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企旭
仅从音乐角度看,戏曲音乐的总体构成可分为声乐器乐两部分;但从戏曲声腔音乐角度看,中国戏曲剧种可大别为单声腔剧种(如秦腔、京剧、昆剧)和多声腔剧种(如川剧、滇剧、湘剧)两大类。
(一)川剧声腔音乐
 当今川剧,可以用昆、高、胡、弹、灯、吹六种声腔来演唱。这说明川剧是一个兼容性能特别强、音乐薀藏特丰厚的多声腔剧种。
a这世界有那么多人、昆腔 川剧的昆腔,源自江苏的昆山腔,亦称昆曲。单以声腔而论,亦统称昆腔。在现代的戏曲声腔音乐系统研究中,划归于昆腔腔系
清代的江苏移民多由长江水路入川,先进入重庆,然后再流往川西平原及至省城成都。昆腔入川早期称苏昆。因其固有的曲调比较难唱,很少在民间流传,主要搬演于文人官绅之间。
嘉庆四年(1800),仁宗旨谕嗣后各省督、抚、司、道署内,俱不许自养戏班,以肃官箴而维风化后,昆腔戏班即随之流落民间。同光年间,昆腔在全国已似强弩之末,成都唯一的昆班舒颐班也随之解散。从此,四川专唱昆腔的戏班不复存在,苏昆也因语音腔调、伴奏乐器的日渐川化而改称川昆。昆腔戏班的完全解体,意味着昆腔的剧种意义在四川消失殆尽。不仅专唱昆腔的艺人多参加高腔戏班,而且不少昆腔大幕戏也改用高腔演唱,例如《玉簪记》《红梅记》《一捧雪》等。仅《醉打山门》《醉隶》《坠马》《议剑献剑》《东窗修本》《斩巴》《文武打》《大挂剑》《单刀会》《大小游湖》《金山寺》《拿虎》等折戏仍沿用昆腔。一些由高腔、胡琴、弹戏演唱的剧目,有时也插用一二支昆腔曲牌。一般将某种声腔的首句用昆腔演唱而称昆头子
川昆在板式结构和曲牌旋律方面,基本上保持了苏昆的原有风貌。常用曲牌如【乍地锦裆】、【景芙蓉】、【八谱】、【尾犯序】、【朝天子】、【黑沙儿】、【梁州序】、【浪淘沙】等。虽仍以竹笛为主要伴奏乐器,但在道白、吐字方面却变吴音川音。同时,打击乐一律以四川民间流行的大锣大鼓为主,仅兼用少量的苏锣和苏钹,具有比较明显的川昆特。
b高腔 川剧的高腔,源自江西的弋阳腔。单以声腔而论,亦统称高腔。在现代的戏曲声腔音乐系统研究中,划归于高腔腔系
高腔亦属从长江水路入川。清乾隆中期,弋阳腔曾与北京语音结合压倒官腔(昆腔)而称为京腔,并与全国不少地方语音腔调结合蕃衍。因高腔具有向无曲谱,只沿土俗、可以错用乡语、并对其它声腔剧目改调而歌之等特点,故在移民填川过程中,四方土客喜闻之
夏天的风四川的高腔剧目十丰富,一般以五袍四柱五天几年歌词“江湖十八本四大本来概括。在清代,四川高腔基本上保持着弋阳腔不被管弦,锣鼓助节,一人启齿,众人帮腔的传统,并按同宫相依的原则把表达不同情感的曲牌分为若干类,节奏上通行一字二流两种板式。与全国其它地方高腔的主要区别,在于结合四川方言,汲取四川民歌小调、川江号子、祭祀神曲、曲艺说唱以及民间打击乐器等发生了重新整合与变化。
清末民初,四川高腔以资阳河名旦唐金莲(时称唐派)的唱腔为代表。在旋律、板式及套腔锣鼓等方面,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运用的曲牌主干分【一枝花】、【二郎神】、【三学士】、【四朝元】、【五供养】、【六旄令】、【七贤宾】(亦称【集贤宾】)、
【八声甘州】、【九转回廊】、【十串金】等类,表达不同情感的弟兄曲牌有两三百支,常用的如【红衲袄】、【新水令】、【江头桂】、【香罗带】、【端正好】、【梭梭岗】、【课课子】等。在板式上,四川高腔的一字在清唱时还使用节拍自由的散板,帮腔则为速度较慢的一板三眼,唱与帮之间形成节奏对比。同时,帮、打、唱(帮腔、锣鼓套打、唱腔)三者间变化多样、别具一格。例如,帮腔分领、合、齐、混几种形式;之间分一字一帮、帮片断、帮全句、帮几句、先帮后唱、先唱后帮、只帮不唱、帮音调不帮词句等;帮腔时套以打击乐即称武帮,不套打击乐则称文帮吴映洁我们结婚了
20世纪50年代起,由于新音乐工作者的记谱整理和创造性加工,川剧高腔实际上已改变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的旧观念和不被管弦的传统而增添了管弦乐伴奏,明显地呈现出向板腔体靠近的趋势。
c胡琴 川剧的胡琴腔,以主奏乐器胡琴得名。单以声腔而论,亦统称皮黄腔(西皮调与二黄腔的合称),在现代的戏曲声腔音乐系统研究中,划归于皮黄腔系
川剧胡琴腔以小胡琴(类似京胡)为主奏乐器,常配以二胡(中音二胡,亦称川二胡)、月琴、扬琴等。板式主要有散板(自由节奏)、三眼板(4/4拍)、扣扣板(2/4拍)
、平板(有快、慢之分)。与其它省份的胡琴腔相比较,特点是过门少,重跟腔,包括西皮(分甜皮、苦皮)、二黄(分正调二黄和用唢呐伴奏的老调二黄)和阴调(亦称反二黄反调)等三类调性不同的旋律。一般说来,西皮调性高亢开朗、活泼明快;二黄调性含蓄婉转、悠长缠绵;阴调则属于低回哀怨、凄凉悱恻的悲调性唱腔,带有较为浓烈的四川清音和四川扬琴味。
清末民初,皮黄腔在全国盛行,京班入川演出被称为大戏,受其影响,四川主唱或兼唱胡琴腔的戏班随之兴盛起来,并与主唱高腔的戏班形成分庭抗礼之势。其中,尤以川西坝名旦浣花仙(时称浣派)和名须生贾培之(时称贾派)、天籁(时称the click five天派)演唱的胡琴腔享有盛名,并被时人视为川胡琴的坝调省调。省城成都的川剧高产剧作家黄吉安编写的黄本,即多系胡琴腔演唱而称为胡琴戏
 d弹戏 川剧的弹戏,指用乱弹腔演唱的剧目,源自陕西的秦腔梆子(以硬木梆子击节的特点得名)。单以声腔而论,亦统称梆子腔。在现代的戏曲声腔音乐系统研究中,划归于梆子腔系真情永远简谱”
秦腔梆子源于陕西、甘肃、山西等地的民歌小曲。因陕、甘一带古为秦地,所以也统称秦
腔。秦腔慷慨激昂,苍劲悲壮,分花音(欢音)和哭音(哀音)两种不同的情感基调,分塌、滚、摇、代、尖五种板式。其中滚板纯为哭音,其余四种都有欢、哭、傲三类。秦腔剧目大多出自民间文人之手,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有反映周、秦至清的各代社会生活的历史故事戏、神话戏、民间传说戏以及社会风情戏。常演剧目如《铡美案》《蝴蝶杯》《和氏璧》《紫霞宫》《斩经堂》《反延安》《春秋笔》《献西川》《八义图》《渔家乐》等。
咸丰、同治以后,随着四川语音的日渐趋同以及板腔体声腔的融汇变化,秦腔梆子的固有风貌已大为改观。川人将渐趋川化但仍保留梆子击节特点的梆子腔称为川梆子。因主奏乐器大筒板胡俗称盖板子,故又常以盖板子借代其名。又因历史上曾称梆子腔为乱弹,故光绪年间在戏班两合班三合班及声腔两下锅三下锅流变之际,人们又多沿袭乱弹之名,将用川梆子演唱的剧目统称为弹戏
川梆子虽然继承了秦腔梆子的演唱特点,但由于结合了四川语音、大锣大鼓、民间小调、说唱艺术等,具体内容及说法均有较大改变。例如唱腔总体上分甜皮(即原来的花音,并以避用半音“4”“7”为特点)、苦皮(即原来的哭音),以表达悲、喜不同的情
感特。而其中以一个字统而分之,则似乎又沿袭了称西秦腔西皮调的说法。川梆子的板式主要有倒板、散板、一字、二流、垛板(较之原来塌、滚、摇、代、尖的说法,更富有川梆子特点)五种。
e灯戏  川剧的灯戏,实指用灯调演唱的剧目。单以声腔而论,在现代的戏曲声腔音乐系统研究中,划归于民间歌舞类型诸腔系。但在剧种意义上,四川灯戏又被视为另一个剧种体。
灯戏的声腔亦统称灯调,主要流行于川北、川东地区。一般以胖筒筒腔(因主奏乐器胖筒筒琴得名)为主,其次是神歌腔和杂腔小曲。也还有灯弦腔老灯调灯句子灯戏正调等说法。演唱的剧目,多以近代下层人民的生活内容为题材,如《驼子回门》《打城隍》《请长年》《课子图》《张浪子薅豆》《黄草坡》《闹窑》《花鼓闹庙》《王小二闹店》《王大娘补缸》《鲤鱼哥讨亲》《黑狗儿报喜》《借东西》《小放牛》等。
道光以后,四川灯戏灯班的活动频繁而渐被视为一种民间小戏的体流行于四川各地。并因地域、方言和剧目、音乐、表演等差异,形成了相对不同的地方风格和特。较
有代表性的如流行于南充地区的川北灯戏、流行于涪陵地区的秀山花灯戏、流行于雅安地区的芦山花灯戏、流行于泸州地区的古蔺花灯戏、流行于乐山地区的夹江堂灯戏、流行于梁平县的梁山灯戏、流行于巫山县的踩堂戏等。
20世纪80年代,川剧的灯戏与四川灯戏互相借鉴、互相交叉而并行不悖。但从声腔音乐角度看,其剧目、表演、音乐等方面的区别并不明显(同样的史料,既用于川剧的灯戏,也用于四川灯戏)。例如,曾引起国内戏曲界关注和好评的川北灯戏《包公照镜子》《灵牌迷》《赶隍会》《郑板桥买缸》等剧目,皆是由川北地区南充、岳池、苍溪等地的川剧表演团体演出。
  f吹腔 吹腔源于明代的四平调受昆山腔、弋阳腔影响之后。长期保留吹腔并习称吹吹腔,是川剧声腔音乐的一个特点。由于清代的四川主要流行昆、高、胡、弹、灯五种声腔,所以清末民初中国国体走向共和之际,四川戏曲界流行着五腔共和的说法。而一直保留在川剧剧目中的吹腔,则被一般不谙戏曲声腔音乐者忽视。
吹腔流入四川的时间大致同于秦腔。从现有资料看,不见与曲牌体的昆、弋腔同台演唱的记载,却常见与板腔体的秦腔梆子结合演唱。由此推断,吹腔入川路径主要是旱路的
陕甘地区。康熙五十一年(1712),四川绵竹县令陆箕永的《绵竹竹枝词》就有一派秦声浑不断,有时低去说吹腔的记载。乾隆年间李调元的《雨村剧话》也称:又有吹腔与秦腔相等,亦无节奏,但不用梆而和以笛为异耳,此调蜀中盛行。也就是说,康、乾时期的四川,吹腔与秦腔比较接近并常结合一起演唱。不同之处主要有两点:一是吹腔虽与秦腔结合演唱但不用梆;二是秦腔用弹拨乐月琴应之,吹腔却采用管乐而仅和以笛。从陆箕永和李调元的记述便可得知,当时的吹腔,音调较秦腔稍低一些,旋律多带有感叹、悲伤的情感彩。戏曲研究中记载主唱吹腔的剧目有《闹店》《遣将》《何文秀》《淤泥河》等。
道光以后,皮黄腔占居全国剧坛的主导地位,吹腔在诸腔融汇与流变于四川的漫长岁月里,也渐而转入皮黄腔系:一方面,随着秦腔的式微和胡琴腔日兴,演变成四川胡琴腔中的二黄平板(保留吹腔的基本旋律、板式却不和以笛,类似京剧皮黄腔中的四平调),经常演唱的川剧剧目如《长生殿》《天仙送子》等;但另方面,依然长期保留着专唱吹腔而仅和以笛的剧目,例如至今仍经常演出的川剧著名传统折戏《宋江杀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