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c.2020Vol.36 No.6
2020年12月 第36卷第6期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Jiangsu  Second  Nonnal  University
毛评《三国演义》的“古”与“今”
鲁小俊
(武汉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摘要]毛纶、毛宗岗父子评点《三国演义》,不时由书中内容联想到当下生活,做些古今对照,《三国演
义》也由*匕延伸出了世情意味。毛评中有世情感喟、地域自嘲、夫权焦虑、职业偏见,也有今日读者与书中人物的
"共情”。毛评的主导倾向是厚古薄今,但也不是一味"厚古”,而“薄今”则是一以贯之的;毛评以古鉴今,
对于现
实多有愤激和感慨,同时也带着几分幽默和戏谑。无论是愤慨还是调侃,毛评的古今对照,拉近了今日读者与历
史故事的距离,也给历史演义增添了些许烟火气、市井气。
[关键词]《三国演义》;毛纶;毛宗岗;以古鉴今
[中图分类号]1207.413 [文献标识码]A 毛纶、毛宗岗父子评点《三国演义》,对小说本 身做思想和艺术批评的同时,也间或由书中内容
联想到当下生活,做些古今对照。李卓吾、钟敬 伯、李笠翁等人评点《三国演义》,虽然也有这类联 想,但数量比毛评要少很多。李泮、谢超凡等学 者,讨论毛评的“愤世嫉俗” [1]和“文人文化” [2] 时,对这一现象有所涉及。本文拟考察更多的这
类批语,从世情意味、地域视角、夫权意识、职业偏 见、阅读“共情”、对照方式等角度,再论毛评中的 “古”与“今”(所引原文和毛评据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4年版《三国演义(注评本)》,不另出注)0
一、历史小说的世情延伸
作为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与世情小说截然 两样。而如果把毛评也看作《三国演义》的一部
分,可以说,因为毛评的古今对照,《三国演义》延 伸出了世情意味。
桃园之盟,为刘备集团的核心价值。后世的 民间团体、秘密社会,亦多祭拜“桃园”。毛评发 问:“今人结盟,必拜关帝;不知桃园当日,又拜何
神?可见盟者,盟诸心,非盟诸神也。”(1回)拜神
只是形式,而形式是次要的。诸侯盟军共讨董卓, 当初也曾歎血为盟,结果倏忽之间分崩离析。“回
[文章编号]1671-1696(2020)06-0008-06
思向日畝血定盟,可发一笑。今之称盟兄盟弟者 须要仔细。”(7回)真能结交者,不仅形式次要,同
姓与否也无关紧要。今人有种不良的风气:“好通 谱,往往非族认族;试观桃园三义,各自一姓:可见
兄弟之约,取同心同德,不取同姓同宗也。”(1回) 今人又有一种不良风气:“好立朋党,一缔私盟,便
互相遮护,虽有大过,不嫌其非。”(28回)相形之
下,张飞失徐州而关羽责之,关羽寄许都而张飞责 之,能够“以义相责”方是君子之交。在毛氏看来,
刘备兄弟的情谊,可为千古之楷模。关羽在曹营, 三日一次向二嫂请安,毛评:“今天下有如此悌弟
否?”(25回)张飞失了徐州,连同嫂子也陷在城
内。欲自刎谢罪,刘备向前抱住,夺剑掷地,谓“兄
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云云。毛评云:“今之因她 媲不睦,而致兄弟不睦者多矣。同胞且然,何况异 姓?观玄德数语,胜读《棠棣》_篇。”(15回)通过
古今对照,毛评给出了 “何为兄弟”的高分答案。
对于各种社会现象,毛氏往往多有感触。再
举二例:其一关于荐书。庞统投奔刘备,没有立即
取出鲁肃和孔明的荐书,毛评:“妙有身分。若今 之挟荐书投人者,未入门而先传进矣。”多日后庞
统方出示鲁肃荐书,他的解释是:“若便将出,似乎
[收稿日期]2020-08-13
[作者简介]鲁小俊,男,江苏东台人,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8
专藉荐书来干谒矣。”毛评:“今之求讨荐书,一味钻刺者,能不愧死。”该回总评又云:“庞统有荐书二封,初时并不取出,直待耒阳县中显过本事,然后将书呈送,可见有本事人不藉荐书之力。今之求讨荐牍专靠吹嘘者,恐为庞统所笑矣。”(57回)其二关于剽窃。杨修出示《孟德新书》,张松笑曰:“此是战国时无名氏所作,曹丞相盗窃以为己能,止好瞒足下耳!”毛评:“今之盗窃他人文字以为己有者,恨不令张永年见之。”及至曹操闻知张松之言,曰:“莫非古人与我暗合否?”令扯碎其书烧之。毛评:“今人文字多有暗合古人者,却不肯学曹操之烧之也。”(60回)庞统的谦退持重、曹操的行己有耻,皆是毛氏推重的古风;他深厌世人汲汲营营、巧于剽窃。
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三国演义》于此很少留意,却是毛氏批书时的重要话题。董卓暴尸于市,蔡邕伏尸大哭,毛氏从“士各为知己者死”的角度,认为蔡“犹胜今之势盛则借其余润,势衰则掉臂去之,甚至为操戈,为下石,无所不至者。毕竟蔡为君子,而此辈则真小人也”(9回)。关羽受曹操新袍之赠,穿于衣底,外面仍穿刘备所赠旧袍,因为“不敢以丞相之新赐,而忘兄长之旧赐”。毛氏感慨:“凡今之人,喜新而弃旧者多矣。”(25回)曹操推许刘备:“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孙权亦说:“非豫州莫
能当曹操者。”其时刘备尚未发展壮大。毛氏赞叹:“天下唯英雄能识英雄,不待识之于鼎足之时,而早识之于孤穷之日。每怪今人肉眼,见人赫奕,则畏而重之;见人沦落,则鄙而笑之。”(43回)苏飞兵败被俘,密使人向甘宁求救。甘宁曰:“飞即不言,吾岂忘之?”毛氏想到:“今之忘恩者,幸其人之不言,甚且恶其人之言之矣。”(39回)袁绍强而曹操弱,皆欲招安张绣,贾诩劝绣从曹操,理由之一是:“绍强盛,我以少从之,必不以我为重;操虽弱,得我必喜。”这等通达之见,多有策略方面的考虑,而毛氏的立论则基于世情:“今之锦上添花者,好向富厚处纳款,不乐向寡乏处通情,请听贾诩之论。”(23回)毛评对于知己之感、故旧之怀等人之常情的发掘,有时会超出《三国演义》的原本立意;而历史小说的世情意味,经由立足当下的“过度阐释”,得到了引申和强化。
二、地域自嘲和夫权焦虑
毛氏父子评点《三国演义》,有时借题发挥,对某一地区的世风予以批评。而这一地区,正是他们的家乡苏州一带。
孙策攻打吴城,太史慈一箭射中城上裨将左手,城上城下人见者无不喝彩。毛评:“城下人喜而喝彩,宜矣;城上人正当着急,如何也喝彩?想苏州人固应有此清兴。”(15回)诸葛亮初到江东,孙权曰:“今日天晚,且未相见。来日聚文武于帐下,先教见我江东英俊,然后升堂议事。”毛评曰:“此是孙权好胜。至今吴人风俗往往如此。”(43回)“神仙”于吉出场,身披鹤蹩,手携藜杖,立于当道,百
姓俱焚香伏道而拜。毛评:“吴人风俗,往往如此。”吴太夫人劝孙策“今可作好事以禳之”,毛评又云:“确是妇人声口。今日吴下,此风尤甚。”该回总评亦云:“孙策之怒,非怒于吉,怒士大夫之然拜之也。至今吴下风俗,最好延僧礼道,并信诸巫祝鬼神之事,盖自昔日而已然矣。”(29回)“苏州人”“吴人”的范围,有时亦扩至“南人”。甘宁欲带一百人马夜劫曹营,众人有难。后见甘宁作,皆起拜曰:“愿效死力。”毛评:“南人本是无用,激之则有用。”(68回)董袭、徐盛二将,在楼船上见曹操五路军马来到,诸军各有惧。毛评:“南人无用。”(68回)孙权谓百官曰:“今刘玄德即了帝位,统精兵七十余万,御驾亲征,其势甚大,如之奈何?”百官尽皆失,面面相觑。毛评:“南人无用,为之一笑。”(第81回)吴主孙皓亡国,赴洛阳稽首见晋帝,帝赐坐曰:“朕设此座以待卿久矣。”皓对曰:“臣于南方,亦设此座以待陛下。”毛评:“孙皓应对捷于刘禅,然只是南人轻薄嘴耳。”(120回)
要之,毛氏眼中的苏州乃至江南之人,无脑、好胜、迷信、孱弱、轻薄,几无一是处。不过第96回总评,称周鲂断发赚曹休,“此非南人诈也,乃南人之忠也”;并驳斥“南人不可为宰相者”之说,称“此宋朝迂儒之论”。这是毛评极为少见的为“南人”做的辩护。
对于“妻权”的崛起,毛氏大有不满。袁术向吕布提亲,布妻严氏力主答应,她认为袁术“早晚将为天子,若成大事,则吾女有后妃之望”。毛评:“人家婚姻,多凭妇人作主,只要亲家富贵。古今同然。”(16回)司马懿与曹真打赌:“若无蜀兵来,我面涂红粉,身穿女衣,来营中伏罪。”毛评:“此等赌法甚奇。赢的是男子,输的是妇人。但恐今日天下妇人,偏要赢着男子也。”(100回)全纪受吴主孙
亮之诏,欲杀孙紺。纪归家,密告其父全尚。尚又告妻,妻口虽应之,却令人持书报知孙紺(尚妻乃紺之)。毛评:“不顾其夫,不顾其子,而但
9
以内家为重,今之妇人多有之矣,又为之一叹。”(113回)
对于“夫权”的衰落,毛氏深感痛心。蔡夫人从屏风后窃听,毛评:“今日惧内之家,多有此风。”(34回)孙夫人房内设兵,毛评:“每怪今之惧内者,其夫人未尝好兵,而亦畏之。”(55回)刘备得了第三个锦囊妙计,在车前哀告夫人,涕泣请死,毛评:“不想今日风俗,夫网不振,竟若深得孔明妙计者。”(55回)“前跪丈母,今跪夫人;前在有人处跪,今在无人处跪。此是从来做丈夫的衣钵,今日流传更广。”(55回)
有时毛氏之言甚为愤激:“古之寡妇,浓妆艳裹、言笑自若是假,披麻戴孝、掩面长号是真;今之寡妇,浓妆艳裹、言笑自若是真,披麻戴孝、掩面长号是假。”(38回)而另一面,他又对“惧内”之风抱有“了解之同情”:“天下怕老婆之人,未有不缘于爱老婆者也。爱极生怕,怕则不敢,爱则不忍。不忍与不敢之心合,而于是妻之旨不可违,妻之锋不可犯,而妻党之权遂牢固而不可破矣。”(34回)甚至他也不回避“夫权”也偶有居上之时:“听着丈夫之语,连母亲面前亦无实话。今日此风亦盛。”(55回)有学者指出,16世纪晚期到17世纪早期的文学作品中,惧内主题非常突出。“不管是从男人们的懦弱、对妻子
的过分宠爱、保护脸面,还是从因果报应的角度加以解释,17世纪的文人们都是经常讨论到惧内这一主题的o,,[3]175毛评的夫权焦虑,可与相关文学主题的盛行相互印证。
三、被歧视的几种职业
毛评以古鉴今,对某些职业有明显的偏见,一有机会就讥讽几句。其中只有少数批语,没有明显的批判意味。如吕布对纪灵和刘备说:“布平生不好斗,惟好解斗。吾今为两家解之。”毛评:“极似今日讼师之言。”(16回)这里对讼师,仅仅是意存微讽。而在大多数情况下,毛评的职业歧视相当直白。
其一是医生。吉平欲投毒杀曹操,他告诉董承:“操贼性命,只在某手中”。毛评:“今日医生之手,皆如此之可畏。”事败,曹操教取刀来,就阶下截去吉平九指。毛评:“今之庸医以十指杀人者,亦当以此法杀之。”该回总评:“独怪今之医家,心则华佗救周泰之心,药则吉平毒曹操之药,杀人而犹执生人之方,生人而适作杀人之孽,吾不知其医术居何等也。”(23回)关公箭疮既愈,以金百两酬华佗,佗坚辞不受。毛评:“不索谢仪,又脱尽近日10名医之套。”该回总评:“华古之名医,志在济人利物;绝不似今之名医,善于拿班,巧于图利,几番邀请,方才入门,先讲谢仪,然后开手也。”(75回)要之,今之医生,平庸、贪财而又善摆架子。
其二是方士。于吉称:“(贫道)惟务代天宣化,普救万人,未曾取人毫厘之物。”毛评:“不取人物,则与今之方士不同。”(29回)曹操染病,服药无愈。操令许芝卜《易》,芝曰:“大王曾闻神卜管辂否?”
毛评:“一个起课先生,又荐出一个起课先生,不似今之起课者,自夸灵验,惟恐他人夺却道路也。”(69回)关羽咬足,当是凶兆。旋得旨拜为前将军,众官拜贺曰:“此足见猪龙之瑞也。”毛评:“今日详梦者,大都类此。”(73回)王平在街亭察看地势,称:“吾累随丞相经阵,每到之处,丞相尽意指教。今观此山,乃绝地也。”毛评:“王平会看风水,赛过今日堪舆先生。”(95回)要之,今之方士,贪人财物、气量褊狭、曲意逢迎,又没有真本事。
其三是儒士。刘表幼好结纳,与名士七人为友,时号“江夏八俊”。毛评:“刘表徒负虚名。”“今之依托名流、自谓名士者,皆刘表类也。”(6回)张飞骂崔州平为腐儒,毛评:“昔之隐士,翼德见之犹以为腐儒;若今之腐儒,恐玄德见之必不以为隐士也。”(37回)司马懿学孔明,造出木牛流马,去陇西搬运粮草。毛评:“抄得快,用得快,极似今之读时文秀才。”(102回)要之,今之儒士,崇尚虚名、见识迂腐,又善于剽窃抄袭。
其四是僧道。李、郭、张、樊四人,各自写职衔,向汉献帝勒要官品。毛评:“今道士受箓,每自拟职衔以奏天庭,想亦用此法也。”(10回)五斗米教为人治病,病人痊可,将米五斗为谢。毛评:“今之僧道替人家作好事,每以铺灯镇坛,骗人米粟,不若米贼之犹为老实也。”(59回)木鹿大王口念咒语,手摇蒂钟,毛评:“念咒摇钟,极似今日和尚道士语。恐和尚道士之毒,亦不输与木鹿大王也。”(90回)孔明祭泸水所用馒头,内为牛羊等肉。毛评:“今日和尚吃馒头,恨不以此为之。”(91回)读毕祭文,众皆哭泣,只见数千鬼魂,皆随风而散。毛评:“恐今日和尚施食,倒无此等应验。”(91回)五丈原诸
葛禳星,毛评:“此等禳星法是真本事,不似今日道士禳星,是骗斋供吃也。”“不像今之伏坛道士,本无诚心,一味妆模做样也。"(103回)第77回总评:“昔之和尚能感神,今之和尚善捣鬼。”“每见近日有一等没发光棍,略诵几句《多今日升堂主题曲
心经》,辄欲升座说法;盗袭几句野狐禅,便称棒喝宗门。聚徒成,过都越国,哄动男女,填塞街巷,布施金钱。和尚捣鬼,众人见鬼,总是一派鬼混。恨不借云长青龙刀,一斩其魔障也。”要之,今之僧道,虚张声势、骗人财物、不守戒律,深陷魔障中矣。
即便职业不同,有些劣性则一样。刘备访孔明两次不遇,欲再往访之。关羽曰:“想诸葛亮有虚名而无实学,故避而不敢见。”毛评:“今有请名士作文、请名医治病而迟迟不赴者,乃当以此谓之。”(38回)孔明对鲁肃说:“使君与苍梧太守吴臣有旧,将往投之。”毛评:“偏不说要投孙权,偏说要投吴臣。此等说品,今人多有学之者。今之医生遇人相请,本是闲坐在家,只说要到别家看病;今之先生求人荐馆,本是没人聘他,只说又有别家致聘。可发一笑也。”(42回)名士和名医,皆善藏拙;医生和塾师,咸能张致。第101回总评,从“武侯妆神作怪,不过为割麦之计”,引申出“今天下之妆神作怪者,大抵类此矣”。书符遣将,祷雨祈晴;烧丹炼药,却老延年;杖锡升座,讲佛谈禅;歌姬舞妓,尽态极妍;翰墨丹青,琴棋诸艺;星卜堪舆,医方杂术:凡此种种,职业有别,但动因皆是“重口食也”。《史记•货殖列传》尝谓:“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者也o”“此有知尽能索耳,终不余力而让财矣。”[4]3271毛评“重口食”之说,与此颇有相通之妙。
将某些行当的从业者一概批倒,显然带有歧视和偏见。但揆诸现实,毛评又绝非望风捕影。以和尚为例,有当代佛学史家这样概述清代僧众:“其时,僧众中或穷乏不能自存而以僧粥延命,或游荡无所皈依而以寺院为驻足之所,或触犯刑律暂作匿身之处,或人生失意而遁入空门。滥剃度、滥传戒、滥住持,三滥不绝,致使僧才摧萎,文化浸衰,僧伽队伍愈加朽败。博学深究佛理的大德高僧绝无,独霸寺产、侥取货利的法派、剃度派有增无减。超亡送死,妖祥杂生,专以经忏募化为业。”⑸1由此可见,毛评在相当程度上确能切中时弊。
四、今之稗官与今之读者
毛评的古今对照,不仅着意于社会生活,还涉及小说艺术。在毛氏眼中,当代稗官的艺术成就,要比《三国演义》逊很多。这类批评主要见于回评,例如:
奈何今之作稗官者,本可任意添设,而反
径遂率直耶!(2回)
若使今人入稗官,董卓之后,便必紧接曹操。而兹偏有傕、汜为董卓之余波……天真善作稗官者哉!(13回)
今人作稗官,每到两人相合处,便急欲其就,唯恐其不就,有如此之好徐曲折者乎?
(35回)
今有作稗官者,往往前不顾后,后不顾前。(37回)
每怪今人作文,动手便合,落笔便重,彼此只是一般,前后更无添换,即何不取周瑜、孔明之文而读之耶?(46回)
有此天然妙事,凑成天然妙文,固今日作稗官者构思之所不能到也。(48回)
不似今人之作稗官,如理词谱而见杂曲,如观演戏而点杂剧,逐段皆断,更不联络也。
(57回)
今日演《单刀赴会》者,未必能如此之写生也。(66回)
如此妙事,如此妙文,使今之捏造稗官者执笔而摹之,岂能效其万一耶?(86回)
毛评还有一种特殊的古今对照,其句式以“不……即……”为主。先陈述小说人物的心理或精神状态,再假设当今读者的阅读感受,最终指向当今读者与小说人物的“共情”:
不特当日见者下泪,即今日读者亦为酸鼻。(24回)
不独当时诸将不肯信,即今读者亦不可信。(33回)
不特蔡瑁吃惊,即读者至今犹未信。(34回)
不待当时闻者股栗,即今日读之,犹觉其声如在纸上。(42回)
不独当日人心大悦,即今日读者至此,亦为之大悦。(73回)
不独二人不信,即我至今亦尚未信。(98回)
不独张、戴二人所不料,亦今日读者所不料。(99回)
当然这类古今对照的句式,也偶有变化:
此时玄德意中以为既遇孔明,即今读者意中亦以为既遇孔明矣。(37回)
或者先述今日读者的感受,再假想书中人物的境遇:
11
今日读者见之,犹目眩神摇;安得当日战者遇之,不魂飞胆落乎!(40回)
今日读者亦为之寒心,何况当日见者,能不为之失?(75回)
其变幻不测,疑鬼疑神,今日读之者且为之迷心眩目,况当日遇之者,能不俯首屈膝哉!(93回)
无论如何,书中人与读书人有相似的反应,古今能够“共情”,《三国演义》的艺术魅力可以想见矣。
五、以古鉴今的四种方式
毛评着意于“古”“今”对照,若就孰优孰劣、孰有孰无而言,约可分出四种对照方式。
1.古之优者,今不如古
“今不如古”是毛评中的主流观念。如:“孔明真正养重,非比今人之本欲求售,只因索价,假意留难;玄德真正慕贤,非比今人之本不爱客,只因好名,虚修礼貌也。”(37回)“其实说得嘴响,不似今人单会说大话。”(54回)“足见孔明虚心,非今人可及。”(87回)这类批语甚多,不必多举例。
2.古之劣者,古仍胜今
认定“今不如古”,即便是书中古人的拙劣之事,毛评仍能出今人无法企及之处。曹植曾倩人代笔,这本是毛评多次抨击过的剽窃行为。然而毛评认为,曹植仍比今人高明:“子建倩人代笔,面试却不出丑;
不似今人倩人代笔,面试即便出丑。面试不出丑,连平日之代笔者,亦信其自作;面试一出丑,连平日之自作者,亦疑其代笔。故惟才如子建,可不倩人;亦惟才如子建,可以偶一倩人。”(79回)张温问秦宓:“且说公何所学?”宓对以“无所不通”“无所不览”云云。这本是毛评多次讥刺过的说大话行为。但毛评认为:“此等大话,我今亦闻之矣,但未是真有如秦宓者耳。”(86回)曹操杀吕伯奢一家,又说出“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之言,毛评深责其恶,却又说:“不知此犹孟德之过人处也。试问天下人,谁不有此心者,谁复能开此口乎?至于讲道学诸公,且反其语曰:'宁使人负我,休教我负人。’非不说得好听,然察其行事,却是步步私学孟德二语者。则孟德犹不失为心口如一之小人;而此曹之口是心非,而不如孟德之直捷痛快也。吾故曰:此犹孟德之过人处也。”(4回)
12
所谓古之劣者,古仍胜今,倒不是客观的评价,乃因对现实太过失望,难免有愤激之言。毛氏当然不会认同剽窃、吹牛、自私,但不如此强辩,何以表达对当下世风的无奈?这与纪旳称朱青雷所述乃“有激之寓言”同”,事不同而理相近。
3.古之劣者,今古一也
值得注意的是,毛氏不是一味厚古薄今。他多次提到,今日之不良现象,多与书里古人一脉相承。孙策之母信于吉,引圣人之言劝策,谓“鬼神之事,不可不信”。毛评:“今之信佛信仙者,偏会引孔孟之
言为证,不独一吴太夫人也。”(29回)冷苞被捉后又被放,回雒城见刘瑣、张任,不说捉去放回,只说:“被我杀了十余人,夺得马匹逃回。”毛评:“今人有讳言没体面事者,往往类此。”(62回)华歆闻贵人乘轩而过,弃书往观。毛评:“今之艳羡富贵人者,比比皆是,我甚危之。”(66回)孔明受诏贬降,费祎恐孔明羞赧,乃贺曰:“蜀中之民,知丞相初拔四县,深以为喜。”毛评:“背后正言,当面世事,此等人今日最多。”(96回)周鲂在曹休前大哭,并欲拔剑自刎。毛评:“今之欲以死诈人者,大都是学周鲂。”(96回)李严发书告急,说东吴将兴兵寇川,孔明因而班师。李严却又奏后主曰:“臣已备办军粮,行将运赴丞相军前,不知丞相何故忽然班师。”毛评:“两舌之人今日多有,毋独怪李严也。”(101回)司马懿不敢出战,却对部下说:“圣人云:’小不忍则乱大谋。'但坚守为上。”毛评:“今之引书中言语,以掩饰其短者,大率类此。”(103回)司马望与姜维对阵,望有盗袭、自大、强辩等表现,毛氏连批三句:“今人都是盗袭,那个是自己做出来的。”“比姜维学问没有一半,便要出来比试,极像今日子弟,略读几句文字,便欲出来会考也。”“今日空疏之腹,反不信淹博之人,往往如是。”(113回)诸如此类,种种劣性,不独今日所见,古来早已有之。毛评虽意在讽今,却也触及了文化传承的另一面。
4.古之无者,今亦有也
毛评中的古今对照,大多数“今”和“古”是同类事项,两者的关联度比较高。此外又有一些批语,“今”和“古”之间并无多大关联,只是在某方面略有相似,但这足矣引发毛氏的丰富联想。孔明祭风,
周瑜要求“事在目前,不可迟缓”。毛评:“不欲迟而多,但愿速而少,今人服药,往往如此。”(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