它的体积很⼩,但只要它“出现”,必能听到那尖锐、略带刺⽿的声⾳。
短笛在海顿、莫扎特的交响曲中是没有使⽤过,两位⼤师的性格也不会尝试的。贝多芬⾸先将短笛纳⼊他的交响曲之中:在《第五(命运)交响曲》的终曲中,运⽤短笛奏出华丽的曲调,使整个乐队更加辉煌灿烂地⾛向凯旋的尾声;在《第六(⽥园)交响曲》的第四乐章《暴风⾬》中,低⾳提琴浑沌的呼号和“短笛”的尖锐的呼哨,预⽰着⼀场暴风⾬已经迫在眉睫,狂呼怒啸的暴风⾬越来越猛烈,炫
⽬的闪电把天空辟成两半,声声霹雳使⼤地发⽣了震动,然后是倾盆⼤⾬。贝多芬在这⼀乐章⾥,将短笛发挥得淋漓尽致,使⽤、处理得恰到好处。
五、创作交响曲中的“多乐章”身骑白马mv
视频为贝多芬创作的《第六(⽥园)交响曲》。
在交响曲的发展史上,海顿确⽴了交响曲的规范模式。因此,在古典乐派的交响曲中,冠以中规中矩的四个乐章。这四个乐章是互相联系的,通常在⼀个完整的艺术构思中。贝多芬⾸先打破了交响曲⼀贯以来“四⼤乐章”的典型格局。1808年,贝多芬创作的《第六(⽥园)交响曲》并历史性地采⽤了五个乐章,⽽且还是标题⾳乐,这是贝多芬⾃⼰亲⾃命名的作品:第⼀乐章《初到乡村时的愉快感受》;第⼆乐章《溪边景⾊》;第三乐章《乡民的欢乐聚会》;第四乐章《暴风⾬》;第五乐章《暴风⾬过后的愉快和感激⼼情》。虽然《第六(⽥园)交响曲》有标题、有⾳画,但是贝多芬还是声明:“《⽥园进⾏曲》不是绘画,⽽是表达乡间的乐趣在⼈⼼⾥所引起的感受,它是感受多于⾳画”。贝多芬这部作品中,⼤胆地让后三个乐章连续演奏(这也是⼀⼤创举)。由此可见,贝多芬在他的艺术创作观上是多么勇于创新。
六、在交响曲中描写“死亡”
小六龄童
⼈类有⽣就有死,因此任何⼈都将⾯临着⽣命的终结——死亡。当死神扬起⿊⾊的⽃篷“拥抱”你时,如何正确地⾯对它,坦然地从⽣向死,这是每个⼈都⽆法回避的问题。但是,长期以来⽆论是何“种”⼈,⼤都会谈“死”⾊变。“死亡”是⼈类不愿触及的话题。
在世界⾄今为⽌的⾳乐史上,还没有哪⼀位⾳乐家像贝多芬那样,敢与命运搏⽃、与死神抗争。在死神⾯前,以“英雄”的本⾊“扼住命运的咽喉”,⽤⾳乐战胜了死神。贝多芬不仅⾸创在交响曲中描写死亡,⽽且他创作的《第三(英雄)交响曲》的第⼆乐章中的《葬礼进⾏曲》也是史⽆前例。
第⼀乐章揭⽰了英雄性格的各个侧⾯以及战⽃的业绩,英雄为⼈类美好的未来和幸福欢乐的⽣活⽽进⾏的⼀切激烈的奋
第⼀乐章揭⽰了英雄性格的各个侧⾯以及战⽃的业绩,英雄为⼈类美好的未来和幸福欢乐的⽣活⽽进⾏的⼀切激烈的奋⽃。乐曲开始由⼤三和弦军号式的三个⾳,构成了整部交响曲那宏伟坚固的基础。
罗曼·罗兰对于第⼀乐章有过⼀段出⾊的描绘:“这是⼀幅庞⼤的壁画,在这⾥,英雄的战场扩展到宇宙的边界。⽽在这种神话般的战⽃中,被砍碎的巨⼈象洪⽔前的⼤蜥蜴那样重⼜长出肩膀;意志的主题重⼜投⼊烈⽕中冶炼,在铁砧上锤打,它裂成了碎⽚,伸张着,扩展着……不可胜数的主题在这漫⽆边际的原野上汇成⼀⽀⼤军,⽆限⼴阔地扩展开来。洪⽔的激流汹涌澎湃,⼀波未平,⼀波复起;在这浪花中到处涌现出悲歌之岛,犹如丛丛树尖⼀般。不管这伟⼤的铁匠如何努⼒熔接那对⽴的动机,
意志还是未获得完全的胜利……被打倒的战⼠想要爬起,但他再也没有⼒⽓;⽣命的韵律已经中断……我们再也听不到什么(琴弦在静寂中低沉地颤动),只有静脉的跳动……突然,命运的呼喊微弱地透出那晃动的紫⾊雾幔。英雄在号⾓(法国号)声中从死亡的深渊站起。整个乐队跃起欢迎他,因为这是⽣命的复活……再现部开始了,胜利将由它来完成”。
第⼆乐章是⼀⾸“葬礼进⾏曲”。有⼈说,⾃⽆线电⼴播发明以来,举凡国家元⾸逝世,该国家的电台均反复播放贝多芬这⾸“葬礼进⾏曲”,以⽰最⾼的崇敬。这⾸乐曲以⽆与伦⽐的地位,打破了意识形态的差异,超越了国际政治的界限,成为了举世公认的英雄的象征。这⼀乐章被罗曼·罗兰形象地⽐喻为:“英雄在号⾓声中从死亡的深渊中站起”;第三乐章是⼀⾸诙谐曲,⾳乐充满了活⼒和乐观的情绪,这⼀乐章是⽣命活⼒的象征。第四乐章是极快板,使⽤的是《普罗⽶修斯》的主题。它连续⽤了11次波澜壮阔的变奏,最后以极板结束,成为强烈⽣命的象征,英雄凯旋般的胜利。
《英雄交响曲》是贝多芬的宠⼉,当他已经创作出《第⼋交响曲》时,如果要问贝多芬,最喜欢⾃⼰的那⼀部交响曲,他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是《英雄交响曲》!这部作品完全表现了贝多芬的创作思想,也标志着贝多芬的交响曲已经完全成熟。贝多芬在⼈们的⼼⽬中,不仅是⼀位⾳乐⼤师,更是⼀位真正英雄。
法国作曲家柏辽兹曾说过:“⽆论何时,我⼀听到这⾸交响曲,⼀种忧思便占据我的⼼,这忧思不仅沉重,也可以说是⼀种怀古之情”。
水均益为什么离婚
萧福乐曾说过:“贝多芬创作《英雄交响曲》时,将⾳乐的精神⼒量从古典形式中解放出来;他本⼈成为现代的普罗⽶修斯,使短暂的⾳符成为希望之⽕”。
GUANGZHOU ROMANCE MUSICAL INSTRUMENTS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