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述魏晉南北朝佛道興起原因及其對當時政治, 社會等各方面影響
自東漢以後,魏晉南北朝在思想信仰方面有顯著的變化,由於當時政治黑暗,社會動盪,人民生活痛苦,精神上缺乏寄託,加上學術文化的變動,因此政治,社會及文化等因素,帶引起佛教及道教興盛。現逐一分析此二教大盛的原因影如下。
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士人以此為干祿工具思想漸凝固、停滯,務在文字訓詁,以致「說五字之文,至於二、三萬言, 幼童而守一藝,白首而後能言」,埋沒士子性靈漸為士子所厭棄。於是魏晉之間的何晏、王弼乃大煽玄風,有助佛道二教之弘揚。另一方面,東漢末年,有戚宦之爭、黨錮之禍,時人咸以修習儒學為致禍之由。曹魏時,招納人才,唯才是用,令社會開始輕視儒家的禮節。加上魏晉時,戰事連年,政治混亂,社會崩潰,人民生活困苦,士人感世變無常,人生短促,以為欲適其生,當自求解放,一任自然以復本為樂,於是廢禮教、遺世事、或寄心宗教,尋求心靈的安慰,於是老莊及各種宗教迷信,遂乘時而興。
魏晉之世,老莊學說興盛,士人捨儒學老,玄風大盛,而道教的興盛亦受此種玄風之影響。由於道教伊始即附會道家神仙吐納養生之說, 奉老子為教主。再加上此時民間的淫祀、厭詛、圖讖、卜筮、占夢、相術等迷信又多與道教有關。故迷信風氣亦有助道教之流行。
佛教初入中土,為迎合社會上神仙方術之士等傳教方式,也用占驗,預卜吉凶,與迷信之方術無別,故
在迷信風氣下,亦有助佛教之流行。
姜虎东李孝利魏晉南北朝期間,佛道二教同受君主提倡。時帝王將相因處於亂世,懼禍臨身,而佛教主張因果報應之說一方面填補時人恐懼之心理, 也有助于鞏固統治;加上北朝以來, 北方為胡人統治, 乃借佛教為自己文化之所依。故君臣相率聽信, 徒眾日多。如魏文帝准許人民剃道為僧、南朝梁武帝曾三次捨身事佛、北朝前秦苻堅, 乃至北魏文成帝、及至孝明帝,
亦均興佛崇禪。而道教方面,則東晉時,葛洪修煉隱君,其教派歆動四方,漸得朝廷尊崇。南朝時,齊高帝、梁武帝、陳武帝俱奉道教,而北魏太武帝奉寇謙之為「天師」,以道教為國教,親到道壇受符籙,道教因之大盛。
除君主外,南北朝間的豪族與士大夫階級,生活驕奢淫逸,日久卻漸失興趣,而追求新事物,追求一種新的人生觀,佛道二教遂適當地填補了他們思想的空虛。
漢末以來,道教中人,盛造經典,並輯錄各種方術儀式,使道教理論俱備,經典豐瞻如魏伯陽之著《周易參同契》、葛洪的《抱朴子》、陶弘景的《道經》、北魏寇謙之的《圖錄頁經六十卷等》,故不單吸引一般民眾,亦能嬴得士人尊崇。
马克隆妻子年轻照片
佛教方面,佛教中人亦努力傳教。姚萇時,胡僧至長安者數十輩。及兩晉,北方以鳩摩羅什之門徒最
多,南方則以佛圖澄之門徒最多。他們多設譯場、繙譯典、推廣佛教,更有華僧不惜艱苦,西行印度求法,均大有助佛教在中國之發展。
最重要的是僧侶掌握了大眾教育權。原因在三國時,儒風頓挫,士族門弟不能負起教育社會眾之責。佛徒乘機興講學之風。高僧如釋道安於受都寺,聚徒數百,既開講席,兼教僧俗。平民中的優秀子弟,有志向學的,只要走進廟宇,便得師友講習之樂,獲書籍繙閱之便,不受騷擾,遂促成佛教逢勃之因。
又佛教思想與中國傳統思想最為融洽。佛與儒皆恃慈悲觀及平等觀;兩者俱主依自力、不依他力,又言人皆有佛性與儒家主人皆可為堯舜之義相通。又佛教主張三世因果輪迴報應,無我及因緣和合,與儒家側主大主義之人文精神相似,故佛教易受別人接受。
佛道二教皆得主的信與施獻,免徐僧人或道士的賦役,還給予賜田,故此有些人為逃避賦役,而成為僧尼或道士。而有很多福利事業也由這兩教帶起,如遇災荒,以賑濟吸收教民,所以此二教能在這時得到長促的發展。
最後,佛道二教在魏晉以來的發展,互為影響,互為刺激,
互有大盛。道教因感佛教之威脅,及竊取老莊義理及佛教部份教義與儀式,以自文飾,最後發展成一
每当我走到老师窗前
理論完備,科儀整肅的宗教體系。而佛教傳入中土之初,亦依道教之方術,巫術等傳教方式以助傳教,因之大盛。
佛教在政治、社會、經濟、文化等各方面也有影響。
在政治方面,魏晉南北朝時,帝王信佛極多,故僧人多為帝王信任位至高官,而僧人亦多有才學,尚能助人君參與政事,如宋文時曾任慧琳參與朝政,又如梁武帝因溺信沙門,至侯景作亂而亡國;齊高帝任沙門法獻、法暢為參知政事,因后妃信佛,僧人得以出入禁宮,妄自進言影響政治。而北朝方面,由於佛教建築寺院及佛事之靡費,以及人民逃避賦役相率出家,影響國家經濟及軍事力量,導致君主不滿及有滅佛之舉。然佛教本質以慈悲為本,故高僧多借其對君主之影響力而喜惠人民,如佛圖澄影響後趙胡主少殺戮。
在社會方面,僧人多懂術數卜筮、通相法、自學、兵法、陰陽技巧、天文、醫術等, 對社會貢獻不少。然而僧人亦多用內律,不依國法,而寺院幽深又可作藏奸納污之所,又常有不法僧人託名佛,實行邪術,蠱惑愚民,如北魏孝文武至宣武帝的四十餘年中,僧人謀亂, 共八次之多,影響社會安寧。
在經濟方面,寺院建築、佛像營造、至設齋會、講經說法、行懺悔禮,均規模甚大,但只重形式,徒增浪費。加上大部份人民為逃避賦役而出家,削減國家經濟力量。
在文學方面,僧人大量翻譯佛經,豐富了中國文學上的詞彙,而且印度梵文拼音法傳入,導致四聲切韻之發明,影響後世詩文發展,加上佛經故事寓言,對中國後來之小說,唐代之變文,戲曲等均有極大影響。
在思想方面,佛教因果報應之說深入民間影響中國人兩種偉大的人生觀:一是得大解脫,得大自在得大無畏之絕對自由。二是不妒、不厭、不憎、不諍物我如一的絕對愛。另一方面,士大夫又多援佛入儒,與道家思想合流,使魏晉玄學之內容更為豐富。佛教之傳入使隋唐佛儒道三家思想漸趨融和,為宋明
理學奠定基礎。黄昏的歌词
在文化方面,有些高僧遠赴天竺求經,將親身經歷的地方寫成極好的地理書,如玄奘<<;大唐西域記>>,這些書籍成為後世研究國際交通的重要資料。另外又有不少天文學與數學籍隨佛教傳入中國,而醫學也隨著佛教傳入中國。
在藝術方面,佛教之繪畫,畫技之創新,石窟之壁畫,亦頗流行,為中國畫供不少新題材。又佛像之雕鑄及墓前石獸石闕之製作,廣泛流行。佛寺、石塔建築採印度形式,流行於中國各地,影響極大。
道教在政治、社會等各方面也有影響。林俊杰歌曲
在政治方面,道士每多得君主寵信且位居要職。魏太武帝時,寇謙之獻道經,又得崔浩推薦,為君主所崇信。而且還在平城立天師道場,親到此受符籙。自此之後的魏諸帝,皆要受此儀式。另外,太武帝滅佛亦受寇謙之及崔浩之力勸,可見影響之大。此外,晉代王凝之篤信道教,時為會稽內史而孫恩則以天師道煽動百姓,侵會稽,民眾死者十之八九,烽煙處處。朝廷震動,後盧循繼之而亂,影響亦很大,實為黃巾之亂後一大動亂。
在社會方面,士人信奉道教甚多,影響士人風尚,他們重養性而輕官宦;東晉之士受葛洪影響,鍊丹服食以為神仙。另外,道教儀式如云,中拜戒、齋醮等法為一般社會下層所接受,為後世拜懺建醮等迷信之濫觴。道教注重方術,服食燒煉。魏晉南北朝士大夫以服石為時尚,死者多不勝數。鍊丹典章亦可溯化學及藥物學之源流,如抱朴子內篇提供不少科學材料。另一方面道教厲代流行民間,使人民深染如隱逸、煉丹、符籙、甚至扶亂、捉鬼、治邪等風習。而道教更影響魏晉文學向, 內容趨於玄虛、神秘、消極,如曹植的<<;遊仙篇>>,曹操的<<;陌上桑>>等。
總言之,佛道在魏晉時期因政治之黑暗等,君主大力支持,人民託庇,推使兩教在當時興起來;佛教既盛,與儒學道家衝突,乃有佛道相爭情況,在言論上相攻,在行動上演變成佛道之爭。然佛道二教已傳入民間又受君主所崇信,故依然流傳不
每一天都不同 歌词
替, 至隋唐而更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