铃儿响叮当英文版歌词《铃儿响叮当》微教案
【教材版本】:人音版小学音乐第十册第四课《你好!大自然》
一、【歌曲分析】:
《铃儿响叮当》是一首曲调流畅、情绪欢快的美国歌曲。学生动的歌词描绘了一孩子冒着大风雪,坐在马拉的雪橇上,他们的欢声笑语伴着清脆的马铃声回响在原野,表现了孩子们热情奔放的性格,抒发了热爱美好学生活的真挚情感。
二、【教材分析】:
《铃儿响叮当》歌曲为再现的二段体结构,第一乐段以“3”、“4”的同音反复为主,加上 “ ×× × | ×× × | ×× ×.× | × - |”节奏的运用,塑造了马儿奔跑、铃儿叮当的欢快的音乐形象。第二乐段从第一乐段的最后一小节后半拍开始,“ × | ×× ×× | × - |”的节奏从弱起进入,这一节奏的重复出现,加上曲调的逐步上移,给人以推动感,刻画了孩子们随着雪橇冲破风雪、飞奔向前的情景。歌曲的最后乐段的重复再现,并在结尾用一延长的、渐弱的高音“1”,结束了全曲,仿佛雪橇已渐渐远去,而那充满欢笑的歌声仍在风雪中回荡。
三、【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欣赏美国歌曲《铃儿响叮当》,感受乐曲欢快、风趣和富有韵律感的情绪,体验人们在圣诞节中愉悦的心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从听、跳、练等方面体验、感受这首圣诞歌曲欢乐、极富律动感的情绪,让学生更容易把握歌曲的结构特点。
3、“知识与技能”目标
本课采用乐谱分块整体了解歌曲结构、分析聆听、舞蹈动作的对比等方式让学生充分掌握歌曲的曲式特点,感受圣诞歌曲的魅力。为孩子们在课堂演唱歌曲时,要表现出乘坐雪橇的精神面貌做好了铺垫。 
四、【教学重点:】
通过引导学生从听、跳、练等方面体验、感受这首圣诞歌曲欢乐、极富律动感的情绪,让学生无论是知识的学习还是音乐情感的体验都比较丰富。
五、【教学难点】
本课采用乐谱分块整体了解歌曲结构、分析聆听、舞蹈动作的对比等方式让学生充分掌握歌曲的曲式特点,感受圣诞歌曲的魅力。
六、【教学方法】
情景导入法、块提示法、听讲结合法、舞蹈动作的对比法等。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1. 以举办音乐派对为导线,创设一个充满圣诞气氛的情境,让学生和动画中的小兔进行对话,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导入课题。
老师:同学们,今天就让我们来开一场圣诞派对吧!圣诞老爷爷给我们准备了一份神秘的礼物,请听——
[设计意图:减轻学生压力,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2.观看动画,聆听歌曲
3.歌曲简介。
(二)歌曲结构分析。
1.整体感知歌曲的结构。
老师:歌曲可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A乐段,B乐段和A乐段的变化再现。
2.学习并聆听第一乐段。
3.学习并聆听第二乐段。
4.学习并聆听第三乐段,并通过和第一乐段的对比,感受第三乐段的变化。】
老师:通过两段旋律的对比,可以发现第三乐段和第一乐段不同之处在于在结尾用一延长的、渐弱的高音“1”,结束了全曲。
5.通过观察舞蹈动作,进一步感受第一乐段和第三乐段的变化。
老师:圣诞老爷爷的礼物相信同学们都收到了,下面就让我们在音乐的派对跳起舞来吧!在舞蹈中请留心观察:歌曲的第一乐段和第三乐段中的动作哪些地方是一样的,哪些地方是不同的?
学生:跟着视频跳舞,观察。
课堂小结:两段动作差不多,不同之处在于第一乐段结尾处旋律下行,第三乐段结尾处旋律上行并延长。
(三)课堂检测
老师:圣诞老爷爷想考考同学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给大家设下了两个挑战。
挑战一:歌曲可分为几个部分。
答:三个部分,A+B+A’(A的变化再现)
挑战二:在歌曲中,哪两个乐段是相似的,哪段是不同的?
      答:第一乐段和第三乐段相似,第二乐段不同。
(四)课外延伸
老师:现在就让我们坐上雪橇,把这个礼物送去和你的好朋友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