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名称
别了,“不列颠尼亚”
姓名
王彦巧
工作单位
河北灵寿中学
年级学科
高一
教材版本
人教版2003
一、教学内容分析
课题来源:
本文是必修一第四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本单元为新闻和报告文学单元,学习新闻要注意其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把握主体六要素,学会品味新闻语言,了解香港近百年的发展史,激发民族自豪感。
学习内容:
19977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在有关香港回归的大量报道中,本文是唯一一篇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稿件。文章出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曾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及1997年新华社社级好稿。
知识架构图:
别了,“不列颠尼亚”
导语
“不列颠尼亚”号离开,英国对香港的统治结束
主体(背景)
4:30 末任港督举行降旗仪式
时间顺序
4:40 末任港督离开港督府
6:15 英国告别仪式举行
7:45 第二次降旗仪式开始
0:00 香港交接仪式上易帜
0:40 “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交代有关港督府的背景
150年前英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
结语
今昔对比,突出香港回归的重大意义
学习内容的重要性:
通过本篇文章的学习,要了解新闻报道的特征和结构,把握新闻六要素,学会拟写标题,会分析主标题、引标题、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等,能提取主要信息,会品析新闻语言,把握相应感情。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新闻报道的特征和结构,分清新闻事实与背景;
解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写作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自读思考、合作解疑、教师点拨、疑点探讨、小结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香港发展历史,激发民族自豪感
重难点:
1、英国撤退的四次场景和三次降旗含义
2、现实场景与背景的有机融合及重点语句的含义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高一学生对新闻的特点结构等不了解,在预习的时候注意引导学生阅读导学案上的知识链接,明确把握新闻相关知识,以便正确分析本文结构与场景。熟读课文,解决易错的字音、字形、字义,按结构划分段落层次,明确导语、主体、结语。历史上学过南京条约等香港屈辱历史,熟知香港回归事件,所以课文内容理解较容易,在预习中注意回顾香港历史,把握英国撤退殖民统治终结的历史意义,激发香港回归的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过程
预习课文:(了解新闻相关知识与香港历史)
香港回归歌曲【素材链接】
1、新闻常识
新闻,是指通过报纸、电台、广播、电视台、互联网等媒体途径所传播的信息的一种称谓。其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单指消息,广义的指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特写、评论等。
新闻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标题一般包括引标题、正标题和副标题;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文字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新闻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2、背景介绍
香港坎坷的历史
1841126日:第一次战争后,英国强占香港岛,事后清政府曾试图用武力予以收复,道光皇帝为此发下多道谕旨,但清朝始终不能捍卫领土完整。 
18428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18601024日: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给英国。 
189869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地区及附近262个岛屿,租期99年(至1997630日结束)。
19421225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进犯香港,驻港英军无力抵抗,当时的香港总督杨慕琦无奈宣布投降。香港被日本占领,开始了三年零八个月的日治时期
1945915日: 日本战败后在香港签署降书,撤出香港。 与香港回归
19829月,中英关于香港地位的谈判,在和当时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之间进行。 态度坚决地告诉撒切尔夫人:主权的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们,中国在1997年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本岛、九龙,否则,任何一个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待,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待。的话,令当时有着铁娘子之称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这位中国的钢汉子面前,低下了头。19841219日: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落实香港1997年之后实行一国两制制度。 
一、导入(引出课文内容)
播放歌曲《东方之珠》
这首歌唱的是香港,正是由于清无能,让这样一座有着“东方之珠”美誉的城市沦为英国殖民统治者之手,并被其强行租用了99年,历经沧桑巨变,直到199771日才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恢复对香港的行使主权。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重温一下那激动人心的时刻。
二、温故知新(把握文章结构,明确写作顺序)
【以填表方式提问本文结构】
别了,“不列颠尼亚”
导语(1段)
“不列颠尼亚”号离开,英国对香港的统治结束
体(2-10段)
主体场景
4:30 末任港督举行降旗仪式(第一场景)
    时间顺序
4:40 末任港督离开港督府
6:15 英国告别仪式举行(第二场景)
7:45 第二次降旗仪式开始
0:00 香港交接仪式上易帜(第三场景)
0:40 “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第四场景)
背景
交代有关港督府的背景
150年前英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
结语(11段)
今昔对比,突出香港回归的重大意义
三、自读思考(品味文章语言,学会提取信息)
1、标题的特点和含义
2、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但又是在蒙蒙细雨中?
3、文中写到几次降旗,意义分别是什么?
4、如何理解“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四、合作解疑(把握文章内容,归纳概括主题)
1、标题的特点和含义
  G1G2板书展示,G3点评打分)
2、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但又是在蒙蒙细雨中?
G4,G5板书展示,G6点评打分)
3、文中写到几次降旗,意义是什么?
G7口头展示,G8点评打分)
4、如何理解“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G9板书展示, G10点评打分)
小组讨论并按要求展示、点评答案,教师点拨,明确答案
  1标题特点:
旧题新用。主席在1949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回国、美国政府的白皮书发表之时,曾写过一篇《别了,司徒雷登》,本文活用此题。
句式倒装,突出“别了”
虚实结合,一语双关,实写邮轮告别,虚写与过去耻辱历史告别
标题含义:
字面上是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邮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实质上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这一耻辱终被洗刷;同时也体现了对香港回归的欣喜、自豪之情。
2、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可以说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国殖民统治的太阳陨落了,所以把英国告别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蒙蒙细雨”对“告别”的仪式的氛围起了点染的作用,同时也象征着过去的屈辱历史被洗刷一新。
3第一次降旗: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这标志今后的香港再也不会由港督来统治;
第二次降旗:港岛上的每天一度的降旗,平时,这一次降旗是很平常的,但这一次降旗,意义非常大,标志着被英国统治了156年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第三次降旗:71日子夜时分的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的易帜,它标志着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统治的结束,也标志着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将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4、短短的十三个字,运用对比手法,包含着无穷的意蕴:当年从海上耀武扬威地来,今天黯然地从海上离去。胜利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五、疑点再探(明确背景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有人认为本文有些地方用了“闲笔”,如第四段,作者竟在百忙之中用了较多笔墨介绍港督府:“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此处的“闲笔”可否删去?为什么?
不可以。这段文字看似“闲笔”,其实不闲,其作用为:
第一,在结构上,给读者一个缓冲的时间,因为彭定康告别并离开总督府是440分,此时距离告别仪式还有1小时35分,这样可以比较自由地由一个场景过渡到另一个场景;
第二,在思想内容上,以总督府的沧桑变迁来暗示香港的百年变迁,是中国日益强大的另一个表现,同时也表达了中国人民对香港回归的自豪与喜悦。
六、小结(总结本文内容及思想)
文章主体按时间顺序,通过对四个特定场景的描述,真实地再现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这一历史时刻。几个特定场景中着重描述了3次降旗与1次升旗。英国米字旗的降下象征着英国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的结束,五星红旗的升起则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在介绍每一种仪式之后,作者会适当引用一些背景材料,突出仪式本身的涵义。最后今昔对比,深化了主题。作者郑重地记录下这一历史时刻,含蓄地表达了香港回归祖国的自豪与欣喜。
七、作业(巩固新闻认知,衔接高考)
试着写一篇包含标题和导语的新闻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播放歌曲
《东方之珠》
听歌曲
激发名族自豪感
提问
填表格
明确本篇新闻结构
PPT展示问题
自读思考问题并写出答案
把握课文重要信息培养概括分析能力
PPT展示分工任务
小组讨论得出结果并展示
指定小组点评
促进互助合作学习,实现优势互补
点拨指导
明确问题答案
提高归纳概括能力
提出问题
质疑再探
明确结构与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