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反思
根据新《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理念。在设计本课时,我主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八年级的学生主动参与意识不强,于是我设计了音乐视频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聆听音乐、感受音乐。
   教学过程中,首先引导学生通过欣赏、体验、感受两首音乐作品所表现的音乐风格和音乐所描绘的意境等方面的不同,进而分析音乐要素的特点,并更加深入的感知蒙古族的音乐风格特,使学生全面的掌握了蒙古族音乐长调民歌和短调民歌的特点。在引导他们学唱歌曲进一步表现音乐时他们兴趣浓厚,表现的轻松愉悦,并情不自禁随着音乐哼唱曲调,使本课的背唱歌曲这一教学目标要求顺利完成。在拓展环节,引导学生认识了蒙古族民族乐器马头琴及蒙古族特有的艺术形式--呼麦,提高了学生的音乐鉴赏力,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本课的设计以新课程标准为理论依据,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目标及教学结构,达到了预先设想的效果。通过运用多媒体,视、听结合,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感受、体验和
掌握音乐作品所表现的情绪及音乐营造的意境这一知识点;通过师生互评,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让学生用歌声将自己的情感与音乐产生共鸣。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还需要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加强师生之间的亲和力,使自己和学生更好地融入到音乐中去。音乐的审美无处不在,我还需要注重教学板书的设计,让学生更清晰明了的掌握重点。在欣赏的环节,我可以让学生设计多种欣赏方式,充分发散他们的思维,这样将会达到更好地教学效果。 
   总之,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我希望学生掌握的不仅是能演唱歌曲,更多的是让他们感受到音乐的魅力、艺术的美,能够为他们不断学习音乐、喜爱音乐、享受音乐做好铺垫。对于我自身,发现了一些闪光点,也认识到一些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拓展了思维,积累了经验。
课标分析
1、情感 态度 价值观
(1)通过演唱、欣赏传统民族民间音乐,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了解无伴奏合唱的艺术形式,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
(3)丰富学生的音乐体验,引导学生建立起对自然,对一切美好事物的关爱之情。
2、过程与方法
由听唱法引入模唱法学唱歌曲,引导学生积累对音乐的感性经验,为音乐表现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聆听具有不同风格的歌曲、乐曲,在音乐体验与感受中,享受音乐审美过程的愉悦。
3、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用悠长的气息演唱《牧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演唱技巧。
(2)了解无伴奏合唱的音乐形式,拓宽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
(3)进一步了解蒙古族的民族音乐的不同种类,并能感知其主要的表现手段和艺术形式。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一、本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神州音韵》系列中的教学内容,其选用了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民歌,以及其地区民族音调为创作素材的创作作品,包括哈萨克族民歌、蒙古族民歌和维吾尔族民歌的相关知识等。本节课内容主要学习的是蒙古族民歌《牧歌》及其体裁形式和蒙古族音乐的其它相关知识。
《牧歌》是典型的蒙古族长调民歌,歌词两句一段,共四句。形象淳朴且富有诗意,字里行间处处都流露出对草原和生活的热爱。全曲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上句在高声区围绕着五度音5上下回旋悠扬飘逸,仿佛是蓝天中飘着朵朵白云;下句转入以1为中心的围绕进行,是上句的下五度自由模进,低回婉转的旋律,犹如撒在草原上的斑斑如银的羊,展现了草原牧区美丽、壮阔的景。许多作曲家为其动人的旋律所倾倒,翟希贤曾把它改编为无伴奏合唱曲。教学时,引导学生学习有缓吸缓呼的方法演唱歌曲,体会歌曲修长的旋律特点,并且了解蒙古族民歌的分类长调民歌和短调民歌。蒙古族具有代表性的民族乐器--马头琴也是学习内容之一,了解马头琴构造及音特点,为下节课欣赏乐曲《万马奔
腾》作准备。
2.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基于对教材的这种认识,本课我确立了三个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用悠长的气息演唱《牧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演唱技巧。
(2)了解无伴奏合唱的音乐形式,拓宽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
(3)进一步了解蒙古族的民族音乐的不同种类,并能感知其主要的表现手段和艺术形式。
  学情分析
(一)学生的认知与兴趣
通过对学生的调查,我发现八年级学生对民俗所知甚少,八年级学生喜欢音乐,音乐素质较好,在歌唱方面较突出,但偏爱流行音乐,对民歌兴趣乏乏,更不用说这其中所蕴藏着的文化了。教材在内容题材上与学生的兴趣和认知水平似乎有些距离。所以在教学设计上我设计以音画视频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通过对比欣赏展开学习。
(二)学生现有的音乐水平。
八年级学生相对来说上课较认真,学习主动性较教高,但部份学生正处于变声期,要注意继续引导学生掌握并运用正确的演唱方法。他们在经过前阶段的学习,对初中音乐教学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本学期要继续加强他们对音乐知识的了解,扩大他们的音乐视野。。我还要做到上课之前认真备课,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积极运用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做到寓教于乐。
牧歌 教学设计
             
                                  天津路中学
教学内容:
1、唱歌《牧歌》
2、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
3、拓展了解蒙古族乐器马头琴与艺术演唱形式呼麦
男人没有错教学目标:
1、情感 态度 价值观
1)通过演唱、欣赏传统民族民间音乐,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2)了解无伴奏合唱的艺术形式,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
3)丰富学生的音乐体验,引导学生建立起对自然,对一切美好事物的关爱之情。
2过程与方法
(1)由听唱法引入模唱法学唱歌曲,引导学生积累对音乐的感性经验,为音乐表现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2)在心里从此永远有个你歌词聆听具有不同风格的歌曲、乐曲,在音乐体验与感受中,享受音乐审美过程的愉悦。
3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用悠长的气息演唱《牧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演唱技巧。
2)了解无伴奏合唱的音乐形式,拓宽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
3)进一步了解蒙古族的民族音乐的不同种类,并能感知其主要的表现手段和艺术形式。
教学过程:
1、导入:老师播放蒙语版演唱的《牧歌》,仔细聆听音乐,体会歌曲意境,思考歌曲属于哪个民族的音乐?导入新课
2、对比欣赏分析歌曲
(1)聆听音乐,分析音乐要素(情绪、节奏、速度、字音特点)
(2)总结音乐要素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的风格的音乐体裁形式(蒙古长调和短调民歌)华晨宇张碧晨没在一起
(3)学唱歌曲
      跟老师伴奏用缓吸缓呼的方法用“U”音模唱熟悉歌曲旋律
      全能d杀手熟悉了旋律后用整齐优美的声音按歌曲的节奏熟读歌词
      自主填唱歌词
      处理难点部分
    A正确的演唱方法,统一换气位置
    b附点节奏的处理
    c长音的时值要唱足。
    d师伴奏,完整演唱,注意正确的演唱姿势与呼吸方法等
(4)全体起立,播放录音伴奏,师指挥完整演唱歌曲
3播放无伴奏合唱版《牧歌》
分析跟前面师指挥生齐唱版有何不同
总结学习无伴奏合唱的特点
4拓展欣赏
(1)认识蒙古族特有的乐器――马头琴
(2)欣赏由马头琴伴奏的特有演唱形式――呼麦
(3)分析,体会音乐特点,理解音乐情感。
5总结:13世纪,成吉思汗用金戈铁马征服了世界,现在的蒙古人民用蒙古音乐让世人为之倾倒,让我们产生无限的遐思。让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更加深刻的领略民族民间音乐的魅力,并将之发扬光大。
     
张睿和李晟的结婚照
评测练习
一、请有感情的准确演唱歌曲《牧歌》
二、请说出蒙古族长调民歌和短调民歌的特点
效果分析
1. 第一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歌曲的掌握情况,检测情况表明,学生能准确背唱歌曲,正确表达歌曲意境
2. 第二题主要考查学生由于音乐要素不同所造成的体裁形式不同。检测情况表明,学生能正确分辨长调民歌和短调民歌。
                      《牧歌》观评记录
一、观课记录
学科        音乐
年级        八年级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        牧歌
观察视角    教学内容
观察者:    张旭  王警予
观察视点                                              观察记录
1.教学目标:是否明确而恰当?                教学目标明确、恰当。
2.核心知识:教师是如何呈现给不同学生的?    学生先欣赏、讨论,然后教师点拨明确,学唱。                                                                     
3.学科特点:是否体现了学科特点与本质?      体现了音乐学科的人文性与审美性。
4.详略得当:是否做到了易懂的少讲或不讲、
易混的细讲并辨析?                          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5.教学资源:是否合理使用教材和校内外教学资源?能根据需要合理使用教材,并能充分发挥教学资源的作用。
教学改进建议:                                应加强学生正确演唱方法的指导和呼吸方法的指导。
  二、评课记录
  优点:
  1.教学流程自然,有序推进,版块清晰,各环节之间能注意上递下承,环环相扣。比如老师先播放蒙古语演唱民歌《牧歌》一段视频来激趣导入——引导学生体会音乐意境,分析音乐要素,熟悉音乐旋律,为学唱歌曲做好了准备。
  2.在对比欣赏音乐风格,体会音乐意境,分析完音乐要素后,进入学唱歌曲这一环节的设计就非常自然轻松了,不知不觉中就化解了一个个难点、重点。
  教学建议:
1.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呼吸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演唱方法与演唱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