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音乐剧表演风格对国内音乐剧发展的影响
    一、欧美音乐剧的历史沿革
    美国百老汇音乐剧出现于18世纪中叶。音乐剧作为一种新兴的舞台艺术形式在美国的诞生,体现了当时美国不同的社会阶层、艺术,以及文化的交融,音乐剧不仅融合了欧洲古典歌剧的唱腔和形式,通过夸张、幽默风趣的表演艺术形式,以及当时美国存在的早期蓝草、布鲁斯、爵士等音乐风格为百老汇音乐剧的发展提供了长足的灵感和素材。
    19世纪末期正是以美国百老汇为中心的欧美音乐剧积极发展阶段。那时由于美国种族歧视文化的延续,黑人文化受到压制。当时,主要还是以白人音乐家的创作为主,很多音乐剧内容也都是反映白人的日常风格。20世纪初期,随着黑人意识的觉醒,黑人音乐逐渐出现在美国音乐艺术舞台上,他们的创作风格更为粗犷,具有活泼律动的音乐特征,将黑人灵歌连同本身的生活状态与白人的歌舞相互结合形成了一种新型的表演风格。
    20世纪20年代至中叶的这一时期,被喻为百老汇音乐剧发展的“黄金时代”。那时百老汇音乐剧以故事情節为主线,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当时的音乐剧也被称作 “故事情节剧”。其中最引人注
目的是《俄克拉荷马》,这部剧不论是剧目内容还是舞台歌舞的创作,都完美的融合了当时美国所崇尚的乡土气息,联系当时“美国梦”的大环境,以美国乡村故事为主线所创作的极具艺术创造性的音乐剧。
    20世纪60年代末,百老汇音乐剧的侧重点主要放在两个方面:一是在音乐的感染力和律动性方面,突出体现了当时新兴的摇滚风格;二是在音乐内容的表现力方面,当时正值美国讨伐越南发动越南战争之际,国内民众对于此次战争各执己见,然而战争的残酷性还是在音乐剧作品展现了出来。
    到了20世纪70年代初,整体音乐剧市场呈现低迷态势,由于电子化、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电视在大众范围得以普及,电影产业同样引起了一部分的观众的注意力,相比音乐剧编排演出需要消耗大量资金,百老汇为了守住自己的生计不得不提高票价,也同样失去了大量的观众缘。另外是大量音乐剧创作者没有生计来源需要另谋出路,导致音乐剧演员大量流失,最终导致百老汇只能惨淡经营维持生存。
    二、国内音乐剧的起步与发展
    国内音乐剧的发展离不开中国政治形态和社会阶层的演变。在演变和发展的过程中,20世纪20年代是最早国内音乐剧发展的启蒙阶段,在当时的上海出现了一种类似于“歌舞剧”的中国化音乐剧被社会名流所欣赏,国内音乐剧的雏形就此诞生。在后来音乐剧创作家黎锦辉创造性地提出将民族小调曲式和特民族舞进行了融合,与此同时创作了中国早期的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成为中国早期歌舞剧的奠基人,也为后来中国音乐剧艺术探索产生深远影响。
    在中国歌剧艺术和歌舞剧艺术有了一定的起之后,国内音乐剧发展势头逐渐迅猛起来,国内音乐剧人在音乐剧的艺术探索逐渐走向了理论化和实践化相结合的阶段。在20世纪中叶前后,中国社会经历了世界大战、国内内战,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改造等一系列翻天覆地的事件,直到改革开放之前,国内音乐剧以黎锦辉为首的一代又一代音乐剧人通过积累经验和创新发展,使得中国音乐剧体系逐步得以完善,而“”时期恰恰是国内音乐剧发展的重要节点,在“”期间出现了《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等“样板戏”的表演形式,具有音乐剧影子的,进一步拓展了中国音乐剧题材更多的可能性。
    中国音乐剧(包含歌舞剧)在经历了不同时代后,终于在历史舞台上绽放出自己绚丽独特
的光彩。到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社会的经济形态也逐步包容开放,向市场化经济发展,中国的传统民俗与文化艺术在与国际市场融汇的过程中,国内音乐剧在众多音乐剧艺术家和教育家共同努力之下,通过深入研究国内与欧美音乐剧在表演风格上的差距,不断进行写作的创新和曲目内容的细化,带领国内音乐剧的艺术创作和探究达到了全新的高度。
    对国内音乐剧的发展而言,国内音乐剧人根据中西方音乐剧表演差异所对音乐剧进行不断地创作、探索和研究贯穿了整个20世纪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比如,当时90年代著名的音乐剧《搭错车》就通过大量融入流行音乐,使这部音乐剧在内地一炮而红,至今人们依然记得苏芮的那首《酒干倘卖无》,并以此奠定了国内音乐剧以流行歌曲为主导的创作基础。而到了21世纪,随着网络化、信息化不断地发展,越来越多的流行音乐借助互联网得到了普及和推广,国内音乐剧的商业化、市场化进程逐步拉开帷幕。2015年,音乐剧《妈妈咪呀》在内地市场火热进行演出,使越来越多的国内观众对音乐剧有了更为理性地认知和期待。
    三、欧美音乐剧表演风格对国内音乐剧发展的影响
    (一)国内外音乐剧表演风格的发展
中国音乐之声
    伴随着音乐剧的历史发展进程,欧美音乐剧的演唱风格同样也走过了漫长的发展道路,从最早期较为单一的美声唱法,到后期对层出不穷的爵士音乐、乡村音乐,以及摇滚音乐等不同唱法进行交融,并逐渐形成一种以美声唱法为基础且融合不同时期流行唱法特点的音乐剧演唱风格。就深入音乐剧的音乐风格而言,近现代音乐剧的曲目风格更加复杂,随着电子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欧美音乐剧融入现代电子音乐和迷幻音乐的精髓,形成了一种加持现代电子音乐并融汇了欧洲古典歌剧美声唱法的独特风格,到现代之后欧美音乐剧将重心放在了大众上,其演唱风格也更加紧密的和流行唱法结合在了一起,譬如《西贡小》(Miss Saigon)中与“美国梦”(The American Dream)相关的唱段,《歌剧魅影》中近似于“哥特摇滚式”的演唱,以及《悲惨世界》(Les Misérables)中结合了美声和摇滚音乐风格的唱段。
    而中国音乐剧的发展则是与中国的时代变迁紧密相连,中国本土音乐剧一开始主要还是以舞台歌曲演唱和舞蹈表演相结合的一种类似“歌舞剧”的形式出现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而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音乐剧发展虽然受到战争、变革的影响,但仍旧通过探索,健全了音乐剧的表演风格、内容和舞台形式,在音乐剧的舞台歌曲演唱上,中国表演人员不仅需要意识到吸收西方音乐剧流行唱法演唱技巧的重要性,还需要合理地融入国内本身的原生
态唱法、民族唱法、戏曲唱法等众多中国传统风格,将自身丰富的真实情感投入到每一场演出中,使现场每一位观众的内心深处都能被音乐剧演员的表演感染到。中国本土的音乐剧还是从改革开放之后的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以来进入蓬勃发展的时期,随着流行音乐逐渐出现在大众视野,人们也慢慢地开始接触音乐剧这种表演形式,音乐剧《搭错车》《雪狼湖》等众多优秀作品顺应中国的开放逐渐被内地大部分人所熟知,其中一些经典曲目,如《酒干倘卖无》《爱是永恒》等,时至今日仍被人们所传唱。
    (二)欧美音乐剧表演风格所带来的影响
    1.演唱方式多样性
    欧美音乐剧主要的曲目结构不仅简洁明了、清晰严谨,且写法也多为变奏式或AB分段式的单二部曲。例如,在上20世纪欧洲歌剧向音乐剧过渡时段的经典曲目《密西西比》以复式三部曲为整体结构,在后来音乐剧的发展历程中其曲目结构逐渐向简单明确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欧美音乐剧的主打曲目写法不断趋向于乐句重复和动机重复。大家最为熟悉的《音乐之声》中的《Do Re Mi》唱段更是将动机重复的曲目写法表现了出来。而与欧美音乐剧不同的是,国内音乐剧曲目中的唱段大多融入了宣叙调和咏叹调的曲调形式,通俗歌曲仅仅存
在于凤毛麟角的小唱段里导致观众无法真切地深入剧目内容,无法体会演员在音乐剧中的真情实感。比如,《搭错车》中的《酒干倘卖无》成了一代又一代国人心中最为经典的唱段,主人公通过歌曲展现了对命运的哭诉和无奈,唱段恰恰没有运用传统音乐剧咏叹调的形式更加贴近了观众。国内音乐剧在唱词的创作方面往往趋近于散文化的形式,比较注重体现剧情任务当时感情宣泄,但总体上来看国内音乐剧通过动机重复写法创作的剧目并不多,因而整体无法达到突出内容核心的效果。
    2.演唱方式融合化
    欧美音乐剧在演唱技巧上的融合,不仅体现在与欧洲古典歌剧唱法和现代流行唱法的结合,并且在演唱风格上也能够体现两种方式的融合,这种交融同样对近现代欧美音乐剧的演唱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国内音乐剧演唱技术仍然是在借鉴欧美音乐剧,很难深入到欧美音乐剧的具体模式中。与此同时,欧美音乐剧在唱法上的融合不仅是古典唱法和现代流行唱的叠加,而是在传统歌曲的高位强共鸣状态加入了现代科技的电声化技术支持,在勋伯格的音乐剧《悲惨世界》中这种流行化演唱方式与欧洲歌剧的美声唱法将这一点展现得淋漓尽致。国内音乐剧往往忽略了对自己本身文化,例如,戏剧唱法和民族唱法的融合,只是单单
模仿欧美音乐剧整体表演的套路加入符合中国国情的剧情,很难做到具有自己特的演唱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