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
老酒谣张瑜 西安财经大学
摘要:陕北道情是陕北地区古老艺术戏曲形态,它具有独特的唱腔体系、音乐特征、风格韵味,是陕北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艺术之一。本文从陕北道情的历史考述出发,对它的发展流变、思想内容、曲牌特点等进行了阐发。陕北道情是珍贵的民间音乐,但目前发展现状堪忧,随着科技技术的发展、新媒体运营的广泛展开、老艺人的相继离世和西方音乐形式的汇入等,该剧种的传承和发展都面临巨大考验,有些区域已经濒临灭绝,以此保护和继承是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陕北;道情;曲调杉原杏璃资料
陕北道情是陕北主要地方剧种之一,陕北清涧流传一首道情词为“三材挂板响连声,口口声声唱道情,祖祖辈辈传下来,洪武年间传到今”,大概在明代就已经存在,具体诞生时间不可考,但口耳相授的方式却是它传承的方式。道情以广场艺术形式传播传统曲目,最开始以弘扬道教思想为主。1935年党中央到达陕北后,民间艺术家重新创作了新的曲目,如《周子山》《家庭图》《结婚图》《王长生揽工》等,展现了当时革命斗争生活,有着豪迈乐观的时代特征,被称为翻身道情。解放后道情融合了陕北地区民间音乐,形成了独具特的艺术风格。
一、陕北道情戏的发展流变
关于陕北道情的形成的时间,目前仍在研究中,未形成定论。主要观点为:第一,形成于唐代。杨志烈和王昭玺在《陕西道情》里指出:“陕西道情形成于唐代,至今约一千多年历史。”书中讲述:“据对现今的陕北道情探考,鼓名座鼓,形同道院之鼓,唱词不分板眼,所唱皆七言,均与唐代法曲相同,亦可证实道情戏源于唐代道院念经唱词的。”第二,形成于宋金时期。据《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道情”解读为:道教起源于唐代道教中道教的“经韵”。在吸收词调曲牌后,它演变成民间布道中的“新经韵”,也被称为道歌。根据南宋周密《武林旧事》记载,淳熙十一年的道家歌词与鼓子词相似,用的乐器是渔鼓、简板,可看出在南宋时期,道教戏曲里就有了曲白相和。后来,道情诗赞体的一支传liza minnelli
所以爱会消失的对吗播到北方,并在陕西、山西、甘肃、河南和山东发展成道情戏。上述认为道情应该是产生于宋代,作家刘阳河也认为,道情至迟“产生于宋金对峙时期,至今已七百余年了。近年来在甘泉县出土的宋金秧歌画像砖是一个有力的见证。”民间秧歌、民间小调是和道情相伴生的,这是从考古出土角度得出的。第三,形成于明代。在杨文艺的《春风又一枝》中提到:“道情,相传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约在明末崇祯年间,已在我省关中、陕北和陕南各地流行。”第四,形成于清代。《中国戏曲曲艺词曲》提到陕北道情的音乐曲调是从陕北民歌和陕北说书的曲艺中衍化而来的。
综上来看,道情原为道士所唱的道曲,是用于弘道、化缘时所唱的道歌。在唐代的道曲有《九真》《承天》等曲目遗留下来,唐代统治者对于神仙求道思想很重视,并注重道教宗教义理的传达,唐崔令钦《教坊记序》里说:“我国家玄元之允,未闻颂德。高宗乃命乐工明达造
道曲、道调。”[1]随着道教宣传方式和民间音乐的接收程
李炜托奶事件图
度转变,人们渐渐开始把最初的道教俗讲、经席音乐转变为鼓子词、新经韵,这也称为俗曲道情。南宋开始由渔鼓和简板伴奏演唱,在注重俗曲道情叙事的基础上,加上了多元化的曲牌。到明清以来流播甚广,并与陕北的传统地方音乐进行融合,形成了独具特的曲牌体民间戏曲类型,代表作品为《十万金》中的《孟姜女哭长城》。据民间道情抄本可知,乾隆年间(1736-1795年),陕西宝鸡阳平镇姜马道情班收藏乾隆六十年(1795年)道情抄本《五果争先》《石佛衣》。《清涧县志》道光八年(1828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
年)石印版里提到:“春节前后,清涧城乡闹秧歌唱道情盛行”,说明清涧道情在清朝中期已经形成。据陕北老艺人强不屈回忆,他记事时,他爷爷就在村里唱道情,推算时间也在清代,以上可以看出在清代,道情戏在陕西已经广泛出现了。
道情戏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从之前宣传道教思想,到后来成为独立的舞台艺术形式,在调式、唱念、分行当角等方面进行了多层次的转变。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延安鲁艺学院的文
作者简介:张瑜(1982.3-),女,陕西榆林人,博士(研究生),讲师,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