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爱你伴奏1纪录片《梁思成和林徽因》解说词
第一集:父亲
旁白:梁思成、林徽因,一对学者伉俪,在离去多年后,他们的名字,渐渐地走入公众的视野,人们传说着他们不同寻常的家世学识,传说着她的美丽、才华、爱情,传说着他半个世纪前对一座古城的痴迷和眷恋。众多记述和传奇,让他们离我们更近,而有时,又仿佛更远。
美国新罕布什尔州:2007年秋天,一些尘封多年的私人收藏,把我们带到美国东北部这片浓密的森林里,这里曾经住着一位享誉世界的历史学家费正清,一位在西方世界开创了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学者,他许多关于中国历史的鸿篇巨著在这里诞生,同样在这里,小心翼翼地保存着半个多世纪前费正清、费慰梅夫妇和梁思成、林徽因的亲密交往。
费赫莉(费正清费慰梅的女儿):“我带你们看看我父亲的书房,在我父母留下的档案中,我们发现了很多梁思成夫妇的信,有些是Phyllis林徽因写的,有些是梁思成写的。这本剪贴本非常可爱,他们自己称它为“豪华版本”,手工打印制作的,文字是我妈妈写的,照片拍摄者是梁思成,我父亲也拍了一些照片。这是我在父母哈佛大学那个家中的储藏室发现的,一件很特别的东西,我一直很好奇里面有什么,一直也没有机会看,这是一个奇特的发现。显然,这是林徽因在1935年我父母离开中国的时候送给他们的一件礼物,里面全是这些衣物,直到今天质地都还非常好,除此之外还有些漂亮的袍子,我一会儿给
你们看。很漂亮吧,箱子里还有一个可爱的发现,有一张我妈妈和林徽因的照片,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她们刚刚认识的时候。”
林徽因给费慰梅的信1935年:“最最亲爱的慰梅,寄给你这只红的皮箱,这个红美人看上去是不是可爱至极,她在我们林家已经六十八年了,现在她要漂洋过海去到你的身边,度过她以后的日子,直到有朝一日成为一件古董。”
旁白: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两对年轻人在北平偶遇,从此,持续不断的通信交往开始了。
林徽因给费慰正清夫妇的信1936年:“最最亲爱的正清和慰梅(脸都红了),我刚刚收到了好棒的一堆信,但是我最最亲爱的傻瓜朋友,到底是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你们不让信通过“西伯利亚”邮路,你们知不知道这三封信,每封都走了五十天”
旁白:眼前的这些收藏、照片、泛黄的信笺、跳动的笔迹,所有这一切像是在迫切讲述不久之前发生的一个个故事:
“当我在给你们写信索要图书时……”
“发生太多太多的事情,我们不知从何说起……”
“亲爱的徽因,这已经不是那封我从去年开始就打算给你写的信……”
仙后之歌“我最最亲爱的徽因、思成:徽因我亲爱的……”
旁白:这些跨越中美两国、持续了十多年的通信,在1948年的12月北平解放前夕突然结束:
林徽因给费正清夫妇的信1948年:“或许和美国间只有一到两个月的自由通信时间了……”
旁白:此后,中美两国间二十多年的封冻,让这两对曾经亲密交往的朋友音信隔绝。1972年,费正清夫妇再次来到中国,然而,信件的主人,他们最亲密的朋友——梁思成、林徽因已经离开人世,曾经熟悉的北京城变得陌生。费正清的妻子费慰梅在七十岁时,开始遍访故地旧友,撰写梁林夫妇的传记,历时十年。
费慰梅的回忆:“思成和徽因皆出自名门,有声名显赫的父亲……”
旁白:梁思成的父亲梁启超,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政治活动家、国学大师、现代中国传媒的开山鼻祖。这也是一位温暖的父亲。1901年,梁思成出生于日本,他出生的前两年,“戊戌”爆发,与康有为并称“康梁”的维新派志士梁启超被迫去国流亡。
梁思成和儿女日本 1904年(照片):在这张照片中,叱咤风云的梁启超放佛了无踪影,你所看到的,是父亲温柔的亲情。
林徽因比梁思成小三岁,祖籍福建的林徽因1904年出生在杭州。她的父亲林长民同样是清末民初活跃的政治家,这也是一位侠骨柔肠的父亲。在这幅小徽因和表妹的合影照片四周,林长民细细描绘每一个孩子的音容笑貌,他写到:白衫黑裤的徽因牵着表的手,看来好亲密,其实她俩时常争抢糖果,为了调停,我可没少费口舌。
儿时的林徽因不常见到父亲,她两岁时,二十八岁的林长民东渡日本,进入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和他两位投身革命、名列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堂弟林觉民、林尹民不同,林长民希望通过从政,开启中国的立宪政体。共同的政见,使他成为梁启超的密友。
1907年,梁思成六岁那年,流亡中的梁启超全家搬到日本须磨,居住在海边的华侨别墅,房后是一片松林,从早到晚都能够听到松风和海潮,梁启超把此处命名为“双涛园”。双涛园童在这里度过了快乐的童年时光。
林徽因的童年,没有这么多的阳光、涛声和欢乐,这是保存在梁家的林长民日记,在日记本的后面,林徽因把童年时候父亲写给自己的信贴在上面。
林长民给女儿徽因的信:“徽儿知悉,得汝两信,我心甚喜。儿读书进益,又驯良,知道理,我尤爱汝。”老男孩 下载
旁白:天资聪颖的徽因,从小深得父亲的疼爱,但由于没有子嗣传承香火,在她八岁那年,父亲另娶程氏,之后生下一个女儿和四个儿子,林徽因的母亲何氏失宠。家庭关系的阴影,久久隐藏在徽因性格的深处。
张嘉译最新消息
1909年,三十三岁的林长民从日本回国。两年后,辛亥革命爆发,熟悉议会规则的林长民,被推举为临时参议院秘书长。
林长民给女儿徽因的信:“我不在家,汝能为我照应一切,我甚喜也。”
旁白:共和,宪政,约法,小女儿只见父亲匆匆来去,还不能读懂父亲为之兴奋和操劳的这些国家大事。
1911年,结束了长达十三年的流亡生活,梁启超返回中国。那是一个风气大开、社会急速转型的年代。梁启超、林长民,两位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染的士子,在走向世界,拥抱西学后,以自己的见识和眼光,试图建设一个全新的宪政国家。同时,还期望培养中西合璧的全新的儿女。
1915年,十四岁的梁思成进入了清华学堂,和梁思成同届的同学,有闻一多、梁实秋、黄自、孙立人。在清华学堂的1923届学生毕业册里,我们看到了当年在校异常活跃的梁思成,他是清华管乐队队长兼第一小号手、清华合唱团第二男低音,具有出的美术天赋的梁思成,是清华美术社的编辑,也
是这本23届毕业同学册的美术设计和插图作者。在毕业同学册上,梁思成被称作是“一位具有政治头脑的艺术家”,满腹经纶但从不缺乏浪漫体验。
梁思成进入清华学堂的第二年,十二岁的林徽因进入北平培华女中,一所由英国教会创办的学校。当年大宅门里的小妹们,出落成了一亭亭玉立的少女。
就在培华中学和清华学校回荡着欢声笑语的时候,发生了袁世凯称帝和张勋复辟。为了维护共和,梁启超两次挺身而出。梁思成、林徽因的中学时光,正是父辈们沉浮于狂涛骇浪之时。 1919年5月4日,一场震惊中外的学生运动爆发,而事件的直接促发者正是这两位父亲——梁启超和林长民。
上一年年底,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梁启超出游欧洲,活跃在巴黎和会召开的外交圈中,力争将战败的德国在山东所占的权益归还中国。梁启超没有想到,日本和段祺瑞政府已签订了密约,战后将获得在山东的特权。万分失望的梁启超,一面极力劝阻代表团签字,一面急电通告在国内的担任外交委员会委员的林长民等人。1919年5月2日,林长民在北京《晨报》发表了“外交警报,敬告国民”:“今果至此,则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不国矣!”两天后的五月四日,北京三千名学生走上街头,那年的林徽因还只是一名中学生。然而她的成长道路,也被“五四”这一天改写。父亲林长民因其“点火”行为,辞去外交委员会委员一职,被安排作为国际联盟观察员,在1920年赴欧洲考察。这一次,他带上了十六岁的爱女林徽因。
苏岩个人资料
林长民游欧日记 1920年:我此次远游携汝同行,第一要汝多观察诸国事务增长见识;第二要汝近我身边能领悟我的胸次怀抱;第三要汝暂时离去家庭繁琐生活,俾得扩大眼光,养成将来改良社会的见解与能力。
旁白:父女同游欧陆,十六岁的徽因成了随行的翻译和秘书
林长民游欧日记 1920年:林长民说,做一个天才女儿的父亲,不是容易享的福,你得放低你天伦的辈份,先做到友谊的了解。
旁白:在伦敦,女儿进入圣玛丽学院读书,才情斐然的父亲常有各路朋友到访去,其中一位是徐志摩。此前两年,怀着实业救国梦想的徐志摩,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得经济学硕士。留学前徐志摩撰文力述宏图大志:方今沧海横流之际,固非一二人之力,可以排而砥柱,必也集同志,严誓约,明气节,革弊俗。身在异国,空前活跃的各种学术思想,猛烈冲撞着这位中国青年。最终,西方哲学大师尼采和罗素牢牢占据了徐志摩的头脑。1920年,二十四岁的徐志摩,弃唾手可得的哥大博士学位,只身前往伦敦,追寻英国哲学家、剑桥大学教授罗素。此前徐志摩由父母做主在家乡娶妻生子。在伦敦邂逅十六岁的林徽因后,徐志摩陷入不能自拔的爱恋。“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飞扬,飞扬,飞扬,啊!她身上有朱砂梅般的清香。”(徐志摩《雪花的快乐》)。伦敦邂逅,像是忽然吹来“一阵奇异的风”,十六岁的少女被诗人引入英国文学的殿堂,热爱上雪莱、拜伦、济慈这些文学巨匠。但在1921年的英国,那奇异的风戛然而止,林家父女不辞而别。
一年多前,当林长民和林徽因父女启程去欧洲时,梁启超刚刚结束在欧洲的游历返回中国,那是梁启超一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他决定离开纷乱的政坛投身文化与学术。梁启超开始频繁讲学,梁思成清华的同学梁实秋回忆: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学问精深、感情奔放的梁任公,怀着无限的景仰。有一次,梁启超在清华演讲“中国韵文里头表现的情感”,时而掩面,时而顿足,时而狂笑,时而太息。他在黑板上写一段讲一段,每告一段落,就高喊坐在第一排的儿子,“思成,黑板擦擦”,梁思成便一再跳上讲台,帮父亲将黑板擦干净。
1921年11月,结束一年半旅欧生活的林家父女回到北平。不久,位于雪池胡同的林家开始多了一位常客,他就是梁启超的长子梁思成。
林长民给梁思成的信1923年:思成足下,你到家想都好,徽病情已略轻减。徽命令我详细写信给你,这爸爸真是书记翩翩也,比你的爸爸如何?
旁白:交往密切的父辈,有意结为儿女亲家。1924年的春天,印度大诗人泰戈尔来华访问,他是梁启超和林长民创办的讲学社邀请的客人。徐志摩和林徽因是陪伴泰戈尔左右的翻译。志摩依然热恋着徽因,在给自己恩师梁启超的信中他这样写到: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惟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这颗赤裸裸的心,请收了吧,我的爱神!因为除了你更无人,给他温慰与生命,否则,你就将他磨成
粉,散入西天云,单他精诚的颜,却永远点燃你春潮的新思,秋叶的梦境;怜悯吧,我的爱神!“(徐志摩《一个祈祷》)。
“那一晚我的船推出了河心,湛蓝的天上托着密密的星。那一晚你的手牵着我的手,迷惘的星夜封锁起重愁。”(林徽因《那一晚》1931年)
徐志摩,林徽因,这一对在人们看来珠联璧合的才子佳人,终究未能走到一起。“那一晚你和我分定了方向,两人各认取个生活的模样。”(林徽因《那一晚》)
泰戈尔细细体察了眼前的一切,临别时赠诗给林徽因:“天空的蔚蓝,爱上了大地的碧绿,他们之间的微风叹了声,哎!”
旁白:1924年,在父辈的建议下,梁思成和林徽因双双赴美留学。父亲希望他们能够在共同的学习生活中增进了解,培养感情,以决定终身大事。梁思成、林徽因赴美留学,共同选定的专业方向是建筑学。梁思成赴美期间,他的弟弟梁思永进入了哈佛大学研习考古学,妹妹梁思庄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图书馆学。建筑学、考古学、图书馆学,都是那个时代的最新学科。梁思成最终选定建筑学专业,还深受林徽因的影响。在几年前随父旅欧的过程中,林徽因已经先期爱上了这个能够满足她将艺术和技术如此完美结合的专业。但是这个在少女时代萌生的梦想,却在她专业申请的时候遇到了障碍。在梁林赴美留学半年前,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就开始通过一些留学团体和驻外机构,帮助咨询女儿进入宾
残缺的美丽歌词
大艺术学院建筑专业的可能性。在这封宾大建筑系主任Laird的回信中写到:宾大的艺术学院建筑系不招收女生,理由是建筑系的学生经常加夜班绘图,女同学无人陪伴不甚方便。但是艺术学院的其他专业却向女生敞开大门。1924年,初到美国的那个夏天,梁林选择了在康奈尔大学度过。
美国康奈尔大学图书馆馆员伊莱恩:我们不知道为什么他们先期到了康奈尔,他们选修了绘画,选修了数学,这是他们两人暑期班学习的成绩册。