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教学法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方恒月
【摘要】任务教学法是当代教育所推崇的以人为本、注重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新型教学法。文章阐述了如何在音乐教学实践中恰当地应用任务教学法。
【关键词】任务教学法;音乐教学;应用能力;创新能力
任务教学法是当代教育所推崇的以人为本、注重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新型教学法。在音乐教学中实施任务教学法对培养学生的演唱、演奏能力、综合性艺术表现能力,使学生能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尤其具有时代意义。如果要对任务教学法有深入的认识,最好从任务教学法的理论基础入手,去思考和理解一系列相关的学术问题和教学问题,并在音乐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应用。
一、任务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任务教学法的理念来源于外语教学实践。20世纪80年代各国的外语教学研究者经过大量实践,
提出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语言教学模式──任务型教学。任务型教学从理论上区分了两个语言学习的概念:学得习得学得是指通过有意识的教学及练习掌握知识,而习得是指学生在互动性的学习活动中感悟语言从而建立语感,显然后者更符合语言运用的基本理念。任务型教学的理论框架包括前任务、任务环和后任务三个部分前任务是指教师把学习内容分解成若干个可执行的学习活动即任务,任务环包括学生分组执行任务,执行中的感悟、体验和任务报告三个环节,后任务是指师生共同对任务执行的过程、状态及结果进行评价分析。操作中强调教师扮演的角应是助学者、任务的组织者和完成任务的指导监督者,有时也加入任务之中,担当学生的伙伴任务型教学由于能较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发挥学习主体的能动性,激发创新欲望,培养协作精神,使学生的学习活动课内课外溶为一体而在国内外倍受关注。目前其影响力已从单纯的外语教学渗透到了其它教学领域。
二、任务教学法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任务教学法是建立在构建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作为构建者——教师只是学习的指导者、辅助者、咨询者、导航者,而学生才是教与学活动的主体。在音乐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将大量时间留给学生带着任务进行主体性学习。在音乐教学任务的设计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并且注重任务的可操作性、层次性、多元化。通过任务的解决,使得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得到较大的发挥。让我们以欣赏著名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例来说明任务教学法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由何占豪、陈钢作曲。1959年写成并首演。当时作者是上海音乐学院的青年学生。他们为了探索交响音乐的民族化,选择了这一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为题材,吸取了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成功地创作了这部单乐章、带标题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描述了梁、祝二人的真挚爱情,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愤怒的控诉与鞭笞,反映了人民反封建的思想感情及对这一爱情悲剧的深切同情。乐曲的结构为奏鸣曲式,由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组成。作品从故事中择取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三个主要情节,分别作为乐曲呈示部、展开部及再现部的内容。运用西洋协奏曲中的奏鸣曲式,很好地表现了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并吸收了我国戏曲中丰富的表现手法,使之既有交响性又有民族特。由此我们设计了以下任务:(1)作品中两位主人公梁山伯与祝英台历史上是否真有这两个人物?(2)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作曲者简介;(3)什么是欧洲古典传统的奏鸣曲式?(4)用小提琴演奏这一曲目;(5)用
其它艺术形式表现化蝶这一爱情主题。全班学生自发地组成兴趣学习小组,各兴趣学习小组选择其中一个任务并进行一周的准备,然后在课堂上就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报告。由于学生对任务有兴趣,各个小组的报告精彩分呈。下面是他们分别完成的报告:(1)这一民间传说与史实有很大的出入。梁祝二人可谓是千年等一回。据史册记载,梁山伯是明朝的一个县官,因秉公办案,有梁青天的美称。梁山伯死后,人们为了纪念他,把他葬在山青水秀的胡桥镇。可是在挖掘墓地时,发现一墓穴,穴中有一块刻着祝英台女侠之墓的石碑。石碑背面记载着祝英台的身世:祝英台乃是南北朝时代的陈国人,一生行侠仗义,后来遭贪官马文才父子陷害致死,当地人们偷偷将其安葬于胡桥镇。由于梁祝二人都是为百姓办好事的人,人们便把他俩合葬在一起。从那以后,在民间就产生了各种各样关于梁祝感人致深的故事。(2)何占豪简介:中国杰出的音乐家,世界著名作曲家。现任中国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中国上海音乐家协会副主席。1959年在上海音乐学院学习期间与同学陈钢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妇如皆知的最著名的小提琴作品,是全世界演出和录音版本最多的中国管弦乐曲,是世界人民了解中国音乐的必听曲目,被誉为为中国创造民族化交响乐开拓一片绿野不朽的(中国)民族音乐经典,是中国人民的骄傲整个东方音乐的骄傲。在不久前香港电台举办的一次民意测验中,《梁祝》与
贝多芬、柴可夫斯基等古典乐坛上家喻户晓的伟大作曲家的作品一起,被评为千年最受听众欢迎的十部经典音乐作品。曾经有一位学者感叹道:哪里有太阳,哪里就有中国人;哪里有中国人,哪里就有《梁祝》!何占豪在音乐创作上有一个座右铭,那就是:外来形式民族化,民族音乐现代化。他作曲生涯四十余年的全部作品,前二十年主要是以外来形式民族化为主。1959年《梁祝》蜚声乐坛誉满中外后,他的弦乐四重奏《烈士日记》、弦乐与合唱《决不忘记过去》、交响诗《龙华塔》等大型器乐、声乐作品相继问世。在这一时期里,他的作品除了富有戏剧性、抒情性外,还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八十年代,何占豪又把民族音乐现代化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除了将《梁祝》改编成高胡、二胡、琵琶和古筝协奏曲外,他还创作了二胡协奏曲《乱世情》、《别亦难》、二胡与乐队《莫愁女幻想曲》,以及民族管弦乐《伊犁河畔》、《节日赛马》、古筝协奏曲《孔雀东南飞》等一大批民族器乐作品。九十年代,何占豪高兴地看到古筝界新秀辈出,创作了古筝协奏曲《临安遗恨》、《西楚霸王》、筝、乐、诗《陆游与唐婉》和古筝独奏曲《茉莉芬芳》、《妹歌》等,对传统乐曲《月儿高》《春江花月夜》等也进行了改编。除此之外,他还创作了笛子协奏曲《长恨绵绵》、柳琴协奏曲《花》、杨琴协奏曲《罗兰情》等作品,就包括香港歌星徐小凤唱红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也是何占豪的作品。在近几十年时,他几乎每
年创作一部大型作品,在民族音乐语言的创新,民族器乐演奏技巧的提高,民乐表现幅度的拓展等诸多方面,都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同时,他还为世界乐坛培养和推荐了一大批学习西方古典音乐和中国民族音乐的年轻艺术家。实为学贯中西、推陈出新、奖学后进的中国音乐大师。陈钢简介:1935年生于上海,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之一。早年他即师从于父亲陈歌辛和匈牙利钢琴家瓦拉学习作曲和钢琴。1955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后,他又师从于丁善德院长和苏联音乐专家阿尔扎马诺夫学习作曲与理论。早在求学期间,他即以其与何占豪合作之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蜚声中外乐坛。这首流传最广的中国交响乐作品曾先后荣获五次金唱片与白金唱片奖。此外,他在七十年代创作的小提琴独奏曲苗岭的早晨梁祝钢琴曲教学金的炉台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恩情和八十年代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王昭君等,也都成为著名的中国小提琴音乐文献。他还创作了中国第一首竖琴协奏曲和第一首双簧管协奏曲。陈钢的作品还有交响诗,大合唱和室内乐合奏等。他的作品以浓郁的民族祖宗情调和丰富的当代作曲技巧巧妙地融合而见长。陈钢现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音协理事、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他曾出访美国、加拿大、法国、新加坡、香港、日本、台湾等并被载入世界名人录世界音乐名人录等十八项世界名人录,并获国际文化荣誉证书。另著有散文集《黑浪漫曲》,《三只耳朵听音乐》等。(3)奏鸣曲式是欧
洲十八世纪下半叶以来,各种大型乐器体裁中最常见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曲式。大多数交响乐的第一乐章都运用奏鸣曲式写成,其结构大致如下:1)呈示部:在引子之后,往往出现两个性质不同的曲调,称为主部主题(又称第一主题)及副部主题(又称第二主题)两个主题之间富于对比性,如一个是雄壮的,另一个则是温柔的;一个是悲伤的另一个则是欢乐的;一个是粗犷、有力的,另一个则是优美、抒情的等等。它们有各种乐器重复地叙述,加强听者对主题的印象。副部主题的调性与主部主题不同,通常建立在主调的近关系调上或上下三度的关系调上。2)展开部:它和呈示部的各主题材料有密切关系,但可以作较大的调性转移及音形变化,好比一场动人的戏,音乐的力量在这里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乐曲感情的高潮往往也是在这一部分。3)再现部:再现就是回到呈示部开始的音乐形象,它综合了前面主题对比与冲突,得到结论。再这里,副部与主部均在同一主调上出现。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结构采用了欧洲古典传统的奏鸣曲式。(4)由一位小提琴爱好者演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全曲,全班学生认真欣赏。(5)朗诵化蝶歌词:碧草青青花盛开,彩蝶双双人徘徊,千古传颂深深爱,山伯永恋祝英台。同窗共读整三载,促膝并肩两无猜,十八相送情切切,谁知一别在楼台。楼台一别恨如海,泪染双翅身化彩蝶翩翩花丛来,历尽磨难真情在,天长地久不分开。演唱庞龙的《两只蝴蝶》,让学生们感受心儿如蝴蝶一样,在微风中飞越玫瑰、从林、小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