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器乐文化与传承
摘要:中国器乐文化具有“阴柔”之美,以老子的“贵柔”哲学与道教的“阴柔”美论为基础,化柔为刚,含蓄、内敛区别于西方音乐的直白表露。同时,又极具本土特,创作内容丰富,富有文学与生态价值。那么,如何把文化代代相传呢?真正的热爱与学习才能使器乐文化焕发时代的光芒,不断创新,走得更远、更好。
关键字:器乐文化特点阴柔文化价值现状与传承
一、中国器乐文化的特点
随着历史朝代的变更,中国的器乐文化也呈现出时代的特点,但创作从未止步。民间器乐曲包括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宫廷音乐、宗教音乐、戏曲音乐和现代的民族器乐音乐等。原来的民间音乐多为朴实、直白1、泼辣、生动等特点;而文人音乐自修自娱,表现“中庸”2的思想。随着时代变迁,艺人队伍扩大,创作的规模和技术上有了很大的进步。近现代的乐曲,主要通过在改编和创作上对乐器品种和演奏技术方面着手,加上吸收外来音乐元素来进行创新。
其中,蔡钊3在其发表文章中提到,阴柔是中国器乐艺术的重要美学特征之一。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音量,除了鼓、唢呐,大部分乐器如古琴,音量比较微弱、温柔。二是音,如萧、木鱼等乐器都是中空
的,音空灵而富有深度和张力。三是意境的幽远,这正是由于中空的乐器制造的长长的尾声引导人去想象,而不像西方音乐总是戛然而止。也许西方音乐也有高潮,可以演奏得激昂,但它总只是带给人一种演奏过程的享受,不像中国器乐总是那么柔和,却能制造出意境引发想象,甚至引导人向善,化柔为刚。这与中国人含蓄、内敛的性格多么相似,因此,无庸置疑中国器乐文化是植根于中国民族文化的,具有本土特。
二、中国器乐文化价值特征
虽说中国器乐各自在内容、结构和表现形式上都有着独特的魅力,但总体来
1即在感情上少有遮掩,少修饰。
2在器乐曲中表现为闲适、优雅与和谐。
3蔡钊,四川大学音乐系副教授,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博士后。
看,它们之间是继承与发展,日臻完善的关系,共同组成中国器乐文化。不同朝代由于文化发展的程度不一样,器乐文化也就显得有了时代的特征了;同样,不同的地方与民族会产生不一样的器乐文化。这么看来,中国器乐文化跟文物相似,都应该具有自身的价值。那么,中国器乐文化有什么价值呢?这些价值从何而来呢?下面从文化的特点来分析它的价值:
(一)中国器乐文化的文学、历史及生态价值
在第一部分提到中国的民间器乐的种类,其中民间音乐具有朴实等特点,这创作是与民间生活紧密相连的。中国器乐作品内容有融入社会,宗教,民情,风俗等,如抗议宗教礼仪的越剧《梁祝》,反映生活情趣的《百鸟朝凤》,反映民族个性的《离骚》,表达相思之情的《月满西楼》等。这些内容丰富,融入文学、词赋与绘画等元素的器乐文化,显示中国器乐文化同时具有文学和历史价值。而《高山流水》等描绘自然景观的作品,又突显了中国器乐文化中反映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价值。
(二)中国乐器的历史价值
我个人认为,中国器乐文化是不仅仅局限于器乐作品的,中国乐器本身就是具有价值的。民间乐队的编排具有区域性,现代有江南的丝竹,西安鼓乐,山西八大套,苏南吹打,晋北笙管乐等。又由于不同的主打乐器,不同的乐队演奏风格不一,才显得器乐文化的丰满。随着时代的发展,乐器正不断地被改进,包括在制作材料,结构形态及音效果等方面进行革新。比如二胡会由原来的只有两个音到现在可以成为单独演奏的乐器;笛子由原来的木制到现在的不锈钢,其音孔也在不断变化。不同的乐器代表着不同时代,这体现其历史价值性,是我们了解中国器乐文化发展过程的的重要依据。
三、中国器乐文化的现状与传承
(一)中国器乐文化的现状
说到中国器乐文化发展的现状,近期的中国音乐金钟奖中作为中国音乐的权威奖项,已经连续两年没有器乐类作品的最高奖了,这是一件颇尴尬的事情,而这背后正反映着中国器乐萎缩性的发展现状。产生这种现状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一由于创作收益微薄而导致人才流失;二社会上关注器乐的人少,致艺术的传
播与传承受阻;三创作没能与时俱进,使其接受度不大。是的,过去,中国器乐的传承主要以口口相传的方式,然而现今社会,生活的压力与诱惑使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转向了物质而放弃了传承,使民间音乐走向消亡。非物质文化的保护显得越来越重要了,而最重要的还是解决传承的问题。那么如何进行非物质文化方面的保护呢?下面以回族民间器乐为例进行介绍。
现在回族的民间器乐有:口琴子、泥哇呜、咪咪管、角笛等,由于历史的变迁,这些乐器在我国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中已十分少见,只是在宁夏回族中流行。过去主要以民间曲调为主,口耳相传,自娱性演奏,那么,一旦民间中作为传承的人选不再愿意去继承,民间的这种特的器乐文化就会像西方音乐那样子,在某个时刻戛然而止,凭空消失一般使我们再也看不到了。近十几年来,正是由于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器乐文化的传承遇到了危机,引起了社会的关注。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把回族器乐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现了国家对于文化保护的意识。然而,文化仅仅作为保护似乎是不够的,器乐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作与传承,只有大部分人都学会去欣赏,懂得去品味,才会本着兴趣去学习和创新,使它得以代代相传。
中国好声音的背景音乐
(二)中国器乐文化的传承
关于器乐文化的传承,主要在于创作方面。过去我们总是局限于利用自身所拥有的乐器去演奏,使得在作曲和音乐效果方面有缺陷。而目前许多民族器乐曲的创作都立足本体面向世界,在保持本民族特的基础上,吸收西方音乐作曲法,曲体采用了A-B-A的模式;在乐队的组建中出现与西洋管弦乐的结合,引入提琴、长号、圆号、小号等乐器。这表示中国器乐文化正朝着规范化方向发展,由曲谱替代过去的口口相传,加入了西方音乐元素更丰富了现有的器乐文化。这正是与时俱进,创新与传承的体现。青年二胡演奏家于琳,她希望通过民族器乐普及教育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同时,能够让大众更为清楚地认识到将民族器乐教育真正变成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作为器乐文化的传承和传播者,她的想法让我们看到了器乐文化继承的希望与未来。
(三)中国器乐作品的赏析
关于创作,下面介绍两个作品——《弯弯的月亮》和《月满西楼》:
《弯弯的月亮》,作者李海鹰,是一首中国现时通俗歌曲的代表作品,抓住
了流行音乐的精髓并且成功地与古典、民族元素进行嫁接,在当代音乐界有突出的贡献。歌词采用古诗中的辘轳体,歌词优美,以夜空为背景,由远及近,由大到小,以月亮到小桥再到小船等意象,进
而引入主角阿娇与她的童年。以刘欢所唱的版本赏析,整首歌音乐柔和,以钢琴伴奏。前部分音乐柔和地描绘背景,曲调舒缓,到了“我的心充满惆怅”进入高潮的时候,会有让思乡情绪所淹没有感觉,令人感触,带给人更远的想象。现时更有袁娅维在《中国好声音》电视节目中进行创新性演唱,为歌曲加入了爵士的音乐元素,另有一翻韵味。虽然我还是觉得过去的版本更能触动人。
《月满西楼》,来自琵琶曲《夕阳箫鼓》,这是南宁著名词人李清照的《一剪梅》,最著名的演唱者是出演87版《红楼梦》中晴雯角的安雯,作曲的正是她的丈夫苏越。因为是词的原因,整首曲的歌词显得分外优美动人。曲调一开始便带给人淡淡的忧伤,让人想象古代女子相思的情景——女子衣着单薄,走上楼,看着远方,开始想念自己的丈夫。除了琵琶外还有鼓、箫、筝等乐器伴奏,使得曲中的感情表现更丰满,更能拨动人的情感。“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上眉头,却上心头。”更令听者感到一种无法解脱的感觉,这浓重的相思让人感到无可奈何。曲末一句“却上心头”长长的忧伤的尾声把人引到更远的想象和思念。整首曲子下来能让听者充分地理解曲中女子那种无法逾越的相思,让人叹息的同时设身处地地去想象,曲子真的太美了。
以上两首歌曲都是我很喜欢的,它们与传统的中国民族器乐有相似也有不同,其中《弯弯的月亮》加入了流行元素,使歌曲能让更多的年轻人喜爱,但又能保留民族元素,这是很难得的;《月满西楼》利用词来作曲,而且曲中带着淡淡的忧伤,词的美和情感的细腻使歌曲极具魅力,让人回味无穷。中国器乐文化的传承正是需要这种创新,只有与时俱进,才能不断进步,得到越来越多的人喜爱,但很
重要的一点是,每一次的创作必须保留民族的元素,否则创作对于中国器乐文化就毫无意义了。最后,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喜爱中国器乐,越来越多的名家能够充分利用中国民族器乐文化的特点创作更多脍炙人口的新歌曲。
参考文献:
[1]蔡钊.中国器乐艺术的阴柔之美[J].音乐探索,2010,03:70-71+78.
[2]杨美娟.中国器乐文化价值特征刍议[J].华章,2009,18:36+46.
[3]孙玉兵.浅谈回族民间器乐与传承[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2,11:43.
[4]赵纲、张卉.中国器乐创作为何面临尴尬[J].人民日报,2004,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