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教音乐在魔王的宫殿里推荐
戏剧《培尔·金特》虽然不是挪威著名文学家、剧作家易卜生的代表作,但在作者
的全部剧作中却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易卜生的诗剧《培尔·金特》大量采用象征和隐喻
的手法,塑造了一系列扑朔迷离的梦幻境界和形象,剖析了当时挪威上层社会的极端利己
主义,同时又触及了当时世界上的许多重大政治事件。关于易卜生的这部诗剧,格里格
曾在他《第二组曲》的扉页概括作了这样的说明:“培尔·金特是一个病态地沉溺于幻想
的角,成为权迷心窍和自大狂妄的牺牲品。
年轻时,他就有很多粗野、鲁莽的举动,经受着命运的多次捉弄。培尔·金特离家
出走,在外周游一番之后,回来时已经年老,而回家途中又遇翻船,使他像离家时那样一
贫如洗。在这里,他年轻时代的情人,多年来一直忠诚于他的索尔维格来迎接他,他筋疲
力尽地把脸贴在索尔维格的膝盖上,终于到了安息之处。” 尽管第二组曲中的《索尔
维格之歌》确属杰作,但总的说来还是《第一组曲》更为流行。选入两套组曲的八首乐曲,只按音乐的要求编排,完全不受原剧情节发展的牵制。
适合胎教的轻音乐
第一组曲分为四段:
一“晨景”——原为诗剧第四幕第五场的前奏曲。主人公远涉重洋,前往美洲去贩运
黑奴,往中国贩运偶像,一时成了富商。这时,他来到摩洛哥,一天清晨,在一个山洞前面,他用独白披露自己的内心活动。但这段音乐所描绘的并非是炎热的沙漠,而更像北欧
清晨静谧清新的抒情画面。乐曲具有牧歌风格,由单一的田园风味主题加以自由而精心的
发展构成。
二“奥丝之死”——母亲奥丝在弥留之际,培尔·金特赶了回来,他为母亲追忆儿时
景象,并用幻想的故事陪母亲去赴天堂的盛筵。在全剧中,这是非常动人的一场。格里格
的这段配乐悲壮肃穆,可称为一首悲歌或葬礼进行曲。
三“安妮特拉之舞”——选自诗剧第四幕第六场。在沙漠绿洲中,一座阿拉伯酋长的
帐篷里,酋长的女儿安妮特拉正用舞蹈对培尔·金特献媚。这段音乐描绘的正是这一场面,但严格地说,它远远超过了作为配乐的作用,因为它直接参与戏剧的内容,成为诗剧中密
不可分的组成部分。
四“在妖王宫中”——原为诗剧第二幕第六场的前奏。主人公在山中与妖王之女调情,并在妖王的威胁之下同妖女结了婚。这一场点出全剧的主题,即人与妖之间的区别,是最
具幻想性的第二幕的真正核心片段4。
爱德华·格里格Edvard Grieg,1843~1907,挪威作曲家,19世纪下半叶挪威民族
乐派代表人物。 1843年6月15日格里格生于卑尔根的商人家庭,1907年9月4日卒于
同地。6岁随母学钢琴,得到音乐启蒙教育。经著名小提琴家布尔推荐,1858~1862年在
莱比锡音乐学院学习。
格里格一生经历了挪威民族独立运动高涨的年代,具有进步的民主爱国思想。他沿着
布尔、诺拉克等人开创的道路,努力钻研民间音乐,作曲家L.M.林德曼搜集出版的《挪威山区民间曲调》
《挪威民间叙事曲曲调》等集子,成为他创作的音调源泉。在创作实践中,他借鉴欧洲各国音乐传统,特别是19世纪以来浪漫主义音乐发展的成果,通过对民族历
史的歌颂,对祖国大自然和民间生活的艺术感受,创作出具有挪威民族特和浓厚乡土气
息的音乐。
他的创作主要是钢琴抒情小品和声乐作品包括百余首抒情独唱曲。如歌曲《来自祖国》1894,以淳朴的民间曲调,表达了对祖国真挚的感情,钢琴曲《祖国之歌》1868,以古挪
威民间叙事歌的庄严风格,赞颂了民族历史的光荣,诗人比昂松特为此曲配上《前进!这
是我们先辈们的战斗呼唤》的诗篇,借颂扬祖先的业绩,为现实的民族独立斗争呐喊。在
合唱《水手之歌》1868、《乡土在望》1870和许多民族题材的作品里,都以鲜明的民族情调表达了维护民族尊严和争取独立的愿望,适应了当时挪威历史发展的潮流,具有一定的
历史进步意义。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