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铺垫。
再现部(41-54小节)是一种变化再现,在原有的呈现部分素材的基础上进行了变化和发展。该部分主要由c1句、d1句和尾声构成,总共展现了14小节。整体结构上呈现非方整性的特点。曲子的再现部是动力化再现,对呈示部的音乐素材进行了改变,并且引入了新的乐思,以表现作者对逝去友人的悼念之情。整首曲子通过对不同乐句的组合,巧妙地展现出不同音乐情感和风格。旋律中的每个细节都呼应着歌曲主题,完美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二)旋律特征
旋律是音乐构成中至关重要的部分,它将不同的音乐要素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旋律中蕴含着深刻的内涵,诉说着音乐的主题,它是音乐情感和风格的主要表现方式,因此,说旋律是音乐的灵魂毫不过分。
歌曲《诔词》的旋律柔美抒情,调式忧郁惆怅,每处充满哀叹和惋惜的音乐情感。从旋律布局的角度来看,A段由起a、承b、转c、合d的四个乐句构成,第6小节的主题动机的出现使得旋律呈动力化的上升趋势,层层推进了音乐情绪。此段a乐句主要由八分音符和二分音符构成,在旋律中主要以围绕a小调的属音e来呈现,而采用开放式结构进行布局。该段广泛运用跳进音程,使得乐句旋律起伏较为明显,具备了强烈的发展动力。此外,乐句采用了一唱三叹的表现形式,表达了作者对逝去的友人的不舍和哀痛之
中国原创音乐伴奏网情。而b乐句则是承接a乐句,用较为密集的音符数量、四度跳进和二度级进进行旋律布局,作曲家多次使用附点节奏来拉宽旋律线条,使得旋律更加变化多样。该乐句为之后音乐情绪的发展做了铺垫,突出了忧郁哀伤的主题。接下来,乐句c、d 主要围绕着a乐句和b乐句展开,分别从节奏型和时值对a、b两个乐句进行了模仿和重复,旋律线条依然呈波浪形发展状态。从总体布局来看,a、c乐句都以平稳节奏进行,旋律呈现出起伏不大的变化,而b、d乐句则采用附点节奏和切分节奏,增强了音乐的顿挫感,并且互相对比、协调,为B乐段的发展埋下伏笔。
B段的节奏突然发生了转变,作曲家大量使用三连音节奏给人营造出一种紧张的气氛。这种排布紧密的三连音与歌词中逝者迷失在“火热与冰冷”的情境相互映衬,做到了歌词与旋律的完美融合。B段乐句中结束音多次强调属音e,为后续音乐的发展造成不稳定感,并为再现部做了充分的属准备。
C段的旋律从主音A开始,其中c1、d1两个乐句主要是A段c、d乐句的变奏,形成了动力化再现,给人以一种回归感。c1乐句中旋律起伏平缓,表现出逝者对于和平自由的期盼,而d1乐句则采用了六度音程大跳的方法来表达逝者内心的不甘。此外,全曲最高音的出现将悲痛情感推向了高潮,在最后一句中,旋律缓慢向下进行,最后结束在主音上,一方面把逝者对和平自由的幻想一下拉回到现实当中,另一方面也表达出了作者复杂的心情和哀叹。
(三)伴奏织体
钢琴伴奏在艺术歌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它可以协助演唱者把握准确的音准和节奏,同时也能够激发演唱者的情感,使得作品更容易打动人心。歌曲《诔词》中的伴奏织体充分地融合了歌词和旋律,进一步提升了作品的艺术水平。
在歌曲的引子部分中,高声部采用了“一音对多音”的形式展开旋律,加上中声部的二分音符下行级进,以及低声部的分解和弦向上级进,形成了鲜明的音乐空间和立体感。在和声布局方面,经常使用主和弦、属和弦、属七和弦和六和弦进行交替,使得和弦走向更富有新鲜感。此外,伴奏织体中也运用了#5、#4等和弦外音,增添了许多美妙的听觉效果,为该曲引子部分增加了音乐空间的立体感。
在歌曲的中间部分,作曲家对乐曲结构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改变。使用了密集的三连音的柱式和弦与分解和弦结合的节奏音型,与呈示乐段中的伴奏织体形成鲜明的对比。优美的旋律与紧张的和弦走向相辅相成,把低沉压抑的气氛渲染得更为凄婉,随着速度的逐渐加快,歌曲的情感也得以一步步推进。
该曲中的伴奏织体多次使用和弦外音,突破了原有和弦的约束,加强了主功能的倾向性,从而让和声织体更具有表情作用。这样的处理使得歌曲更能够深入人心,感染人心深处,有效推动歌曲的情感打动人心,同时也为该作品增添了一丝忧郁的气质。通过这种精妙的伴奏设计,歌曲《诔词》表达了诗人对逝去友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展示了作曲家的音乐造诣和艺术追求。
(四)歌词特点
徐志摩是中国现代诗歌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歌作品通常具有意境深邃、想象丰富和清新唯美的特点。其中,《诔词》一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他曾在《现代评论》上发表名为《一个译诗的问题》的文章,强调诗歌翻译需要平衡诗的形式和意境,并将意
抒情式的诉说。在演唱“她独自的攀登”这个乐句时,需要注意前两拍级进下行的旋律后出现一个六度上跳的音程,犹如最后一声悲壮的呐喊,因此,需要合理分配气息的用量。前两个节拍的气息输出要少量、匀称,到高音“攀登”二字时,小腹向内向上收缩,胸腔有意识地扩张,给予足够的气息支撑完成这个长音。只有科学地运用气息控制的技巧,才能高质量地完成这首作品。
演唱《诔词》需要合理运用气息控制的技巧。在演唱每一个乐句前,吸气时要通过肋骨的力量保持气息形成支持力,并将每个字的韵母唱到气息上,让声音更加连贯、悠长。每一个字的发音,都需要建立在气息的基础上,呼气时要根据乐句的长短、强弱,缓慢、均匀地呼出腹腔内的气息。在处理时值较长的音符或乐句时,需要稳定喉头,打开肋间肌,均匀地将气息缓缓送出,逐渐加长发声的时间。通过合理运用气息控制的技巧,才能演唱出高质量的演唱效果。
(三)情感的表达
《诔词》是一篇悼文,却并没有给听众带来沉重和压抑的感觉,反而充满希望。歌曲采用了暗淡的a小调,符合悼念的情绪彩。呈示段和再现段旋律比较平稳,音不应过于明亮。在演唱时,可以想象自己置身于悼念会的现场,为大家介绍我们的朋友——一个积极、乐观、向往和平的人。我们的情感悲痛的同时不宜过于沉重,演唱应该尽量自然,不必过度追求华丽的技巧或个人的演唱痕迹。像说话一样自然干净的表达,可以让听众与我们产生情感共鸣,感受到我们真实的情感。
在歌曲的一开始,诗人让我们想象自己置身友人的坟墓前散上玫瑰花,这里的力度应该是mp,速度是Andante较慢。我们撒花肯定是轻柔的,所以演唱的情感应该是平静的,略带悲痛。第二句歌词与第一句完全相同,但由于前一小节的旋律比较平稳,我们需要用语气来带出两句歌词之间的对比。因此在力度上,两句歌词可以稍作强调,使之间产生一个小对比。但由于“花”字在音高上相差八度,因此不能因为音高变高就大声地唱出,“花”字应该轻轻地唱出来,以保持情感的连续性。
歌曲的中段是高潮部分,其中,“在”字位于前一小节的弱拍上,我们需要渐弱后再渐强,切勿一开始就强。三个三连音是均匀的,可以加入爆口音,突出节奏特点和作者内心的矛盾。两个切分的重音不要过于死板,在唱这一部分时要利用腰腹力量唱出流动性和弹性。
后面的两个“和平是她的愿望”采用了重复的手法,强调了她向往和平的内心。因此,我们在唱这一段时的情绪要像浪一样递增。悲痛和遗憾要真切地表达出来,使听众感受到压得喘不上气的悲痛。在结尾的“愿望”处可以适当放慢速度,突出对于她的逝世而没有达成的愿望的遗憾和无力。总之,在演唱这首歌曲时,我们需要准确地把握音乐的节奏、力度和情感,带出作者内心的情感和表达,让听众感受到我们真实的情感和对已逝友人的深切怀念。
最后的“啊,但愿我亦永终”是一个感叹,诗人说得像讲故事,语气可以稍微低沉一些,神态凝重,以表达对斯人已逝的惋惜和离别的沉重感。下一句“我亦永终”,语气可以稍稍提高一些,有一些感叹和动情
的呈现,就好像我们自己也想随她而去一样。总之,在演唱这首歌曲时,我们需要准确地表达歌词中的情感,不要过于激动或者沉重,让听众与我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连续。
结  语
本文对艺术歌曲《诔词》的创作背景、创作特征和演唱技巧进行了全面分析。首先,在素材选取上,《诔词》采用了寄意沉重的哀辞为创作题材,刻画了人物心理活动和悼念场景。歌词采用了徐志摩的诗词,并将歌曲的曲式与诗词的句式相结合,建构出充满浪漫主义气息的音乐特征,钢琴伴奏与旋律完美结合,通过个人情感的表达和忧郁伤感的氛围,造就了极具浪漫主义的音乐风格。从演唱技巧方面来看,《诔词》要求歌者深切理解作品的内涵,加强气息训练,突出咬字吐字技巧,运用高超的艺术素养,呈现作品的主题思想。演唱时要遵循科学艺术的发声方法,在表达情感上要细致入微,突出作品的情感内涵和情感线索,才能达到炉火纯青的演唱效果。■
参考文献
[1] 周宇程.艺术歌曲《诔词》作品特征与演唱实践研究[D].兰州大学,2022.
[2] 戴莹.徐志摩诗歌题材艺术歌曲的表演美学内涵探微[D].杭州师范大学,2022.
[3] 刘阳.艺术歌曲《诔词》的音乐特征与演唱技巧[D].湖南科技大学,2020.
[4] 刘新锋.艺术歌曲《诔词》的音乐特征和演唱分析[D].河南大学,2016.
[5] 徐志摩.志摩诗[M].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4.
[6] 黄银银.艺术歌曲《诔词》的创作特征及演唱诠释探究[J].黄河之声,20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