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 A S T E R 165
摘  要:在重拍《红楼梦》之际,我们有必要对83年版的电视剧《红楼梦》重新审视。本文着重从符合民族接受习惯,尊重观众的同时尊重作者,并从学术界的支持等方面分析其成败得失,为重拍《红楼梦》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重新拍摄  接受习惯  尊重原作2006年初,北京电视台、中影集团等4家公司决定斥巨资重拍电视剧《红楼梦》,其长度为50集,计划于2008年奥运会前后播出,但是直至今日未与观众谋面。据报道,新版《红楼梦》是中国有史以来投资规模最大的电视连续剧。
早自二十世纪中上叶,有关对《红楼梦》改编的戏曲电影应时而生。从1927年复旦影片公司拍摄《红楼梦》算起有二十余种之多,其中1983年大陆版36集电视剧《红楼梦》的影响最大。客观而言,这些作品在普及古典文化知识有一定效用。但绝大多数影视和戏曲,由于受文本理解、环境设施等因素的影响,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缺憾。一方面《红楼梦》由于其思想深邃、内容广博、人物纷繁,决定了表现《红楼梦》的最佳媒介只能是电视。另一方面,作为四大名著里唯一的一部世情小说,《红楼梦》具有迥异于传奇小说的特质,要在学术文化的阐释与尊重观众娱乐趣味两方面到最佳的结合点是一件不易的事。
笔者试从电视剧发展角度出发,并结合《红楼梦》小说文本向戏剧转化过程里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不
当之处,尚望赐正。
一、《红楼梦》的改编要符合民族风格,符合民众的接受视野
我们历来重视文艺作品的民族风格,但民族风格往往随时代和民众审美情趣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对“民族性”的理解不能囿于形式,不是环境上修建古典园林、人物服饰复古,而是要看是否符合中国人的心理沉淀因子和契合民众的审美期待视野。剧本改编应在充分尊重原作的基础上既要保留文学风格,又要充分发挥电视艺术的特长。因此就要强调三方面的过渡:即从文本时空过渡到电视时空,从虚景过渡到实景;从文本的叙述过渡到生活化的真实和自然的情感交流。在这三个过渡中,尤其要善于抓住情节冲突的关键浓墨重彩加以渲染,有意凸显冲突和关节。丁唯忠先生认为:“戏归根到底是个矛盾冲突问题。《红楼梦》所写矛盾冲突,很深刻、很尖锐,只是由于:(1)贵族家庭的矛盾冲突再尖锐,总有一层‘礼体’、‘规矩’,很隐蔽;(2)《红楼梦》书的线索、事件、头绪穿插特别多,显得分散而不集中;(3)曹雪芹又往往用隐笔、曲笔、宕笔,让人很难捉摸人物间的矛盾关系。而这又是影视改编的难处,要
写在重拍《红楼梦》之际
——以36集电视剧《红楼梦》为参照
欧蕾
把它改得集中、明显、强烈,使‘浆妇孺子’都能感到矛盾之尖锐、揪心、惊心动魄。”如原作的宝黛初会、元春省亲、宝玉挨打、抄检大观园、黛玉焚稿等重要场次,既是明晰小说结构的分水岭,也是彰显人物性格和小说主旨的重头戏,对这些关节可不惜泼墨如水,力图通过激烈的矛盾冲突烘托人物的情感变化和大波大澜。再者,《红楼梦》开头的布局、写法、意蕴都极为巧妙。小说总体框架是:“青埂峰下的顽石由一僧一道携入红尘,经历了人间的悲欢离合,又由一僧一道携归青埂峰下,形成了契合天地循环的圆形的结构。”开头作者借石头之口自述,这对读者解读《红楼梦》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但倘使在剧里原样搬出:观众非打瞌睡不可。36集电视剧开头只对石头和一僧一道略作提及,情节就迅速转入“林黛玉进贾府”,可视性比文本更为集中、形象、生动,也更符合影视表演。然而,以红学家的眼光来看,这是一处败笔,周思源先生就提出:“电视剧删掉了小说开头的曹雪芹经过改造的补天神话和曹雪芹虚构的绛珠还泪神话----这就严重削弱了小说的思想意义,也在相当程度上降低了作品的艺术品位。”
二、在尊重观众的基础上尊重作者的原意
八仙过海片尾曲《红楼梦》的改编,一方面要强调尊重观众的接受能力和接受习惯。另一方面,也不能离开对原作的加工处理。36集《红楼梦》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缘于剧本对贾家之败的合理性处理上。高鹗的续作里描写的贾府被抄,贾政仍袭容国公世职。后来,连贾赦也免了罪名,由贾珍袭宁国公世职,所抄家产全部退还。而曹雪芹的原意,鲁迅曾在《中国小说史略》里言及结局。具体指书里的第五回“游幻境指
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而该回又以“红楼十二曲”的《飞鸟各投林》作结,这种“食尽鸟飞”正是鲁迅先生理解的曹氏原意。36集《红楼梦》对此的理解是:宝玉、宝钗完婚后,元妃薨逝,抄检贾家,贾赦、贾政、贾琏与贾珍等皆被押入刑部大牢,宝玉则被关押在狱神庙,凤病死狱中……基本上照应了脂砚斋的批注叙述和红学家们的研究成果。然而,“重拍”不是“重复”,那么,在剧情上是否一定要将贾家之败具象化得如此真实、细微,方算是“体现作者原意”呢?答案恐怕谁也无从得解。红学界对“贾家之败”的推断也仅仅是凭借作者的隐约暗示和脂砚斋等人的批注而已。三、学术的支持任宇翔
《红楼梦》是世界文学史上罕见的大手笔,怎样才能把人物的恋爱和荣宁二府的复杂表现出来,更重要的是如何把作品的诗情和意境表达出来,把小说的描写变成立体的、有血有肉的屏幕形象,把心理描写变成连贯的、运动的形象
动作,这是一大难题。36集《红楼梦》在拍摄之前,红学界的权威专家(冯其庸、周汝昌等)参加了筹备会议的讨论。其中,冯其庸先生为《红楼梦》的改编提供了“后勤部”, 周汝昌先生则从《红楼梦》小说文本的三条线索出发,建议“完整、准确地体现原著”,胡文彬先生则对演员选择、插曲搭配、导演水平等方面提出专业性的意见。可以说,没有红学家们与电视界人士的策力、精诚合作,36集电视剧《红楼梦》 的改编不可能取得成功,更不可能成为民众心中的经典。而今重拍之际,红学界更应责无旁贷地承担学术责任和舆论监督的义务。yellow 李文慧
四、关于人物服饰的处理
36集电视剧《红楼梦》服饰是以明代服饰为基础,形成了所谓“《红楼梦》时代”的服饰。其服装有少爷、小,明快、鲜艳;老爷、太太,深沉、古朴;男女仆人灰暗、朴素。”人物服饰造型是与原著中人物相吻合的,也是贴切的。在《红楼梦》原著里,有典型清装的描写(如贾宝玉出场时的服饰),也可看到典型明服的叙述(如贾雨村出场时)。所以新版《红楼梦》千万不要把剧中人物打扮成圣斗士星矢状或现代感十足,还是尊重原著,力求通过服饰的彩和图案变化折射出人物的个性特征。如黛玉的服饰可选用以白为基调的冷调,以凸显其“质本洁来还洁去”的纯洁和孤高傲骨。图案则可多采用翠竹幽兰等与其住处“潇湘馆”的氛围相契合。宝钗的服饰可使用中性调,以突出其温良敦厚和“不管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世故。而风的服饰则可选用对比反差鲜明的调,以衬托其“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的刁滑……凡此种种,稍一疏忽,必致贻笑大方。
36集版《红楼梦》也有诸多不足,如对主人公宝黛的结
局处理。在前八十回里,曹雪芹就不止一次暗示了宝玉出家的结局。而36集电视剧则是宝玉沦为乞丐,在白茫茫的天地中独行。该场景将“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加以实化,模糊了《红楼梦》的意境,损害了原作的圆形结构,也使得该人物成为评论者诟病的主要对象。再如对黛玉之死的处理也堪称败笔:剧中贾母原为宝玉议婚所定者为黛玉,王夫人左右为难,袭人建议王夫人进宫请示娘娘意旨,
由元春批准二宝成婚。该设计忽略了黛玉对环境险恶的敏感,对爱情实现的绝望是促成其病情加重的决定因素。而将黛玉病重而亡归因为对宝玉暂时离别的相思,这使“林黛玉焚稿断痴情”一节失去了其深刻的思想意蕴,也淡化了人物的个性特征,使续作里的悲剧美黯然失。瑕不掩瑜,如今36集电视剧《红楼梦》无疑已经成为影视文化经典。在影视剧空前泛滥的今天,“能否超越经典“带给观众好奇,就是新版的最大“卖点”。红学家与红学研究者对原著情节的争论已持续了两百年,时至今日仍未定论,我们也不能苛求重拍能圆满地解决这些问题。一是不切实际,二是重拍的改编也终究仅仅是一家之言。观众是否认可,关键还在于导演的执导风格、演员的表演水平、道具的精细程度等。过多地讨论改编与原著原意的话,很容易将电视剧的改编诱入红学争论的旧轨。
参考文献:
everyoneisno.1[1] 丁唯忠.再次改编<;红楼梦》刍见 [J]. 红楼梦学刊. 2002. [2] 周思源.重拍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刍议 [J].红楼梦学刊. 2002.
[3]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kuulee
[4] 周汝昌.《完整、准确地体现原著》[M].北京广播电视杂志.
(欧蕾:遵义师范学院南白分院。)
摘  要:在小提琴音乐演奏中,滑音技巧不但是一种技术性手法,更是小提琴音乐的展现手法。本文通过对小提琴名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中滑音的解析表明,在极富中国民族特的小提琴乐曲以致其它富有中国民族特音乐的表演中,滑音与滑指手法具有特别的意义——画龙点睛。
关键词:滑音技巧  小提琴音乐  中国民族音乐小提琴和其音乐从明末清初传到中国,在和我国民族音乐的激烈碰撞和融合过程中,开始了具有中国民族特小提琴音
中国民族特小提琴音乐中的滑音技巧探析
好的mv以《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例
殷翰
乐的创作和发展。这些小提琴音乐在富有中华民族独特的音调特点外,在滑音的运用方面,也应具有“中国民族特”。一、滑音的涵义
滑音又叫滑奏,是一种具有特别音效而又不是每人都能使用好的修饰音。滑音是从一音朝上或朝下滑到另一音,分为上滑音与下滑音两类。在曲谱上,经常用波纹线条或是用有箭头的弧线为符号。滑音作为一种音乐表达技法,滑音的作用就是增添音乐的彩、抒发某种感情和演绎演唱性的音乐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