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鸿门宴》,对比评析——刘邦和项羽(资料编辑)
1、大风歌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注释】:公元前196年,淮南王英布起兵反汉;由于英布英勇善战,军势甚盛,刘邦不得不亲自出征。他很快击败了英布,最后并由其部将把英布杀死。在得胜还军途中,刘邦顺路回了一次自己的故乡-沛县(今属江苏省),把昔日的朋友、尊长、晚辈都召来,共同欢饮十数日。一天酒酣,刘邦一面击筑,一面唱着这一首自己即兴创作的《大风歌》;而且还慷慨起舞,伤怀泣下(见《汉书•高帝纪》)。
2、垓下歌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注释】:此乃英雄末路的挽歌。这是楚霸王项羽在进行必死战斗的前夕所作的绝命词。在这首诗中,既洋溢着与伦比的豪气,又蕴含着满腔深情;既显示出罕见的自信,却又为人的渺小而沉重地叹息。以短短的四句,表现出如此丰富的内容和复杂的感情,真可说是个奇迹。
山野好听的歌
赤い糸3、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注释】:注:对项羽的思念与歌颂
4、《题乌江亭》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注释】:1.不期:难以预料。2.包羞忍辱:意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应有忍受屈辱的胸襟气度。3.认为项羽卷土重来也是可以的
5、《乌江亭》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注释】:1.乌江亭: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兵败,乌江亭长备好船劝他渡江回江东再图发展,他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乃自刎于江边。
2.诗人认为不可能卷土重来。
7、为纪念南京解放这一历史性的胜利,于写出了那首著名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复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刘邦以一平民百姓,在秦末农民起义中一枝独秀,几经磨难,终于转危为安,反败为胜,夺取天下,开创了在中国历史上比较强盛的“西汉”几百年基业。以他的出身而论,从夏、商、周、秦以来是第一人。《史记·高祖本纪》中说他“起微细”,晋代的嵇康还说他“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主要是看不起他的出身。实际上是个“老粗”。然而,历史无情,平民出身的刘邦却打败了贵族出身的项羽。为什么?1959年12月至1960年2月读苏联《政治经济(教
科书)》的谈话中指出:
“刘邦能打败项羽,是因为刘邦和贵族出身的项羽不同,比较熟悉社会生活,了解人民心理。”
出身贫贱反而成了刘邦争天下的优势。正因为他来自社会下层,了解人民心理,他才知道统治者必须获得人民拥护的道理,这就是他入关后即“约法三章”,称帝后又重制律令,颁布“汉律九章”的思想基础。
而楚霸王项羽则不然,虽然“力拔山兮气盖世”,神勇过人,却并不懂得必须爱民的道理,甚至一怒之下还下令“屠城”(杀光一城军民),难怪逃亡乌江途中,问道于渔父,连渔父也不肯帮助他,而是骗他说:“左!”遂陷大泽中,为汉军追兵所及。在读《史记·高祖本纪》时批注道:
项王非政治家,汉王则为一位高明的政治家。
项羽打了好几年仗,结果刘邦胜了,项羽败了,不是偶然的。
对项羽刚愎自用,图爱虚名而招致失败的教训认识是很深刻的。因此,当人民解放军即将挥师南下、解放全中国之际,面对有人提出“划江而治”,断然否定了,认为这与项王当年在灞上的“沽名”如出一辙,应该将余勇猛追穷寇,决不学那沽名的霸王.
附:刘邦、项羽谁是英雄游戏背景音乐
谁是英雄,《霸王别姬》把项羽与虞姬之间缠绵悱恻、生离死别的爱情演绎得回肠荡气。对这位楚霸王的感情和评价,却可谓见仁见智。
第一次到项王故里是在去年夏天一个星期天的下午,百无聊赖中萌生出独自访寻这位失败英雄的想法。大概是天太热的缘故,项王故里的大院中只有我一个人,得以在静谧的环境中,从容浏览完四周墙上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所撰的诗文和对联。其中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弟子
涛声依旧毛宁
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读后竟有似曾相识之感,想了半天,想起沛县汉王城刘邦的故事介绍中也在最后提到这首诗,作为对楚汉相争的总结。同一首诗,出现在这样一对历史人物的古迹和纪念物中,不能不让人在内心生出许多感慨。
坐在栏杆上,看落日余晖在肆意涂抹,望天上云卷云舒,自由奔驰,不禁浮想联翩。忽又想起杜牧的一首诗,可以与王安石的诗对照读:“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对项羽该不该过乌江表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王诗可以算是对杜诗的一种回答了。
项羽能倔起于秦末雄之中,一以其勇悍。力能举鼎,有万夫不当之勇;二以其身份。六国先后亡于秦,作为楚国贵族后裔,秦楚之间仇最深,恨最大,故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三以其环境。当时,百姓苦于秦的横征暴敛,能除秦暴政者,当然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很快,秦始皇梦想的万世基业应声而倒,于是,项羽手握实力最大的军队,自封为西楚霸王。刘邦此时虽想,但限于实力,却不得不夹起尾巴去做他的汉王。又经过七年的征战、厮杀,时势不断地变化,胜利的天平最后倾向了刘邦。到项羽兵败垓下,听四面楚歌时,不免发出“力拔山兮气盖世牎时不利兮骓不逝牎骓不逝兮可奈何牎虞兮虞兮奈若何牎”的哀叹。想来他自己也是清楚自己的处境的,故乌江边才有赠马亭长之举,才有无颜见江东父老之感。所以,若说项羽是个英雄,也只是个悲剧英雄,不过江东是历史的必然,即使过了乌江,结果也不会比自刎乌江好多少,英雄末路,徒增耻辱。从别姬到自吻,面对生命的终结,坦然走向死亡,一气呵成,一点也不拖泥带水,唯此方显出英
雄的本。难怪连李清照这样的弱女子都要赞叹:“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历代的皇帝一旦位登九五,黄袍加身,便有了种
种祥瑞之说,似乎原来就不是人,天生就是当皇帝的料,就是所谓的“龙种”。史书中刘邦又是斩白蛇,又是其母梦神人下降而孕。而元曲中一出《高祖还乡》却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一个活脱脱的地痞流氓无赖的形象。正应了所谓“本乡本土无圣人”的俗话。好在刘邦本人对自己还有自知之明。初得天下后某日,大开筵宴,遍召臣,酒行数巡,刘邦问众人:“今天君臣同聚宴会,我有一问,最好直言回答,不必忌讳。我为什么会得天下?项羽为什么会失天下?”高起、王陵从待人、封赏、性格等方面将刘、项作了分析、比较,其中自然免不了将刘邦阿谀奉承一番。但刘邦却说:“得失原因须从用人上立说,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我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运饷至军,源源不绝,我不如萧何;统百万兵士,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这三人系当今豪杰,我能委心任用,故得天下。而项羽只有一范增,尚不能用,难怪要失天下了。”实际上只要把刘邦入关后约法三章的举动与项羽“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的行为相比,就会明白,项羽从一开始就败了,历史早已决定了以后的一切。后来的鸿门宴也好,暗渡陈仓也好,鸿沟划界也好,只是这个过程中的副产品,只是决定这个胜利的早晚,只是历史大河中的浪花而已,改变不了河流的方向。
斓曦
月光下的凤尾竹葫芦丝曲谱刘、项两人一个是胜利英雄,一个失败英雄,胜利有胜利的理由,失败有失败的原因,这些历史早有定论。贾谊《过秦论》一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已足以蔽之,也是对项羽该不该过乌江的最好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