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中突围:电视节目的本土化转变——析《国天香》
廖小茜
【摘 要】天津卫视《国天香》电视节目本土化进程中的重要一笔,其表演采用古辞赋、古文化、古旋律、新唱法、新编曲、新概念这“三古三新”的全新模式,让参演嘉宾和助演导师使尽浑身解数对传统戏曲和现代歌曲进行传承和改编,最终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视觉快感.此外,《国天香》的节目模式的内容和结构编排均注重中国戏曲文化的传播与传承,体现了节目主创的电视文化责任,这种取材于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在创新手法上很大程度满足了观众的期待视野和审美心理.
【期刊名称】《沿海企业与科技》
【年(卷),期】2017(000)003
【总页数】4页(P63-66)
【关键词】电视节目本土化;模式编排;文化责任;接受美学
天边的骆驼简谱
【作 者】儿歌大公鸡喔喔叫廖小茜
【作者单位】贺州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广西贺州,542899
迈克杰克逊thriller
【正文语种】王大雷老婆中 文
【中图分类】G222
当电视进入产业化运营后,电视节目的生产正经历着“全球化”和“本土化”的矛盾碰撞。胡智峰教授曾指出“传媒产业是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电视产业又是传媒产业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电视产业的核心产品是电视节目,电视节目生产便成为电视产业、传媒产业进而也是文化产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电视节目作为一种精神产品,既要注重文化价值,又要注重文化品位才能满足市场需求,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本土化”是近年来社会领域的一个热点词汇,从经济领域到文化领域,本土化的思考和讨论没有停歇。从一味地照搬西方经典模式到将西方经典与中国经典结合,再到回归中国传统经典的扬弃吸收,中国的经济和社会领域正一步一步地探索一条适合国情的本土化道路。
电视节目模式也从克隆西方经典,逐步走向挖掘本土化的过程。
(一)电视节目本土化的进程
新世纪以来,我国电视综艺节目创作视野不断开阔,许多电视媒体派出创作骨干前往英国、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交流学习,一些电视台直接与国外电视机构签署合作协议,上海东方卫视与英国F r ema nt leMe d ia合作制作《中国达人秀》,浙江卫视与荷兰合作制作《中国好声音》,湖南卫视与韩国合作制作《我是歌手》,越来越多的电视台选择与国外电视机构展开合作。纵观电视节目本土化的发展,大体需要经历模式引进、模式消化、模式创造三个阶段,这就需要我们按照一定的步骤发展才不会扰乱步伐,即译制播出——模式照搬——模式改造——模式原创——模式输出。大刀进行曲
天津卫视《国天香》是一个将戏曲与歌曲融合在一起的明星真人秀,有别于以往单一的戏曲演唱,大胆地将戏曲与歌曲融合在一起,再加上选手的演绎力图将戏曲这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该节目的选手都是明星,大多都是公众人物,明星选手当中有时尚大气女王范、婉约奶旦名伶范、娇俏可人舞旦范、俊俏飘逸小生范和铁汉柔情大花脸等,同时节目也会邀请戏剧业内的专业人士担任评委,而观众则是由普通百姓组成。笔者认为,《国
天香》处于中国电视本土化进程中的模式消化阶段,“明星选手”“行家导师”、晋级赛制均模仿借鉴国外电视节目的经典模式,而节目内容选择了中国传统文化国粹“戏曲”为创新的切入点,因此将外来的模式进行改造,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开创意义。
(二)电视节目本土化的呈现
从宏观来看,电视节目的本土化包括“节目内容、文化构成、审美品格与表述风格等”。电视节目的本土化要做到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既要选择内容的本土化,也要将与本土化内容相适的形式进行契合。具体来说,就是“依据中国的特殊国情,立足中国的社会现实。按照中国电视媒体自身的运行规律,遵循中国电视观众的接受习惯与实际需要,组织、制作与传播具有中国民族特、气派、风格、口味的电视节目。”[1]电视节目本土化的呈现是多维度的,除了节目模式的本土化以外,还包括了电视节目内容,乃至编排。电视节目模式化不过是产业化流程中的一种技术规范,内容为王的时代,除了应注重节目内容的选择外,还应该从节目的编排入手,将节目的内部结构和外部播出运营有机的结合起来。早期节目只是将引进模式加以改造,而《国天香》在模式改造的基础上从内容入手,挖掘本土民族文化。
从内部内容结构编排来看,电视节目本土化需要深入挖掘我国传统文化,以《国天香》第二季为例,该节目就将京剧、豫剧等多种中国传统戏曲剧种进行有机组合,通过节目编排,避免同剧种在同一期节目中重复,具体如表1。
通过上表我们也可以看出,《国天香》对于流行歌曲的戏曲化改编是一种重要的创新形式,让年轻的观众听得细致盎然,让年长的观众也耳目一新,这样的改变让传统文化融入了新鲜的血液,遵循了让传承在创新和发展中前行的规律。节目的表演采用“三古三新”的艺术手法,在古辞赋、古文化、古旋律中采用新唱法、新编曲、新概念,让参演嘉宾和助演导师使尽浑身解数对传统戏曲和现代歌曲进行传承和改编,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视觉快感。
月亮的歌曲
《国天香》在模式消化的阶段中已经开始进行模式改造,该节目就是通过将传统戏曲与现代歌曲相结合的方式,以及创新的艺术表现手法,继承和发扬了我国的戏曲文化。目前,《国天香》第二季已经播出,该节目独特的“歌改戏”模式在一开始就颇受欢迎,并且通过嘉宾和评委的共同努力让该节目与现代节奏更加贴合。2014年该节目突出重围荣获了“全国广播电视创新创优栏目”称号,这一殊荣肯定了《国天香》在文化传播与文化传承方面所作出的贡献。
(一)电视节目模式的编排
《国天香》第一季共邀请了18位明星选手参加比赛,以及3位专业评审老师和1位神秘嘉宾,比赛将选手分为3组,每组6人,两组进行对决。第二季则采用导师带领徒弟的模式进行竞选,实行捆绑制,每一个导师带领一个小徒弟,如果所带的选手被淘汰,那么导师也会跟着离开。第二季的编排相对第一季来说,节目模式更贴近本土化,师傅带徒弟是我国戏曲传承的主要形式,这样的编排即符合本土文化,又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节目的节奏。
《国天香》第二季的比赛分为介绍选手、演唱、导师点评。评分一共分四个环节,评分时选手需要放弃一位导师的分数,这个环节也是一个亮点。如果选手选择不慎就会拉低自己的分数,最终的得分是导师评分和观众的投票相加,嘉宾手握10分,得到这10分选手就可以保住不被淘汰。赛制模式是单期排名,双期淘汰,师徒捆绑赛制,两轮比赛相加,得分最低的选手被淘汰。
每一期《国天香》都有不同的主题设计,这些主题紧密围绕着中国戏曲,在每期节目结束的时候就公布下一期的竞选主题。第7期(具体节目流程见表2)的竞选主题铠甲扎靠,每一位选手在表演的时候都会扎上靠,这意味着选手需要背负着几十斤重的东西唱歌,而
且扎靠累得很,选手们还要忍着疼痛唱歌、演唱。节目中选手的表演编曲充满了创新彩,民族乐器演奏中加入了流行音乐的元素,使得节目的可看性更强,从而吸引了更多年轻观众走进中国传统戏曲文化。
从制作内容编排来看,该节目在每个选手进场的间隙都会播放选手自己的开场宣言。每一位选手出场前,都会有一个关于选手的状态、心理的后台采访,还会穿插有导师的评价,以及选手练习背后的辛酸等,让观众在未见到选手之前便对选手有一定的了解,了解选手背后的付出。
(二)节目模式中的电视文化责任
电视文化责任是文化传播主体所应当承担的责任,这其中既有政治责任、社会责任还有大众责任等。新世纪以来,电视产业市场化不断推进,一些电视媒体及从业者一味地追求收视率,偏激地以性、恐怖、暴力等扭曲的价值观念为噱头吸引大众注意,忽视了电视产业的文化属性和文化责任,节目风格恶搞,降低了电视节目的品格,因此电视媒体应该承担文化的传播与传承,这是电视文化责任的担当。“随着电视传媒的发展,电视娱乐节目成为一种新的文化传播工具和载体,除具有为受众提供娱乐的功能外,还拥有传承优秀文化、
传播传统文化和传递正能量的文化功能。”《国天香》通过改编戏曲,由当红的明星和歌手来演唱达到了传播文化的目的。通过流行文化的承载给予戏曲一个全新的面貌,也算是戏曲舞台上的一个创举,并且在戏曲中大胆地引进了流行元素,将两者融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很大的创新。如果制作戏曲节目前,对流行文化不加筛选的话,将会造成戏曲质量低下,太过注重流行文化也将会失掉戏曲的古韵。综艺节目大都遵循娱乐至死的原则,文化性相对比较低,而且为迎合大众的口味一味地降低自己的标准。如果单纯地植入中国文化必然导致反感和不适,所以我们可以将文化加入到游戏环节,以竞答的方式出题,同时可在表演当中适当地添加。
《国天香》节目的落足点在于承担文化责任。当中国传统的戏曲艺术逐渐衰落,戏曲艺术的传承出现断层,传统戏曲发展出现停滞,节目创作者就会利用观众喜闻乐见的电视综艺节目形式传播戏曲文化,吸引年轻一代关注戏曲、传习戏曲。上文已经分析了《国天香》的内容创新,除此之外节目模式利用对传统文化的嵌入,通过使用明星发挥明星效应等创新形式也值得肯定。上述种种,均体现了节目创作者作为电视人的一种文化责任。
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末的美学思潮,将作品、作者、读者、宇宙四个方面视作一个整体,
认为四者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依此可知,一个电视节目如果观众不去观看,不去积极参与其中,那么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将无法实现。从逆向思维来看,倘若要实现一个节目的意义与价值就必须要让观众参与进来,也就是说电视编导和制作人员需要在节目策划、制作、播出宣传等方面着手,将电视节目和观众联系起来,形成召唤结构方能达到理想的文化传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