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爱没有那么容易歌词灯暗数行虞氏泪,夜深四面楚歌声——埙曲《楚歌》文化意蕴与音乐音响基本组织形式要素分析
朱静文
【摘 要】真相片尾曲埙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音简洁、清晰、深沉、庄重,非常独特.从埙曲《楚歌》的源起与文化意蕴、音乐音响基本组织形式等方面对于埙曲《楚歌》进行审美特征分析,并以黄河泥埙九孔埙吹奏实践用为案例来验证.可见,只有深入研究埙教学之方法,探究埙乐谱之韵涵,借鉴中国与西方之音乐元素,挖掘传统与现代之创作手法,才能不断赋予黄河泥埙新的艺术生命,更好地传承与发展黄河泥埙艺术,将其发扬光大.
【期刊名称】《美与时代(下旬刊)》陈楚生所有歌曲
【年(卷),期】2017(000)012
【总页数】4页(P101-104)
【关键词】埙曲;《楚歌》;审美特征
【作 者】朱静文韩懿莹miss内衣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音乐学院
【正文语种】中 文
埙是我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3000年前,在古代,中国根据乐器的制作材料不同将乐器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统称为八音。埙属于土类众多乐器之一。埙曲《楚歌》是陈重、杜次文老师为满足大众听觉感性需要与表现内心感受需要根据琵琶曲《霸王卸甲》中的部分段落改编而成的。杜老师于1984年洛杉矶举办的第二十三届奥林匹克艺术节上吹奏的就是改编后的《楚歌》,其音简单、浑厚、悲怆,犹如天籁。它如人声般诉说着一种“苦我怨气兮浩于长空,六合虽广兮受之不容”的悲壮、一段“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的传奇,感动了无数观众。
改编后的《楚歌》讲述了:公元前202年,垓下之战,四面楚歌,霸王别姬,乌江自刎的悲伤凄婉的故事。
一、埙曲《楚歌》的源起与文化意蕴
(一)埙曲《楚歌》的源起
1.楚汉之争——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
汉高祖元年(前206年)至五年(前202年),项羽、刘邦为争夺政权发动了一场大的战争。汉元年十月,项羽在知道刘邦抢先夺取胜利果实之时,意图消灭刘邦,但刘邦意欲归顺,遂其放刘邦离去。汉二年(前205年)四月,刘邦以项羽杀害义帝为口实,号召本部及塞、翟、魏、赵、代五国诸侯联军一举而占楚都彭城。项羽得知后在刘邦庆祝防备薄弱期间突袭,此役,汉军元气大伤。公元前205年6月,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汉二年八月,汉军于安邑之战中再次获得胜利。汉四年(前203年)八月,双方举行鸿沟议和。但同年九月刘邦却趁楚兵疲惫之时从其背后发动偷袭,由于盟约军未如期赴约出兵合击楚军,结果大败。后来,楚军被围困于垓下。
想着她
2.垓下之战——兵散弓残挫虎威,单匹马突重围
刘邦许以最高承诺于齐王、魏相,进而调集各路大军将为数不多的楚军军队围困于垓下。楚军兵少食尽,屡战不胜,士气不振,汉军又夜间高唱楚歌,楚军士气崩溃,项羽眼见大
势已去,便乘夜率领八百精锐骑兵突围南逃。项羽渡过淮水后,因迷路耽搁时间陷入沼泽,被汉军追及,项羽突至东城,手下仅剩二十八骑。
3.乌江自刎——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项羽逃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过江可日后东山再起,项羽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不肯过江。接着在力杀汉军数百人后,自刎而死。项羽死后,刘邦将项羽首级示鲁,鲁遂降,楚国至此全部平定。
(二)埙曲《楚歌》的文化意蕴
1.项羽的人格魅力——拔山力尽霸图隳 ,倚剑空歌不逝骓
秦始皇游会稽山,项梁带着项羽看热闹。当车行至眼前的时候,项羽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这是项羽透露出来的志向与远大抱负,他骄傲的语气,体现了其英雄主义的一面。刘邦看到此景却是“大丈夫,当如是也!”这语气分明是在说,这就是我一生追求的最高境界啊。显然,影响两人的志向与抱负的因素,当然有一部分是由其身世决定的。
2.“霸王别姬”之凄美——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霸王别姬”属于“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典型的“英雄美人”模式。项羽与其虞姬美人的故事是在血与火的洗礼中绽放的一朵“珍重别拈香一瓣,记前生”凄艳小花。“遂将五诸侯,三年成霸功”的英雄项羽长期被视为是一个具有多重解释的历史人物,他是一个“失败了的英雄”,是一个“自矜奋私智,奔亡竟无终”颇具悲剧意味的历史人物。与英雄项羽相比,美人虞姬光辉要朦胧许多。更多的时候,她经常作为项羽身边的一种陪衬而存在。“楚都陈迹久灰埃,一曲虞兮尚寄哀”的英雄项羽失掉了与刘邦争夺天下的机会,最终“甘与枭雏作妇翁,更何面目见江东”,但是,令他稍感安慰的是,总是有一个忠贞于他的虞姬跟在他身边。并甘心当他的陪葬品。美人“风絮飘残已化萍,泥莲刚倩藕丝萦”的爱情在某种程度上抵消了英雄在别处的失意,美人“艰难独与虞姬共,谁使西来敌沛公”为英雄而死的举动使得英雄的形象得到提升。项羽与虞姬之间“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交织缠绕的爱情减损了“霸王别姬”的悲剧指数,“戚姬葬处君知否?不及虞兮有墓田”的哀伤在某种程度上也削弱了惊心动魄的同情与恐惧,悲剧之悲变得也可以令人接受,甚至带上了一点弦外之音。
3.于江东父老之义——义气悲歌,宁求身死,不与江东父老重
楚汉战争中刘邦和项羽僵持不下,于是项羽对刘邦说:“天下匈奴长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意思是想通过两个人单独对决,不要让百姓受苦。当他被追及到乌江边时,想到了渡江之后再东山再起,但觉得此后战争是不可避免的,那么人民将再一次遭受一场惨烈的战争,甚至有几千万的流离失所者。那么项羽觉得宁愿牺牲生命,结束战争,也要让江东父老和平的生活。ryo
在改编后的《楚歌》中,在描写打斗场面上的音乐并没有花费太多笔墨,它总是围绕着人物形象塑造来进行,用简洁的音乐语言来表达故事的丰富内容,渲染出一种生动的情感氛围。通过挖掘和重构人格的深度,作品表现出更加饱满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为表演者和观众留下了充分的情感酝酿空间。
二、埙曲《楚歌》音乐音响基本组织形式的要素分析
音乐的组织形式是音乐最重要的物质体现形式,音乐结构是最重要的信息提供者。它主要包括音高、音、音强、音长等组织,包括节奏、旋律、调性、曲式或曲式结构。
(一)节奏与节拍——云笼远岫愁千片,雨打归舟泪万行
拥有相似的节奏节拍,是各种音乐表现的必要条件,也是音乐具有不同社会功能的重要原因。残酷的战场,悲伤的音乐节奏,给我们展现了不同的审美和实践功能。节奏不仅是音乐的基本形式之一,甚至本身也可以构成完整的音乐作品。例如,我们熟悉的踢踏舞节奏本身就是听觉欣赏的整体。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原创音乐形式“克恰克”,是由多组人在不同的声音中唱出非常复杂的节奏组合体。节奏的文化差异是很明显的。中国音乐的节奏模式是非常丰富的,“散板”所独有的自由流动的节奏特点,和欧洲专业音乐的形式节奏的基础是相同的。
不规则的节奏,是改编后《楚歌》发展的重要特征。在这种情况下,音乐存在于理性的设计视角中可能是高度有序的,但从听觉感知的经验是零散的、混乱的。为了给观众带来审美体验,它打破了节拍的规则。也打破了机械音乐的节奏,从而使音乐有了流动感。中国戏曲和器乐作品中常见的“散板”,是一种随意的特殊拍子的发展形式。比如埙曲《楚歌》的引子部分(如图1)就使用散板的形式再加上腹震音的吹奏方式,犹如人声叹息,丹田集气,腹部气息循环,胸腔轻微颤动,吹奏时缓吹,力度由强到弱,唇部由紧张到放松,由埙的演奏呈现出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的慨叹之意,尽显悲剧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