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童谣课程主题来源
摘要:多元文化是当今世界儿童发展的主题,儿童的发展必然受到其所处的文化的影响。粤语童谣作为岭南地区独特文化体系的重要载体之一,近年来,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粤语童谣不仅能增强儿童对岭南文化的认同感、实现粤语方言的传承,还能帮助儿童了解岭南的历史发展。幼儿教师应该根据教育性、适宜性和时代性的原则选择适合幼儿发展的粤语童谣,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改编与创新童谣;粤语童谣可在幼儿园的语言、艺术、游戏、一日生活等活动中融合渗透。
关键词:粤语童谣幼儿园课程传承与发展
引言
从对广州3-6岁儿童的随机调查中了解到,能听会唱粤语童谣的儿童越来越少。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随着开放的不断深入,大量的外来人口涌入广州,在促进广州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弱化了粤语在人们生活中的交流和使用,很多本土的儿童在幼儿园里也都使用普通话进行交流,会讲粤语的儿童逐渐减少。二是受到现代传媒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儿童听的、唱
的都是从电视和网络上获得的,粤语童谣在儿童的世界里渐行渐远。因此,保护粤语童谣,发挥其在促进儿童的文化认同感和精神归属感方面的积极作用,无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粤语童谣与儿童发展
粤语童谣是以粤语方言为基础进行传唱的一种儿童文学样式,主要流行于岭南地区,它以短小的形式,明快的韵律,顶针的修辞,盎然的童趣叙说着广府的骑楼、老火靓汤、西关小、凉茶早市。表现了广府人民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和地域文化,彰显了广府人民诙谐、豁达和务实的精神。粤语童谣作为儿童喜闻乐见的文学样式,它摆脱了抽象的说教和枯燥的道理灌输,代表着和儿童的经验相类似的许多成熟的经验,也代表着儿童拥有的许多能力和需要。
(一)区域文化的认同
语言绝不仅仅是人类交际的工具,更是一个地区深厚文化积淀的外在表现。粤语童谣源于民间,与岭南文化密切相关,是岭南区域文化延续和传承的载体,是乡音乡情的象征,更
是让儿童产生岭南文化认同的关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和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祖国的情感。”可见,感受民间的、民族的艺术也是我国幼儿教育发展的一个基本指向。教育与文化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任何文化特质或者形态,如果没有教育就难以延续。在本研究中,通过对民间粤语童谣的收集、整理,挖掘出适合粤语地区儿童发展的童谣,在幼儿园课程中加以保护和传承,使儿童通过对童谣的学习,加深其对本土文化的认识,增强其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精神的归属感,萌发儿童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粤语方言的传承
(三)岭南历史的了解
二、幼儿园课程对粤语童谣选择的基本原则
人类必须从自己深厚的文化积淀中挑选出最优秀的部分,同时也是与个体早期接受能力相一致的部分构成一个“文本”,这便是课程。如果这些需要塑造的个体是幼儿,那相应的课程
便是幼儿园课程。粤语童谣是岭南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精华与糟粕同在,如果从入选幼儿园课程的角度来审视粤语童谣,它应该是人类文化中最优秀的部分,而且还应该是适合幼儿发展水平的。
(一)教育性原则
粤语童谣属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保留了大量的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但是由于受到时代的局限,并不是所有的粤语童谣都具有正面的教育作用。因此,在将粤语童谣融入幼儿园课程时,要对其进行价值判断,认真地鉴别和区分,注重其教育性和思想性,选择那些有助于幼儿获得有益关键经验的童谣,对于有些存在着迷信或者伪科学彩的童谣要淘汰、剔除。从而,使儿童在优秀童谣的滋养中体验快乐、连结乡情、积累经验。
(二)适宜性原则
人的一生都处在不断地学习和发展当中,但是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学习的内容和方式是不一样的。处于儿童期的幼儿有其特殊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在将粤语童谣融入幼儿园课程时,必须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不能把成人的知识简单地灌输给幼儿,进行
超前教育。也就是说粤语童谣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必须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是幼儿可以理解和接受的。
(三)时代性原则
虫虫音乐网三、幼儿园课程中粤语童谣的改编与创新
《点虫虫》是一首描述岭南地区荔枝成熟景象的童谣,在流传的过程中有很多版本,最常见的是:“点虫虫,虫虫飞,飞到荔枝基,荔枝熟,摘满屋,屋满红,陪住个细蚊公。”在融入幼儿园课程时,教师将童谣与当地的风貌结合在了一起,改编为:“点虫虫,虫虫飞,飞到高山饮露水,露水饮唔到,返来食青草。点虫虫,虫虫飞,飞到荔枝基,荔枝今年结满子,个个红红坠断枝。点虫虫,虫虫飞,飞到广州亚运村,环保智能叻到冇得顶。点虫虫,虫虫飞,飞上广州电视塔,俯瞰花城处处系靓景。点虫虫,虫虫飞,飞过大街同小巷,文明互助好风气。点虫虫,虫虫飞,男女老幼齐锻炼,活力羊城添朝气。”改编后的童谣中加入了幼儿比较熟悉的高山、荔枝基、亚运村、电视塔、大街和小巷等元素,帮助幼儿借助生活中原有的生活经验,更好地理解“点虫虫”的意义。
四、粤语童谣在幼儿园课程中传承与发展的策略
粤语童谣在幼儿园课程中传承,并不是仅仅在原有的课程中加入粤语童谣,而是采用一种新的视角和方式来实现原有的课程,使部分课程内容的学习和粤语童谣的学习在同一过程中有机地结合起来,体现粤语童谣在幼儿园课程中的渗透性和融合性。粤语童谣要成为幼儿园课程中的内容还要注重其可体验性和可活动性。杜威指出:“成人心目中系统的和精确的经验对我们具有的价值,在于按照儿童生活直接所表现的那样来解释它,而且还继续对它进行引导和指导。”对幼儿来说,粤语童谣就是一种动手、动口、动脑的活动。因此,在将粤语童谣融入幼儿园课程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并不是解释和说教,而是引导和启发幼儿在愉快的体验和分享过程中学会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
(一)在语言领域的渗透和融合
粤语童谣本身就是一种儿童语言,它既像音乐,又像诗歌,能说,能唱,这种精练、富有节奏感的语言正是幼儿所喜欢的,更是幼儿语言教育领域不可缺少的内容。比如《月光光》:“月光光,照地堂,年卅晚,摘槟榔,槟榔香,摘子姜,子姜辣,买(胡辣、菩达、萝卜),(胡辣、菩达、萝卜)苦,买猪肚,猪肚肥,买牛皮,牛皮薄,买菱角,菱角尖,买马鞭,马鞭长,起屋樑,屋樑高,买张刀,刀切菜,买箩盖,箩盖圆,买只船,船
无底,浸亲两个番鬼仔,一个蒲,一个沉底。”整个童谣运用了顶针的修辞和“三三”句式,环环相扣,一气呵成,描述了岭南人民的生活环境以及当地的土著文化。根据童谣本身的特点,我们把它融合在了语言教育活动中。教师首先运用多媒体的手段向幼儿播放童谣,并展示相关的图像,请幼儿欣赏,帮助幼儿在观图、视图和倾听的过程中感受“月光光”的情境。接着教师和幼儿进行有关童谣内容的谈话活动,加深幼儿对童谣内容的理解。然后教师请幼儿随着音乐,一边看着图像学念童谣,一边用手拍出节奏,充分体验童谣的幽默风趣。整体朗诵童谣之后,教师请幼儿两两一组自由组合,一边相互拍手,一边朗诵。最后教师再让幼儿根据童谣的节奏,自己创编童谣。幼儿在积极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到了童谣的丰富、有趣,不但激发了幼儿对语言的兴趣,而且丰富了词汇,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