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下国内儿童真人秀节目的反思
作者:***
来源:《新闻世界》2014年第03期
        【摘 要】2013年下半年,国内真人秀节目进入“真儿秀”时代,各大电视台相继将各种类型的儿童真人秀节目搬上荧幕。儿童真人秀节目在呼唤亲情,温暖社会的同时,也出现了同质化、以成人为主体,“侵蚀”孩子童年等不可忽视的问题
        【关键词】儿童真人秀 同质化 童年
        2013年10月,一档全新的亲子户外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在湖南卫视开播,并迅速成为热议话题。其实近年来,受到观众普遍欢迎的真人秀节目中,都少不了儿童的角。如深圳卫视《饭没了秀》、浙江卫视《人生第一次》、青海卫视《老爸老妈看我的》、辽宁卫视《天才童声》、厦门卫视《老爸拼吧》等等,都是以儿童为主的真人秀类节目。然而,当“儿童”因素开始对收视率的上升起到促进作用之时,我们该喜还是忧?本文就国内儿童真人秀节目发展现状提出一些反思。
        一、成人“使用”,成人“满足”
中国好声音第二季歌曲
        “使用与满足”理论把受众看成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他们基于自己的需求选择接触、使用媒介,从而使得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根据这一理论可分析出儿童真人秀出现及火爆的原因。
        首先,当今社会之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很多年轻的爸爸妈妈在如何教育子女方面遇到了问题:既想保护孩子又想让孩子尽早独立的矛盾,不知怎样回答孩子提出的古怪问题,在释放天性与规则束缚之间徘徊……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成人对亲子关系、育儿知识类的节目产生需求。
        其次,随着社会就业形势严峻,工作的竞争和压力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父母忙于工作而疏于亲子间的交流,导致亲子关系的疏远、沟通不畅。而这些都不利于孩子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因此,一档提供亲子交流平台的节目成为父母们的需求。
        最后,在歌舞类真人秀节目以“你方唱罢我登场”之势对观众展开轮番“轰炸”之时,选手资源的匮乏、情感牌的重复使用等,都使得观众对此类节目产生了“审美疲劳”。《中国好声
音》第一季播出时曾因独特的“转椅”盲选形式吸引观众眼球。然而在“第二季”中,虽然对节目的赛制、流程都进行了改进,但观众却纷纷表示没有第一季好看。究其原因还是同类型的歌唱类节目太多,像《我是歌手》、《最美和声》、《全能星战》等等,都是聚集在晚上10点左右播出,此环境下很难培养观众对某一档节目的忠诚度。因此对于节目来说,在内容同质化的困境下,形式的创新也不是“屡试不爽”的,有时,观众所需要的是“换汤又换药”的新内容、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