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个常见的河南方言词语,真亲切!
    面醭(bú)为什么没有面?捣(dǎo)人也是榷(quō)有啥不同?一个表示鸡下蛋的字的啥?你会馏(liù)馍吗?......河南话历史悠久,今天,咱们来唠唠生活中常见的河南方言吧!
牛冠恒
贤妻歌曲>>>>20个常见的河南方言词语1、醭(bú)——面醭,发霉生醭。2、大(da)——父亲或父亲的兄弟。三大。3、捣(dǎo)——欺骗,坑害。捣人。4、嬎(fàn)——鸡等禽类下蛋。鸡嬎蛋。5、薅(hāo)——拔,揪、抓。薅草,薅胡子。6、老(lǎo)——婉称死亡。他爷都老三年了。7、馏(liù)——把凉了的熟食再蒸热。馏馍。8、冇(mǎo)——错过。把他冇过去了。  冇(mù)——没有。冇钱。9、觅(mī)——雇、租。觅三轮儿,觅保姆。10、脬(pāo)——膀胱。猪尿(suī)脬。11、搉(quō)——打、敲打、砸。搉你一顿。  搉(quō)——捣、舂。搉蒜汁儿。12、榷(quō)——使别人吃亏、骗。榷人。13、熥(tēng)——烘烤。熥焦馍。14、庹(tuǒ)——一庹有多长呢?15、哕(yuē)——呕吐。他晕车哕了。16、溻(tā)——衣裳溻湿,溻菜馍。17、搲(wā)——用手指抓或搔。
搲流血了。  搲(wǎ)——用瓢、勺等舀。搲一调羹。18、擤(xǐng)——擤鼻子。19、楔(xiē)——捶、打。楔钉子,挨楔。20、拃(zhǎ)——一拃相当于12指儿。
>>>>面醭(bú)为什么没有面?
河南人擀面条、包饺子时都要用到面醭(bú),相对于已经和好的湿面,面醭其实就是原始的干面粉。包饺子的时候,事先在放饺子的锅排上撒些面醭,饺子就会不粘锅排。醭(bú)本来是酒、醋、酱(都是用酉所装)等表面所生的白霉,后泛指一切东西因腐败或受潮后而生的霉斑。白居易《卧疾来早晚》诗云:“酒瓮全生醭,歌筵半委尘。” 白居易虽然祖籍太原,但生于新郑,算是河南人。他的诗平易近人,通俗易懂,清人赵翼称其诗“触景生情,因事起意,眼前景,口头语,自能沁人心脾,耐人咀嚼”。
醭能入其诗句,说明醭很可能是当时人常说的口头语。他的另外一首《问刘十九》也很著名,其诗云:“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绿蚁”指的是酒尚未滤清时,酒面浮起的酒渣,微绿、细如蚁,称为绿蚁,其实就是酒醭。醭初生时为白,时间久了就变为绿。
水龙吟
东西发霉生醭这一用法河南人至今仍然还在用。又因酒、醋、酱等表面所生醭的颜与面的颜一致,所以又用它来指面醭。
>>>>用大(da)称呼父亲与伯叔
歌曲姑娘大声唱“大”的甲骨文和金文都是一个站立人的形状。古人认为人类是“万物之灵”,宇宙之中,天大,地大,人亦大,人顶天立地,是伟大的,所以用它来表示“大”。
“大”在河南话中,既可以称呼父亲,也可以称呼父亲的兄弟。现在人们称呼父亲,多用爸爸,称呼父亲的兄长为伯伯、弟弟为叔叔,但以前在河南农村(现在80后以前的人都记得),仍然有很多人叫父亲为“大”的,基本上大多数会把父亲的兄弟叫为“大”,还会根据排行,在“大”前面加上二、三、四等,如:去把恁三大喊过来。
>>>>捣(dǎo)人也是榷(quō)人骗人
杨钰莹年龄捣(dǎo)在河南话中有一个用得很广的地方用法,就是欺骗,坑害的意思,如:隔壁老王不是个好东西,你别老跟着他,防着他捣你。捣你就是骗你。陈伟霆八卦
stop girl以前农村正月十五,小孩子提的灯笼都是家长自己用纸糊的,里面放上小蜡烛。天黑以后,家长给点上蜡烛,小孩子就提着灯笼开始满村跑,比谁的灯笼更明更好看。有些大人如老王就开始捣(dǎo)小孩儿了。
“唉呀!小明,你看你的灯笼下面咋有糖鸡屎呀!”小孩子不知道大人是捣(dǎo)他的,就把灯笼倒过来,看有没有糖鸡屎,一倒过来不要紧,灯笼着火了!
然后就是小孩子哭,大人骂了:“老王你咋恁会捣(dǎo)人呀!……”
>>>>一个表示鸡下蛋的字:嬎(fàn)
河南话中,鸡等禽类下蛋有一个专门的词,就是嬎(fàn),如:鸡嬎蛋。这个词挺有意思,一个“娩”字再加一个“生”字,“娩”与“生”都表示出生,两个字合在一起,自然还是出生的意思,但既然是两个表出生的字合在一起,它与一般的出生当然有所不同。成书于南朝梁陈之间、我国现存第一部楷书字典《玉篇》对它的解释是:“生子齐均也。”“齐均”第一表示生的多,只有生的不止一个才有可能整齐均匀;第二意味着生的都整齐一样,所以它本来的意思是生子多而素质均匀。
可能因为鸡等禽类下的蛋基本上都一样,算是“生子齐均也”,所以现实生活中,河南人还经常说鸡嬎(fàn)蛋。
>>>>薅(hāo)草与薅老爷爷的白胡子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原地区尚未大规模使用除草剂,庄稼地里的杂草都是人工除去的,有些地里的杂草可以用锄头锄去,有些必须得动手才能拔除去,如已经长得高过人头的苞谷(玉米)地和烟地里的,锄头用不上,就得用手拔除,用手拔除田间的杂草就叫做薅(hāo)草。薅(hāo)的拔除田草意义起源较早,周代已用,只不过最早使用农具拔除。《诗·周颂·良耜》:“其鎛斯赵,以薅荼蓼。”意思是用锋利的鎛(农具)除去杂草荼蓼。《周颂》是《诗经》中最早的诗,大抵是周朝初年的作品,其产生地是西周的首都镐京。后来随着《诗》的传播,薅这一农业活动也传播到全国各地,尤其是在中原地区,传承千年,至今仍然保留,只是意思稍微有变,即从用农具除草变为用手除草。
薅(hāo)由拔除田草意引申为拔去、揪、抓,河南话中常用薅胡子、薅头发,小孩儿大都为老爷爷薅过白胡子和白头发,小孩儿打架的时候常用的一招也是薅对方的头发。
>>>>人死为“老”(lǎo)
生死事大。死亡意味着生命的终结,出于对逝者的尊重,人们一般不会直接说某人死了,而是用另外的词语来婉称。同样是婉辞,不同地位的人有不同的叫法。《礼记·檀弓上》载:“君子曰终,小人曰死。”《礼记·曲礼下》记载更为明细:“天子死曰崩,诸侯曰甍,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按《礼记》所记,普通人去世原本可以直接称死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在面对死者亲属时,直接说死总觉得太过残忍,于是普通百姓也另想出了别的婉辞,不同地方有不同的说辞,河南人通常用“老”来指称死,如:东头儿小明他爷都老三年了。
用“老”婉称死亡,应当很常见,《红楼梦》第十五回中就有:“原来这铁槛寺是荣、宁二公当日修造的,现今还有香火地亩,以备京中老了人口,在此便宜寄放。”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河南话中,当说某人“老”的时候,这个人一般都是上了岁数的老年人,对于非老年人的死,又有别的叫法,如有说“冇(mǒu)了”或“没了”的,也有说“走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