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的绝响——阿炳和他的⾳乐
阿炳原名华彦钧,出⽣在江苏⽆锡东亭,其⽗华清河。据说阿炳为其⽗与⼀寡妇所⽣的私⽣⼦,从⼩阿炳就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歧视、漫骂充斥了阿炳的童年。两三岁时其母亲便因病去世,此时的阿炳跟随精通道教⾳律的⽗亲在雷尊殿道观⽣活。⽿濡⽬染使阿炳从⼩就喜欢上了⾳乐。⼗⼆三岁的阿炳便能像⼤⼈⼀般边奏边唱在道观做法事了。阿炳⼆⼗六岁时,其⽗华清河因病去世,阿炳正式接替⽗亲成了雷尊殿的当家道⼠。此时的阿炳也因患眼疾,⼀只眼睛不幸失明。三⼗岁时,阿炳离开了道门,以卖唱和演奏器乐为⽣。三⼗五岁时,他双⽬失明,从此开始了⾃⼰边⾛边拉、长达⼆⼗多年之久的流浪卖艺⽣涯。
阿炳每天上街卖艺穿着⼀件破长衫,戴着⼀个断了⼀条腿⼉的墨镜。有⼈便认为他是叫花⼦,其实阿炳与⼀般意义上的社会上的乞丐截然不同。后来为阿炳录⾳的中央⾳乐学院的杨荫浏先⽣在《阿炳⼩传》中写道:“他是纯粹靠演奏来维持⽣活,却从来没有做出向世⼈乞讨的样⼦。叫他演奏他才演奏,⼈家给他报酬,他并不道谢,他不争多嫌少。即使不给他钱,他也⼀样⾼兴地奏唱着”。1950年,也就是他去世的那年9⽉之前,他的⾳乐仅仅为当地的⽼百姓熟悉,阿炳⼏乎和所有⼈⼀样,并没有想到在他⽣命的最后三个⽉,命运之神竟然垂青了这位⼜穷⼜瞎的民间艺⼈。这时候,中央⾳乐学院的杨荫浏和曹安和来到了⽆锡,打算⽤当时国内罕见的进⼝钢丝录⾳机录制⼀部分道教⾳乐⽤于研究,顺便为⽆锡艺⼈阿炳创作并演奏的作品录⾳。1950年9⽉2⽇晚上7点半,为阿炳录⾳的⼯作开始了。阿炳拉完第⼀⾸后,杨
荫浏先⽣让阿炳给曲⼦起个名⼦,阿炳常时间没有说话,他低着头、沉思了许久说:“就叫《⼆泉印⽉》吧”。为了避免与⼴东⾳乐《三潭印⽉》的重复,再加上⽆锡有个映⼭湖,于是在杨先⽣的建议下就把“印”字该做了“映”,⽽成了现在的《⼆泉映⽉》。刚录完⾳的阿炳神情显得很激动,他抚摸着录⾳机聆听着⾃⼰的琴声,激动得⼀句话也说不出。阿炳⽆法想象,那细细的录⾳钢丝竟然改变了⼀个⼈的命运。
录⾳后的第23天,已成了新闻⼈物的阿炳在⽆锡雅艺协会成⽴⼤会上表演节⽬,从来都是站着演奏的阿炳,可以坐下来为⼤家演出了,这样的登台演出,也是阿炳⼀⽣中惟⼀的⼀次。那年阿炳57岁。1950年12⽉4⽇,这位富有传奇⾊彩的瞎⼦阿炳因病吐⾎⽽死。
1951年,阿炳的唱⽚出版后,⽴即轰动了全国;1954年,《阿炳曲集》也跟着出版,阿炳的⾳乐不但在国内⼴为流传,⽽且飞跃了国界,成为许多世界级交响乐团的演奏曲⽬。⽇本著名的指挥⼤师⼩泽征尔听完《⼆泉映⽉》后,感动得双膝跪地,泪流满⾯。《朝⽇新闻》特为此发表⽂章《⼩泽先⽣感动的泪》。
阿炳的⾳乐,应该说是听不够也演奏不够。到现在所有的⼆胡界还承认阿炳左⼿的指法和右⼿的⼸法、功⼒未必有⼈全⾯地超过他。他的作品,可以站到整个⼆⼗世纪所有⼤作曲家的⾯前毫不愧⾊,他可以代表我们⼆⼗世纪中国⾳乐最⾼的⽔平。这样⼀位民间⾳乐家是永远值得我们尊重的。⼀直到
⼆⼗⼀世纪,阿炳的《⼆泉映⽉》、《⼤浪淘沙》等曲⽬,将⼀直会被我们欣赏下去、⼀直伴随着我们的⽣活、充实着我们的精神。这就是阿炳这样⼀位名不见经传的民间⾳乐家,留给我们中华民族的⼀笔伟⼤的遗产。
《⽣命的绝响—阿炳和他的⾳乐》(全⽂)
各位观众,今天有机会在这个地⽅跟各位谈⼀下阿炳,我感觉到是⾮常有意义。在讲述之前,我想先请⼤家听⼀段⾳乐。那么这段⾳乐呢,我想我不⽤报这个题⽬,⼤家⼀听就很熟悉。(《⼆泉映⽉》)
好,我想在场的每⼀位都应该,⼀听以后就知道它是什么样的⾳乐、由谁创作的了。那么这⼀⾸作品,我⾸先要给⼤家讲⼀下它是怎么来的。1950年夏天,中央⾳乐学院研究部的教授、著名的⾳乐史学家杨荫浏先⽣,当时是刚刚从南京国⽴⾳乐学院转到了天津的中央⾳乐学院来⼯作。到了天津以后呢,他⼀直在⼼⾥装着⼀件事情,就是他们家乡有两种⾳乐,他⼀直感觉到应该尽快地把它进⾏采访、或者是录下来。于是呢,他就到了夏天暑假的时候,利⽤暑假期间他与另⼀位,也是⽆锡的⾳乐家、也是研究部的教授叫做曹安和,他们两位匆匆地赶到了⽆锡,⼀个他们想要去采访⽆锡的⼀种道教⾳乐,叫⼗番锣⿎;另⼀位就是有⼀位瞎⼦阿炳。他为什么要到这个地⽅来,主要是当时他考虑到,当时新的社会制度刚刚建⽴,那么很可能由于这种社会的变迁,那么那个道教⾳乐的艺⼈或者这
种⾳乐很可能被流失。阿炳呢,也很可能因为他年纪已经很⼤了,⾝体也不好,也可能就是有别的、出意外。所以他们⼆位带着⾹港⼀位同⾏刚刚赠给的⼀台钢丝录⾳机赶到了⽆锡。
到了⽆锡以后到道教⾳乐的这些道⼈们是很⽅便的,很快就到了,他们也开始答应,开始来录⾳。但是阿炳当时的情况⾮常不好,因为在1947年阿炳遇到了⼀些很糟糕的事情,受到了当时社会的⼀些迫害,他从1947年就再也不动他的乐器了。这个时候杨荫浏先⽣到他,杨先⽣其实从⼩就认识阿炳。在他12岁的时候,他曾经向阿炳学习过三弦还有别的乐器,但是他家⾥认为阿炳是⼀个瞎⼦,地位低下,是不应该跟这⼈交往的,所以杨先⽣学了⼀段以后很快就停下来。但是到了⼆⼗世纪30年代,也就是阿炳差不多三⼗多岁的时候,杨荫浏先⽣趁暑假回到⽆锡的时候,⼜⼀次见到阿炳。可是这个时候阿炳双⽬已经都失明了,失明以后呢,他就成了⼀个流浪艺⼈。这个时候呢,阿炳反过来请杨荫刘先⽣教他,学弹琵琶的《将军令》。因为杨先⽣的琵琶弹得也不错,因为他已经看不见了,所以他⽤⼿掰着他的⼿教他,⼀个指法⼀个指法这样教,这是他们的第⼆次交往。第三次交往就是抗战胜利以后,杨先⽣再⼀次回到家⾥,那么这个
凤凰向南飞彩云在跟随是哪个歌曲
⼀个指法⼀个指法这样教,这是他们的第⼆次交往。第三次交往就是抗战胜利以后,杨先⽣再⼀次回到家⾥,那么这个时候杨先⽣还是要组织⼀些道教乐⼈们去到上海演出,阿炳很想听他们这个排练,但是当时的道教艺⼈认为阿炳是⼀个流浪者,不想让他听。但是杨先⽣还是很尊重阿炳,让他在⼀旁⼀直听到底。他们前后就这三次交往。但是到1950年夏天,杨先⽣再见到阿炳的时候,阿炳的情况的
确是⾮常不好。他两年都没有练琴,这时候经过杨荫浏先⽣反复地给他劝说,说我专程来你,希望你恢复⼀下。在这种情况下,阿炳就答应给杨荫浏先⽣和曹安和先⽣录⾳。后来就从乐器店⾥边借了⼀把⼆胡,然后从曹安和先⽣家⾥边借了⼀把琵琶。阿炳说我已经两年多没有摸琴了,我需要恢复⼀下。于是他就⼜像以往他那样,⼀边背着琵琶,前⾯拉着⼆胡,在街上⼜开始他⾃⼰的流浪⽣活,利⽤这样⼀种⽅式来恢复他的艺术。两天以后,就正式地在曹安和先⽣的家⾥为阿炳录下了三⾸琵琶曲,三⾸⼆胡曲。那么这三⾸⼆胡曲就是我们刚才听到的第⼀⾸就是《⼆泉映⽉》,第⼆⾸叫《听松》,第三⾸叫《寒春风曲》这是三⾸⼆胡曲。另外呢,就是三⾸琵琶曲,⼀⾸叫《⼤浪淘沙》,⼀⾸叫《昭君出塞》,另外⼀⾸叫《龙船》。那么阿炳⼀直在讲,他说其实我还会很多很多,我可以会拉⼏百⾸乐曲,但是我现在确实⾝体不太好,希望杨荫浏先⽣寒假再回到⽆锡再给他录⾳。
那么这样就使阿炳的这六⾸曲⼦,终于通过钢丝录⾳机把它保留下来了。开学以后,杨先⽣回到天津,回到天津以后呢,就开始给当时⾳乐学院的⽼师同学,主要是弹琵琶的和拉⼆胡的同学,放给他们听。⼜把它介绍给天津的电台播放这个录⾳。这些作品⼀经播放之后,所有的⼈听了以后,都感到震撼,没想到,在旧社会是⼀个叫花⼦或者是⼀个乞丐,或者是⼀个被⼈瞧不起的这样⼀个民间⾳乐家,竟然演奏得这么好,作品竟然艺术性这么⾼,所以很快地就在北京天津传开来了。可是就在这样的情况下,过两个⽉以后,阿炳于当年12⽉份,吐⾎⽽死。这样他原来跟杨先⽣的约定最后就没有能够实现。这当然是⾮常地不幸,这是阿炳本⼈的不幸,也应该说是我们中国⾳乐界的不幸,因为据杨
荫浏先⽣讲,阿炳确实会很多很多曲⼦,可是这次录⾳毕竟对中国⾳乐界来讲,也还是⾮常幸运的。因为他毕竟留下来这样六⾸⾮常杰出的⾳乐作品,这就是这⼀次录⾳的故事。
杨荫浏先⽣这⼀次的录⾳,应该说是在⼆⼗世纪中国新⾳乐史上⼀件⾮常了不起的事情。因为,他就在⼀位伟⼤的民间⾳乐家将要离开⼈世的时候,为我们抢救下来他的六⾸杰作,其中特别是《⼆泉映⽉》。那么经过⼏⼗年的流传,可以说,不仅在中国⼈中间,⽽且在全世界的⾳乐爱好者中间都引起了很⼤的反响。⼆⼗世纪七⼗年代有⼀位⽇本籍的指挥家叫⼩泽征尔,⼩泽来中国听⾳乐的时候,最早听的是管弦乐队的⾳乐,他就觉得⾮常地喜欢。但是后来有⼀次在中央⾳乐学院听姜建华,⼀个年轻的⼆胡家⽤⼆胡,就⼀件⼆胡,没有任何伴奏的乐队,演奏以后呢,⼩泽更加感动,他说这样的⾳乐让⼈的⼼灵感到⾮常地震撼,⽽且他说这个⾳乐应该跪下来听,应该⽤⾮常圣洁的⼀种⼼情来听这⾸⾳乐。这就是阿炳的⾳乐,在中国⼈中间,或者是在外国⼈中间引起的这样⼀种反响。
那么下⾯我就想请⼤家听⼀下1950年杨荫浏、曹安和先⽣⽤钢丝录⾳机录下来的《⼆泉映⽉》,报幕的是曹安和先⽣。我们要给⼤家解释的呢,就是说他当时演奏的时候,这个⼆胡只有⼏块钱,两三块钱⼀把⼆胡,⾳质是⾮常差的,⽽且⼤家也知道,阿炳已经是有两年多根本就没有动乐器,但是经过两天的恢复他就能够演奏到这样的⽔平,应该说反映出了阿炳本⼈技艺的⾼超。下⾯请⼤家先听这⼀段。在听完阿炳演奏这⼀半以后,我们要把阿炳本⼈的⾝世跟各位介绍⼀下。
阿炳呢,可以说他出⽣就是⼀个⾮法的,他的⽗亲叫华清和,⼜叫华雪梅,是⽆锡雷尊殿的当家道⼠。那么他⾃⼰华清和本⼈有⾮常⾼的⾳乐才能,他会演奏很多乐器,⽐如⼆胡、琵琶、三弦、笛⼦,他作为道教⾳乐的⼀个专门家,他从⼩就是给阿炳很多影响,那么华清和本⼈因为他娶了⼀个寡妇,在当地就引起很⼤的⾮议。所以阿炳⼀出⽣就受到了很⼤的歧视。认为他是⼀个私⽣⼦,不到两三岁的时候,他的母亲就先去世了。所以阿炳从⼩跟着⾃⼰的⽗亲就在这个雷尊殿⾥边过着⼀种准道⼈的这种⽣活。他到了⼗⼆三岁,华清和本⼈也死了,阿炳真正成了⼀个孤⼉。从那以后,他⾃⼰就成了雷尊殿道观⾥⼀个主持,来开始操持这个道观。然后呢他就⾮常⽤功地来学习⾳乐。那么作为他从⽗亲那⾥,他说他⼀⽣有很多⼈教过他,专门教他的只有他⽗亲⼀个⼈,然后他就是谁会什么,他向谁学什么,学了很多东西。除了道教⾳乐以外,他学了像当地⽆锡的锡剧,还有沪剧,很多,我们叫滩黄戏,很多戏曲,他会唱很多很多民歌⼩调。那么⼀直到了⼆⼗四五岁的时候,他的⼀只眼睛瞎了,到了三⼗五岁,最后两只眼睛全部瞎了,这样他真正成了⼀个盲⾳乐家。从三⼗五岁以后,由于他眼睛也瞎了,对于道观的主持就发⽣很多困难,于是就受到了更⼤的歧视,阿炳就变成⼀个真正的流浪艺⼈。他经常背的是笛⼦、三弦、琵琶加上⼆胡,很多这样的⼀些乐器,到街上四处流浪。他在流浪的时候呢,有时弹琵琶,有时拉⼆胡。阿炳的演奏基本上⼤家知道,他是在⾏进中间进⾏,所以他常常会把这个琴都拴到⾝上,很⽅便地就可以拉起来,或者可以弹起来,都是⽤绳⼦搭到⾃⼰肩上的,他⽤⼀种⾏⾛的⽅式来演奏。这个本⾝对他的技艺就是⼀个很⼤很⼤的锻炼,使他可以⽤这样⼀种⽅式来进⾏这种演奏,这是阿炳的⾝世。
到了⼆⼗世纪四⼗年代以后,他的⽣活就更悲惨了,⼀直到⼆⼗世纪五⼗年代。他是1893年⽣⼈,到1950年死,整整活了57岁。在这样57年的⽣活中间,他可以说受尽屈辱,是真正的属于那种被侮辱、被损害的那样⼀类⼈,从来没有被社会认可,受到过任何的尊重。⽽他⾃⼰呢,但是⾮常有个性,他是不轻易向任何那种欺负他的势⼒低头的,这⽅⾯有很多很多故事。但是反过来他对⽼百姓,对⼀些年轻的孩⼦们他⼜⾮常爱护,他们愿意让他拉什么,他都可以给他们演奏。所以阿炳在整个⽆锡街上是⾮常出名的,都知道有个瞎⼦阿炳,他经常背着琵琶拉着⼆胡,在街上⾏⾛。另外呢,阿炳还有⼀个本事就是他可以即兴地来编唱,⽤当地熟悉的各种⾳调来编时事,上午听到什么新闻,下午就可以唱新闻,就把当时的⽆锡社会上很多事情唱给⼤家听。那么在阿炳的整个⽣活⾥边他所学⾳乐根本的基础,就是中国传统⾳乐那种丰富的营养,对他的不断的补充,给他很多很多养分,使他呢,在对南⽅的各种⾳乐,特别是道教⾳乐⾮常地熟悉。那么阿炳的演奏的⾳乐⾥边还有⼀个我们要给⼤家说明的,就是我们刚才听到的⼆胡,我们今天的⼆胡已经是钢丝缠弦了,在早期还有⼀种都是⽤丝弦演奏的,丝弦有三种,⼀种叫⼦弦、⼀种叫中弦、⼀种叫⽼弦,⼀般⼈⽤的是⼦弦和中弦,就是外弦⽤的是⼦弦,内弦⽤的是中弦,就是⼀个细⼀点的,⼀个稍微粗⼀点。那么这样定弦,声⾳就⽐较⾼⼀点,⽐较好演奏。⽽阿炳的⼆胡是中弦和⽼弦,费的⼒⽓很⼤,我们刚才听到的这个调⼦,如果我们⼤家有基本的⾳
⼀点,⽐较好演奏。⽽阿炳的⼆胡是中弦和⽼弦,费的⼒⽓很⼤,我们刚才听到的这个调⼦,如果我
们⼤家有基本的⾳乐常识的话,我们现在⽤的是D调,那么他⽤的是G调,⽐这个D调低五个调,声⾳很低,但是要很费⼒⽓来演奏。这样也是通过乐器,也使阿炳的技术有很⼤的提⾼,这就是阿炳他本⼈学习⾳乐和他的⼀些经历。
那么在阿炳的作品⾥边我们刚才讲,有三⾸⼆胡曲,那么《⼆泉映⽉》是其中之⼀,也是他最杰出的⼀部作品。因为在这部作品⾥边,可以说把阿炳⼀⽣的苦难全部都熔铸到其中去了。⼤家听到第⼀句,就是那个。这是⼀个引⼦,那么这个引⼦,就像⼀个⼈长叹了⼀声,那么对阿炳来说,这⼀声长叹不是偶然发出来的,应该说他⼀⽣受尽了苦难以后,他对他整个五⼗七年的⽣涯,在他有这样⼀个机会的时候,发出来这样⼀种叹息。这种叹息应该说,如果我们了解阿炳的⾝世,我们听了以后我们会感到⼼灵上有⼀种很⼤的震撼,这是引⼦,就这么⼀句。但是这个引⼦我觉得他是所有我们听到的民间⾳乐作品⾥边,应该是最精彩的引⼦之⼀。因为这⼀句⾳乐,不仅仅是六个⾳,⽽是⼈⽣的⼀种叹息。那么接下来《⼆泉映⽉》有两个主题,⼀个就是(放⾳乐)。这是它的第⼀主题,那么接下来就是第⼆主题,就是(放⾳乐),这是他的第⼆主题。那么整个《⼆泉映⽉》就是由这两个主题,再加第⼆主题的⼋度的演奏,⼀共最后演奏了六遍,整整六遍。每⼀次第⼀主题就是(放⾳乐)。这个主题是基本上不变,然后第⼆主题呢,不断地发⽣这种变化,⼀直到底。整个演奏,阿炳⾃⼰的演奏是七分钟,那么有的就长⼀点,后来有的演奏就长⼀点、有的短⼀点,这都是个⼈处理。那么这部作品在⾳乐上我们把它叫做变奏曲,它采⽤的是变奏的⼿法,⽽这种变奏的⼿法恰恰也是中国⾳乐⾥边
开心girl最常见的⼀种展开的⼿法,这是《⼆泉映⽉》。那么阿炳就是⽤了这样⼀个第⼀主题和第⼆主题轮回的这种演奏呢,不断地来表现他⾃⼰对⽣活的⼀种感受。那么这部作品,我感觉到,就像我们读屈原的《离骚》那样,因为屈原在他受到了排斥以后,他写出了伟⼤的诗篇叫《离骚》,写尽了他对当时社会,对他的上层统治阶级种种的控诉和他⾃⼰的不满,以及他对⼈⽣的感叹。那么阿炳作为⼀个⽣活在最底层的、⼜受尽了凌辱的这样⼀个⼈,他这部作品恰恰我觉得跟历史上所有写出伟⼤作品的作家、⾳乐家、戏剧家⼀样,都应该是他⾃⼰⼈⽣的⼀个反映,这是《⼆泉映⽉》。那么这⾸作品可以说已经是⼆⼗世纪中国⾳乐中的⼀个⾮常伟⼤的⼀部经典之作。
那么阿炳还有另外⼀个⼆胡曲,⼤家知道叫《听松》,《听松》这个作品⾮常有意思,恰恰跟《⼆泉映⽉》的格调完全相反,我们中国⾳乐中经常有两种曲⼦,⼀种叫⽂曲,⼀种叫武曲,⼤家如果听过琵琶曲的话,对琵琶很熟悉的话,常常琵琶⾥边⽐如我们听到《⼗⾯埋伏》,听到《霸王卸甲》,那么这都属于琵琶⾥边的武曲。那么如果⼤家听到叫做《春江花⽉夜》,或者叫《浔阳琵琶》,那就是叫⽂曲。这是中国传统曲⼦⾥边的⾮常重要的两个传统,经常是⼀⽂⼀武,所以我们中国⼈在创造⾳乐的时候,常是从⼀种哲学意念出发的,就是从⽂武之道。阿炳的这两部作品⾮常有意思,刚才我们听到《⼆泉映⽉》的时候,就可以说继承了中国⽂曲的传统,那么《听松》它不是这样,《听松》从它的创造背景来讲,它写的是岳飞的故事,因为在⽆锡有⼀块听松⽯,《听松》这部作品⼜把它叫做《听宋》,“宋
不会忘记 汪小敏
我们好像在哪见过 歌词
代”的“宋”,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这部作品⾥边反映了岳飞抗⾦的这样⼀种英雄⽓概。所以阿炳在《听松》这部作品⾥边⼜表现出⼀种⽓宇轩昂、⾮常慷慨激昂的、⾮常悲壮的这种感情。(《听松》)
那么这个《听松》的结构呢跟《⼆泉映⽉》是不太⼀样的。它基本上分成三个部分,我们开始听到的那个也是⼀个引⼦,但是那个引⼦就不是六个⾳了,它是很长的⼀段。这才是整个的第⼀部分,也就是构成了⼀个引⼦。这个引⼦呢,我觉得你们可以跟刚才的《⼆泉映⽉》做这样⼀个对⽐,完全是两种个性,在⾳乐上是两种个性,也反映了两种情绪。那么《听松》的这个引⼦也⾮常精彩,它主要就是以武曲的这样⼀种风格、格调塑造了⼀种英雄的⽓概,⾮常有⽓势。然后在中间这⼀部分,刚才听到的中间这⼀部分,是⼀个⾼把位的整个主题的⼀个呈现。然后,最后呢他再散下来,以后是第三部分,这是《听松》的结构,跟《⼆泉映⽉》是不太⼀样,它⽤了⼀个也是中国传统的、常规的三部的这样⼀种⾳乐结构,它是⼀种不像西⽅的所谓ABA,没有这样的结构,它是⼀种段落性的,⼀段⼀段地展开,不断开放的这样⼀种⾳乐结构,这是《听松》。我们可以听得出来,就是阿炳⽆意中间把中国传统器乐作品中间的⽂武曲的风格借⽤进来,这个是他的⼆胡作品,我们先听这么两⾸。
那么阿炳的琵琶在阿炳的⾳乐没有采集下来之前,谁也不知道,阿炳这个琵琶到底是什么样⼦的?但是这三⾸曲⼦,第⼀⾸叫《⼤浪淘沙》这⾸曲⼦,第⼆⾸叫《昭君出塞》,第三⾸叫《龙船》,那么这三⾸曲⼦出来以后,⼈们才开始研究阿炳的琵琶是怎么回事,经过这么⼏⼗年的⼤家对他的作品的演奏和感受,感觉到阿炳的琵琶同样是继承了中国琵琶艺术⾮常深厚的传统,⽽在曲⽬上他也是⾛了
⽂武之道。那么《⼤浪淘沙》和《昭君出塞》属于⽂曲,⽽《龙船》应该属于武曲。因为它⽤的素材是江南的民间⼩调,把它连起来。⼀开始有⼀个模仿锣⿎节奏的这么⼀种⾳⾊,造成了⼀种民间节⽇的这样⼀种⽓氛。(《龙船》)
佐香智久阿炳另外⼀⾸有名的曲⼦就叫《⼤浪淘沙》,那么这⾸曲⼦很多琵琶界的朋友很想出来它的渊源是什么?它的⾳调来⾃什么地⽅?或者它的整个⾥边所使⽤的素材来⾃什么地⽅?最终还是⽆果⽽终,没有到。为什么?就是所有阿炳的⾳乐都是这样,包括我们刚才听《⼆泉映⽉》的时候,很多⼈在滩黄戏,就是在戏曲的⾳调⾥边到了⼏乎跟《⼆泉映⽉》⾳调很像很像的那些素材,那么有的⼈说它是道教⾳乐某⼀个曲派,有的⼈说它是民歌的知⼼客,知⼼客是江南⼩调,来⾃这些素材。但是最终应该说这样⼀种寻求阿炳作品渊源的努⼒,这种做法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觉得实际上是不到的。因为阿炳这样⼀些作品,应该说是他长期他⾃⼰对⽣活的感受、以及受到民间⾳乐的熏陶之后,⼀种⾃然天成的东西。所以阿炳把他的⾳乐叫什么呢,叫依⼼曲、叫⾃来腔,所谓依⼼曲是什么意思?就是我感受到了什么,我⼼⾥有什么感受我就写出来,我就拉出来。今天我拉可能是这个样⼦,明天我可能在另外⼀种状态下,我可能拉成另外⼀个样⼦,所以他把它叫做⾃来腔,叫依⼼曲。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民间⾳乐,它是⼀种天籁,他是⾃然天成。乐府诗⾥边有两句⾮常感⼈的诗句叫做“名转出天然,慷慨吐清⾳”。我想我们听阿炳的作品,就是这样⼀种感受。所以呢,这⼏⼗年来,研究阿炳的很多朋友⼀直想做这⽅⾯的努⼒,可以说也到了⼀些依据,但总的来讲,应该是这样理解阿炳,
他的作品就是他⾃⼰接受了中国传统⾳乐深厚的这样⼀种丰富的营养之后,⼜把他⾃⼰对⽣活的感受变成他⾃⼰从他⼼理流露出来的⼀种⾳乐。这种⾳乐⼩到可以反映个⼈的感情,⼤到可以铸造我们民族的灵魂、反映我们整个民族的精
理流露出来的⼀种⾳乐。这种⾳乐⼩到可以反映个⼈的感情,⼤到可以铸造我们民族的灵魂、反映我们整个民族的精神。(《⼤浪淘沙》)
曲终人散张宇《⼤浪淘沙》我们说它是⼀种⽂学风格,那么这种语⾔完全⽤的是,应该说⾮常古典的,因为这⾸曲⼦很有哲理性。《⼤浪淘沙》它本⾝的标题就很有哲理性,⾳乐它写的是两⼤部分,前⾯是⼀个慢的乐段,后⾯是⼀个中速的乐段,两段有⽐较明显的对⽐,这是《⼤浪淘沙》。那么,阿炳还有另外⼀⾸叫《昭君出塞》,是歌颂昭君的历史故事的。
那么阿炳这些作品从⼆⼗世纪五⼗年代,杨荫浏先⽣是1950年采录回来,很快地他就把它整理出来,是由他⾃⼰记录的《⼆泉映⽉》,是杨荫浏先⽣⾃⼰记录的。另外五⾸作品全部由曹安和先⽣把它记录出来。曹安和先⽣他是刘天华先⽣的学⽣,他是崇明派琵琶的传⼈,所以三⾸琵琶曲都是由曹⽼师⾃⼰订的指法。另外三⾸⼆胡曲是由当时就是⼆⼗世纪五⼗年代最出名的⼀个⼆胡演奏家叫储师⽵,还有⼀位呢,就是跟着杨先⽣去采访阿炳的黎松寿先⽣,他也是⼆胡演奏家。由储师⽵和黎松寿两位先⽣按照录⾳逐⾳地把它的⼸法、指法全部记出来。这个谱⼦的整理应该说也跟阿炳的演奏的⾳乐价
值是⼀样⾼的。因为他们都是按照、严格地按照阿炳的指法、⼸法把它记录下来。从那个时候到现在,应该说绝⼤多数的⼆胡演奏家、琵琶演奏家,都是按照这个谱⼦来进⾏演奏的。这个谱⼦在1953年出版的时候就叫做《瞎⼦阿炳全集》。那么这个谱⼦的整理以及书名的确定,确实让我们想到了很多,就是我们中国⾃古以来民间⾳乐家中间有许多⾮常杰出的⾳乐家,都是属于盲⼈,⾃古以来有这样⼀种历史记载。在我们的⼆⼗世纪⾥⾯也有很多是盲⾳乐家,那么阿炳应该是这些盲⾳乐家的⼀个代表。从《瞎⼦阿炳曲集》出版到现在,是两种谱⼦,⼀种是⽤简谱出版的,⼀种是⽤线谱出版的,数字已达到⼏⼗万册,仅仅1979年出版的《阿炳曲集》的简谱版已经是21万册,这两年出的线谱的那个曲集也已经是两三万册。从数量上我们可以看出来,⼈们对阿炳⾳乐是多么地喜爱。所以在阿炳之后,⼀⽅⾯是⼆胡演奏界,还有琵琶演奏界,对阿炳作品的全⾯的解释、演奏,应该说有⼀个从⼆⼗世纪五⼗年代到现在⼀直始终不断地有⼀个“阿炳热”,在我们中国⾳乐界⼀直持续下来的。⽽同时,由于⼆⼗世纪七⼗年代以来,阿炳的作品呢,就像我们刚才听到的,⽐如琵琶跟管弦乐队合作,还有⼀些作曲家把他的曲⼦直接改成西洋的管弦乐队来演奏。所以阿炳的作品也就随着这样⼀种形式的改变,⼏乎可以传到了全世界。
应该说这些年以来,我们国家的交响乐队或者是外国的交响乐团,只要选择中国的作品,阿炳的《⼆泉映⽉》常常成为他们的⾸选。或者我们出去的时候,我们带这样⼀部作品来介绍我们中国⾳乐,代表中国⾳乐的风格,那么常常选的是这个《⼆泉映⽉》。(《⼆泉映⽉》)
那么阿炳这个⾳乐,我觉得应该说是听不够,应该说也是演奏不够。到现在为⽌,如果从⼀个本⾏或者是从⼀个专家的⾓度来看,到现在所有的⼆胡界还承认阿炳的左⼿和右⼿,也就是他左⼿的指法和右⼿的⼸法,到现在他的功⼒未必有⼈全⾯地超过他。⾄于他的作品,他可以站到整个⼆⼗世纪所有⼤作曲家的⾯前,可以毫不愧⾊,他可以代表我们⼆⼗世纪中国⾳乐最⾼的⽔平。所以,这样⼀位民间⾳乐家是永远值得我们尊重的。⼀直到⼆⼗⼀世纪,我想阿炳的《⼆泉映⽉》也好,他的《⼤浪淘沙》也好,⼀直会被我们欣赏下去、⼀直伴随着我们的⽣活、充实着我们的精神。这就是阿炳这样⼀位名不见经传的民间⾳乐家,留给我们中华民族的⼀笔伟⼤的遗产,谢谢⼤家来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