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前苏联教育改革和教育思想
一、前苏联的教育发展概况
大体上说,苏联的教育发展史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初创时期(1917—1920)、学制调整和教学改革实验(1921-1930)、调整与巩固时期(1931—1941)、卫国战争和战后恢复发展时期(1941—1958)、教育大改革时期(1958—1984),各阶段的教育发展又有其特殊的矛盾和特殊的任务。
(一)19171920年初创时期的教育
1.改革教育管理体制,确立俄共(布)对教育事业的领导。
2.“统一劳动学校”制度的建立及演变。
3.普通学校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4.团结、教育和改造旧教师。
(二)20年代的学制调整和教学改革实验
1.学校制度的调整
2.综合教学大纲的试行及其经验教训
3.加强劳动教育和综合技术教育
4.高等教育改革
(三)19311941年教育的发展
1.普通教育的整顿。普通教育改革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建立了统一的学制,普及了初等教育,然而也导致新的偏差。
2.高等教育的整顿。在改革高等教育结构和高等学校管理体制的同时,苏联政府对高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也十分关注,高等学校改革了招生制度 。
这一时期,苏联普及义务教育工作卓有成效,不仅普及了四年制的初等教育,也在很大程度上普及了不完全中学教育,这也带动了师范教育的发展,教师的知识化、专业化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并提高了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稳定了教师队伍,这些都是苏联三十年
代教育改革的成就
(四)卫国战争时期和战后恢复时期的教育
1.卫国战争时期的教育。首先在普及义务教育方面 ,调整义务教育年限。其次,调整了各级学校的教育内容,加强军事体育训练。再次,高校招生人数和高等学校的数目都大大减少。苏联政府很快制定了相应的措施,免除了部分高校学生及所有毕业班学生服兵役的义务,修订了教学大纲和计划,开设了新专业和新课程 。
2.战后苏联的教育。学生人数急剧增长,也给师范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加大了教师的培养与提高。高等教育的发展注重了学校布局的改善 。
(五)1958年以后的教育改革
大体上讲,这一时期苏联教育改革的历程可分三个阶段:1958—1964年为第一阶段,1964—1974年为第二阶段,1977—1986年为第三阶段 。
1.苏联卫国战争歌曲1958年的教育改革。为解决中学生的升学与就业的矛盾,改变学校教学一定程度上脱离
生活的缺点,培养青年一代“走向生活”、“走向公益劳动”,1958年12月24日,苏联政府颁布了《关于加强学校同生活的联系和进一步发展苏联国民教育制度的法律》,开始了全面改革,它涉及学校体系、类型、培养目标、学习年限、教育教学内容与方法等诸多方面,是一项较为全面的教育改革。
2.1964—1974年的教育改革。1964年8月起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颁布决议把八年制学校(义务教育)基础上的三年学习期限改为二年,并大量减少劳动时间。随后全面审定和修改普通学校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重新编写教材,重在使学生掌握现代科学知识与科学技术,并于1966年11月通过了《关于进一步改进普通中学工作的措施》,要求使教学内容符合现代科技和文化发展的要求,让学生获得牢固的科学基础知识。1973年7月19日在苏联最高苏维埃第六次会议上通过了《苏联和各加盟共和国国民教育制度》,包括学前教育、普通教育、校外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中等专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等几个方面,强调用科学基础知识武装学生的头脑,不再过多强调要参加生产劳动,并恢复了对普通中学优秀毕业生的奖励制度。
3.1977—1984年的教育改革。1977年12月22日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通过《关于进一
步改进普通学校学生的教学、教育和劳动训练的决议》,指出普通中学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深刻的科学基础知识和一定的职业劳动技能,以适应升学、就业的需要,并要求增加劳动教学时间,加强职业训练与指导。
        1984年4月在广泛讨论的基础上,《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改革的基本方针》及其几个贯彻决议的出台为苏联20世纪末的教育改革明确了指导思想。《基本方针》要求“学校既要保证授予青年学生进高校深造所必备的高水平的知识,也要引导青年面向国民经济中的公益劳动,并为之作好准备”。《基本方针》规定了新的中小学学制系统为“四·五·二”制,儿童入学年龄由七岁过渡到六岁;强调普通学校职业教育化,职业学校普通教育化;强调要大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使年轻一代获得深刻巩固的科学知识。
        总之,前苏联的教育发展与其社会的发展进程是相辅相成的,足见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相互之间的关系。前苏联教育的兴衰、教育改革的成败也给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许多的借鉴,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教育深受其影响。
二、马卡连柯和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
(一)马卡连柯的教育实践与理论
1、生平和教育活动
安东·谢苗诺维奇·马卡连柯(1888~1939年)是苏联现代卓越的教育理论家、教育革命家、教育实践家和教育艺术家。马卡连柯从1905年开始参加革命活动。1911年,他因积极参加革命工作,被变相流放至海尔逊省多林斯卡亚东站附近一所偏僻简陋的小学里任教。1914年,他进入坡尔塔瓦省师范专科学校学习。1917年他获得金质奖章毕业于该校。当年9月,他担任了克留可夫车厢制造厂附设的高级铁路职工子弟学校校长。1920年10月,坡尔塔瓦省教育厅任命他为该省幼年违法者工学团(“高尔基工学团”)主任。马卡连柯在这里工作了八年。后来,他根据这一段教育经历,撰写了教育小说——《教育诗》,论述了如何培养一个教育集体
1927年至1935年,马卡连柯受乌克兰国家政治保安部之托,负责筹建和领导了捷尔任斯基公社工作。其基本任务是教育改造少年犯使其成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建设者和保卫者。后来,他把这一段教育经历写进了《塔上旗》一书,进一步发展了集体主义教育理论。1933年1月31日,高尔基在写给马卡连柯的信中说:“您劳动了12年,您的劳动果实是不可估价的。……照我看,您那有伟大意义和十分成功的教育试验具有世界意义。”
1935年7月1日马卡连柯被任命为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内务人民委员部工学团管理局副局长。他赴任于基辅后,离开了捷尔任斯基公社。1937年2月,马卡连柯迁居莫斯科。专门从事著述工作。两年内,他发表了近60篇作品,如《父母必读》、《荣誉》、《塔上旗》等。1939年1月,马卡连柯荣获“劳动红旗勋章”的崇高奖励。同年4月1日,他由莫斯科近郊作家休养所返莫斯科道中,因心脏病发作逝世,享年五十一岁。
2、马卡连柯的教育思想
1)集体的概念
  他认为集体应该是为了实现共同目的在活动中进行斗争,按照一定的制度组织起来的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认为一个富有教育意义的集体起码应具有如下内涵:应有共同的奋斗目标,把人们团结起来;应是有组织的,它是构成社会的一部分,个人通过组织参加社会活动;应有全权的代表,即集体的核心,它是管理的机构;应有严格的纪律和制度;应有正确的集体舆论。
    2)集体的形成、发展和巩固
    他认为培养一个教育集体是教育者的首要任务。集体的形成—发展—巩固的过                                  程是使集体由教育对象转变成教育主体的过程。但这一过程是艰巨的。在实践中他发现,先前的目标达到后,若不及时给学生新的目标,有的学生就放松了纪律,觉得无所事事、没有意思,集体内聚力也削弱了。有的成员竟逃走离开了集体。于是他提出了“集体运动规律”。要不断为集体提出新的目标,使集体不断运动下去。他还提出了“前景教育”的思想,认为人的生活的真正刺激是“明日之欢乐”,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前景教育”可分为近景、中景和远景三个教育层次。     
    3)集体的继承和延续
      更换学员是集体教育的一个特点,怎样使建立起来的集体延续下去呢?首先,要建立起教师集体。教师集体比较稳定,它左右着学生集体的面貌,也保证着集体的延续和发展。绝对不允许任何教师企图突出自己个人,无原则地取得学生对自己的“爱戴”。其次,要加强学生集体中的团队活动。学生集体是基层集体,要使新成员继承和发扬集体的传统。如评文明教室、先进团支部等。建立学生集体和教师集体统一的集体。
4)平行影响的原则
      他认为教师培养集体不应该压抑学生个性,也只有在集体中,个人的才能、禀赋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应将两者统一起来。也就是当教师对集体中的个人施加影响时,也就给其集体施以了影响;当教师对集体施加影响时,也就给集体中的每个成员施以了影响。
    5)关于纪律教育的思想
      马卡连柯指出:纪律是一种道德的政治现象。我们绝不能单从一个人的表面行为是否随便来看待纪律问题,而必须把纪律问题提高到道德和政治的高度来看待。他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一个不守纪律的人应该被看作是破坏社会道德和社会利益、破坏集体荣誉的人,“是反社会的人。”他说:“我们看待这样的人,要从政治和道德方面着眼。”。因此,在培养学生自觉纪律时,不能仅将它视为保证教学正常进行的必要手段,而更重要的是应把它看作是培养学生共产主义道德的重要手段。在马卡连柯看来,苏维埃纪律具有两大基本特征:一是自觉性;二是积极性。
马卡连柯认为,进行纪律教育时必须讲明以下几个重要问题:
第一,纪律是达到集体目的的最好方式。在马卡连柯看来,没有纪律,集体不能达到预定的目的(即奋斗目标)。
第二,纪律是维护自由的最好手段。他指出:破坏纪律的人就是破坏了集体的其他成员的利益,剥夺了集体其他成员有权享受的那种自由。因此,要维护集体和他人的自由,就必须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
第三,树立起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并以此自觉地约束自己,养成良好的遵守纪律的习惯。第四,纪律可以美化集体。马卡连柯指出:纪律是集体的声音、集体的美妙、集体的活动、集体的姿态和集体的信念。此外,马卡连柯还指出:“一个真正守纪律的人,永远不会做出违反纪律的事;要培养人们遵守纪律的风气,只有领导者以身做则,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实践与理论
    1、苏霍姆林斯基的生平及其教育活动。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苏联当代杰出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他一生从事教育工作,并担任中学校长二十多年,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极大丰富了教育理论宝库。他享誉世界,被誉为“教育思想泰斗”。
        1918年,苏霍姆林斯基诞生在苏联乌克兰共和国一个农民的家庭里。1926年他考入一所7年制农村学校。1933年,他在该校毕业后,翌年又进入短期师资培训班学习。一年后结业,便开始当小学教师,当时他仅17岁。苏霍姆林斯基自开始小学教师生涯后,一面工作,一面接受波尔塔瓦师范学院语言文学系的函授教育。1939年取得了中学教师的合格证书,并先后担任过语文教师和教导主任。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开始后,苏霍姆林斯基投入了保卫祖国的神圣战斗。在战斗中身负重伤,不久复员,重反教育工作岗位,任区教育局长。根据苏霍姆林斯基的申请,从1948年起他被任命为乌克兰一所农村10年制学校(巴甫雷什学校)的校长。他领导这所学校的工作达22年之久。直至1970年病逝,享年5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