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体顶端
第一讲 卡夫卡与《城堡
一、弗兰茨·卡夫卡的人生档案
1、卡夫卡是个自传彩很强的作家。
2、他的短篇小说《判决》、《变形记》《司炉》等都对他的家庭关系情节有所描述,有卡夫卡把爱情、把结婚生子看得很重。
二、卡夫卡小说的异化主题
1、首先,卡夫卡的小说揭示了人类个体或某一体,在异己环境(家庭/社会/世界)中不被接受(或不接受),无所归属,漂泊无依的状况。
⑴《变形记》《回家》《启程》《美国》《村子里的诱惑》《城堡》《集体》《猎人格拉胡斯》《乡村医生》《荆棘丛》《饥饿艺术家》《女歌手约瑟芬或耗子的民族》等式该类小说的代表。
⑵《变形记》是卡夫卡的短篇代表作,写的是一个人变甲虫的怪异故事,但小说的重点并不在于对变形的描述,而在对于变形后家人态度、情感变化的描述。《变形记》是卡夫卡对家庭温情的绝望哀歌,它以一种荒诞化的方式,把家人间的陌生、冷漠关系渲染到了极致。
⑶《回家》是一篇微型小说,写的是一个游子回家后的所见所闻与所感。作品以梦境的方式,写尽了家人间的冷漠关系,家既然已经不再是家,那么置身其中者也就没有固守其中必要了,流浪自然就成了人们的一种选择。《启程》这篇小说写的就是这种情况。
⑷《美国》是卡夫卡的第一篇长篇小说,原名为《失踪的人》,小说写的是一个名叫卡尔·罗斯曼的少年,因受一个成年女仆的引诱犯下错误而被父母逐出家门,其后远赴重洋,流落美国的经历。
⑸《村子里的诱惑》中的那位主人公,想在村子里过夜,不仅没能获得应有的接待,反而受到了村里人的监视、侮辱。
⑹《城堡》中的主人公K,想进入城堡,一直没能如愿,想在村子里住下,也为村里人所一再阻拦。
⑺《集体》中的五个朋友拒绝接纳,第六个想加入者到他们的圈子里来,反对建立新的社团。
⑻《猎人格拉胡斯》中的主人公,多年前狩猎时坠崖而死,只因死神之舟迷了航或其他原因,便没能达到彼岸世界,只好乘着小船漂流在尘世的河流上,没有航向,不知所往。
⑼《乡村医生》中的那位医生,只因听信了深夜急诊的铃声,便无法挽回,永远流浪在了荒漠的雪原之上。
⑽《荆棘丛》更是写进了人类个体(或某一体)在世界中的尴尬处境:“误入了一片无法通过的荆棘丛”,“无法穿过”也无法退回,动弹不得。
外国歌手⑾《饥饿艺术家》《女歌手约瑟芬或耗子的民族》是两篇艺术家小说两篇作品。重点写的是艺术家与社会之间的隔膜问题。《饥饿艺术家》的主人公是一位饥饿表演艺术家,《女歌手约瑟芬或耗子的民族》中的主人公约瑟芬是一位民族歌手。
2、其次,卡夫卡的小说还反映了人类个体或某一体为世界所吞噬的现象。《判决》《诉讼》《在流放地》《一份为某科学院写的报告》等是这类小说的代表。
⑴《判决》揭示了人与周围世界之间的不协调关系,展示了人被世界吞噬的可怕图景。
⑵《诉讼》被公认为是卡夫卡最优秀的作品之一,是“卡夫卡式小说”形成的标志。小说主人公约瑟夫·K是银行的一名高级职员。
3、再次,卡夫卡的小说还表现了人类个体或某一体在异己环境中的焦虑、恐惧。
⑴《地洞》与《邻居》就是集中表现焦虑恐惧的名作。《地洞》写的是一只躲在地洞中的不知名的小动物,对周围环境的“恐惧”
⑵《邻居》写的是一个商人因自己办公室隔壁新搬进一位新房客引起的焦虑、恐惧。卡夫卡通过对这位商人焦虑、恐惧心理的描述、剖析,揭示了现代人安全感的崩塌状况。
三、卡夫卡的小说艺术探险
1、首先是寓言体的创新运用。
⑴所谓寓言体是一种运用比喻性的故事,来表达某种道理或某种认知给人以启示的文体。在这种文体当中,作者所描述的故事、所描述的生活现象并不是作者所真正要表达的,作者真
正要表达的意思,大都隐藏在故事及生活现象的背后。也就是说作者所叙述的故事、所描写的生活现象,本身并不是自足的,它总是指向另一个世界。
⑵卡夫卡对于预言体的创新主要表现在意义的呈现模式方面。传统的寓言文体,讲述的故事、描绘的生活现象,与所表达的寓意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都是较为明确的,作者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会利用明喻的方式,对于自己所要表达的寓意予以说明。也就是说在卡夫卡的小说当中,故事或生活现象与寓意之间的联系是隐喻的,是不直接的、不稳定的,这在一定的程度上,造成了卡夫卡小说文本阐释的开放性特征。
2、其次是着力营造荒诞、梦幻的艺术氛围。
⑴在现实的叙事当中,不断的有反常的、不合逻辑的事件、事物、场景参杂其中,如同散落的梦的碎片一般,不断的打断人们惯常的生活逻辑,从而给人一种似真似幻、扑朔迷离的感觉。
⑵卡夫卡之所以着力于按照梦的方式进行创作,除个人性格方面的原因外,主要的还是由于艺术方面的原因。卡夫卡创作的小说文体是一种寓言体,这种文体时写出来的部分仅仅是一个影子,而它所引出来的东西才是作者要表达的内容。
⑶作品中荒诞性、梦幻性的氛围,会逼迫人们作出解释,进而将读者的审美理解引向作品的“言外之意”或“象外之象”,即作品的寓意。
3、再次,在叙述与语言方面刻意追求冷峻、客观的风格。在这一点上,卡夫卡显然受到了福楼拜的影响。
4、最后,卡夫卡的小说具有可多向阐释的特征。
⑴卡夫卡的小说之所以具有可多向阐释的特征,这首先与卡夫卡对于寓言体的采用、隐喻手法的运用有关。
⑵其次,也与卡夫卡,对于冷静客观叙事语言风格的追求有关。
⑶另外,还与卡夫卡在创作中所表达内容的复杂性、表达过程的复杂性有关。
四、《城堡》:个人的哀歌与民族的哀歌
《城堡》写于1922年1-9月间,是卡夫卡最后一部也是最重要的一部长篇小说。1926年,由马克斯·勃罗德代为整理出版。
1、《城堡》中K的故事到底蕴含了怎样的深意呢?自《城堡》问世以来,对于这一问题的阐释就一直层出不穷。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种:
⑴《城堡》是卡夫卡与父亲沟通失败的譬喻,“《城堡》中的K不能到达城堡,不能同城堡官员克拉姆取得联系,这反映了卡卡卡本人无法同父亲对话这个事实。”
⑵《城堡》是人类寻上帝的寓言,“是一部关于寻求得救之途的灵魂与上帝之间的关系的图画。”
⑶《城堡》是一部表现艺术理想与艺术实践之间矛盾的作品,是《饥饿艺术家》的姊妹篇。
⑷《城堡》是一则关于现代人生存状况的预言,是一部类似《等待戈多》的作品。
⑸《城堡》是一部揭示权力社会中小人物悲剧命运的作品,城堡在这里是一种权力的象征,是整个国家机器的缩影,这个高高在上的衙门,看起来就像在眼前,但对于广大的在他的统治下的人民来说,它是可望而不可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