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艺术美的经典表现
    人类的艺术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和最直观的人类科技发展的客观体现。影视艺术经历了较长的发展演进过程,现代科技发展带来了艺术表现手段和方法的更新和进步。影视艺术同样经历了由无声到有声,黑白到彩,平面到立方体等一系列的自身技术演进过程,影视的技术发展也带来了高度现代程序化的影视制造。飞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养成人们视觉快餐的习惯.高效的影视制造如:电影、电视、广告如同现代工厂生产线上的“摩登”产品那般存在着大量“变奏”与复制,缺乏个性的特征,在构成了大量的视觉冲击,刺激意识表层的感官的同时,却带来了人类文明的退步和艺术文化的失落。重拾人类失落的精神家园,回归人性的本源,艺术作为人类的精神家园,责无旁贷地应该发挥其独特和重要的作用这就从根本上背离了艺术的本质意义。
  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精美镜头、自由流畅的蒙太奇和电脑特技运用及其深遂的思想蕴意用语言和分析推理是很难诠释的。早期传统影视倾向于制作大众化,尽量让影视的叙事清晰,整个故事都要被人理解,担心那些无法被所有人理解的那怕是微不足道的细节,然而影视最迷人的恰恰是那些某种程度抽象化的,感觉的和需要用直觉进行把握的部分。作为人类最具情感表达
音乐艺术正好从人类高级感官功能的听觉方面弥补了影视艺术的情感表达,让影视回归艺术的本质。视觉与听觉艺术的完美结合,能充分发挥出各自的优势和功能,从客观方面达到了两种异质的两门艺术的同构叠加,艺术内在本质的相似性、互通性,最终促进两门不同艺术的相互融合:而影视与音乐艺术工作者共同追寻艺术境界的理想,始终激发着艺术工作者的创作灵感,努力创造出品质和境界更加完美的艺术作品,这从主观方面达成了影视与音乐的视听融合。
 
  一、影视画面艺术与音乐艺术的联系
冯小刚音乐会 
  诺埃尔?卡罗尔曾说:电影音乐普遍来说就是一种“修饰音乐”。对影视画面直到修饰和丰富的作用。朗格也从音乐的“感情的符号”理论到“表现性形式”对音乐艺术的思想意识和表现形态展开了深入的研究。马克思更明确指出艺术的社会实践原理。影视艺术的画面与音乐结合也同样经历了实践的过程。
  从艺术的手段和手法上。两种艺术的不一致的,影视的平面可视、造型性与音乐的不确定、非造型性是有着不同属性的。影视画面如同绘画艺术的可视与造型性,其流动的画面具有较为清晰的描绘性与叙事性,也较为客观地反应社会现实。但是,音乐艺术作为听觉的艺术,具有高度的感性特征,非造型而又不具体,主观性因素十分明显。音乐形式美的精神内涵来自于作家的创造,形式美不是声音的自然属性,而是在一定社会联系中产生的功能属性,它只在一定的主客体的关系中才有意义。影视与音乐在其本质和人们感知方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表现形式上也存在着差异,如音乐的连贯性与完整性与影视的时空上的跨越、跳跃,如蒙太奇的技术运用,诸多的异质性形成了两门艺术的差异和不可融合性。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又将不同类型、不同表现形式的艺术结合在一起,并形成一门新型的、完美的综合艺术的呢?
  影视作为一种综合艺术,其表现是多方位的,如果说过去的影视是二维平面的话,现代的三维立方体影视形式无疑可以认为是其艺术形式转为了立体的“层”的演进过程。影视的“视觉层”与音乐的“听觉层”的研究从结构学展开了对影视这门综合艺术从多维度和多层面的研究,从而建构起对影视本体与影视音乐的全方位的美学理论研究。音乐是情感的抽象艺术,存在于自身的精神的范畴,是感性的艺术,不可用逻辑分析的解释。导演王家卫在选用影视音乐
时,使用大众熟悉的音乐。剪切和刻意拼凑的“挪用音乐”,更能唤起人们对过去事物的回忆。在《花样年华》中大量使用周旋的怀旧歌曲、南美拉丁爵士音乐构成其经典的作品。影视作品《三国演义》和《亮剑》的民族音乐的运用,人们很容易通过音乐思考,判断贯穿音乐中的形象,并在音乐中来表达他们的思想。音乐与影视的结合不但体现音乐自身更能突出与之相关联艺术的主题思想。
  然而,音乐与影视艺术本质上存在的异质。并不能影响他们的结合。正如辩证唯物论所证明的,矛盾的对立双方必然走向统一。高度抽象性的音乐能够在影视客观真实的画面中得到解释:具体客观的影视的画面也能够从音乐中得到自由主观和概括的需要。异质同构现象在影视画面与影视音乐中达到极大的融合并相互促进和提升。纯粹的为艺术而艺术,如:拉威尔《包列罗》、兴德米特的《调性游戏》纯音乐自身的调侃仅仅是典型的在价值结构中突出音乐形式自身美的案例。当音乐与影视维合的时候,纯音乐的艺术便不复存在。它要球音乐与影视的紧密配合,音乐创作必须以影视画面和内容为基础,并为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