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中如何上好每一堂课
音乐教学要依据课程标准,结合教参,深研课本、教材,精心设计,上好每一堂课。课堂教学本身的内容与形式丰满了,音乐课才会有长久吸引学生的魅力,才会让学生真正“乐”在其中。音乐课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有一双音乐的耳朵,开拓学生的音乐视野很有帮助。查歌词出自哪首歌
一、将音乐中的情感带入生活
记得刚从大学毕业的那年我在一所重点高中教音乐,学生们很喜欢音乐,再加上他们日常听的流行歌曲较多,积累的人文知识也有一定的数量,课堂上学生很快能自己互动起来,常常上节课我布置一个互动的内容,请学生们下节课前五分钟互动,大家都会争先恐后地参与。我在这些学生的才艺表演中发现,他们音唱得很准,歌词唱得很清晰,吉他弹得很好,舞台的架势也很棒,可是似乎都缺了些什么?缺的就是情感。他们还没能真正感悟到生活,没能真正感悟到作曲家的内心世界。在一个表演者自己还没有情感的时候,又怎能将感情传递给别人呢?
我们一直和学生们说:“人生来是平等的。”这便是人权。但为什么音乐中出现的很多美好的景
物打动不了学生们,总是需要教师一遍遍地用优美的、动听的声音演唱呢?其实,这是因为我们在精神方面的教育太薄弱了。学生们需要文化知识的学习,但他们同时又少不了精神上的支柱。这些知识除了文化课教师上课时进行升华外,还需要术科教师的关注。术科由于没有太多的、明显的分数要求,因此其教学成果可以在每位学生的每个细节中体现出来。在小学音乐课本上有很多描写大自然生物的歌曲和乐曲,如在《口哨与小狗》《动物狂欢节》《牧童短笛》等歌曲的欣赏,可以让部分学生扮演小动物,这样跟着音乐活动,使学生很快从优美的旋律中感受到动物的可爱,感受到与动物一起和谐生活的快乐。在学唱的歌曲中也有很多有趣的歌曲,如《顽皮的小杜鹃》《树叶儿飘飘》等,在教学这些歌曲时,教师可让学生扮演小杜鹃、小燕子、小蚂蚁、小鱼等动物,学生在玩乐中将自己变成了小动物,他们身临其境,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这样的角转化使学生知道了动植物和人类一样有感受,需要我们倍加呵护。这样,学生就理解了音乐的内涵,能够用真挚的情感演唱歌曲,也将音乐中的情感带入生活。
二、在音乐里培养沟通的能力
有一部电影叫《阿凡达》,观后的人都知道: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伊卡兰,但唯有通过
沟通才能得到;一旦到,将终生相依,这是最完美的情感。音乐是神圣的,它是来自人们心灵的声音,它是能够感化人类的天籁之音,也应当成为我们地球上人类心灵交流的中介。现在的学生生活条件、接受的教育都比以前好多了,可为什么教师和家长都却觉得他们越来越难教育了呢?为什么学生似乎都成了小大人,似乎对成年人的世界很了解?为什么一二年级的学生就知道攀比呢?为什么音乐课上让学生有感情地演唱那么难?比如唱到《小白菜》时,教师跟学生们讲述了故事情节后进行范唱,再让学生学唱,但那种悲伤的情绪学生为何还是表现不出?这就是缺乏心灵的沟通,缺少了人与人之间的这种最真诚的交流。
很多学生在生活中听音乐时可能就像看漫画书一样,在耳边经过一遍就没了。因此,在音乐课堂上,我让学生仔细品味每首音乐的每句歌词、旋律所带来的情感的触动,就像语文课本上的每篇文章,都要在教师的引导下仔细揣摩其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每一个段落一样。只有这样通过细致的学习,学生们才能真正获得读书和品书的方式。音乐课上,我也同样积极引导学生真正成为有音乐素养的人。在课上,无论是欣赏部分还是演唱部分,我都很注意学生的情感表达,让他们通过听唱来感受音乐的情感。音乐情感的传递是人们的一种心与心真诚沟通的途径。我虽然不是班主任,平日和学生交流的时间并不多,但是很多学生与我在心灵上走得很近,这在课堂上默契的表现中就可以感觉到。我确信这是音乐的魅力,是
音乐使我们有了心与心交融的机会,也正是音乐之爱感化了学生。
三、在音乐中发现合作的力量
在音乐课的活动中,很需要注重集体观念的培养。我常常会将一个班级的学生分成三组,让他们在游戏、竞赛中感受集体的力量,让他们学会帮助集体中需要帮助的人。在欣赏《游击队歌》时,我将班上四十几名学生分成三组,每组选出一个组长,组员在组长的带领下听音乐并做出不同的动作。在这里,每个人都是“小游击队员”,每个人的动作都要和其他人协调好才能表演得好。刚开始班上显得乱糟糟,常常一组只有一两个学生在表演,或送鸡毛信或表演匍匐前进,其他人就呆呆地站在一旁。这样的表演一点也没有紧张、刺激的效果,更谈不上战后凯旋的喜悦。后来,在教师的指引下,组长根据每个同学不同的性格特质,分配好不同的角,再与不同的角商量好出场的顺序、位置,最终学生们表现得非常棒,并且很快发现了集体合作的伟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