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之上下载・84・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20年第4期
JOURNAL OF XINGHAI CONSERVATORY OF MUSIC
广东戏剧研究所相关史料补遗
—兼及对该所历史地位和重要影响的思考
叶洁纯1,向前2
摘要:由于存在时间较短和资料缺乏等原因,学界关于欧阳予倩先生1929年
创办的广东戏剧研究所的研究成果不多,对其历史地位和影响有所忽视。广东戏剧研究所极大地推动了广东以及整个华南地区戏剧教育和音乐教育的发展,集聚和培养了一批戏剧、音乐和其他艺术人才,并与后来的私立广州音乐院和广东省立民众教育馆戏剧研究所存在延续和传承的关系,在近代中国艺术史上具有独特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欧阳予倩;广东戏剧研究所;私立广州音乐院;新音乐运动
DOI:10.3969/j.issn.1008-7389.2020.
中图分类号:J609.2;J617文献标识码:A
1929—1931年间,欧阳予倩先生在前
后两任广东省政府主席李济深和陈铭枢的支
持下,创办了广东戏剧研究所。戏剧研究所
汇聚了当时戏剧界和音乐界的一流师资,开 办附设戏剧学校和音乐学校培养艺术人才;我不知道 歌词
以欧阳予倩、唐槐秋、严工上、吴家瑾、唐
叔明等研究所人员和演剧学校学生为主体,
举行戏剧公演活动十二届近百场;以马思聪、陈洪、何安东等音乐学校员工为主体创4.007
文章编号:1008-7389(2020)04-0084-18
办了第一支完全由中国人组成的管弦乐队,先后举办音乐演奏会二十余场;出版发行《戏剧》杂志十二期,编辑出刊《戏剧周刊》百余期,发表了大量创作剧本、理论文章和翻译作品,组织和引导广州市中等以上学校学生开展戏剧运动,在戏剧教育、戏剧研究、戏剧改革、音乐教育,以及戏剧音乐演出实践等方面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绩。创 办广东戏剧研究所是欧阳予倩先生艺术生涯
收稿日期:2019-07-05
作者简介:1.叶洁纯(1985-),女,博士,广东第二师范学院音乐系讲师;2.向前(1982-),男,博士,广州市国家档案馆工作人员。
叶洁纯,向前:广东戏剧研究所相关史料补遗—
—兼及对该所历史地位和重要影响的思考•85•
中的重要经历,时跨三年(实际存在时间两年多)。①由于存在时间较短,留存资料不多,关于该研究所的资料主要是刊载于1931年2月《戏剧》杂志、后收入《欧阳予倩全集》的《广东戏剧研究所的经过情形》(以下简称《情形》)一文。②囿于资料缺乏,学术界关于该研究所的研究成果不多。本文拟在进一步搜寻和补充广东戏剧研究所相关史料的基础上,延伸观察分析的时段和范围,考察其在近代中国艺术史上的历史地位和重要影响。
一、《广东戏剧研究所
设计概略》补遗
1928年11月170,欧阳予倩先生随同李济深和陈铭枢从上海动身,取道香港前往广州。时任广东省政府主席的李济深及其继任者陈铭枢是欧阳予倩先生创办广东戏剧研究所的大力支持者,相关情况在《陈铭枢回忆录》③和欧阳予倩先生的《粤游琐记》④中均有记述。《情形》一文写道:
广东戏剧研究所,是由李任潮先生等发起,约欧阳予倩先生到广东来创办
的,经费由广东省政府拨给,即归广东
everythingbutthegirl省政府直接管辖。此事发起于1927年的
夏天,那时因为欧阳先生一时不能离开
上海,直到1928年的冬天才成事实。⑤
陈铭枢对戏剧研究所的支持有诸多材料,但关于最初发起人李济深的倡议之前未曾见到确切材料。
《广东戏剧研究所设计概略》(以下简称《设计概略》,详见附录1)可以弥补这一缺失,有助于了
解研究所的最初设想、组织架构和经费概算等详细情况。《设计概略》署名李济深,刊载于1928年第13期《中央政治会议广州分会月刊》,该期月报出版于1928年12月31日。⑥“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是当时国民政府最高权力机构, 1928年3月7日“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推举蒋介石为主席,并任命各地分会主席,其中广州分会主席为李济深,指导区域为广东和广西。《中央政治会议广州分会月刊》由广州分会秘书处编辑股编辑公开出版,属政府公报性质。可以想见,《设计概略》由李济深署名,作为施政措施公开刊印于政府公报上,即便文字出自下属幕僚之手,也完全代表其本人意见。
《设计概略》内容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本所之事业”,包括整理国剧、介绍欧洲戏剧、创制新歌剧、组织模范剧场、组织小剧场、组织演员养成所、组织戏剧审查会、刊行戏剧杂志、设立戏剧图书室。第二部分“本所之组织”,所长和副所长之下设立杂志总编辑、小剧场主任、演员养成所主
①广东戏剧研究所成立时,欧阳予倩任所长,总务主任周贵菁,剧务主任唐槐秋,编纂主任胡春冰。演剧
学校(后改称戏剧学校)原定由洪深任校长,洪深返沪后,先由欧阳予倩代理,后改由胡春冰负责。
苏关鑫:《欧阳予倩年表(1889—1962)》,《广西师范学院学报》1984年第4期,第42页。
②欧阳予倩:《欧阳予倩全集》(第六卷)“附录:广东戏剧研究所的经过情形”,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0年,第435页。
③陈铭枢:《陈铭枢回忆录》,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6年,第140页。
④欧阳予倩:《粤游琐记》,《南国月刊》1929年第1期,第173—185页。
⑤欧阳予倩:《欧阳予倩全集》(第六卷)“附录:广东戏剧研究所的经过情形”,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0年,第419页。
⑥李济深:《广东戏剧研究所设计概略》,《中央政治会议广州分会月刊》1928年第13期,第144—148页。
-86-星海音乐学院学报(季刊)2020年第4期
任、广东大剧场经理、文牍兼交际、编辑主任兼剧本主任、庶务、会计等8个岗位,其中广东大剧场经理岗位之下,设立舞台主任、文牍兼交际2个岗位,舞台主任之下再设立导演、美术主任(下设配光技师和工匠岗位)、演员管理(下设化装衣饰岗位)、音乐主任等。第三部分“本所经费之概算”:一是开办费18万元,包括大剧场建筑费、大剧场布置及衣装费、大剧场营业准备金、小剧场开办费和
图书购买费等;二是经常费每月计4560元,包括研究所员工月薪、伙食(学生膳费在内)、电灯、房租自来水、杂志维持费、小剧场维持费等,故经常费每年共计54720元。
将《设计概略》和《情形》一文进行对比分析,具有以下差别:
第一,《设计概略》中的组织架构较为简略,研究所正式成立时有所调整和优化。《情形》一文记载:
所的组织分三股:总务,剧务,编纂,总务办理所中一切事务,庶务、会
计属之;剧务办理关于戏剧上之设计及
表演诸事,演员及舞台装置等等属之;
编纂办理关于戏剧文学及出版诸事,编
辑及剧本评判等事属之;以上三股统属
于所长指挥之下。①
另外并附设演剧学校、大剧场和小剧场。②《设计概略》中,所长、副所长下辖8个岗位,事务性岗
位(庶务、会计、文牍)和综合性管理岗位(杂志总编辑、小剧场主任、演员养成所主任、广东大剧场经理)并列,均直属所长和副所长,欠缺妥当。故研究所成立时,改为所长直接指挥三股,不设副所长,相关事务性工作分别归入各股,优化了组织层级和职责分工,确保研究所日常顺利运作。
第二,《设计概略》没有音乐学校和管弦乐队内容。《情形》一文记载“1930年夏季,成立管弦乐队;同年秋季,成立音乐学校”,但未说明原因。综合各方面材料,可以大致还原当时情况。此前,欧阳予倩先生在南通任“伶工学社”主任时曾组织军乐队和管弦乐队,研究所成立后希望创办管弦乐队但缺乏人才。恰好马思聪、陈洪已相继回国,欧阳予倩先生向省长陈铭枢请准成立管弦乐队让二人负责。10月,省政府同意成立乐队(见附录2),明确“本队附设于广东戏剧研究所内,即为所中歌剧系之乐队”,“马思聪当由戏剧研究所聘充歌剧系主任,乐队即归其指挥管理,其一切详细规定,均由马负责处理之”③。陈洪回忆道:
于是我们招兵买马,在广州招到了几位管乐手,在上海招到了几位弦乐手,
其中有原慈禧太后宫廷乐队的单簧管穆
志清,他改拉中提琴。另外又去广州招
到何安东、黄金槐等,一共约二十人。④
经典影视金曲由于经费有限,加上人才匮乏,只能把管弦乐队组织极力缩小,“把一百人缩成十
①《欧阳予倩全集》(第六卷)“附录:广东戏剧研究所的经过情形”,载欧阳予倩:上海:上海文艺出版
社,1990年,第419页。
②欧阳予倩:《欧阳予倩全集》(第六卷)“附录:广东戏剧研究所的经过情形”,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0年,第419一120页。
③《准戏剧研究所组织管弦乐队案》,《广东省政府公报》1929年第36期,第16—17页。
④陈洪:《忆马思聪》,载俞玉姿、李岩主编:《中国现代音乐教育的开拓者陈洪——陈洪文选》,南京:南
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31页。
叶洁纯,向前:广东戏剧研究所相关史料补遗—
兼及对该所历史地位和重要影响的思考•87•
八人”,虽然条件困难,但“正式成立未及三月,公开表演过六次”,第七次音乐会演奏的曲目包括俄罗斯作曲家的《序曲》、圣•桑的《骷髅之舞》、贝多芬《第三交响曲》的中段、肖邦的《葬礼进行曲》和威尔第的歌剧《茶花女》选段等。①这支管弦乐队虽然规模不大、人员编制少,但已经成为当时广州“新音乐运动”的中坚力量。
第三,《设计概略》的经费概算难以满足实际需要。《设计概略》原计划是组织演员养成所,而非戏剧学校:
招募十四至十八岁之学生四十人,授以国文,音乐,舞蹈,歌唱等课程,
及戏剧之知识与经验,学习期限两年
半,服务二年。不收学费,毕业后与以
相当之津贴,服务期满,正式支给薪
水,即为大剧场基本演员。②
故《情形》一文中所列的戏剧学校、音乐学校和管弦乐队均为后来加办。根据《设计概略》,原计划开办费为18万元之外,研究所经常费每月4560元。对照《情形》一文,可知研究所实际创办后经费为每月4000元,与最初设想相差不大。但由于1929年5月停办,到7月再行开办时经费减半,每月仅2000元,加办戏剧学校、音乐学校和管弦乐队之后,经费更显不足,“于是重新改组,呈请省府加拨经费,每月经常费增至毫洋六千元”③。可见,《设计概略》原本计划相对简单,经费预算仅包含大小剧场开办费,以及员工月薪、伙食、杂志等日常经费,戏剧学校、音乐学校和管弦乐队均不在最初计划内,尽管申请追加经费,但经费困难问题始终存在。
二、私立广州音乐院:戏剧
研究所音乐教育事业的延续
1931年初,广东政局变动,陈济棠逼走省长陈铭枢,独揽广东军政大权,戏剧研究所于7月被裁撤停办。7月14H,管弦乐队举行“临别音乐会”,发表“临别宣言”称:“此次本乐队的解散,不过是机关名义的取消,而新音乐运动的阵营并不因此溃散”④。7月以后,戏剧研究所“经过种种设法,自行继续维持了四个月”⑤,11月,广 东省政府收回院址,戏剧研究所遂彻底告终。⑥欧阳予倩先生将管弦乐队的乐器带到上海,但重组乐队未果,乐器一直保存在谭小麟处。1946年,他将这批乐器赠送给延安的中央管弦乐团,对该乐团的发展发挥了
①陈洪:《音乐革新运动的理论与实际》,载俞玉姿、李岩主编:《中国现代音乐教育的开拓者陈洪——陈
洪文选》,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5—16页。
②李济深:《广东戏剧研究所设计概略》,《中央政治会议广州分会月刊》1928年第13期,第145—146页。
③载欧阳予倩:《欧阳予倩全集》(第六卷)“附录:广东戏剧研究所的经过情形”,上海:上海文艺出版
社,1990年,第435页。
④陈洪:《四年来的广州音乐院》,载俞玉姿、李岩主编:《中国现代音乐教育的开拓者陈洪——陈洪文
选》,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79页。
⑤载欧阳予倩:《欧阳予倩全集》(第六卷)“附录:广东戏剧研究所的经过情形”,上海:上海文艺出版
社,1990年,第435页。
⑥康建兵:《“官办”之名,“在野”之实——欧阳予倩主持广东戏剧研究所性质考论》,《戏剧》2015年
许秀琴近况
第1期,第71页。
-88-星海音乐学院学报(季刊)2020年第4期
重要作用。①
另一方面,戏剧研究所停办,但该所开创的教育事业仍在延续。陈洪回忆道:“在大部分的同仁星散之后,剩下三四十个流离失所的学生和两三位教员”,“东三省的炮声震动全国的时候,正是这三四十个人进行复校运动最积极的时候”。1932年春,中国第一所现代“私立音乐学院”——私立广州音乐院正式成立,马思聪任院长,陈洪任副院长。音乐院的发起人是马思聪、梁冰弦、陈伯华、胡春冰和陈洪;董事有金曾澄、许崇清、林直勉、伍大光、刘纪文、区芳浦、陈德荣、黄启明、马伯年、邙乐生、梁定慧、梁彼得、黄金槐等。②其中,马思聪、陈洪、胡春冰、黄金槐,以及音乐院的教员何安东等均是原戏剧研究所同仁,此时共同致力于音乐院建设。
私立广州音乐院起初办学于白云路“白云楼”,开学后第二个月搬迁至惠福东路146号,开办费和第一学
期的经费由各位董事捐助,拟分三期筹措10万元基金。董事中虽有金曾澄(曾任广东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长、中山大学校长等职)、许崇清(曾任广东省教育厅厅长、广东省政府代主席、中山大学校长等职)、林直勉(曾任孙中山秘书、西南政务委员会委员、军事委员会西南分会委员等职)、伍大光(曾任广州市教育局局长等职)、刘纪文(曾任广东省政府委员兼农工厅长、南京市长等职,时任广州市长)等多位党政要员和社会名流,但没有政府的资助,仅依靠董事捐资和学费收入难免捉襟见肘。
所筹开办费和原定计划相差太远,所以有许多地方不能将计划实现,而实
际上只办了一个粗具规模的音乐学校。
学生除一部分为以前戏剧研究所管弦乐
队所训练的旧生,一部分则是新招的,
总共不下五十人。③
音乐院初期师资有限,尽管才5名教师,仍然开设了钢琴、声乐、小提琴、大提琴、乐理、视唱、和声、音乐史、音乐欣赏等多门课程。院长马思聪亲自教授小提琴、钢琴、视唱练耳等课程,④陈洪也担任小提琴、乐理、视唱、和声等课程教学。1933年,马思聪前往上海,陈洪代理院长。同年冬,第
一届15名学生毕业,其中有钢琴专科高级(四年)3人和小提琴专科高级(四年)1人。陈洪回忆说:“回溯本院开办不过二年,四年毕业的学生是从前由戏剧研究所的音乐学校—
—本院的前身—
—转学而来的。”⑤可见,在陈洪心目中,认定戏剧研究所附设音乐学校是私立广州音乐院的前身,自己从事的音乐教育是戏剧研究所音乐教育事业的延续。
1937年8月,陈洪应萧友梅之邀前往上海,就任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教务长、教授直至抗战胜利,之后又任教于多所大学,
①许翰如:《山沟里的火凤凰----忆延安中央管弦乐团》,《新文化史料》1999年第2期,第45页。
②陈洪:《四年来的广州音乐院》,载俞玉姿、李岩主编:《中国现代音乐教育的开拓者陈洪——陈洪文
选》,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81页。
③陈洪:《四年来的广州音乐院》,载俞玉姿、李岩主编:《中国现代音乐教育的开拓者陈洪——陈洪文
选》,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81页。
④《马思聪全集》编委会编:《马思聪全集(第七卷)》,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第42页。
⑤陈洪:《四年来的广州音乐院》,载俞玉姿、李岩主编:《中国现代音乐教育的开拓者陈洪——陈洪文
非诚勿扰2音乐选》,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8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