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
战火中的青春之歌
志愿军文工的故事
文I吴绮敏2020年10月23曰,纪念中国
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
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
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
70年前曾是中国人民志愿军12军政
治部文工团团员的胡德勤在电视机前
认真聆听,记忆的闸门随之豁然打开,
心潮澎湃。
就在两天前,中国青年出版总社
党委书记、社长皮钧专程给她送去中
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参加抗美
援朝岀国作战的、健在的志愿军老战
士老同志等颁发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抗
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胡
德勤十分感动,由衷地表示:“感谢习近平总书记!”
岁月悠悠,铭刻文工团的无上光荣
战火中的青春记忆永志不忘。参军、赴朝、战地演出、负伤……胡德勤为自己和战友们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英勇奉献而备感自豪。青春无悔,无上光荣!
作家魏巍1951年写就名篇《谁是最可爱的人》之后,曾在《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年轻人,让你的青春更美丽吧》的文章,以相当多笔墨,生动讲述了“带着笑,擦干自己年轻的眼泪出国的”女文工团员的
故事,那是一种别样快乐的、光彩的、豪气冲天的青春—
—“从跨过鸭绿江的那一天起,她们就背起了多少东西!背着背包,背着十金/胡德勤的转业证照片,佩戴着抗美援朝纪念
章、军功章
斤干粮,十斤米,一把小铁锹,有的人
还有一把小提琴。有一夜,行军九十里,
有的男同志还掉了队,但是她们咬着
牙,带着满脚泡,连距离都没有拉下。
过冰河,她们也像男同志一样,卷起裤
脚哗哗地踵过去。冰块划破了腿,就
偷偷地包上也不言声。露营了,就在山
坡上用松树枝支起一块小雨布,挤在
一起,夜间冻醒,就蹦一蹦,跳一跳再
睡……”这一切,绝不是作家“高于生
活”的夸张描述,而是一大批文艺女战
士在伟大抗美援朝战争中的真实经历。
在朝鲜,志愿军文工团究竟发挥
了什么作用?1952年,中国人民第二
届赴朝慰问团副总团长陈沂在其题为
《我们从朝鲜回来》的文章中给出一个
特殊的观察角度—
—对坑道里的战士
们而言,阳光空气、蔬菜、文工团是不
可缺少的三要素。提到这个“三要素”
判断,胡德勤一方面表示很感谢作者
重视文工团作用,另一方面又忍不住
提出纠正意见:把'蔬菜”改为“野菜”。
历史老人应该能做出结论:文工
团的“要素”作用是非凡的。中国共产
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历来重视文艺宣传
工作,早在1929年12月通过的《古田
会议决议》中,就对军队文艺宣传工作
明确提出要求:充实军政治部宣传科
的艺术股,出版石印的或油印的画报,
把全军绘画人才集中工作,各政治部
负责征集并编制表现各种众情绪的
革命歌谣……中国革命战争年代的实
践一再表明,发挥文工团的宣传鼓动
作用,对提振部队战斗士气、密切军民
鱼水关系都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在
抗美援朝战场上,同样如此。
笔者听着胡德勤及其战友的故事
长大,一直被他们在抗美援朝战争中
淬炼的特有情怀感染着。往事纵然已
经跨越70年,但那些永不磨灭的战斗
之歌、岁月之歌,今天听来依然具有撼
人心魄的力量。
投笔从戎,积极响应光荣事业召唤
1949年11月30曰,重庆解放,山
城欢腾。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
三兵团12军政治部宣传部长张柯岗到
126|国家人文历史
®/12军文工团部分同志合影。坐者前排左一是钟文龙,左四是王玉琴;站立者前排右一是胡德勤,右二是杨承德,右三是余琳,左一是王廷
重庆大专院校演讲,热情歌颂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宣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他的号召下,重庆市很多大学生、中学生甚至还有小学生都纷纷报名参军。年仅17岁的四川省立重庆女子师范学校音乐科二年级学生胡德勤,满怀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对人民军队的崇敬,当堂胡德嘉、胡德蓉同她商量一起去报考12军文工团时,她毫不犹豫
表示赞同。三人均被录取,“三姊妹光
荣参军”立时成为一段佳话。
一大批青年考入12军文工团,“第
一课”就是学唱革命歌曲,比如柯岗
作词、杨青作曲的《吃水不忘掏井人》
《我们的党永远胜利》……这些歌曲
抒情而豪迈,振奋革命热情,陶冶崇
高精神。
12军文工团扩充速度很快,半年
左右就壮大成一个"千人文工团”。根
据上级部署,一部分人员分流到刚刚
成立的西南军政委员会文工团,“三姊
妹”中的两位因此调离部队。最
小的妹妹胡德勤很想跟堂们一起
去,但领导耐心地开导她说:“革命需
JAN2021|
127
FEATURE
要她们去,需要你在军文工团留下。” 如今回望自己军旅人生这一课,胡德 勤颇为感慨:“军人就是要一切行动 听指挥。”
12军文工团驻扎在重庆北陪,留
下一段岁月静好的记忆。新兵们在进 军西南的“年轻的老同志”带领下日曰 排练,各方面素质提升很快。胡德勤
先是分在文工团一队(戏剧队),排练 过歌剧《赤叶河》,她扮演女主角燕燕
儿,还是A 角。未及上演,胡德勤和部 分同志又被抽调到文工团三队(歌舞
队),准备参加有关淮海战役的大型演 出。正是因为进了三队,胡德勤得以成
为入朝的12军文工团队伍中的一员。
1950年爆发朝鲜战争。以美国为
首的所谓“联合国军”攻入朝鲜,一直
打到鸭绿江边。值此危急关头,应朝
鲜党和政府请求,中国党和政府以非 凡气魄和胆略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
国的历史性决策。最先赴朝作战的部 队较多来自四野、三野,远在西南地区
的二野部队随后跟逬。12军幵拔之前,
领导同意家在驻地附近的新入伍的文
工团员回家看看。虽然没有明说即将
幵赴朝鲜,但早就盼望上前线的文工 团员们心领神会。胡德勤回到江津看
望父母,家人用中草药熬汤,心疼地给 即将远行的她敷腿泡脚一重庆的冬 天气候湿寒,当地人总是用这个方法
祛除腿脚疼痛。
1950年底,12军从重庆出发,经
过武汉到河北辛集集结,沿途受到来
自党政军各界的热情支持和鼓励。武
汉的一幕尤其振奋人心:12军举行隆
重的献旗仪式,向当地政府和人民致
谢,文工团唱响《中国人民志愿军战
歌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
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 帝野心狼! ”
1951年3月中旬,文工团随12军
直属机关从辛集乘火车出发,经过天
津、唐山、秦皇岛、山海关、沈阳,到达
辽宁省宽甸。3月24日黄昏时分,12军 文工团部分人员随大部队从宽甸跨过
鸭绿江上搭起的浮桥——捆扎在一起
的木船一字排幵,船上铺着平整的、相
公/ 1952年春,第12军文工团在前线演出,指挥者为杨肖永。二排左三是胡德勤,二排左四是钟文龙
128 |
国家人文历史
互衔接的板子,一直延伸到对岸。据胡德勤回忆,渡江行军是从容的、安静的,没有奏乐、没有歌声,重要的是要防止被敌机发现。也正是这一天,美军最高指挥官麦克阿瑟发表声明,公开叫嚷“把军事行动扩展到赤中国的沿海和内陆基地”。
战火洗礼,把慰问演出送到最前沿
12军进入朝鲜境内最初的20多天,几乎每天都有夜行军一敌机经常来袭,为减少伤亡,行军大多选择夜间。一幵始,一夜行军六七十里,后来增加到一夜走八九十里,最多的一夜
曾走了120里。所到之处,不是荒野就是废墟,胡德勤后来常说,在朝鲜期间她从没见过任何一个有城市面貌的地方。行至大路上,总能看到几路部队并进,甚至还有炮兵部队赶着拉大炮的骡子行进。每逢这种时候,文工团就主动承担起行军鼓动任务—
—打着快板跑前跑后说唱,给部队鼓劲。
1951年4月中旬,12军到达谷山地区。这里曾是敌人封锁的要道,整个城市几乎全部化为“瓦砾”。4月22日,第五次战役打响。12军在战役第一阶段打垮土耳其旅,突破“三八线”,进逼汉江;在战役第二阶段突破加里山,截断洪阳公路,激战自隐里,直抵兄弟峰。
战事紧,伤亡大,医护任务强度骤增。文工团的女同志被分到12军野战医院二分院(也称医疗二所)参与护理和转运伤员工作。二分院在公路附近的山沟里,文工团员负责在沟口的防空洞外接收伤员一登记姓名、部队、兵种、受伤部位,把他们分到各个防空洞(防空洞都编了号)。医生诊断包扎后,晚上有车把重伤员转运回国,轻伤员留在野战医院。重伤员们极不情愿被送回国,轻伤员则天天盼心/胡德勤(前排左三)同35师文工队的同志交流合影
©/1952年,第42军文工团排练表演唱《美军十大怕》。前排拉二胡者是丁光曦
着返回前线继续战斗一一他们的口号
是“轻伤不下火线”。对于很多参军不久
的文工团员来说,这就是最初的“战火
洗礼”。她们在参与送饭送水、照顾伤
员饮食起居的过程中,近距离感受到
指战员们英勇无畏的精神。
12军是二野的精锐主力,攻防兼
备,屡立战功,书写过无数“亮剑”传
奇的原军长王近山,时任志愿军第三
兵团副司令员。第五次战役后,12军于
1951年11月起参加金城防御作战。这
是持续一年多的坑道战,进行了大小
战斗400余次,圆满完成防御作战任
务。1952年,12军作为战役预备队参加
JAN2021|
129
FEATURE
9 /胡褸勤珍藏的2个战地笔记本,其中抄录了 141篇歌谱
了上甘岭战役。上甘岭战役历时43天, 击退敌人900多次冲锋,战斗激烈程 度前所罕见。前23天的作战任务是由 秦基伟担任军长的15军执行,后面的 作战任务由李德生副军长指挥的12军
部队接替。12军投入4个团,占参战部军队歌曲
队的44% ;伤亡4200余人,占战役总 伤亡的27%;歼敌1.2万,占总歼敌数
的48%。正是因为12军参战发挥了决 定性作用,恢复和巩固了阵地,才彻底 粉碎了敌人吹嘘的“金化攻势”,取得
了上甘岭战役的最后胜利。"十二军是
在上甘岭战斗最紧张、最艰苦的时刻
参战的。”秦基伟曾评价,“十二军投入 战斗是保证这次战役胜利的关键。”经 此一役,中国人民志愿军强大的军威
震惊了全世界。
勇于“亮剑”的军魂不仅融入了 12 军的战斗部队,也融入了文工团的血
脉。在金城坑道战期间,文工团经常到
阵地上慰问部队。有关规定要求,文工 团员只能下到团,因为团以下的阵地 上到处是敌人的炮火封锁线,危险太
大。文工团员到来时,团领导会视情安 排接通前线的电话,由女文工团员对
着电话朗读军首长和祖国人民的慰问 信,并表演几个说唱小节目,以鼓舞前
线部队士气。当然,文工团员并不满足 于仅仅这样“隔空鼓动”,他们总是“软
磨硬泡”,想方设法走入营连排。战斗 间隙,有的文工团员甚至爬进最前沿
班的“猫耳洞”,传达首长的慰问,送去
来自祖国的小慰问品。
把文艺送到前线,对提振军队士 气很有帮助。文工团下部队表演的节
目,很多都是根据战斗英雄的故事即 编即演的。有些作战部队组建了战士
歌舞团,文工团经常跟这些战士歌舞
团的同志开展交流活动,共同创作、相
互鼓励。据新华社1953年9月的报道,
在上甘岭前线的某部文工团、文工队, 曾在8个月中配合各时期的战斗任务,
深入部队演出945次,有10个文工队
队员在15天走遍了45个阵地,演岀59 场,表演节目511个。在演出间隙,文 工团团员、文工队队员积极帮助部队
开展文娱工作前线战士纷纷道出心 声:“文工团的同志能来到这里,什么
都有了!回去请告诉首长,有我们守在
这里,敌人就打不过来! ”“我们要用
胜仗报答文工团! ”……
胡德勤严格遵守部队纪律,在朝
鲜没写一页纸日记。但她在战地笔记 本中抄录的很多歌颂英雄的歌曲,恰
恰就是战争历程的纪实——
比如,描写金城防御作战期间一 场战斗的歌曲《邓祥林》:“五一年-一
月二十五日黑夜,满天的风雪刮得紧又
密……尽管你风大雪又大,一支部队
冒着满天的风雪行军来得急,这部队 不是别一支,是那英雄王克勤连在出
击……水有源来树有根,英雄的连队
里出英雄。这英雄在三十四师一零六
团一营一连'英雄王克勤连队’当班长,
他的名字叫邓祥林。前面走的是突击
队,爆破班在后面跟……这一仗打了一
小时半,四个山头都攻下,两百多鬼子
送了终。”战士们听到文工团歌舞队创 作的赞颂邓祥林的歌、看到文工团美
术队创作的连环幻灯片爆破班长邓
祥林》,无不备感振奋。邓祥林所在106
团就是后来在上甘岭战役中战斗到最
后胜利时刻的部队。1952年11月25曰,
106团顺利完成使命将537.7高地移交
给29师,战史上把这一天作为上甘岭
战役的结束之日。
又如,描写上甘岭战役支前景象 的歌曲《朴老汉》:“上甘岭啊上甘岭,
战火燃烧雪在飞扬。一寸土地一寸火,
激烈的战斗在山前打响。山后的公路
日夜运输忙,那汽车队又拖炮弹又拖
,那运输队背的背、扛的扛……在风 雪里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他弯着
腰、走得忙,他喘着气、汗珠淌,背上 背的是负伤的志愿军战士王金堂……”
质朴感人的歌词,从一个侧面真实描 绘出上甘岭战役中的情境。
战地歌声,因英雄起,伴英雄行,
130 |
国家人文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